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人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路径研究

2022-04-11 13:53刘杰王丹凤田全喜
关键词:党员发展五育并举实践育人

刘杰 王丹凤 田全喜

摘要:五育并举、融合育人是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推进“三全育人”工作的内在要求。高校入党积极分子是我们党组织的重要后备力量,对其开展扎实有效的教育培養是从源头上保障党员质量和保持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前提,是高校党员发展工作的基础,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五育并举”背景下,探索建立鲜活生动、富有时代特点的实践育人载体,对高校入党积极分子进行“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爱劳”五个方面的综合培养教育,增强其参与感与动力感,有利于入党积极分子将理论层面的知识内化为个体价值认同,继而进一步指导实践。

关键词:五育并举;立德树人;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党员发展;实践育人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近几年,全国党员发展在控制总量的要求下,高校发展大学生党员数量有所下降,但青年大学生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政治热情高,各高校的入党积极分子数量仍然不断扩大。高校入党积极分子作为党员的后备军,其培养质量直接关系到党员队伍的素质和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在“五育并举”背景下探索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路径,着力建设一支数量较多、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作用突出的入党积极分子队伍,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的必要举措。

一、高校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必要性

(一)坚定理想信念

近年来,总书记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多次强调党要坚定理想信念,高度重视新时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并通过一系列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并揭示了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性。新时代大学生对于涉及国家、民族、社会的内含宏大的理想信念具有天然的“免疫能力”,导致部分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缺少主动构建和践行理想信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出现信仰缺失、信仰危机等现象。入党积极分子理想信念教育需要进一步提升感染力与说服力,在实践中培养他们对党的认识、情感与信心。

(二)端正入党动机

新时代高校入党积极分子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积极健康、乐观向上,具有敏锐的思想观念,善于接受新思想,富有创造力,眼界更加开阔,思维更加活跃。但是,在全球化大背景下,大量新观念、新事物不断涌现,对其思想造成了一定的冲击,难免出现思想上的迷茫与困惑,入党动机出现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个别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理解认识不深,把成为党员作为政治荣誉或优势,借以提升考取公务员或考研的概率,认为党员身份会给未来工作发展提供更好的机会,人党动机具有一定的功利性。

(三)理论结合实践

加强对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实践教育的管理与考核,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提高人党积极分子党性意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的重要途径。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观念、综合素质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与外界不断互动的过程中逐渐生成的。实践教育作为党校理论课程的有益补充和完善,在参与实践过程中,高校入党积极分子不仅能学习掌握到系统完备的政治理论知识,而且在实践中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提升教育的感染力。

(四)提升服务意识

引入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实践育人模式,鼓励人党积极分子在日常生活及学习中自觉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是培养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服务意识的重要手段。当代大学生较多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条件优越,相对缺少服务意识。高校基层党组织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为入党积极分子服务他人创造有利条件,强化入党积极分子专业素养,提高其沟通交流能力,体悟到为人民服务的深刻意蕴,培养奉献精神,提升党性修养,以实标行动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二、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现状

(一)管理队伍匮乏,协同育人不足

当前大学生党支部书记大多由学校指派专任教师、辅导员或学生党员兼任,一方面,他们缺少系统的党务工作培训,对于党员发展流程、人党标准、培养考察等方面了解较少。另一方面,专任教师教学科研压力大,在校时间较少;辅导员日常事务繁杂,对于学生支部管理投入精力不足;学生党员存在威信不足,积极主动性不一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党支部书记无法及时准确了解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动态,进行系统的日常管理、教育和引导。同时,高校缺乏相应的党务工作激励机制,从而导致支部书记工作积极性不高,未能充分发挥支部书记、专业课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的协同育人作用。

(二)教育形式单一,理论脱离实践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是通过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等公共必修课来实现。目前,入党积极分子培训主要采用集中三天的大班党课教学模式,党史党章、时政热点与学生的思想生活之间未能找到结合点,不能充分激发入党积极分子内在的情感体验,致使许多入党积极分子觉得党课无聊枯燥,获得感降低。他们更倾向于平等交互而非单向灌输、积极自主而非强制使命的教育方式②。最终以党课结业考试为考核依据,过于偏向理论知识的掌握,缺乏个性化与针对性,忽视了实践活动,学生缺乏参与感与动力感,造成教育的实效性较低。

(三)考核评价主观,缺乏量化考核

高校基层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核评价存在形式单

一、指标不全、评价模糊、实操性不强等问题。目前对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核主要包括党校培训与结业考试、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考察表的填写、定期提交思想汇报等,大多以文字描述为主,主观性较强,缺乏定量考核指标及过程考核监督机制。在入党积极分子确定为发展对象阶段,部分高校仅仅依靠学生党支部书记、班主任、辅导员日常接触中对于入党积极分子的主观印象,或者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依据,未能充分考虑入党积极分子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综合表现,使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四)培养联系不足,缺乏长效机制

