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第三次分配:社会工作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与机制

2022-04-15 07:33莫腾飞曾守锤
新疆社会科学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分配价值

莫腾飞 曾守锤 唐 立

内容提要:第三次分配作为我国分配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道德驱动、社会机制主导的资源配置活动。第三次分配的内涵与特征决定了其在实践中需要多元主体的参与和价值与技术方面的支持,社会工作所具备的价值理念和专业优势预示着两者之间存在相互契合和彼此建构的可能性。社会工作促进第三次分配的机制包括规范实践路径、提供技术指引、充当角色支持、推动精神富裕和实现发展创新等。社会工作应该成为促进第三次分配的重要建构性力量,在充分发挥效能的同时也应该注意角色、伦理及自主性等方面的诸多挑战。

一、引言

2021年7月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科学地阐述了在新时代新征程中着力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历史问题,提出了“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重大历史任务。(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年。2021年8月17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次会议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目标扎实迈进。十九届四中全会、十九届五中全会、国家“十四五”规划和 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都提出,要发挥慈善等第三次分配作用,改善收入和财富分配格局。(2)江亚洲、郁建兴:《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与机制》,《浙江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第三次分配作为在新发展阶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意味着实现社会财富流动与资源机遇分配的均衡化,其实施与推进事关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3)马雪松:《第三次分配在新时代的新变化、新利好》,《人民论坛》2021年第28期。因此,在我国经济取得瞩目成就,打赢脱贫攻坚战,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胜利之际,第三次分配在走向共同富裕中的作用愈加重要,对其进行深入探讨很有必要。

社会工作是非营利性的,服务于他人和社会的专业化、职业化的活动,自恢复重建以来,社会工作积极发挥着需求回应、服务供给、治理创新等功能。(4)徐选国、田雪珍、孙洁开:《从外部移植迈向本土自觉: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理论逻辑》,《学习与实践》2021年第10期。社会工作融知识、价值和技巧为一体,有着独具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促进社会改变与发展的宗旨。从价值层面讲,社会工作代表的是一种基于人本主义和促进社会改变的宗旨;从宏观层面而言,社会工作体现为立足学科专业知识、回应不同人群的诉求并探寻社会积极改变的制度安排。当前,社会工作学科正在深刻、系统、积极正向地影响着我国社会建设与社会发展进程,社会性是社会工作的固有属性,是社会工作开展实务工作、进行学科研究和教育实践的“根本性”指引,引领着社会工作时刻关怀社会、关注弱势群体、追求社会公平正义,建立微观与宏观场域之间的桥梁,实现个体困境与公共议题相连接,致力于人与社会融合发展。(5)徐选国、孙洁开、田雪珍:《社会工作的核心属性之争及其路径调适》,《学习与实践》2020年第11期。从个体价值层面和宏观制度层面来看,社会工作在推动第三次分配进而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都有着巨大的价值、技术优势和发挥空间。

二、第三次分配及其特征

第三次分配由我国经济学家厉以宁首次提出,“在两次收入分配之外,还存在着第三次分配——基于道德信念而进行的收入分配”(6)厉以宁:《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4年,第77—79页 。。第三次分配是指人们完全出于自愿的、相互之间的捐赠和转移收入,如对公益事业和个人的捐赠,这样的分配既不属于市场也不属于政府,而是出于道德力量的分配。(7)胡秋雨、姜建斌:《第三次分配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中国经贸导刊(中)》2021年第7期。刘鹤指出:“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文化、习惯等影响下,社会力量自愿通过民间捐赠、慈善事业、志愿行动等方式济困扶弱的行为,是对再分配的有益补充”(8)刘鹤:《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人民日报》2019年11月22日第6版。。江亚洲、郁建兴根据道德观念的出现晚于第三次分配,提出第三次分配最初并非或者并非仅仅是由道德驱动的观点,认为除道德外,本能、习惯、受制度和文化调节的追求荣誉和自我救赎等心理促成的互助性的资源配置活动,都属于第三次分配,第三次分配是一种社会机制,(9)江亚洲、郁建兴:《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与机制》,《浙江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但是这不影响第三次分配由道德属性驱动。概括来讲,“第三次分配”是相对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而言的,是主体出于自愿,通过合法途径将个人和企业的一部分可支配收入捐赠出去,在道德驱动的作用下,(10)黄尖尖:《“第三次分配”将推动新时代慈善事业持续发展》,《解放日报》2021年9月18日第12版。遵循自愿性、公益性、自治性等价值原则,采取捐赠、慈善或志愿服务活动形式进行的非强制性分配,(11)马雪松:《第三次分配在新时代的新变化、新利好》,《人民论坛》2021年第28期。是对前两次分配的有益补充,(12)胡秋雨、姜建斌:《第三次分配及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中国经贸导刊(中)》2021年第7期。或者说是与前两次分配的相互补充。(13)邓国胜:《第三次分配的价值与政策选择》,《人民论坛》2021年第24期。

