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肌肉治疗仪联合康复护理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4-14 01:19姜娜
医疗装备 2022年4期
关键词:治疗仪偏瘫脑梗死

姜娜

东港市第二医院内镜室 (辽宁丹东 118313)

脑梗死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患者常伴有头痛、头晕及无力等表现。该病多发于50~60岁年龄段人群,但近年来逐渐呈年轻化的发病趋势。有研究发现,脑梗死患者常合并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多数有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1]。该病的发病机制与局部血栓形成、脑组织坏死等关系密切,多数患者发病后极易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及偏瘫等后遗症,进而影响预后。既往临床常采用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偏瘫患者进行干预,可改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但该护理措施仅可预防肌肉萎缩和肌肉肿胀等症状,在改善患者受损脑神经方面的效果不佳。因此,需寻找更加有效的干预措施,以进一步提高干预效果,促进良性预后。神经肌肉治疗仪是一种新型的理疗仪器,该仪器通过利用不同频率的双向方波刺激患者的瘫痪肌肉和拮抗肌,可促使两者交替收缩,促进神经纤维再生与修复,起到控制肌肉痉挛和萎缩、加强肢体功能的作用[2]。基于此,本研究探讨神经肌肉治疗仪联合康复护理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96例脑梗死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8例。对照组男30例,女18例;年龄55~70岁,平均(62.43±2.47)岁;体质量指数18.0~25.0 kg/m2,平均(22.20±1.20)kg/m2。观察组男32例,女16例;年龄52~72岁,平均(64.20±7.30)岁;体质量指数18.2~24.8 kg/m2,平均(22.50±1.30)kg/m2。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纳入标准:脑梗死后偏瘫,意识清楚,首次发病,基线资料完整,可配合完成本研究。排除标准:存在心、肝、肾功能障碍;患有精神疾病;丧失语言沟通等能力;合并恶性肿瘤;患有传染性疾病。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康复护理干预,参照《神经康复学》[2],内容包括运动干预和作业干预。(1)运动干预:训练者引导患者进行坐位训练,即协助患者取无支撑下床边或椅子上静坐位,将髋、膝和踝关节均屈曲90°,足踏地或支持台,双足分开约一脚宽,双手置于膝上,调整躯干和头至中间位,保持数秒后缓慢倒向一侧,再调整身体至原位;训练者引导患者进行站位训练,即嘱患者双足分开约一脚宽,双手手指交叉,上肢前伸,双腿均匀持重,缓慢站起,训练者坐在患者前面,用双膝支撑患者患侧膝部,双手置于患者臀部两侧帮助患者将重心前移,伸展髋关节并挺直躯干,坐下时动作相反。(2)作业干预:训练者引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辅助运动和被动运动训练,如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即吃饭、个人卫生、穿衣、移动、洗澡及家务活动等,过程中也可应用生活辅助具(粗柄勺子、带套圈筷子、穿袜器、四脚手杖和助行器等)展开;工艺活动,即用斜面磨砂板训练上肢粗大运动,用编织、剪纸等训练两手协同操作,用垒积木、书写、拧螺钉、拾小物品等训练患手精细活动。以上干预每次训练时间约45 min,1次/d,5次/周。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神经肌肉治疗仪干预:仪器选用广州大键元医疗设备有限公司生产的KT-2型神经肌肉治疗仪,将电极片放置于患者瘫痪肢体、前臂、大小腿前后肌群等部位,设置仪器脉冲频率为0.5~1.0 Hz,脉冲宽度为0.1~1.0 ms,启动仪器,20 min/次,1次/d。

两组均持续干预3周。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NIHSS评分[参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评估,包括意识(0~7分)、语言(0~3分)、运动(0~16分)、感觉(0~2分)、面瘫(0~3分)、共济运动(0~2分)、眼球运动(0~2分)、视野(0~3分)、忽视(0~2分)及构音(0~2分)10个方面,总分42分,评分越高表明神经功能缺损越严重]降低≥90%为基本痊愈,46%≤NIHSS评分降低<90%为显效,18%≤NIHSS评分降低<46%为有效NIHSS评分降低<18%为无效[3];总有效率=(基本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平衡能力: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BBS)评估,该量表共包含从坐到站、无支撑站立、无支撑坐位、从站到坐、转移、无支持闭目站立、双脚并拢无支持站立、站立情况下双上肢前伸并向前移动、站立位下从地面捡物、转身向后看、原地旋转360°、将一只脚放在凳子上、无支撑情况下两脚前后站立及单腿站立14项条目,采用0~4分计分制,总分56分,评分越高表明平衡能力越好。(3)肢体运动功能:采用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MAS)评估,该量表共包含从仰卧到健侧卧、从仰卧位到床边坐、坐位平衡、从坐到站、步行、上肢功能、手的运动、手的精细动作8个项目,采用0~6分计分制,总分48分,评分越高表明肢体运动功能越强。(4)自理能力: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共包含修饰、进食、洗澡、如厕、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上下楼梯、床椅转移、平地行走10个项目,采用0~10分计分制,满分100分,评分越高表明自理能力越好[3]。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干预3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两组平衡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比较

干预前,两组BBS、MAS及BI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周后,两组BBS、MAS、B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平衡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比较(分,

3 讨论

偏瘫是脑梗死患者的常见后遗症,多数患者是由于脑组织缺血缺氧性病变坏死导致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从而造成肢体活动功能障碍。既往临床针对脑梗死偏瘫患者采取的常规康复手段主要包括运动干预和作业干预两项内容,其中,运动干预通过指导患者进行坐位训练和站位训练,可增强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作业干预中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和工艺活动等内容,可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提高其生命质量[4]。但有相关研究指出,神经损伤是脑梗死偏瘫患者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5]。而常规康复手段难以有效修复患者的神经损伤,仍需为脑梗死偏瘫患者在常规康复护理的基础上,加用其他神经修复干预方法,以进一步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神经肌肉治疗仪通过脉冲电流刺激支配肌肉的神经,可促使肌肉收缩,加强神经细胞的电兴奋性,减小痉挛肌张力,改善拮抗肌功能,增强神经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从而改善肌肉萎缩,促使局部神经重组与恢复,加速偏瘫肢体功能恢复[6]。赵丹[7]的研究指出,急性脑梗死患者后续临床治疗中应用神经肌肉刺激治疗仪有助于改善人体神经功能、生活能力、生命质量,促进患者康复。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3周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BBS、MAS及BI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结果与袁培[8]的研究结果相似,表明神经肌肉治疗仪联合康复护理可进一步满足脑梗死偏瘫患者的康复需求,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平衡能力和运动功能,进而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综上所述,神经肌肉治疗仪联合康复护理在脑梗死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平衡能力、肢体运动功能及自理能力。

猜你喜欢
治疗仪偏瘫脑梗死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骨痛灵酊联合TDP治疗仪治疗颈型颈椎病的疗效观察
准分子激光治疗仪联合CO2点阵激光治疗仪对白癜风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
脑梗死合并变应性支气管肺曲霉病行呼吸康复的探讨
针刺联合中药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DWI联合DTI技术对早期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评估价值
CO2点阵激光治疗仪联合多爱肤治疗面部凹陷性疤痕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选择困难症治疗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