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谚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2022-04-19 12:32
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西班牙语中西谚语

邹 键

(长春大学外国语学院, 吉林长春 130022)

中西方语言可谓是经历了几千年的长期发展,而富有鲜明特色的谚语的形成与发展均体现其各自悠久的历史、鲜明的地域文化和迥异丰富的日常生活。由于中国与西班牙不同的自然环境、人文历史、风俗习惯等,形成了内容与形式不同的中西(汉语和西班牙语)谚语。而这些谚语的产生,都是人们在长期的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生活的普遍经验基础上的规律性总结,谚语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经验传递和教导劝诫的价值与功能。对于中西谚语的研究与翻译有助于我们领悟不同民族谚语中的文化内涵。

一、中西谚语的文化差异

语言是人类进行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媒介,人类很早就开始了这一领域的研究。不过在索绪尔(Saussure)之前,语言研究一直都隶属于哲学学科,其主要工作是追踪个别语言和语言群落的历史(历史性)发展。索绪尔彻底改变了语言研究,使语言研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1]18-21。索绪尔提出了“语言是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2]35的观点,语言的符号性,被公认为是语言的本质。在“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这个基本定义之下,“语言”的定义在不断地扩展。语言学家马学良认为“语言具有工具性、符号性和信息性,具体来说,语言是一种以人类的大脑为物质前提,发出的声音为物质载体,作为思维和交际工具的符号信息系统”[3]2。语言学家陆俭明认为,“语言是人类借以思维和互相交际的一个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是一个变动的音义结合的结构系统”[4]115-124。胡明扬在给“语言”下定义时,更加强调语言的社会交际属性,认为“语言是一种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符号系统”[5]5。许国璋在认同“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的基础上,具体地指出了“语言”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人与客观世界的关系”以及“文化”时的作用。“语言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符号系统,当它作用于人与人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表达相互反应的中介;当它作用于人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时候,它是认知事物的工具;当它作用于文化的时候,它是文化信息的载体与容器”[6]1。由此可见,语言是一种用来交际的符号系统,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一种交际工具。语言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其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因为脱离语言,人们就无法准确地交流思想感情、协调各种社会活动。因此,语言也能够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等状况。

谚语源自人民群众的经验和智慧,广泛地流传于民间、存在于当今世界上的各种语言之中。谚语是人类古往今来认知世界的向导,是人们对客观世界、主观世界认识的各种规律及人们对各种社会实践的总结,因而谚语可以看作为口头形式的“百科全书”。

汉语和西班牙语作为两种使用人数众多、使用范围广泛、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语言,在两国人民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沉淀出了难以计数的谚语,成为其思想和文化的结晶,也构成了语言中的精华部分。如西班牙语谚语“Cien refranes,cien verdades”(百条谚语,百个真理),又如汉语谚语“牡丹是百花之王,谚语是智慧之花”,“茄子不开诳花,谚语都是实话”等等。可见谚语在中西群众心目中的价值和分量都十分重要。那么中西谚语学者又是如何定义它的呢?我国语言学家武占坤认为,谚语是通俗简练、生动活泼的韵语或短句,它经常以口语的形式,在人民中间广泛地沿用和流传,是人民群众表现实际生活经验或感受的一种“现成话”[7]3。语言学家温端政指出,谚语是人民群众所创造,并流传在群众口头上,而且在结构上相对固定的简练语句,具有群众性、口语性和固定性的特点[8]5。西班牙著名语言学家、词典学家卡萨雷斯(Casares)指出,谚语是完整而独立的短句,通常以直接或隐喻的方式表达经验、教训、告诫等观点[9]198-203。西班牙语言学家穆尼奥斯(Muoz)认为,谚语通常由便于记忆的双句结构组成,语言幽默犀利,具体出处不详,由人民群众创造并其中口耳相传[10]2。

由于文化的复杂性,长期以来,学界对“文化”这个术语的定义和阐释众说纷纭,难以给出定论。正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克鲁伯(Alfred Kroeber)和克拉克洪(ClydeKluckhohn)在《文化,关于概念和定义的述评》(Culture,A Critical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一书中指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以捉摸。”在这本书里,整理了从1871年到1951年的80年间关于文化定义的文献资料,共收集到文化的定义164个。20世纪50年代以来,关于文化的定义有增无减,不胜枚举。

