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东之光》十论

2022-04-16 23:03陈小韦
关键词:闽东文艺文化

陈小韦

今年是《摆脱贫困》发表30 周年,这本文集中的许多篇章都表现出习近平同志对地方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独到思考。“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闽东之光’的重要论述,对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内涵、立场方向与方式手段都进行了深入探索,成为‘文化自信’理论的重要源头,与十八大以来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有着一以贯之的价值追求和思想内涵”。[1]1990 年1 月,习近平同志在《闽东之光——闽东文化建设随想》(下文简称《闽东之光》)一文中系统地对一个地方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论述。虽然篇名为“随想”,但其中表现出的理论体系体大思深、理论观点现实有效,结合十八大、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文艺工作座谈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座谈会、两次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全国代表大会等会议上的讲话文本,可以看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文化领域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早在宁德工作时期就有了理论萌发。

一、文化动力论与文化功能论

动力,作为一个力学概念,首先指的是使机械做功的各种动力,如水力、风力、电力、热力以及原子能等。用于泛指事物运动和发展的推动力量,同时也指对自己有信心的事物。在人文历史领域,动力成为推动历史、人类进步的力量,比如毛泽东同志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中,文化对世界的发展也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是一种特色上层建筑,文化在广义上的使用和意识形态重合度较高。文化反作用于社会基础,因为文化起到了一种调控社会成员的思维结构和认知能力的作用。在《闽东之光》的开篇,习近平同志就开门见山地写道:“人没有压力不行。”[3]压力,在通常意义上是一个消极词汇,有被动的情感倾向,并不直接促成事物的发展,有时候甚至会造成崩溃,只有当压力转化为动力的时候,才是这种力量释放的最佳通道。所以,习近平同志辩证地认为:在讲压力的时候,不要忘了讲动力。在闽东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在社会一般的流行观点中,与经济相应的文化动力比较薄弱,缺乏文化上的动力以及对文化意义的正确认识。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同志能看到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无疑是具有前瞻性的。十八大、十九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了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虽然名曰“软”实力,但文化的深层力量却是深厚无穷的。2013年9月,在会见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4],这种精神和道德的力量就源自于生生不息的中华传统文化。

文化能够成为一种动力来源,相应就会产生一定的功能作用。《闽东之光》从认识自己和提升吸引力两个层面分别论述了文化的功能。通过文化首先是能够认识自己。习近平同志指出“闽东人首先要知我闽东”[5],这里的“知”并不是简单地“知其然”,知道一些知识碎片、知道现状和现象,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全面地了解文化发展的源流、脉络、趋势等深刻内隐的文化内核。所以,不要认为户籍在宁德就是闽东人,不要认为是闽东人就一定了解闽东,只有了解闽东的悠久历史和灿烂传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文化意义上的闽东人。文化的第二个功能是让外面的人更多地、更全面地了解闽东。一个地方的对外窗口很多时候是通过经济交往和生产方式,但文化是一个更重要的窗口,文化凝练了一个地方的集体心理,汇聚了群体意识的表达,有直接的宣传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大、十九大之后不久都召开了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提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6],同样认为文化宣传工作既承担着把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又担负着引导世界人民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的任务。

《闽东之光》从动力的内涵和功能的外延阐释文化,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文化本质和意义论述的思想滥觞。

二、文化自信论与文化自觉论

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从它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本质要求来说,都需要呈现出一种自信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气质。一个具有灿烂文化传统和丰富文化实践的地方比较容易获得相应的文化自信,但在一个缺失文化自信的地区要获得对本土文化的主体性认知和感受就存在一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闽东之光》对“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这个具有偏见的俗语做了反其道而用之的创新思考,认为如果“王婆的瓜”确实有自身的特色,“自卖自夸”反而是自尊和自信的表现。一个广为熟知的用来讽刺文化自大的俗语,在搞清楚“家底”后,建立在理性基础上充满自信的表达从根本上改变了概念的文化语境,也从根本上扭转了闽东人文化自卑的心理根源,变消极为积极,化低落为高潮,极大地激发了闽东人认识自己,表达自己的信心和愿望。进入新时期,从国家治理层面,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一起,构成了”四个自信”。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的讲话中,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作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7]文艺能够振奋民族精神,跟其他自信相比,文化自信基本、深沉而持久,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问题。

文化自觉,指的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费孝通先生指出“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8]“转型”二字点明了文化自觉的阶段性特征,文化自觉建立在一种全球化的特殊语境中,在百年、千年未有之变局中,每一个民族文化作为个体单位如何存在的问题是文化自觉理念提出的历史背景。为了说明文化自觉的重要地位,《闽东之光》将思想的坐标建立在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史长河中,看到无论民族昌盛还是民族危亡,文化作为一种民族自信心都极其重要,特别是在近代以来内忧外患,是文化建构了民族精神中最稳定的成分,帮助中华民族安然度过各种战乱、危机,拥有了令人敬佩的今天。“自主”二字点明了文化自觉的主体性特点。相对文化自信,文化自觉要求高度的主体意识,反复磨练才能成就。所以《闽东之光》提醒闽东人讲闽东的光彩时反复强调一个“不要忘记”,正是因为文化自觉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而是滴水穿石般的韧劲铸就。2014年5月,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中,习近平总书记用“看山是山、看水是水”[9]的禅宗典故提醒青年人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自觉行为需要坚持,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从而才能形成自觉奉行的理想信念。