第三次分配的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社会性。第三次分配需要社会各方都能够自愿地参与进来,依据社会价值理念开展资源的再分配,(14)朱健刚:《调动多方参与第三次分配的意义、挑战和途径》,《人民论坛》2021年第28期。这一主动参与的动力机制基于社会机制的爱心驱动。(15)邓国胜:《第三次分配的价值与政策选择》,《人民论坛》2021年第24期。第二,道德性。调动各方参与是由第三次分配的价值属性所决定的,包含众多的社会价值,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属性的驱动,需要驱动社会各方参与,(16)朱健刚:《调动多方参与第三次分配的意义、挑战和途径》,《人民论坛》2021年第28期。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17)邓国胜:《第三次分配的价值与政策选择》,《人民论坛》2021年第24期。而个人捐赠是第三次分配的本质特征和核心支撑,可以真正发挥其有益补充的作用,提升社会道德并促进社会和谐。(18)陈斌:《第三次分配应更鼓励个人捐赠》,《公益时报》2021年9月14日第15版。第三,公益性。调动各方参与还由第三次分配的公益属性决定,这有赖于整个社会文明的提升,需要由社会的合力来推动和调动各方,调动方式包括动员、鼓励、调适等。(19)朱健刚:《调动多方参与第三次分配的意义、挑战和途径》,《人民论坛》2021年第28期。第四,全面性。第三次分配的客体不仅包括捐赠的财产,也包括参与主体提供的技术和服务,通过奉献时间、服务或专业技能,提升弱势群体物质与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幸福感。(20)邓国胜:《第三次分配的价值与政策选择》;忠言:《精神生活也要共同富裕》,《辽宁日报》2021年10月19日第5版。第五,民间性。第三次分配主体是民间力量,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它既不强调等价交换,也超脱了主体资源多寡的计算,第三次分配可以是资源从拥有它较少的主体向拥有它较多的主体流动,(21)江亚洲、郁建兴:《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与机制》,《浙江社会科学》2021年第9期。趋向于平民化和大众化,并非精英群体的专利。

表1 三次分配的要素比较

新时代新形势下,第三次分配在内容上对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进行了有益的补充,将成为我们减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三、社会工作与第三次分配的关系

第三次分配逐渐被作为调节收入分配、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22)邓国胜:《第三次分配的价值与政策选择》。当前我国初次分配和再分配机制趋于成熟,第三次分配作为在新时代收入分配调节中作用日益增大的分配方式,承担的作用和角色日益凸显,但仍处于发展的瓶颈期,与当前的期望和需求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相比,第三次分配脱离了绝对机制的调节,是一项更为复杂和困难的工作,其面临的现实难题包括观念上的挑战、组织上的困难、资源与制度的限制、社会文明的提升等。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因缺乏各类资源与机会进而难以适应其生存环境的个人、组织和社区等,即资源短缺人群必然是社会工作的基本服务对象之一,资源短缺包括物质资源和精神文明短缺。社会工作作为专业和技术进入到第三次分配中既具有价值契合,也极具中国特色,第三次分配可以为社会工作开展服务提供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空间场域,对其服务开展的过程、方法和路径进行经验总结和理论反思,推动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第三次分配面临的现实需要也构成了社会工作参与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领域和基本动因,第三次分配的特征和社会理性则蕴含着它与社会工作相互耦合与彼此建构的可能。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社会工作推动落实第三次分配大有可为。

