多民族共同开辟“丝绸之路”

2022-04-10 10:16汲生涛
民族文汇 2022年8期
关键词:张骞丝绸之路西域

汲生涛

摘 要: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丝绸的国家,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有蚕茧的印记,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华夏多地均有丝织品的编织和使用,并开始出现了丝织品的流通和交換。因丝绸而得名的“丝绸之路”早在张骞开通前就已存在,占据河西走廊地区的匈奴人对其已有开发。张骞正式开通“丝绸之路”为我们所熟知,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跟随张骞出使的匈奴人堂邑父,被困匈奴后张骞所娶的胡妻以及到达西域诸国后各族民众的配合,共同形成合力,开辟了“丝绸之路”。

关键词:丝绸 匈奴 张骞 西域

今天,“丝绸之路”这一名称为人们所熟知,它是对一条古代东西交通路线的高度概括。回望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早在这条丝路正式开通前就有各族民众活跃在这条东西交通线上,并在其正式开通后对东西方交流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对于“丝绸之路”的命名却是由近代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提出来的,即从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间,中国与中亚、印度间开展丝绸贸易的这条西域交通道路,称为“丝绸之路”。本文仅以中原经河西走廊通往西域诸国的这一段道路进行探析,探索活跃在这一段线路附近的古代多民族是如何共同助力于丝绸之路的开辟。

一、“丝绸之路”的前世

(一)丝绸的发明

中国有着悠久绚烂的历史文明,创造出了许多举世惊叹的伟大发明,丝绸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勤劳智慧的古代劳动人民在华夏这片沃土中用蚕丝织造出来的丝绸不仅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升,同时也吸引了异域民族对丝绸的向往,使之成为历史上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商品。经考古证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的国家,早在新石器时期,中国人便有养蚕缫丝的尝试。1926年,仰韶时期的半个蚕茧在山西发掘出土,为人们证实丝绸起源于中国提供了强力证据。到商周时期,一定规模的桑蚕养殖则提供了制作丝织品的稳定原料来源,由此,丝织品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殷代甲骨文中有类似于蚕、丝的字眼,出土于殷商时期的青铜器的花纹上经学者考证有“蚕纹”。安阳殷墓、山东益都殷墓相继发现玉蚕……这些发现,无疑证明了古代劳动人民在养蚕缫丝的实践中推动丝织品走向成熟。

《尚书·禹贡》中有着这样的记载:“济河惟兖州……桑土既蚕”“海岱惟青州……厥贡盐絺……岱畎丝”“海、岱及淮惟徐州……厥篚玄纤”“淮海惟扬州……厥篚织贝”“荆及衡阳惟荆州……厥篚玄纁玑组”“荆河惟豫州……厥篚纤、纩”。由此可见,书中提到九州中的许多地方均有丝织物的出现且其样式繁多。虽然远古时代有关民族的区分是模糊的,但在广袤的华夏大地上,不同地域的劳动人们共同编织着有其自身特点的丝织品,他们为丝绸的发明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随着丝绸生产技术的愈加成熟以及各地人们交往范围的扩大,约公元前5世纪,丝绸开始从中原传往异域。

(二)“丝绸之路”开辟前的开发

《礼记》中有“五方之民”的记载,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便与周边的夷、狄、蛮、戎等民接触,而各方的接触必然需要依托各条道路。事实上,早在丝绸之路开辟前,由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就已存在。据《史记·赵世家》的记载:“秦以三郡攻王之上党,羊肠之西,句注之南,非王有已。逾句注,斩常山而守之,三百里而通于燕,代马胡犬不东下,昆山之玉不出,此三宝者亦非王有。”从秦赵之间的纷争中可以看出各诸侯国对东西交通线的重视。而文章中提到的“昆仑玉”,据《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两晋时期郭璞注:“此山多玉石,因以名云。”因此,珍贵的宝玉沿着早期的东西交通线自西向东传来。这也说明,一条东西相通的交通路线必然在此之前就已经存在。不过早期的东西交通线路线并非固定,充满着偶然性和随意性,且由于经过地区较多,各种势力盘踞,给东西方交流带来不便。总之,虽然丝绸之路开辟前存在东西交流之路,但这条路终究不是有意识地直接或间接进行的。

