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频脉冲电刺激干预对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影响

2022-04-14 01:20李文娟
医疗装备 2022年4期
关键词:尿管尿量尿潴留

李文娟

天津市人民医院妇科 (天津 300131)

宫颈癌为常见妇科恶性肿瘤,临床主要表现为阴道流血、阴道排液等,随病情进展可引起下肢肿痛、尿频等症状,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临床主要采取根治术治疗宫颈癌患者,可有效切除病灶,抑制病情进展,效果显著。但该术式创伤范围大,术中操作会损伤支配膀胱与输尿管的神经,继而影响膀胱功能,导致括约肌松弛,引起尿潴留;加之,手术切除子宫阴道、宫旁组织后,膀胱支失去临近部位的支撑,过度屈伸到骶窝,会阻碍尿液排出,增加尿潴留的发生[1]。

尿潴留会增加术后康复难度,延长住院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对患者生理、心理均造成一定影响[2]。因此,为了预防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尿潴留和改善预后制定整体护理方案是目前临床关注的重点。常规尿潴留预防措施缺乏针对性,且见效慢,影响术后恢复。低频脉冲电刺激是一种物理辅助干预手段,通过运用低频电流对局部进行刺激,兴奋局部神经细胞,从而促进排尿。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低频脉冲电刺激干预对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76例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38例。对照组年龄32~67岁,平均(46.69±7.59)岁;宫颈癌分期,Ⅰb 1期18例,Ⅱa 2期20例;病理分型,宫颈腺癌7例,宫颈鳞状细胞癌31例。观察组年龄30~65岁,平均(45.27±7.28)岁;宫颈癌分期,Ⅰb 1期17例,Ⅱa 2期21例;病理分型,宫颈腺癌10例,宫颈鳞状细胞癌2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患者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符合宫颈癌根治术手术指征;意识清晰。排除标准:合并严重泌尿系统疾病,如尿道损伤、尿路感染等;患有发热、感染、器质性疾病;伴其他恶性肿瘤、精神障碍、凝血功能异常等。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训练指导干预,措施如下。(1)健康指导:护理人员通过口头讲述、分发知识手册、播放相关影视音频等方式向患者宣传宫颈癌的治疗方案、护理方法、注意事项等,以提高其疾病意识;同时告知患者合理饮食,少食多餐;安排小型知识讲座,围绕术后并发症以及恢复要点进行重点讲解,并告知患者出现阴道出血、腹痛、排便异常等症状时,应立即告知医师。(2)改良膀胱体操:术后7 d,测定残余尿量,当残余尿量>50 ml时,指导患者进行膀胱运动,灌注液选取1 0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并选取封闭式“Y”型膀胱输液器,取灌注液300~500 ml,2~3 min后释放,重复此操作3~4次,第5次时则将10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注入膀胱,持续停留15 min后再排出;鼓励患者每日大量饮水(>3 000 ml),并根据实际膀胱体积进行间歇性导管插入,4~6次/d,当残余尿量<100 ml后,则停止间歇性导管导尿。(3)穴位按摩:取足三里、三阴交、内关、气海、阳陵及中极穴,依次给予点、按、压、揉等,10~15 min/次,3次/d。(4)导尿管护理:采用0.5%聚维酮碘消毒液全面清洁并消毒尿管接头处皮肤,依次擦洗外阴、尿道口、尿管接头处、肛门(遵循自上而下的原则),在擦洗完毕后,采用红霉素软膏涂抹,2次/d。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低频脉冲电刺激干预:选择低频电子脉冲治疗仪(广东深圳德佳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证号 粤器注准20172260530,型号 MMK520i)于宫颈癌根治术后第5日开始干预,患者取平卧位,放松腹部肌肉,由护理人员将治疗仪电极片分别放置于患者腹部曲骨穴处以及骶尾部神经丛S3区,重复刺激频率设置为800 Hz,脉宽设置为400 μs,自粘电极规格调整为77 mm×72 mm,20~30 min/次,2次/d,持续干预7 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尿潴留发生情况:尿潴留的判断标准为术后排尿不畅,经检测后膀胱残余尿量>100 ml或患者无法自行排出尿液,需留置导尿管。(2)比较两组残余尿量及尿管留置时间:采用超声检查测定排尿后的膀胱残余尿量,记录两组尿管留置时间。(3)比较两组盆底肌力分级情况:由同1名医师进行检测,医师将2个手指置于患者阴道中,通过手指接触阴道内肌肉感知患者阴道收缩情况做出判断,0级为未感知到阴道肌肉收缩;Ⅰ级为轻微收缩,但未持续收缩;Ⅱ级为存在明显收缩,可持续2 s,完成2次;Ⅲ级为肌肉收缩可使手指前后活动,可持续3 s,完成3次;Ⅳ级为肌肉收缩有力,可抵抗手指压力,可持续4 s,完成4次;Ⅴ级为可对抗手指压力,可持续5 s,完成5次。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尿潴留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仅出现1例尿潴留,对照组出现6例尿潴留;观察组尿潴留发生率为为2.63%(1/38),低于对照组的15.79%(6/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3,P<0.05)。