(一)社会工作追求公平正义的道德属性与第三次分配强调公平正义的特征相通

第三次分配的目标在于使改革发展成果更为充分地惠及全体人民,救助困难群体,体现人民群众多样化和异质性的利益诉求,切实改善民生水平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23)马雪松:《第三次分配在新时代的新变化、新利好》。在肯定第三次分配作用的同时,认识第三次分配作用的限度,重点发挥第三次分配对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有益补充作用。(24)江亚洲、郁建兴:《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与机制》。第三次分配尤其强调社会的公平正义,在这一层面与社会工作存在道德契合,早期社会工作在价值观念上进行的救助活动是出于同情和怜悯,等价于第三次分配的基础动力之道德和爱心,承认人人平等且应该互相帮助。社会工作对公平正义的诉求,本质上就是助人实践的真实表达,(25)侯利文:《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理念牵引、技术靶向与现实进路》,《学术论坛》2016年第6期。在第三次分配接受了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理念的嵌入之后也就获得了广泛的社会性与认可度。社会公正是社会工作的价值归旨,(26)徐选国、孙洁开、田雪珍:《社会工作的核心属性之争及其路径调适》。有助于实现社会群体的价值认同,对于专业社会工作的落地和可持续实践具有重要的驱动作用,同时也是催生居民组织活动的主要动力。(27)颜玉凡、叶南客:《认同与参与——城市居民的社区公共文化生活逻辑研究》,《社会学研究》2019年第1期。这样一来第三次分配在迈向其价值追寻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吸纳来自个体、企业、组织、市场的各种积极因素与力量,使得分配的资源更加丰富,来源更加广泛,成效的可持续性更强。

(二)社会工作注重资源整合与第三次分配强调社会机制的逻辑相符

第三次分配具有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机制灵活的特点,对于个体、组织和市场有一定的要求标准,其发挥作用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第三次分配社会制度机制,多方配合、参与进而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是调节收入分配的柔性手段,坚持非强制性原则,但是要着力培育和引导各方社会主体积极投入,拓展第三次分配的范围,充盈第三次分配的参与力量,探索新型捐赠方式,推动由捐钱捐物向捐技术、技能、服务等形式拓展。创新推动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志愿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公益慈善资源的“五社联动”慈善模式,第三次分配才能拥有充沛的活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28)江亚洲、郁建兴:《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与机制》。社会工作十分强调资源整合的重要性,资源整合是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手段,也是社会工作的重要过程与技术,(29)朱希峰:《资源运作:灾后社区社会工作的重要技术》,《杭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1期。只有动员和整合各方资源,建立政社合作服务机制,社会工作者才能为有需要的个人或群体提供更有效的服务,(30)吴显连:《“共享经济”模式:社会工作资源整合的新切入点》,《中国社会工作》2017年第13期;张智辉、翁炜佳:《优抚社会工作介入社区的路径研究——基于S市C社区“老兵亦有价”的项目实践》,《社会福利(理论版)》2019年第9期。才能发挥更好的效用。第三次分配的主体是民间力量,包括企业、组织和个人等,(31)邓国胜:《第三次分配的价值与政策选择》。社会工作为了有效助人,经常需要联络其他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社会企业、政府部门和广大社会成员,资源获取来源重合度高。资源筹措是社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符合第三次分配强调的社会机制,双方在该层面具有高度一致性。