在培养联系人方面,每名入党积极分子会安排2名正式党员作为其培养联系人,但正式党员人数较少且处于大四考研或实习阶段期间,由于时间和地点限制,多数培养联系人时间精力有限,仅仅是考研初试结束之后或者即将毕业之前,突击完成自己所对应的几名入党积极分子相关材料填写任务,培养联系不深人。在培养连续性方面,高校对于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集中在其入党前的某个阶段,如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或者即将被列为发展对象时,开展短期集中的党课培训,未能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长效机制,造成很多人党积极分子上完党课以后就不知道如何进一步向党组织靠拢,缺乏党组织相应的指导,个体很难达到从思想上以及行动上入党的高度。

三、“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路径探析

针对当前高校人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现状,以融合育人的理念为指导,探索“五育并举”背景下高校人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路径,将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各个模块“落实、落小、落细”,在积极分子为期12个月的培养教育中,根据时间分布特点,以具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活动融入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过程中,从个性化、微观化的角度切入,实现“立德”主体多元化,“增智”渠道多样化,“强体”方式解压化,“育美”途径创新化,“爱劳”活动实践化。

(一)“立德”主体多元化

配备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专职党务管理队伍,深入、细致、规范地开展高校人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工作。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具备大学生党支部书记、入党引路人、培养联系人、入党介绍人等多重角色,同时也是大学生党员发展组织者、教育管理者、党课讲授者,积极落实辅导员党代表责任制,对于提升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在具体活动实施方面,根据时间分布特点,一月份寒假期间,入党积极分子深入访谈一位基层党员,基层党员可以是学生党支部书记、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培养联系人、身边的优秀党员等,访谈党员过程中,党员同志可以引导入党积极分子全面提升综合素质,树立向优秀党员看齐的意识。七月份暑假期间,入党积极分子可以和家人一起瞻仰一处革命圣地,以实地走访的形式,拓宽入党积极分子理想信念教育平台,延伸教育空间,深入红色教育基地,在“红色人物”“红色场所”和“红色故事”中,加深入党积极分子对理想信念的理解与认识,从党史学习教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筑牢理想信念之基,让思政课的理论知识“活”起来。十月份国庆节期间,入党积极分子可以与家人或朋友一起欣赏一部“红色电影”,加深对党史的认知,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助推他们生成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支部书记、辅导员、班主任、专业课教师、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联系人、身边的优秀党员、家人及朋友等多元化的育人主体,融入了学校、家庭与社会,多元化“立德”主体,进一步增强高校“三全育人”的实效性。

(二)“增智”渠道多样化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国家重要战略布局下,需要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党的理论学习教育是增强入党积极分子党性修养的基础。增强入党积极分子党性修养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它需要寻找多样化的渠道来开展,以增强高校入党积极分子教育培养的吸引力和渗透力。在具体活动实施方面,高校党团活动日益丰富,逐渐由传统的理论学习转为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良性互动的方式,对入党积极分子提出了实实在在的能力要求,入党积极分子通过四月份参加一次知识竞赛的校园文化活动或社团活动,如“党史知识竞赛”,可以进一步提升入党积极分子的知识储备水平与沟通协调能力。在十二月份参与一次时政讨论,可以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对国内外时政热点的把握,并结合“学习强国APP”平台,了解并掌握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党支部每月会进行学习强国积分制核算,能够有效提升党支部全体入党积极分子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起到相互督促、共同进步的作用。多样化“增智”渠道能够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理论学习的参与度,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实现思想上先人党,进而指导行动上入党。

(三)“强体”方式解压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这其中包含了身心统一的思想,高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还需要关注广大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状况。美国健康和人类服务中心的研究报告显示,体育活动对情绪状态有改善作用,会减少焦虑和抑郁程度。当前高校入党积极分子数量庞大,不少入党积极分子面临就业、升学、家庭矛盾等多重压力,如果不能帮助他们进行合理的压力疏导,就会对学校、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加强入党积极分子的体质锻煉,是在先进的群体当中努力打造一支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队伍,进而带动周围的同学拥有健康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压力。在具体活动实施方面,入党积极分子在六月份参加一次素质拓展,十一月份培养一项体育爱好,这两个月作为大学生期末复习备考或者考研究生、考公务员的重要时间节点,体育锻炼可以帮助他们寻找一个适当的压力疏通渠道,在此过程中,不仅增强体质,提升机体免疫力,而且可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并将运动中培养起来的意志品质迁移到日常的学习及生活中,进一步提升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的心理调适能力,以更加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党组织的各项活动中,在实践中服务他人,奉献社会。

