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茶文化及其审美特征初探

2022-04-16 23:03齐学东
关键词:银针白茶茶文化

齐学东

白茶为我国六大茶类之一,主要产于福建福鼎、政和、建阳等地。20 世纪,白茶一直以出口为主,在国内默默无闻。福鼎等白茶产区的人,都不了解白茶,白茶文化更是无从说起。本世纪初,在福鼎政府、茶商、茶农的努力下,白茶转向内销,并迅速占领市场,成为热门茶类。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为了唱好白茶内销大戏,就必须搭好白茶文化的台。然而,对于突然热销的白茶来说,其文化根基何在?如何在白茶热中提炼出符合其属性的传统文化基因?如何确定白茶文化的审美特征并用以展示白茶之美呢?这都是当下白茶产供销持续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白茶热和白茶的文化现象

目前很多原先种植其他茶的产区都改种白茶。从默默无闻,到产销两旺,种植面积不断扩大,饮用人口不断增加,价格不断提高,甚至名字里有“白”字的茶都因此受益,如绿茶里的安吉白茶,常被误认为白茶。大量资金和从业人口加入到白茶热中,白茶品牌迅速增加,品牌价值不断提高,仓储越来越规范,白茶相关深加工产品不断涌现。

白茶热也催生了白茶文化热。介绍白茶知识和文化的书籍大量出版,白茶茶艺表演频频上演,白茶文化周、白茶文化节、白茶产业博览会应接不暇。然而,仔细观察白茶文化热却发现,在政府、茶企、茶人、学者、爱好者的推演中,白茶文化的内容却十分单薄,大致有几个方面:一是白茶历史“悠久”。如引用唐代陆羽《茶经》中的只言片语来“考据”白茶产生的历史。但这些论据并没有更为详实可信的考古发现和可以佐证的其他历史文献记载。据张天福先生的调查,现代白茶工艺大约出现在清末。[1]而上世纪60年代才研制出新工艺白茶,白茶压饼工艺则出现在本世纪。因此,各路茶商口中所谓的“悠久”历史并未得到广泛认可。二是保健功能强大。白茶保健功能相比“悠久”的历史更为人们津津乐道。首先,有一些关于白茶药用的传说和记载。如蓝姑在南极仙翁指引下用白茶治疗麻疹,以及太姥用绿雪芽茶治疗麻疹的传说。[2]这两个传说连同民间“一年茶、三年药、七年宝”的谚语,以及民国时期卓剑舟《太姥山全志》中对白茶药用的确凿记载“功同犀角,为痳疹圣药”,[3]形成了闭环,令人信服。其次,白茶药用还得到当代学者的佐证。清热、解毒、治感冒、“三降三抗”、清除自由基等作用被逐步证明,尤其老白茶中黄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茶类,药用价值较高。三是工艺特别。不炒不揉,只有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白茶是所有茶类中工序最少的。白茶文化推广者最喜欢引用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的话:“芽茶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4]以此证明只晒不炒的白茶品质优越、历史悠久。但和工序复杂的乌龙茶、花茶比,白茶加工虽然最简单,但并不最悠久,甚至很多工艺是从其他茶借鉴而来。比如,白茶压饼、储存则借鉴普洱茶,新工艺白茶借鉴了乌龙茶工艺。因此,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说,白茶工艺似乎也“乏善可陈”。从文化内容来看,白茶历史、工艺和其他茶类相比,“劣势”明显,唯独保健功能有传说、有记载、有科学验证,所以白茶宣传的重点就是养生文化,似乎除了养生在文化方面没有其他可言说的内容。但白茶真的缺乏文化基因吗?先来看看白茶工艺和中国文化的关系。