(三)社会工作坚持价值理性与第三次分配注重社会理性相融

社会理性是社会现象的结构必然性和过程必然性的统一,社会理性将社会成员的福祉和自由人格作为动机,而将集体价值和社会利益的实现作为最终目标。社会理性将增加共同体利益值、追求主体利益最大化作为思维倾向与行动动力,(32)杨发祥、闵兢:《社会理性视角下构建社区治理共同体何以可能》,《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21年第3期。为社会、为民众的福祉或更好的社会生活环境而努力。(33)徐选国、黄景莲:《从政社关系到党社关系:社会工作介入社区治理的情景变迁与理论转向》,《社会科学》2020年第3期。第三次分配具有主体多元性的特征,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新时代我国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获得了极大的丰富,继而产生了对美好生活和道德价值更高层次的追求,这就需要第三次分配发挥道德机制的渗透性、广泛性和可持续性作用,塑造并提高各社会主体的精神文明层次和责任感,逐渐形成人民群众以提高社会利益和增加共同体利益值为目标的社会理性价值观。价值理性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34)〔德〕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5—57页。,在价值理性框架下,行动者采取行动源于对价值的信仰,也终于价值的实现,而不考虑其现实效益与成本收益比。(35)闵兢、徐永祥:《青年社工的流失与留驻:从“角色规制”到“身份认同”》,《青年探索》2018年第2期。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利他主义的社会行动,其人文关怀及助人自助的宗旨本身就是价值理性的直接体现,实践中表现为社会工作者通过专业有效的理念与专业技巧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增能的同时达到个人主体性的实现和价值的圆满。社会工作利他主义倾向强调对服务对象的尊重、关怀和帮助,社会工作者无论是在工作过程中还是在其职业伦理与价值观念上,都有着自身明确的价值界定和情感关怀,其中蕴含的价值理性不言自明。

(四)社会工作促进社会创新发展与第三次分配注重社会文明相通

第三次分配的目标之一是解决共同富裕问题,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贫富差距过大会加剧阶层之间的对立情绪,社会风险会加深人们的恐惧心理,这都使得即使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仍旧偏低。第三次分配倡导互助和分享,在个体与个体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资源分享形式,能够让参与者感受到相互的温情和共同体的力量,有助于缓解当下人民群众对于社会的不满,缓解不同群体和阶层之间的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第三次分配蕴含的价值取向不单单是脱贫,而是转向了推进社会团结、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等意涵,这决定了第三次分配是新时代最好的文明实践工程,有助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36)江亚洲、郁建兴:《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的作用与机制》。普奈尔(R.Pernall)认为社会工作应该重视生命,重视人性,重视对人的尊敬,重视来自自尊的接受者和施予者的真正的尊严。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促进社会创新,推动社会创新与社会工作的有机融合,这不失为一种协调社会关系、提高社会文明、推动社会变迁、(37)徐选国、高丽、严骏夫:《社会创新与新时代社会工作发展趋势——评赵环〈社会工作与社会创新〉》,《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8年第3期。实现社会公平、增强社会包容、提升社会福祉的可能机制,社会工作是社会创新的新型制度性结果,且与社会创新在内容、过程和增能等维度存在内在契合。(38)赵环:《社会工作与社会创新》,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40、40页。尤为重要的是,对于社会工作在第三次分配实践中可能产生的行政化等问题,通过社会创新所蕴含的公共精神,可以为其提供可能的创新发展路径,完善第三次分配机制的同时进一步形成社会工作的公共性特征,拓展其公共空间。