二、匈奴对丝绸之路的控制

(一)匈奴对东西交通的控制

匈奴,这一古老的游牧民族,曾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而冒顿单于在匈奴的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匈奴……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骑在马背上的匈奴族不断发展壮大,从“北略河外,开路匈奴之乡”“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胥山;西规大河,列郡祁连”中足以可见其日后的强盛。匈奴族在冒顿时期进行大规模的战争与兼并,不仅给中原汉王朝留下“白登之围” 的耻辱,而且还对西域诸国进行兼并战争。冒顿“定楼兰、乌孙、呼揭及其旁二十六国”,由此可见匈奴曾强占过西域多国。而早在张骞开通丝路之前,匈奴人已对河西走廊地区进行开发,记载于《史记·大宛列传》中的“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盐泽去长安可五千里。匈奴右方居盐泽以东,至陇西长城南,接羌,鬲汉道焉”更能直接看出匈奴对东西交通线的控制。匈奴对西域诸国以及河西走廊地区的控制及其治理,客观上起到了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的作用。

(二)交通线上活跃的胡商

“二十八年,北匈奴复遣使诣阙,贡马及裘,更乞和亲,并请音乐,又求率西域诸国胡客与俱献见。”我们可以看到匈奴对“西域诸国胡客”的重视,匈奴与西域诸国除官方往来外,还鼓励民间胡客的交流。此外,古文中还有这样的记载:“复征拜谒者,使持节领西域副校尉。西域殷富,多珍宝,诸国侍子及督使贾胡数遗恂奴婢、宛马、金银、香、罽之属,一无所受。”虽然这里所描述的商贸互换是以贿赂的形式进行的,但也体现了当时匈奴与西域诸国的商贸往来。在匈奴与西域诸国的互动过程中,各民族的物理隔阂减弱,以匈奴为牵引的西域诸民族交流交往更加频繁,为其后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各民族互动奠定基础。“西域风土之载,前古未闻也。汉世张骞怀致远之略,班超奋封侯之志,终能立功西遐,羁服外域。自兵威之所肃服,财赂之所怀诱,莫不献方奇,纳爱质,露顶肘行,东向而朝天子。故设戊己之官,分任其事;建都护之帅,总领其权。先驯则赏籝金而赐龟绶,后服则系头颡而衅北阙。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这便是最好的证明。

三、丝绸之路的开辟

(一)张骞凿空西域

公元前141年,历经文景之治后,西汉王朝进入汉武帝时期。随着汉王朝國力的提升和对外交流的需要,探索西域,开辟一条东西交往的线路至关重要,但盘踞在河西走廊的匈奴势力是开辟东西交通线的最大阻碍。汉武帝初登基便展现出宏图大志,《史记》中有这样一段记载:“时天子问匈奴降者,皆言匈奴破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月氏遁逃而常怨仇匈奴,无与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因欲通使。”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汉武帝刘彻的战略选择:借助月氏仇恨匈奴的机会,联合月氏东西夹击匈奴。而完成这一项任务的关键是,谁能代表汉王朝出使陌生的西域并达成联合攻击匈奴的使命?张骞走上历史的舞台。“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张骞在朝廷中担任侍从官。

