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与推拿结合康复治疗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4-14 01:19贾晓楠
医疗装备 2022年4期
关键词:上肢偏瘫神经功能

贾晓楠

海城市正骨医院 (辽宁鞍山 114200)

卒中属于临床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是由急性脑血管病引起的局部脑功能障碍。该病后遗症较多,其中以偏瘫较为常见。目前,临床常采用综合康复治疗辅助改善卒中后偏瘫患者的肌力,促使肌肉功能恢复,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中医认为,卒中后偏瘫属于“痿痹”范畴,应以疏经通络、活血化瘀为主要治疗原则[1]。推拿可刺激人体肌梭感受器,有效调节气血;针刺具有调节阴阳的作用,可刺激神经,促进血液循环。基于此,本研究探讨针刺与推拿结合康复治疗在卒中后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8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07例卒中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3例)和试验组(54例)。对照组男31例,女22例;年龄44~76岁,平均(57.25±4.05)岁;左侧偏瘫33例,右侧偏瘫20例。试验组男33例,女21例;年龄45~77岁,平均(58.63±4.05)岁;左侧偏瘫31例,右侧偏瘫2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8》[2]中卒中相关诊断标准;伴有明显的偏瘫;经CT检查确诊;患者及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排除标准: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合并心肺疾病;患有精神类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康复治疗,具体如下。(1)上肢康复治疗:协助患者取仰卧位,指导其伸肘并前屈肩关节,使上肢可在多角度停留;协助患者取坐位,指导其将上肢举过头顶,并在屈肘时以手触摸头顶;协助患者取四肢支撑位,指导其将重心移至上半身继续支撑;协助患者取站位,指导其双手交叉并伸展上肢超过头部;每组动作5次/d,15~20 min/次,具体强度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决定。(2)下肢康复治疗: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并辅助其弯曲、伸展腿部,使腿部在多角度停留;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帮助其将患肢放到床下,然后将患肢抬至床面,并反复练习;协助患者取仰卧位,帮助其背屈、外翻踝关节;每组动作5次/d,15~20 min/次,具体强度根据患者耐受程度决定。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针刺与推拿治疗,具体如下。(1)针刺治疗:以热补法行针,穴位选择内关、气海、人中、风府、百会、中脘、三阴交、足三里穴,得气后以患者自觉柔和酸胀针感为宜,若为双侧穴位,则双侧取穴,留针时间为30 min,1次/d。(2)推拿治疗:以点按、揉、拿捏等手法对患者进行推拿,针对上肢瘫痪患者,重点按摩外关、曲池、合谷、尺泽、肩髎、手三里穴;针对下肢瘫痪患者,重点按摩血海、委中、环跳、阳陵泉、三阴交、足三里穴;30 min/次,1次/d。

两组均连续治疗30 d。

1.3 评价指标

临床疗效:治疗30 d后,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中相关标准进行评定,显效,患者偏瘫症状明显好转,日常活动不受限;有效,患者偏瘫症状有所改善,日常活动轻度受限;无效,患者偏瘫症状未改善,日常活动严重受限;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3]进行评定,内容包括眩晕耳鸣、心烦失眠、肢体麻木,每项总分均为3分,积分越高,症状越严重。

神经功能: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采用临床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eurological function deficit score,NFDS)进行评定,量表包含8个项目(意识、凝视、面瘫、语言、上肢肌力、手肌力、下肢肌力、步行能力),总分45分,评分越高,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4]。

综合功能: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采用功能综合评定量表(functional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FCA)进行评定,内容包括躯体功能及认知功能两大类,共18个项目,总分108分,评分越高,综合功能越好[5]。

日常生活能力:治疗前及治疗30 d后,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进行评定,内容包括躯体生活自理量表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两部分,总分100分,评分越高,日常生活能力越强[6]。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治疗30 d后,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两组眩晕耳鸣、心烦失眠、肢体麻木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两组眩晕耳鸣、心烦失眠、肢体麻木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

2.3 神经功能、综合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治疗前,两组NFDS、FCA、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0 d后,两组NFD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FCA、AD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NFDS评分低于对照组,FCA、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NFDS、FCA、ADL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卒中是一种致残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多数卒中患者伴有以偏瘫为主的功能障碍,给其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目前,临床多采用综合康复治疗帮助卒中后偏瘫患者恢复躯体功能与生活能力,但因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难以坚持进行康复治疗,导致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近年来,中医治疗卒中患者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中医认为,卒中是由正气亏损、气血逆乱所致,治疗应以补虚通络为主[7]。针刺可疏导任脉、调神导气,具有醒脑开窍之功。穴位推拿可调补机体阴阳平衡,加快气血循环,使全身经脉气血调畅。两者合用,可共奏益气活血、疏经通络之效;此外,两者合用可刺激卒中患者的运动神经,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增加脑血流量,提高脑组织神经元活性,促使神经功能恢复,提升患者的生命质量[8]。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0 d后,试验组总有效率及FCA、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眩晕耳鸣、心烦失眠、肢体麻木积分及NF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针刺与推拿结合康复治疗可有效缓解卒中后偏瘫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躯体功能与认知能力,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猜你喜欢
上肢偏瘫神经功能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
逐瘀祛痰法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脑梗塞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两臂血压为何会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