(五)社会工作助人发展的服务功能与第三次分配贡献服务的理念同源

第三次分配的客体不仅包括各参与主体捐赠的财产,也包括所提供的各种服务与技术,如通过奉献服务、专业知识技能,提升弱势群体物资与精神层面的获得感、幸福感,(39)邓国胜:《第三次分配的价值与政策选择》。提升弱势群体的能力,促进其观念改变和自我发展。第三次分配需要切实为公民提供恰适性的公共服务,单纯物质供给发展模式没有明显改善落后地区的软环境的情况下还可能产生“等靠要”思想,不利于提升其内源发展的能力。(40)赵环:《社会工作与社会创新》,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8年,第40、40页。发挥社会力量帮助贫困群体改变观念、开展培训、寻找市场机会、提升参与能力也是第三次分配的重要意涵。社会工作本质是一种助人实践,内容是提供助人服务,把挖掘个人潜能、达成个人幸福和社会进步作为工作目标,帮助个人、社会群体乃至整个社会更好地发展是社会工作义不容辞的责任。社会工作的助人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的范围,增加知识和技能、提高抗逆力、提升个人与社会协调能力都在发展之列。共同富裕从实际推进来看,其策略性建构的倾向都要重于其价值性导向,(41)侯利文:《社会工作与精准扶贫:理念牵引、技术靶向与现实进路》。缺少价值融合的共同富裕只是最基本最一般的减贫和富裕类型,难以形成制度化和意识层面的力量。这就意味着共同富裕的实现必然是要实现由策略性迈向价值性,进而助推其走向深入。

四、社会工作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与第三次分配在价值理念上具有一致性,在服务群体上具有共同性,在技术方法上具有契合性,在战略布局中也具有耦合性。在当前着重强调第三次分配的共同富裕进程中,社会工作具有重要的价值理念和专业优势,理应成为促进第三次分配乃至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建构性力量。

(一)社会工作督导和评估可以规范第三次分配实践路径

自厉以宁首次提出第三次分配并进行了系列探讨之后,学术界对第三次分配鲜有提及,直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来,第三次分配再度火热,强调公益慈善回归、共享发展、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等。(42)王名、蓝煜昕、王玉宝、陶泽:《第三次分配:理论、实践与政策建议》,《中国行政管理》2020年第3期;白光昭:《第三次分配:背景、内涵及治理路径》,《中国行政管理》2020年第12期。但是当前第三次分配的体系和机制尚不够成熟,不足以支撑相应的政策实践,由此带来的认识不清、界限不明、政策缺失乃至体制错位,必然造成实践中的混乱。(43)王名、蓝煜昕、王玉宝、陶泽:《第三次分配:理论、实践与政策建议》。经济社会政策、公共政策的实施往往需要综合性强、视野宽广、能力充分的工作队伍协调合作,发挥各自优势有序综合地处理问题,第三次分配正是如此。社会工作可以运用督导与评估功能对第三次分配实践进行调整和规范。第一,社会工作督导可以协助分配主体认清和肯定工作价值,提供并维持其对第三次分配的热情和价值认同,同时为分配主体传授必要的工作技巧,及时处理不良关系。可以在分配环节时刻提醒分配主体遵守分配程序和行为规范,保障分配机制的正常运转,提高分配的效率和质量。教育性督导可以促进分配主体的成长,当分配主体的工作成效与预期目标出现偏差时,可以通过分析原因针对性地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步骤加以改善,并培养优秀的服务领袖带头行动;能够协助分配主体明晰和认可第三次分配的价值和功能,监督工作效果并提出建议。第二,社会工作过程评估可以实现对第三次分配整个分配过程的监测,了解分配对象的改变进展,适时进行修正。结果评估用于检验计划分配的理想效果以及分配结果的实现程度,可以根据结果评估的优劣对之后的分配机制进行调整;能够有效考查第三次分配中方法的适用性和目标的实现程度,在此基础上总结经验、改善工作技巧、提升分配水平。