《闽东之光》阐明了从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的路径,为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增强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论述提供了理论源头。

三、文化层次论与文化类型论

从文化的外部维度进入到文化内部系统,可以发现文化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而是一个层次分明、类型鲜明的系统。据不完全统计,世界上对文化的定义有两百多种,太多的定义容易流于含混模糊,太简单的定义容易缺乏所指。《闽东之光》对区域文化的定义具体而精确,习近平同志将闽东文化称之为“闽东之光”,具体分为两个文化维度。第一个文化维度是“光彩”,讲的是文化层次。具体包括以下三个层面:“我想,闽东的锦绣山河就是一种光彩。闽东的灿烂文化传统就是一种光彩。闽东人民的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善良质朴的精神就是一种光彩。”[10]这三个层面是逻辑递进的关系,第一个层面的锦绣山河属于自然资源,自然禀赋是一切人类文明、生产活动、生活方式的物质基础。习近平同志首先看到了文化的自然地理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一个区域的人结成了各种各样的伦理习惯、集体心理和文化传统;其次肯定了闽东是有着灿烂的文化传统。在这个传统之上,闽东人形成了三种优秀的品质,这种品质就是一个地方的核心精神,在地方发展的历史演变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最后赞扬了闽东人文品格。文化的概念层次复杂多变,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在讲文化命题的时候,讲清楚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传统、讲清楚中华文化的精神追求、讲清楚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优势、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四个“讲清楚”[11]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复杂文化层次的清晰理解。

第二个文化维度是“闪光点”,讲的是文化类型。具体包括:畲族文化、老区文化、脱贫致富文化、山海交融文化。从光谱学分析,有古色(古色古香的民族文化)、有红色(浴血奋战的革命文化)、有绿色(山区耕读文化)、有蓝色(海洋开拓文化)、有亮色(改革开放文化)。几乎全方位囊括了地方文化发展的全领域多要素。精神文化领域十分宽泛,2016年5月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应该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并将这些学科分为传统学科、新兴学科、前沿学科、交叉学科和冷门学科等。[12]可见,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构建出的体系是全方位、全领域和全要素的。

比较而言,《闽东之光》第一个文化维度是属于历时性的递进式,较为抽象深层;第二个文化维度属于共时性的并列式,较为具体直接。共同构成了对闽东文化层次的准确理解和生动诠释,是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文化理念的有益参考。

四、宣传思想论与文化形式论

从文化内部系统再细化到文化建设内部。《闽东之光》提出了思想性与形式性的辩证关系。“讲宣传就有一个效果问题,这涉及到宣传内容的思想性,又涉及到宣传的形式。”[13]习近平同志强调思想是文化宣传的真正灵魂,是宣传工作的出发点。思想是文艺外壳下的深邃内核,2019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议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希望文艺界用“明明德”引领风尚,认为立德是最高境界。“文化文艺工作者、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14]只有树立高尚的理想追求,才能把艺术追求和国家理想结合起来,起到文以载道的教化作用。

中国古人云“言而无文,行之不远”,文化同一般的教化方式不同,宣传文化的方式不能真的像“王婆卖瓜”一样大喊大叫。《闽东之光》认为“任何内容的文化建设活动,都应注意活动的方式和手段的运用”[15]。要体现思想性,就必须有为人所接受的方式和手段,需要讲究形式性。2021 年12 月,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今天,各种艺术门类互融互通,各种表现形式交叉融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催生了文艺形式创新,拓宽了文艺空间。我们必须明白一个道理,一切创作技巧和手段都是为内容服务的。”[16]形式并不是脱离了内容的形式,而是在内容基础上不同创作手法、技术和媒介的创新和运用,采用不同形式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形式和内容既是哲学上的一对矛盾辩证关系,也是文学理论中的一道难解命题。《闽东之光》不纠结于形式内容何为“第一性”,而是将内容和形式融为一体,为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创新媒介的相关论述提供了重要的启迪。