二、白茶工艺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联系

当代白茶工艺包括萎凋、干燥两道工序,既不炒,也不揉。不炒则茶叶内各物质不受高温影响,尤其茶多酚氧化酶不会像绿茶那样在高温炒制时钝化,仍然保留一定的活力,为后期转化预留空间。不揉则茶叶细胞壁没有被破坏,既不会加速氧化,也保留了绒毫多等特点。白茶工艺中最重要的是萎凋。早期白茶萎凋完全靠日晒,受天气影响大,因此产量低下,无法满足出口需要。上世纪60年代,热风萎凋技术开始推广,改变了靠天吃饭的局面,白茶产量大大提高。现在则普遍采用复式萎凋,所谓复式萎凋,就是将传统的日光萎凋和当代室内热风萎凋相结合的萎凋方式。需要根据天气、温度、湿度、茶青的状况不断调整萎凋时间、转换场地、并筛等,看似简单,实际上颇为复杂。白茶萎凋的目的是将茶叶含水量降低,在不促进氧化和发酵的前提下,为后期工序和转化提供稳定的品质,可以说萎凋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白茶品质的高低。现在白茶制茶工序中,还加入一种“堆积”工艺,就是将经过萎凋后的白茶堆积在一起,放置一定的时间,再进行最后干燥。这种“堆积”和黄茶闷黄工艺、黑茶渥堆工艺都不相同,既不加温,也不加水,就是“静静”放置,没有做更多处理,通过自然陈放使白茶品质更佳。在经过萎凋和“堆积”后,进入干燥工艺。传统干燥工艺一靠晒二靠焙。日晒工艺最原始,但最难掌握,晒的时长、温度、风向、茶青厚薄都需要细致把握。日晒容易因为含水率高,使后期难以长期保存。焙干工艺过去是用炭火上覆盖灰,不能产生烟,讲究低温慢焙。因此,这种工艺难度很大,投茶量、灰的厚度、烟气和温度的控制,都非常讲究。稍有差池,就可能把茶做坏。焙制工艺过关,白茶毫香具显,也容易保存,后期转化好。所以,白茶工艺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其目的都是为了后期存放。白茶的存放在近年来经过摸索,也逐步形成一些经验与方法,要点是“自然”。就是在合适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下,让白茶长期存放,以达到较好的品饮口感和较高的营养保健功能。早期存放白茶办法不多,主要是注意通风、防潮、防异味等,人为干预很少,确实很“自然”。但随着白茶产销旺盛,为了更好地提高白茶的经济价值,很多大型企业,都建立了专业的仓储基地,普遍利用高科技对仓储进行管理,通过智能控制温度、湿度,使新茶可以大批量长期保存并自然陈化。这种看似简单自然,实际上又复杂的制茶工艺和存放方式,使白茶达到更好的品饮和养生效果,这一理念和中国传统文化颇为契合。

(一)崇尚自然是白茶工艺的核心理念

道法自然,对自然的推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茶文化中,茶人遵循自然,赞美自然。如田艺蘅在《煮泉小品》中,认为好的泡茶之水一定是自然流动的,“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5]否则就“泉不流者,食之有害”,[6]如果人为干预过多,破坏自然,水质就会变差,“汲泉道远,必失原味”,“凡临佳泉。不可容易漱濯,犯者每为山灵所憎”。[7]可见礼赞自然是传统文化的追求,是文人的雅趣和极致情怀。白茶的工艺和这种理想一致,和其他茶相比,减少了很多人工干预,而保留了茶的本味。如,相比绿茶、黄茶的高温炒制和揉捻,白茶内含的茶多酚氧化酶没有钝化,才可以长期存放,在后期的转化中,把茶多酚转化为茶褐素、茶红素等,呈现越陈越香、“毫香蜜韵”等特点。相比乌龙茶少了摇青、烘焙等工序,香低但更接近茶的本味,如田艺蘅所指出的,“生晒”的茶因为“断烟火气”而“更近自然”。相比红茶、黑茶,白茶没有发酵味、堆味,但又不失醇厚。相比花茶,茶味才是本真,田艺蘅认为饮茶无需添加任何东西,“人有以梅花、菊花、茉莉花荐茶者,虽风韵可赏,亦损茶味”。[8]白茶制茶工艺迎合了传统文化追求自然的理想,是白茶热的一个重要因素。当代人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对自然就更加热爱。白茶因为简单的工艺,让人们贴近自然,满足了传统意识深处的自然追求。即使现代白茶工艺相比传统复杂很多,运用了大量当代技术,但还是强调“自然”,人为的干预也是为了让白茶萎凋和干燥更“自然”。这里的“自然”还包含了另外一层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思想——中庸。