(二)社会工作功能和理念能够为第三次分配提供技术指引

第三次分配的主体是社会力量,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其中公益慈善组织成为完成第三次分配工作的重要力量。(44)朱健刚:《调动多方参与第三次分配的意义、挑战和途径》。莱斯特·M.萨拉蒙(Lester M.Salamon)提出志愿失灵理论:“如果慈善志愿部门存在先天不足,就会导致志愿服务失灵。”(45)〔美〕萨拉蒙:《公共服务中的伙伴:现代福利国家中政府与非营利组织的关系》,田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第47页。第三次分配的实施在对道德提出要求的同时,也对分配主体的专业能力有更高的要求,分配主体需要更多的专业训练和培训才可以保证分配顺利有效进行。助人活动是社会工作的关键,是助人和受助的实现过程,在社会工作的专业发展中产生了助人自助、个别化、案主自决以及优势视角等工作理念和助人、救难、解困、发展的助人功能,这些助人价值理念和功能可以在第三次分配实践中发挥作用。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可以激发受助群体的脱贫意识和自主性,在帮助受助对象受益实现共同富裕之后,还可以将其培养为第三次分配的参与主体,实现角色的转变并挖掘其内生性动力。“个别化”价值理念可以直接确定第三次分配的实施对象,根据对实施对象具体情况的评估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进行个案帮扶,实现精准分配和效益最大化,拒绝一视同仁和助人的普遍性原则。“尊重人”是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也被当做是社会的最高价值,这一价值理念可以保证在进行第三次分配的同时对贡献者和受助者保持足够的尊重和人文关怀,照顾对方的想法和意识形态,尊重对方的行动意愿。

(三)社会工作多元角色能够为第三次分配提供角色支持

在第三次分配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慈善事业处于发展的瓶颈期,与第三次分配的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慈善事业无法满足第三次分配的短板在于慈善捐赠规模与结构两个维度,即捐赠规模不足导致第三次分配作用受限和捐赠中个人捐赠比例较低造成慈善捐赠波动大。(46)邓国胜:《第三次分配的价值与政策选择》。在西方社会,社会工作是从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而来,来源于慈善组织会社和睦邻运动,并作为“科学的慈善”(scientific charity)而出现,在科学化的发展之下形成了专业知识体系、治理结构和自主性,(47)郭伟和:《社区为本的矫正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社会工作下半月》(理论)2008年第2期。相较于慈善组织更加科学和专业,其中就包括角色展演。其一,服务提供者的角色,第三次分配的客体包括服务,社会工作者首先是向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人,既包括心理咨询、意见提供,也包括物质帮助和服务。社会工作者可以成为第三次分配的主体,向有需求的人提供直接帮助。其二,倡导者的角色,主要解决第三次分配主体意识淡薄、“捐赠是富人的事”等偏差思想。倡导打破当前陌生人社区的冷漠关系,注重培养社区团结互助精神,激发居民社会资本和能力,积极参与第三次分配。需要强调倡导并非强制,避免因破坏第三次分配的道德意涵而造成适得其反的后果。其三,资源获取者的角色,可以解决第三次分配中资源短缺的问题。要在有需求的情况下联络第三方,尽可能为第三方分配的顺利展开储存预备资源。其四,管理者的角色,主要是对第三次分配的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包括资源的争取与分配,信息的协调与管理,以实现分配的合理高效。其五,政策影响人,对第三次分配的分配政策提供建议。社会工作者将参与第三次分配的经验反馈给政策制定者,完善相关政策,以便减少或者避免问题发生。

(四)社会工作服务功能可以助推第三次分配精神富裕目标的实现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共同富裕必然包含精神生活上的富裕,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双富裕”,缺一不可,(48)忠言:《精神生活也要共同富裕》。第三次分配是实现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49)邓国胜:《第三次分配的价值与政策选择》。精神富裕,从社会群体看,就是能够保持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社会道德秩序良性运行,整个社会对于善恶美丑等价值观念具有正确的评价标准,能够理性平和地看待现实中存在的负面问题。从个体看,就是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前提下,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有着精神层面的更高追求,(50)张胜、王斯敏:《自信自强,走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光明日报》2021年11月18日第7版。体现自我价值,丰富精神世界。在第三次分配中注重实现精神富裕,社会工作能够在协助第三次分配的对象解决生存发展困境的同时关注并解决因此带来的在思想观念、心理健康、社会关系、价值体系和行为规范等方面的问题,在了解受助者的心理特点和需求的前提下,运用专业知识与方法,为受助者提供精神及情感层面的服务,真正地表达对受助者的尊重和关注,为其提供情感支持,帮助他们重拾信心和勇气,脱离生存困境并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文化素养,实现精神富裕。这对于建立良好的分配机制、营造和谐的分配氛围都是极其重要的。当然这也需要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包括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评估、激励、保障机制;培育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基层社会工作服务站点,促进社会工作服务均衡化;推进乡镇街道社工服务站点建设,并向自然村覆盖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引导社会工作专业人才投身第三次分配乃至共同富裕。