公元前138年,张骞率领使团从长安出发前往西域。值得注意的是,该使团中包含匈奴人堂邑父,虽然他是以向导的身份参与其中,但在随后的出使过程中他的身份及其作用不可忽视。“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足见胡人堂邑父给予张骞的协助。前往西域的路途是陌生且危险的,张骞一行经陇西时被匈奴军队抓获。“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节不失”被匈奴抓获后,张骞被拘禁十余年,在此期间,匈奴单于为归化张骞,将一名匈奴女子嫁给张骞。虽然从史书中我们未能得知这位匈奴女子的名字,但是我们可以猜想,张骞“凿空”西域的一个精神动力离不开这位可敬的少数民族女性。史书记载,张骞逃离匈奴继续西行,“与其属亡乡月氏”,不知道“其属”是否包括胡妻。但张骞从月氏返回时,再次被匈奴拘禁,随后“国中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无论这里记载的“俱亡归汉”的“胡妻”是否是张骞第一次所娶“胡妻”,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将增进两民族之间交流。后来张骞等人乘机出逃,继续西行,历经跋涉,抵达大宛国。大宛国王“见骞,喜”大宛国王接见张骞后“喜”的这个情感词值得我们探究。其一,大宛国王早已听闻中原王朝富庶,有与中国交流的意图,但苦于匈奴对东西交通的阻碍,久久未能实现。其二,这也证明不仅东方有探索西域的兴趣,也有西域对东方的向往,是东西双向互动的过程。听闻张骞此行的目的,大宛国王派向导陪同张骞等人前往大月氏。张骞一行抵达大月氏后表明汉王朝的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战略意图。遗憾的是,此时的大月氏朝政已改并立足新的疆域,无意东回。张骞在大月氏努力劝说近一年,但最终未果,只能无功而返。汉武帝元朔元年,张骞虽然更改返程路线,但是仍“为匈奴所得”。一年后,匈奴内乱,张骞乘机出逃,返回长安。

虽然张骞未能完成他的外交使命,但是从对西域探索的意义上看,他完成了许多突破。即第一位探索西域的西汉官方使者,第一位了解西域政治文化的汉人,更为重要的是,张骞在西域的出访过程中,得到诸多民族的帮助和支持,为丝绸之路的开辟做出贡献。张骞作为出使使节,探索出了一条东西交通线,无愧于汉武帝封予的“博望侯”一职,更无愧于司马迁用“凿空”一词对他的赞誉。

(二)张骞再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以实现汉王朝新的战略安排:联合乌孙国共抗匈奴。与第一次出使西域不同,张骞此次出使路途不再凶险。因为在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期间,汉武帝先后派卫青、霍去病等将领挥军西进,打击匈奴,并取得显著成效。张骞使团历经数十天,抵达乌孙国都。遗憾的是,乌孙国王因内政不安且对汉朝陌生,无意与匈奴为敌,张骞的出使目的落空。但乌孙国王派遣数十名使臣随同张骞使团前往长安,正是由于此次乌孙使臣的出访,他们实地了解了中原文明繁荣,国力鼎盛。随后,乌孙与汉朝交好。汉朝与乌孙的东西互动交往有着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加强了汉朝与乌孙的交往交流;另一方面,汉朝与乌孙的交往交流只是汉王朝迈向西域的初始阶段,为中原与西域更大规模的交往交流奠定基础。“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可见,汉使以乌孙国为中转站,前往大宛、大月氏等西域诸国,赠送丝绸等贵重物品,通聘友好。随后,许多西域诸国的使者来到汉朝,与汉朝有了正式外交往来。至此,中原汉族同西域诸族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使这条横亘中西的丝绸之路繁荣不息。

今天,“丝绸之路经济带”已成为造福欧亚大陆的重要贸易大通道,我们不应该忘记历史上的诸多民族为此做出的巨大贡献。穿过历史云烟,从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演绎在汉武帝时期的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诗,体现了多民族共同开辟“丝绸之路”。

参考文献:

[1]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2]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99年版。

[3]李民 王健撰《尚书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4]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5]桓宽《盐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6]郭璞注,毕沅校《山海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7]刘进宝.“丝绸之路”概念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传播[J].中国社会科学,2018(11)23.

[8]武斌.张骞与丝绸之路[J].侨园,2019(04):8-12.

[9]王子今.前张骞的丝绸之路与西域史的匈奴时代[J].甘肃社会科学,2015,(02):10-16.

猜你喜欢
张骞丝绸之路西域
张骞探西域
汉朝人为什么嫌弃张骞
西游新记7
草原之晨?西域胡杨之魂?阿尔卑斯之晨
“丝绸之路经济带”视野下国际物流港建设的思考
情洒西域,奠基乐史
张骞通西域
祖逖闻鸡起舞
THE STONELIONS OF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