(二)恰到好处的中庸态度是白茶加工的焦点

中庸思想对具体事情来说,就是要掌握“度”,做到恰到好处,不偏不倚。在中国茶叶加工中,这种中庸思想是普遍存在的。比如,乌龙茶的摇青就非常讲究,摇得太重或者太轻都不好,摇得太久或者太短也不行。白茶加工中,这种情况更加重要。首先,只有把握好“度”,才能做到自然。白茶工艺中的“自然”是合乎规律的自然,不是自在的自然。白茶要能经历时间的考验,可以长期存放,在加工中必须把握住规律。从萎凋方面说,阳光强弱、摊晾厚薄、晾晒时间长短、风力大小都可能影响萎凋的效果。阳光太强要减少萎凋时间,摊晾太厚,容易变红。所以“生晒”一词,不是把白茶放在阳光下随意地晒,而是遵循一套由经验积累而成的萎凋工艺。在当代科学认识的加持下,萎凋工艺更加科学、稳定、高效,从自在自然演变成人化的自然。从干燥角度说,白茶干燥时,温度控制非常重要,需要低温慢慢焙制。温度高固然可以提香,但容易把茶焙“死”,后期无法转换,越陈未必越香,存放就没有意义了。现代白茶更多靠机器烘干,流水线作业,温度设定,品质保证。工业化生产方式的引入,减少差异性,尺度更容易把握,但也存在茶品质趋于一致,普遍中庸,缺少个性和特色。其次,白茶工序简单,做得太过或者做得不足,就很难弥补,要小心翼翼,宁愿做得中庸一些,减少错误。制作工艺复杂的茶叶,在某道工序中产生小的瑕疵,还可以通过后期工序加以弥补。比如,武夷岩茶焙法“实甲天下”[9],在前期萎凋、摇青等工序中有缺陷的茶,后期可以通过焙制加以改进或者掩饰,而达到较好品质。再如,花茶通过多次窨制,也可以把烘青茶坯的某些不足掩盖掉。但白茶缺乏改进的空间,萎凋的缺陷靠干燥很难弥补。这使得制茶师傅必须小心翼翼,不求无功但求无过,因此,做法相对中庸,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三)追求养生功效是白茶工艺的重点

白茶的养生理念源自中药,其工艺和中医草药制作同根同源,药用原理也一致。茶叶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药用、食用、饮用三个阶段。不能因为白茶的药用价值突出,工艺接近中药,就想当然推论白茶是最早出现的制茶工艺。反之,也不能把当代对白茶药用的研究,认为是营销手段而忽视白茶和传统养生文化的关系。中国的养生文化源自中国哲学,融合了儒、释、道、医的思想,包括“天人合一”“贵生”“吐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系统性学说。白茶的养生功效不仅是民间习俗、传说和历史所印证的,也得到现代科学的验证,存放多年的老白茶在民间一直作为治病的良药。所以白茶工艺的重点是追求养生功效,要具有养生效果和便于存放,在白茶加工中就要注意萎凋时间、含水率、焙制温度等等。白茶还借鉴了其他茶加工和饮用的一些养生理念和技术。比如,学习黑茶的发花工艺制作金花白茶,学习陈皮普洱制作陈皮白茶。可以说,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十分发达,白茶工艺才得以产生并在当代发扬光大。没有白茶工艺,也就没有白茶的养生文化,二者互相依存。

综上所述,自然、中庸、养生,是白茶工艺和传统文化结合的方面。制茶的理念、养生功效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茶师,对于他们来说,不同的茶青就是“眼中之竹”,自然、中庸、养生等理念而形成的白茶工艺就是“心中之竹”,而制成品就是“手中之竹”。如果制茶工艺失败,白茶的色香味韵俱损,毫无美感可言。将一片普通的茶树叶子加工成可以品饮、给人美感的茶叶的过程,就如同一位画家将竹子画在纸端,成为我们欣赏的墨竹图一般,是将中国传统中对美的理解融入茶叶制造过程。这也是我们把制茶工艺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不断改进和传承下来的原因。同样,在白茶品饮、茶艺等茶文化方面,也包含了这些传统文化的基因。

