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急救流程在院前腹部脏器损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04-14 01:20龚建华
医疗装备 2022年4期
关键词:脏器休克腹部

龚建华

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江西南昌 330003)

近年来,随着交通事故、自然灾害的不断增多,腹部脏器损伤的发病率呈不断升高的趋势[1]。对腹部脏器损伤患者进行院前急救是挽救其生命的重要举措,但目前临床在对腹部脏器损伤患者进行急救时,由于部分急救人员专业程度较低、缺乏娴熟的急救技巧,且收到急救通知后到达现场的时间较长,导致延误患者治疗时机,增加了失血性休克的发生风险[2-3]。优化急救流程可对急救措施进行规范,对常见的失误和问题予以针对性处理,保证在有效时间内对患者进行救治,有利于提高急救质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4-5]。基于此,本研究探讨优化急救流程在院前腹部脏器损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接收的80例腹部脏器损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院前急救流程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男11例,女29例;年龄18~45岁,平均(35.72±4.62)岁;中度休克15例,重度休克25例。观察组男13例,女27例;年龄16~44岁,平均(35.68±5.67)岁;中度休克17例,重度休克23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急救流程。(1)完善对急救药品及设备的急救准备工作,以便到达现场后立即展开救治。(2)到达现场后首先观察患者呼吸是否通畅,若出现呼吸道堵塞,需立即清理患者呼吸道,将其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通畅,或给予吸氧以维持有效呼吸。(3)迅速检测患者血压、脉搏、外周循环、意识及皮肤黏膜色泽温度等变化,综合考虑患者失血性休克的程度。(4)在患者上肢或下肢静脉回流区域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路,1条扩容,另1条及时输入各类抢救药品,并根据患者休克程度调节补液速度,轻度休克患者输液速度为100滴/min,1 h内液体500 ml;中度及以上程度休克患者应经2条静脉争取在30 min内输液1 000~2 000 ml。

观察组应用优化急救流程。(1)抽调普外科年轻医护专家轮转急诊,每次2名主治医师、2名主管护师,均经特殊培训,掌握多项急救技能。(2)在对照组基础上,优化急救流程,迅速实施抢救措施,优先电话通知院内及早准备创伤急救系统,迅速完成转运,并在转运途中采用便携式超声仪(汕头市超声仪器研究所有限公司,型号SR-1000)完成腹部超声检查、抽血、胃肠减压等术前准备工作,在此期间做好院前急救记录,与患者家属沟通,告知家属患者病情现状及可开展的治疗方法,安慰患者家属,尽可能消除患者家属的紧张情绪与恐惧心理,使其充分配合,完成手术同意书签字;抵达医院后直接将血液标本送至检验科完成术前检查及急诊合血,而后直接将患者送入手术室手术。

1.3 观察指标

(1)抢救指标:统计两组抢救时间、完成相关检查时间、急诊转手术时间、急诊至病房时间。(2)并发症:比较两组急救后脑功能下降、生活不能自理、消化功能紊乱等并发症发生情况。(3)急救质量:采用我院自制院前急救工作质量标准量表评估,量表包括“现场评估完全,处置规范”“针对患者病情急救措施处理到位”“急救人员技术操作”“心肺复苏流程”“技术操作常规”“快速反应能力”“患者满意度”“急救药物使用情况”“急救人员响应速度”“抢救成功率”10个条目,每个条目分值1~10分,评分越高则急救质量越高,本研究将两组急救质量分为低、中、高3个等级,分别对应<70分、70~90分、>90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抢救指标比较

观察组抢救时间、完成相关检查时间、急诊转手术时间、急诊至病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抢救指标比较

2.2 两组急救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急救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急救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3 两组急救质量比较

观察组急救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急救质量比较(例)

3 讨论

腹部脏器损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情多较复杂,病死率高,故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合理的救治十分必要[6-7]。相关研究指出,创伤急救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有效手段,合理的急救流程决定了患者的转归情况[8]。

常规急救流程主要通过到达现场后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维持呼吸通畅、输液等处理,从而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但由于腹部脏器损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情严重,且术前抢救措施、手续烦琐,患者能否被正常抢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护人员在现场的判断和处置,对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临床经验要求较高[9]。此外,常规急救流程还存在急救人员少、业务素质不过硬等问题,并且未设立经特殊培训的创伤医护人员,使院前急救救治难度大、安全隐患高,不利于腹部脏器损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救治。而优化急救流程是通过对常规急救流程进行优化,在以患者为中心原则的指导下进一步完善创伤急救流程,最大化地发挥人力、物力效能,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抢救时间、完成相关检查时间、急诊转手术时间、急诊至病房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析,其原因在于,优化急救流程通过对常规抢救流程进行优化,在抵达患者发生创伤地点时,第一时间对患者实施抢救,可大幅节省抢救时间;在转运时提前通知院方启动抢救系统,并在此期间完成腹部超声检查、抽血、胃肠减压等术前准备工作,避免入院后再次进行相关检查以及转手术流程,做到抢救效率最大化;此外,优化急救流程中于转运途中对患者进行抽血以及要求患者家属签署手术同意书,待患者抵达医院后将血液标本送入检验科完成术前检查以及急诊合血,而后直接将患者送入手术室手术,赢得了手术的黄金时间,缩短了急诊转手术、急诊至病房的时间。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急救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救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分析,其原因在于,腹部发生创伤患者的死亡高峰期多在创伤发生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因此,此阶段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重点阶段,而优化急救流程可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效能,缩短患者从发生创伤至手术的时间,为成功挽救患者生命提供保障,进而提高急救质量及救治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发生[10]。但本研究仍存在一定不足,如纳入样本量较少,未观察患者术后各脏器支持及综合护理情况对预后的影响情况,关于优化急救流程在院前腹部脏器损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仍待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优化急救流程在院前腹部脏器损伤致失血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明显,可缩短时间指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急救质量。

猜你喜欢
脏器休克腹部
腹部胀气的饮食因素
休克指数指导在外伤性肝脾破裂大出血患者救护中的应用
去甲肾上腺素联合山莨菪碱治疗感染性休克的疗效观察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腹部创伤的CT诊断及其临床意义分析
多脏器功能衰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休克的紧急处理方法有哪些?
在达古雪山巅
海湾扇贝外套膜及脏器剥离机理试验
高效液相色谱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分析雄黄在大鼠脏器中代谢的砷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