2.2 两组残余尿量、尿管留置时间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尿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残余尿量、尿管留置时间比较

2.3 两组盆底肌力分级情况比较

干预后,观察组盆底肌力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盆底肌力分级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宫颈癌根治术是临床治疗宫颈癌患者较为常用的一种术式,但该术式需切除子宫主韧带、上端组织等,会对盆底组织结构以及局部神经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同时术中广泛清扫淋巴结会对膀胱、输尿管等相关神经传导造成一定的影响,增加术后排尿功能障碍以及并发尿潴留的风险[3-4]。相关研究报道,术后长时间留置导尿管会对尿道产生刺激,易影响膀胱括约肌、逼尿肌的正常功能,进而增加尿潴留的发生率[5]。为预防术后尿潴留的发生,临床主张尽早拔除尿管,并配合物理方法刺激盆底以及膀胱周围神经,并指导患者进行膀胱功能锻炼,以加速膀胱功能的恢复。

相关研究报道,低频电流刺激可有效影响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骶部神经,为恢复膀胱肌肉及神经功能奠定良好的基础,进而可有效避免患者发生尿潴留[6]。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尿潴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少于对照组,尿管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低频脉冲电刺激干预可有效预防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尿潴留的发生,并能够改善机体的膀胱功能。其原因为,低频脉冲电刺激干预通过刺激神经对肌肉产生支配作用,有利于产生节律性收缩,提升肌肉张力,从而可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肌肉的健康状态,延缓肌肉萎缩,进而达到促进神经恢复的目的;低频脉冲电刺激还可通过恢复盆底神经传导起到兴奋神经和肌肉的作用,从而可改善血液循环,进一步促使盆底肌肉收缩,加强尿道括约肌功能,恢复膀胱支配神经功能[7]。本研究结果还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盆底肌力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杜薇娜等[8]的研究结果相似。由此可见,低频脉冲电刺激干预可有效改善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的盆底肌功能。其原因为,在低频脉冲电刺激干预中,通过将电极分别放置于腹部曲骨穴处、骶尾部神经丛S3区,持续的电流刺激可增强盆底肌反射功能,强化盆底肌群,从而促进患者盆底肌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低频脉冲电刺激干预可有效预防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发生尿潴留,减少残余尿量,促进膀胱功能恢复,并可改善盆底肌功能。

猜你喜欢
尿管尿量尿潴留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诊疗特点分析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护士主导的尿管拔除评估工具研究进展
老年男性夜尿增多的诊治
自制精密尿量计量器测量患者尿量的效果分析
早期拔除尿管在骨科术后快速康复中的应用
小小尿管学问大
气囊注水量对老年女性留置尿管溢尿的影响
针刺治疗术后尿潴留6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