三、白茶文化的审美特征

当代白茶文化是什么?白茶美在哪里呢?在白茶热中,这些问题不断被人提起,但很少有深层次的研究与阐释。白茶文化不是无源之水,而是在传统文化熏陶下,结合当代白茶工艺、存储以及文化发展而形成的审美文化。中国茶文化在发展历史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茶人总是以审美的眼光来礼赞茶。中国古代文人喜欢在诗论、书论、画论、乐论中探讨美、归纳美,这种风气也影响到茶文化。历代茶人在诗词、茶书、方志中,经常评价茶的好坏,并使用评价书、画、音、诗等艺术的观点、语言来评论茶香、茶汤、茶境等。比如,《大观茶论》中“殊不知,其脔虽等而蔑风骨,色泽虽润而无藏蓄,体虽实而膏理乏缜密之文,味虽重而涩滞乏馨香之美,何所逃乎外焙哉”。[10]这里的“风骨”“润”“藏蓄”等,都是书画评论中常用的审美用语。当代“岩韵”“毫香蜜韵”等说法,也是用了“韵”这一传统审美词汇。因此,中国传统美学对茶文化影响巨大。

(一)自然——白茶审美体系的核心概念

当代白茶文化,虽然兴起只有短短十几年,但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遗传基因已然呈现出来。以自然美为核心的白茶审美体系逐渐形成。自然是先秦道家哲学的重要范畴,对后世审美影响巨大,在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追求天趣的风气。在中国茶文化中,引发出很多审美理念,如拙、朴、真等。老子说,“大巧若拙”。[11]后来,人们开始崇尚“拙”,也就是追求一种自由、疏放的审美风格。白茶工艺看似简单若“拙”,实则却处处取“巧”。白茶外表粗枝大叶,内在物质却很丰富,可以解暑、降脂甚至治病。不需要刻意地进行人工干预而达到自然而然的效果,与不尚巧而尚拙的审美理念与趣味不谋而合。与“拙”类似的“朴”,也是指未经人为的自然之物,见素抱朴倡导的是不需要人为加工的美,这种美是本质的、自然的美,是最高级的美。是以庄子说“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12]自然美追求的就是浑然天成,即便是人力而为,也以暗合自然为高。也就是说,白茶制茶工艺处处体现的“匠心”是暗合了自在自然的人化的自然,是符合传统文化对自然与中庸的追求,也是高级的美。这种高级的美,是去除雕饰的真美。真也是传统文化的审美范畴,所谓返璞归真就是指还原到原始的本真。从制茶工艺来说,炒青、揉捻、发酵等工序,可以改变茶的香气、外形、滋味,但这些不代表茶的本真。就拿香气来说,炒制的新茶总是香气高扬,给人以愉悦感,可是随着时间推移,有些茶会返青,有些茶香气会变得寡淡。反而是工艺简单的白茶,陈放一定时间后,出现毫香、枣香、粽叶香等丰富而愉悦的变化。白茶审美不仅考虑新茶时的风貌,也要考虑陈放后老白茶的风貌。不管是新茶还是陈茶,白茶都没有多少工艺“雕饰”的美,更多体现的是自然的本真。白茶审美体系是受传统哲学、美学影响的,又是自身工艺的体现。追求自然而然的审美理念是传统文化在当代白茶文化中的自然选择,并影响了冲泡、品饮、茶席布置等多方面。