(四)“育美”途径创新化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目前高校入党积极分子是出生在互联网时代的“00后”,网络作为他们获取信息、开展人际沟通交流的主要方式,教育培养需要立足于他们的思想特点和行为习惯,满足需求,回应需要,才能够更好地服务广大入党积极分子成长成才,提升高校入党积极分子育美的实效性。在具体活动实施方面,以三月份“学习雷锋月”为契机,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用一双发现美的眼晴,去记录一件好人好事,基层党组织通过建立完善的网络宣传平台和工作机制,以“00后”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短视频平台为切入点,如抖音、哔哩哔哩、微博、知乎等,将入党积极分子身边的好人好事进行有吸引力的及时推送,让活动内容“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发挥榜样的带动作用,让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在九月份新学期开学之际,入党积极分子以崭新的面貌参与一场艺术交流,在体验美的过程中,以新媒体的方式分享给身边更多的人,带动并提升周围同学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在网络媒介运用中,更加注重个体价值的满足和实现,不断提升“00后”入党积极分子的参与度和获得感,进一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美好的实践体验能够推动入党积极分子工作的积极性与创造性,为基层党建工作增加活力与动力。

(五)“爱劳”活动实践化

劳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参与各种劳动,而且必须要深度发展,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理解劳动的本质,感受劳动的魅力,获得深刻的体验,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成效阿。寒暑假是高校入党积极分子活动时间相对比较充裕自由的时候,假期开展劳动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寒暑假时间,深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三全育人”培养目标。劳动教育鼓励并引导高校人党积极分子身体力行,积极利用寒暑假组建社会实践队伍,在社会实践中“悟思想、办实事”。在具体活动实施方面,二月份寒假期间,入党积极分子开展一次社会调研活动,如志愿服务农村教育、到基层宣传推广先进科技等。在社会实践活动结束返校后,各学生党支部书记需要将本支部入党积极分子组织起来,引导他们进一步总结社会实践过程中的所思所感,深化和巩固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认识,对于他们在社会实践中存在的思想困惑或者不正确的认识,支部书记及支委成员要适时进行解疑释惑,并借此机会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启发教育。五月份在学校期间,以劳动节为契机,入党积极分子可以参加一次义务劳动,如开展“文明寝室”“校园美化”“教室清洁”等活动,增强学生爱校荣校情怀;八月份暑期在家里,可以进行一周家务劳动,旨在通过入党积极分子亲身实践,加强其感恩意识。一方面,通过各种实践活动,高校入党积极分子能够接触基层、了解社会、磨炼意志、锤炼能力、砥砺品格、拓宽视野,在调研中进行自我锻炼、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另一方面,高校入党积极分子社会实践教育活动需要着力于建立长效机制,促使其持续化、稳定化。在劳动活动中让他们体会到参与劳动、服务社会的乐趣,能够更好地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内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与个体的价值认同,帮助入党积极分子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深化理论,实现学以致用,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培养良好的社会责任感。

高校入党积极分子是党组织的重要后备力量,是党员发展的“入口关”,是确保党员质量的关键环节。以融合育人的理念为指导,在“五育并举”背景下,将“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爱劳”五个方面融入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教育中,可以进一步增强入党积极分子的理想信念,在此过程中积极引入高校入党积极分子主动退出机制,对于无法达到党员标准的同学可以主动申请退出,进一步端正其入党动机;在实践活动中,理想信念教育始终贯穿其中,将高校人党积极分子掌握的理论知识作用于实践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达到知与行的统一,进一步增强其服务意识;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上,不断完善专职党务管理队伍,发挥协同育人作用;丰富培养教育形式,增强个性化與针对性;在入党积极分子考核上,遵循目标管理原则,细化考核办法,完善过程监督,通过定指标、细标准、强考核、量积分方式,建立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教育长效机制。五育并举、融合育人,进一步提升入党积极分子培养质量的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和常态化,实现“早教育、早选苗、早培养”,并为发展对象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达到“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目的,在源头上保持高校党员队伍先进性、纯洁性与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N.人民日报,2018-09-12,(004).

[2]任立.高校党员教育网络阵地建设的基本思维模式与路径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8):30-32.

[3]季浏,殷恒婵,颜军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102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10-16(004).

[5]单旖旎.劳动教育的深化:追寻美学意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40(31):14-17.

猜你喜欢
党员发展五育并举实践育人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基于实践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究
共青团在地方高校第二课堂建设中的作用分析
用“积分制”党员发展模式严把党员“入口关”
高校新生入学教育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党员发展工作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