(五)社会工作专业使命可以实现第三次分配的创新机制和发展愿景

第三次分配推动共同富裕需要不断创新完善分配机制和回报社会的激励机制,通过发挥社会工作的灵活性和创新性的优势,可以及时发现第三次分配新的或未被满足的需求,发展解决具体问题的创新模式,避免出现“养懒汉”和“等靠要”现象,可以促进合理分配并保持社会的创新活力。(51)邓国胜:《第三次分配的价值与政策选择》。社会工作主要是在回应政府要求、社会需求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专业使命就在于追求社会创新,实现社会发展正义,(52)谢冰雪:《社会工作视角下的社会治理创新实践——评〈社会工作与社会创新〉》,《中国教育学刊》2020年第12期。社会创新以提升社会福祉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为目的,具有“为社会性”的公共特征,(53)赵环:《社会工作与社会创新》,第15、15页。是社会工作与社会转型、社会发展相勾连,作为良善社会保护机制的理论工具,(54)徐选国、高丽、严骏夫:《社会创新与新时代社会工作发展趋势——评赵环〈社会工作与社会创新〉》。社会工作是社会创新的制度性结果,与社会创新在内容维度、过程维度和增能维度有着天然的内在契合。(55)赵环:《社会工作与社会创新》,第15、15页。对于在行动实践中所衍生出来的“行政化”和“官僚化”等问题,(56)朱健刚、陈安娜:《嵌入中的专业社会工作与街区权力关系——对一个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个案分析》,《社会学研究》2013年第1期。社会工作通过积极践行社会创新可以为其提供恰适的新型发展路径,即通过注入社会创新所蕴含的公共精神与“为社会”特征,通过塑造公益环境和再造支持网络等形式来重构第三次分配的公共性特征,既推动第三次分配机制的构建,也促进社会慈善、社会团结、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五、结论

第三次分配是完善我国收入分配体系、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它是由社会机制主导的资源分配方式,具有社会性、道德性、公益性、全面性、民间性等特征,目标指向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共生发展,社会工作在价值理念和实务操作层面与第三次分配存在极大契合,在推动第三次分配乃至实现共同富裕的当下,社会工作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社会工作推动实现第三次分配的优势作用体现在:社会工作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与第三次分配强调分配正义的道德属性相通;社会工作注重资源整合,与第三次分配强调社会机制的逻辑相符;社会工作坚持的价值理性,与第三次分配注重社会理性相融;社会工作促进社会创新与社会发展,与第三次分配注重社会文明相通;社会工作强调助人救难解困发展,与第三次分配贡献服务的内容同源。社会工作内涵丰富、服务面广,其中可以推动第三次分配的主要作用机制包括规范实践路径,提供技术指引,形成角色支持,实现精神富裕,促进创新机制和发展愿景。另外,完善社会工作推动第三次分配的制度机制,还需要社会工作在充分运用专业优势发挥效能的同时恰当处理在角色扮演、伦理及自主性等方面的诸多挑战。

我们还必须认识到社会工作参与到第三次分配中可能会出现的一系列挑战,主要包括:一是社会工作自身角色定位不清、关系不明导致分配进程受阻;二是社会工作陷入“对谁负责”伦理困境导致分配效能低;三是社会工作自主性缺失影响专业功能发挥。

将社会工作纳入第三次分配、共同富裕等重要政策框架之中进行讨论,既是探究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重要突破,也是对专业化社会工作助力第三次分配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本土路径的有益探索。当前,第三次分配的制度体系尚不完善,需要不断创新内容和形式,在这一层面上,社会工作和第三次分配乃至共同富裕还有更多共同议题,有赖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发掘。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分配价值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1种新型燃油分配方案设计
Crying Foul
遗产的分配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我会好好地分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