(二)白茶冲泡、品饮中的美感特征

白茶分为银针、牡丹、寿眉三级别,由于产品差别较大,给人的美感特征不同。白毫银针采摘最嫩,满披白毫,外形秀美,冲泡时茶芽直立,上下沉浮,茶汤中布满绒毫,如满天星光。银针外形给人整体美感特征是秀美,秀美不是刻意雕饰,而是自然天成的,为了表现这种美,冲泡时常用玻璃茶具。好的银针汤色浅杏黄明亮,透过玻璃可以看见茶芽、绒毫在水中起舞。银针富含大量氨基酸,滋味鲜爽,香气清新。香气和茶汤给人整体美感特征是清。新茶的香气有一些青草味,也有一些毫香,不应有任何其他杂味。清原指水纯净的样子,后来引申为环境清静、人品清洁等,成为传统文化的审美范畴。清同样也有去除杂芜、雕饰而趋向自然的意思,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13]在茶文化审美中,清不是白茶的专属用词,清代梁章钜在评价武夷茶时,用“香、清、甘、活”四个词。[14]可见“清”是广泛使用的审美用词。相比炒制茶、发酵茶,白茶的香气和滋味更“清”,尤其新上市的白毫银针。白毫银针还有一个特点是“淡”。当代白茶茶艺,在冲泡时不像其他茶类那样高冲低斟,而是多用环绕注水或定点注水法。这些注水法,能让茶芽慢慢浸润、使其鲜爽度充分体现出来。银针由于未经揉捻,细胞壁破损少,每次浸出物不多,因此茶汤显得较淡,但却能冲泡十多次,是淡而有味、淡而有韵。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和浓相对的审美范畴,多用于审美对象的风格方面。淡是自然而雅的美,是淡泊、是韵外之致,所谓“发纤秾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15]淡不是无味,而是极至之味。秀、清、淡都指向自然,是银针的本真。牡丹是绿叶夹银针的外形,冲泡后,绿叶托着银针,似花朵一般,故得名。高等级的牡丹和银针相比,几乎没有差别,其美感特征也是秀、清、淡,只是滋味更加醇厚。

寿眉一般是由剥针后剩下的叶子制成。新茶喝鲜爽,由于没有茶芽,寿眉鲜爽度不高,很少有人喝新寿眉。寿眉外观、香气、滋味和银针、牡丹比呈现完全不同的审美风貌。从外观来看,寿眉粗枝大叶呈现粗狂的审美风格,不似银针、牡丹的秀美。枯是中国古代书画美学中的审美概念,墨色分为枯和润。在茶叶审评中,干茶色泽润为好茶,枯为劣质茶。但书画美学中枯并不是不美,而是和润相对的审美风格,润为血肉,枯为筋骨。寿眉外形如枯叶,但枯中也分好坏,好的寿眉枯中有润,冲泡后叶底鲜活软亮。苏轼说“所贵乎枯淡者,谓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16]可见枯而中膏是美的标准,也是好寿眉的标准。从香气来说,新茶都有一些青臭气味,银针、牡丹有毫香,青味弱,寿眉没有毫香,青味重。但经过陈放后,寿眉的香气滋味比银针和牡丹更丰富、更醇厚,如出现了陈放多年的银针、牡丹不容易出现的枣香、粽叶香。这是因为寿眉粗枝大叶,梗多,叶厚,茶梗中的茶多糖及芳香物质更丰富,经过自然陈化,转变为丰富而有层次的香气、滋味。从冲泡的角度,寿眉和银针、牡丹也不一样,寿眉几乎不用玻璃杯、盖碗,而是采用煮饮。一方面寿眉外形无法和银针、牡丹的秀美相比,另一方面,茶梗中的内含物质只有通过煮才能渗入茶汤,比冲泡的茶汤更为醇厚。一般来说,老茶多采用煮饮,老黑茶、老生普、老寿眉,经过岁月的积淀,长期的陈化,煮饮时茶汤醇和、浓稠,给人“厚”的美感体验。“厚”作为中国古代美学用词,常常和“浑”连用。表达的是一种质朴的美感,既有浑然天成的意思,又有包孕积累的厚重,符合寿眉的美感特点。

以自然美为核心的审美体系,和白茶加工、陈放、冲泡、品饮十分契合。不论外形秀美的银针、牡丹,还是如枯叶般粗犷的寿眉;不论新茶香气的清新,还是老白茶越陈越香的特性;不论新茶淡而有韵的滋味,还是老茶醇厚的茶汤:白茶带给人的秀、清、淡、枯、厚等美感特征,都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特征,也都符合自然之美。如清代叶燮所说“凡物之生而美者,美本乎天者也,本乎天自有之美”。[17]