五、文化原则论与文化载体论

作为特殊的精神形态,文化具有自由开放的特点,但这不意味着文化建设是漫无目的、天马行空,甚至花里胡哨、哗众取宠。《闽东之光》强调了文化建设的几条原则,比如为群众喜闻乐见,比如要有群众形式,再比如要讲经济效益,再比如合乎群众口味,贯穿其中的是群众性原则。可以说,群众性是文化的根本价值取向,在文艺创作中,就表现为“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者座谈会,在这场被外界看作赓续了79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全国性文艺工作座谈中,习近平总书记强化了“文艺为什么人”的根本性问题。指出“社会主义文艺,本质上就是人民的文艺”。[17]人民即是历史的创造者,又是历史的见证人,用文艺的术语表达,即是“剧中人”,又是“剧作者”。在这个论述语境中,这个文艺座谈经典文本所指涉的“历史”,也成了一种“剧作”,正如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所说的“诗歌有的时候比历史更真实”,以“剧作”为一种反映形式的文艺,从很大程度上帮助构建了人民对于历史真实性的合理想象。因此,人民和文艺是一种互相需要、互相促进、互相热爱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艺人民性的论述,用人民将文艺推到了一个深刻的阐释视域,也用文艺将人民历史主体地位解析得淋漓尽致。

在正确的文艺原则指导下,需要一个个鲜活的载体,用故事的方式将文化思想传递给广大人民。《闽东之光》根据当时历史环境下的技术条件,提出了几条操作性强的、有代表性的实事。比如办一个综合性的民俗文化节庆,这是一条极具时空聚合能力的建议。畲族是我国少数民族的一块瑰宝,闽东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集区。畲族的史诗、歌谣、医药、武术、舞蹈、服饰、饮食等都成为研究区域独特民族历史的“活化石”。习近平同志提议搞一次畲族文化的大检阅,将畲族文化分成民歌、民俗、民谚、民间舞蹈、民族故事、民族工艺品、民族文物和民族武术等几种类型,充分展示畲族的文化自信,展示畲汉一家的民族团结故事。还有一个想法是搞一个电视音乐节,这是一条极具媒介融合思维的建议。当时最为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是电视,以电视为主要载体,可以显示画面、可以传送声音,能够做到雅俗共赏,有情有景。各种要素能够融合在电视中交融起来。习近平同志拟定的电视风光片《山海的交响》方案涉及到组织、采风、创作、唱作、制作和传统的全流程。这部集大成的作品不像一般的风光片,只展现闽东的自然,而是从自然当中看到人文精神和地方特色的生活。最重要的是,文艺作品虽然由少部分艺术家创作,但是能够体现的是一个地方的集体精神,是人民心灵的交响。除了畲族文化节的成功举办,《山海的交响》走向全国,还建成了闽东革命纪念馆、举办了大黄鱼节、复刊了《闽东报》等具体的文艺媒体。善于与时俱进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符合实际的文化政策、走在时代大潮前沿繁荣文艺的思想根源。2019 年1 月,在主持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媒体融合发展不仅仅是新闻单位的事,要把我们掌握的社会思想文化公共资源、社会治理大数据、政策制定权的制度优势转化为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综合优势”。[18]区别于传统意识形态领域传播正能量时,更关注强调“管得住”的硬道理,现在的文艺宣传媒介变了,使用媒介的标准也提高了,“用得好”才是真本事。

原则和策略,是指导与实施的关系、总目标与具体化的关系。《闽东之光》关于文化的建设,既有原则性,又有可操作性,为理解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整体提供了思想借鉴。

六、结论

《闽东之光》一文作于习近平同志对闽东的深入调查研究之后,建立在习近平同志丰厚的传统文化修养之上,将文化置入恢宏壮阔的境界气象、将文化写入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将文化刻上旗帜鲜明的人民立场、将文化标上丰富灵活的创新思维,提出了成体系的关于区域文化发展的高屋建瓴的思索。作为一篇理论文章,展现了在宁德工作时期习近平同志深邃的思想和精妙的思辨,同时作为一篇散文,“王婆卖瓜,自卖自夸”、“铜钱扔到水里也要有个响声”等俗语、大白话的纯熟运用,彰显了习近平同志高超的文字水平,本身就是对文化的最佳呈现。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宁德理论溯源中的一个重要篇章,《闽东之光》和《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滴水穿石的启示》等文章还有深层次的理论关联,值得更加深入的思考。

注释:

[1]夏良玉、赖艳华:《“闽东之光”与文化自信的内在逻辑及其实践探索》,《宁德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 年第4期。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

[3][5][10][13][15]习近平:《摆脱贫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21、22、22、23、23页。

[4][6][1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年,第158、153、156页。

[7][12][17]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年,第349、344、314页。

[8]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北京:群言出版社,2016年,第195页。

[9]《五灯会元》中的禅宗公案,唐代禅宗大师青原惟信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即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比如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的推进,对待事物的看法会有类似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提出的正-反-合的三个阶段。

[14][18]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年,第325、319页。

[16]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新华社,2021年12月14日,http://www.gov.cn/xinwen/2021-12/14/content_5660780.htm。

猜你喜欢
闽东文艺文化
闽东茶诗中的概念隐喻与转喻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1942,文艺之春
年味里的“虎文化”
闽东才女潘玉珂往事
传统木帆船闽东“复活”
假期踏青 如何穿出文艺高级感?
谁远谁近?
闽东古法制糖“老树发新芽”
□文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