(三)白茶名称、包装、茶席、新式茶饮等方面的美感特征

白茶工艺、品饮等方面体现的自然美的美感特征,在白茶名称、包装、新式茶饮、茶席设计等方面也得到遵循。白茶品牌、产品取名,以雅致好记为上。如绿雪芽、品品香、六妙等品牌,实际上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贡眉的命名本身就形象雅致。雅和俗对立,是中国传统美学的重要范畴。最早,从儒家思想出发,雅具有典范纯正之意,后来儒道融合,雅又具有道家追求自然的意思,形成以雅为趣的审美趣味。茶文化很好地继承了中国古代雅文化的特征,白茶热兴起后,自觉地追求雅趣,以雅为美是普遍的现象。茶名需雅致而有韵味,包装需精致典雅,茶服需精美素雅。在茶席布置中,讲究疏密有间,以疏为美的现象十分突出。白茶工艺比其他茶类简单,在茶席布置中,茶人们也自觉地追求简约的审美风格。具体来说,一方面减少其他茶类茶席中使用的茶具,如弃用了乌龙茶茶艺中曾经普遍采用的闻香杯。另一方面大量采用干泡茶席,化繁为简,席面只留主泡器、品茗杯、公道杯、水盂等,在视觉中留出更多空间。作为中国传统审美概念,疏不是指形态的稀疏,而是强调与密的关系,该疏时要疏,该密时要密,要做到疏密相间,以疏驭密。茶席布置如同中国书画谋篇布局,有主有次,有结构,有章法。尤其忌讳将席面摆满茶具,而应该是疏朗之貌,是自然疏放的审美风格,是不刻意而为之的自然之美。白茶热还引发新式白茶茶饮热,白茶冷泡、白茶加奶、白茶加蜜,人们突然发现,白茶和红茶一样,具有中和性,“白茶+”成为时髦饮料,可以和很多食品调饮。“和”指不同事物的和谐统一,后来发展成为中和之美,就是说事物存在既刚且柔、既疏又密、既疾又徐的统一,所谓刚柔并济、疏密相间的美实际就是中和之美。中和之美强调自然和谐,即事物虽然是矛盾的统一体,但矛盾双方并非不可调和,而是自然而然地统一了。因此,中和之美既有道家崇尚自然的一面,又有儒家中庸的思想。柠檬白茶、蜂蜜白茶、菊花白茶、陈皮白茶、水果白茶,这些新式的时髦茶饮,喝起来清新自然,又符合中和之美,还属于传统食疗的范畴,是养生文化在白茶饮品的新发展。

综上所述,白茶过去种植少、产量低,历史上文人墨客较少言及,因此白茶文化发展缓慢,影响小,具有地域性和局限性。随着白茶热的持续,白茶文化越来越受重视,内容越来越丰富。当代白茶文化不能只停留在养生文化层面,而应该和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相结合。审美绝不是抽象的、空洞的,而是在文化积淀下无意识形成的,白茶文化根基是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思想几千年逐渐演化而来的,是在传统自然观、中庸思想、养生理念的共同促进下产生,并在白茶制茶的工艺里体现出来,在白茶品茗的行为活动中表现出来。在白茶文化发展中,拙、朴、真、秀、清、淡、枯、厚、雅、疏、和等审美特征,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以自然美为核心,综合呈现互为表里。对白茶文化及其审美特征的发掘,可以明确白茶文化的发展方向,促进白茶产业的健康发展,拓展其文化属性,在传承、弘扬中国茶文化,提高文化自信等方面不断进步。

注释:

[1]张天福:《福建白茶的调查研究》,《茶叶通讯》1963年第1期。

[2]宁德市茶叶管理局、宁德市文联编著:《闽东茶文化探源》,福州: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2004年,第137-139页。

[3]卓剑舟等编著:《太姥山全志》(外四种),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01页。

[4][5][6][7][8][10]朱自振,沈冬梅,增勤编著:《中国古代茶书集成》,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0 年,第201、203、199、203、201、127页。

[9][14]梁章钜撰、阳羡生校点:《归田琐记·品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101页、102页。

[11]老聃:《道德经》,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0年,第91页。

[12]周苏平、张克平译注:《南华经·外篇·天道》,西安:三秦出版社,1995年,第172页。

[13]王琦校点:《李太白全集》卷之十一,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492页。

[15]孔凡礼校点:《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124页。

[16]孔凡礼校点:《苏轼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109页。

[17]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代诗文集汇编》(104),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版,第382页。

猜你喜欢
银针白茶茶文化
心驭银针彩线,手下万千风华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茶文化的“办案经”
绘本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雨(一)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这只猫说得好有道理
运动场上夺金牌
ANIMATING ‘IP’COMICS AND EMOJIS BECOME ENTERTAINMENT BRA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