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认为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习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11]12。英国社会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Malinowski)指出文化是具有满足人类某种生存生活需要功能的“社会制度”,是人们推行的一套有组织的风俗与活动的体系。他认为文化主要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方面之文化、语言、社会组织。文化的功能就是满足人民生产生活各个方面的诸多需要[12]34-38。所以,文化一词具有多重含义,既包括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精神活动领域。

语言、谚语与文化三者关系。美国语言学家萨皮尔(Edward Sapir)指出“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并且,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由于语言的产生和发展,人类文化才得以产生和继承。不存在没有语言的文化,也不存在没有文化的语言。”[13]152语言即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写照。美国翻译家罗宾逊(Robinson)认为,就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而言,语言的大部分内容包含于文化中,因此可以说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其文化的一部分[14]84。邓炎昌教授同样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它映射着文化,文化影响并定型语言;就最广义的角度而言,语言是一个民族形象的再现,它包含着其历史文化背景、生活态度及生活和思维方式[15]3。同时,其他文化现象如艺术、信仰等一般都不能离开语言而独立存在,他们需要借助语言来表达[16]19。因此,也可以说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关系。

由此,我们认为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语言是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而谚语作为语言当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文化有着更加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谚语根植于民间,最直接而深刻地反映了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正如杨永林教授所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习语作为某一社会集团文化历史观念的反映,最集中、最深刻地体现出不同语言文化特征的全貌[17]。

我们以图1表明文化、语言和谚语三者之间的关系:语言、谚语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和民族文化,即都有其各自特殊的文化定式,进而决定了中西谚语的异质性。

图1 文化、语言、谚语关系图

二、中西谚语翻译的归化和异化

谚语和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脱离了文化内涵的谚语,只是简单的语言符号的组合,往往失去了其本来的功能和意义。谚语的翻译并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符号的转换,而是一种文化内涵的转换,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谚语翻译既然与文化紧密相关,便要面对一个问题:如何处理谚语中的文化因素,尤其是来源语文化与目的与文化差异较大的谚语。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提出了翻译中两个重要的选项“要么译者不惊动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近;要么译者不惊动读者,让作者向读者靠近”[18]43-63。在此基础上,美国翻译理论学家韦努蒂(Venuti)提出了归化和异化两种翻译策略,两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目前是学界处理文化翻译的主要办法。

归化指译文应该以目的语文化为归宿,从目的语读者出发,要求在翻译中采用与目的语习惯的语言表达相符合的表达方式,以求无限接近目的语的文化,让读者在阅读译文时获得“似曾相识”的感觉。正如翻译家奈达(Nida)所言,“译文基本上应是源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19]14。因为译文读者通常都不懂原文,只能通过自有的观念去理解译文所传达的文化信息。当译文越接近读者所掌握的语言时,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从而更理解原文的信息。

归化指译文应该以来源语文化为归宿,从来源语出发,要求在翻译中采用与来源语习惯的语言表达相符合的表达方式,以求不脱离来源语文化,让读者在阅读译文的时获得“远走他乡”的感觉。Venuti是异化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反翻译”的概念,认为翻译应该“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20]20。在译文中保留来源语文化,有利于让读者了解异国文化,起到跨文化交流的作用。翻译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构建起不同文化交流与互鉴的桥梁。

中西文化差异与中西谚语文化内涵的翻译。郭建飞认为,“如果考虑到作者的意图、文本的类型、翻译的目的和读者的要求这4个可变因素,‘归化’和‘异化’均有其存在和应用的价值”[21]。如果我们从文化互鉴的角度出发,将传播文化作为我们翻译的根本目的,那么在汉语谚语和西班牙语谚语互译时,应遵循异化策略,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增加目的语读者对异域文化的了解,更能满足读者对谚语翻译的审美期待,更有利于汉语和西班牙语的丰富和发展。虽然从第一语言使用者数量来看,汉语和西班牙语分别是世界上第一大语言和第二大语言,而且两种语言文化同样博大精深,影响甚广,但是不论汉语在西班牙,还是西班牙语在中国,由于学习者相对较少,都被看作是小语种。因此,我们在中西文化互译时,应该遵循异化原则,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传播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思想;另一方面,可以了解、吸收西语国家的丰富文化精髓,从而达到中西文化交流和互鉴的目的。

中西谚语大部分来源于中国和西班牙各民族普通百姓的生活经验和生产活动,同时也有其他谚语来源于宗教信仰、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等等。可以说,中西谚语是涵盖了两国地理地貌、生产生活、民风民俗、历史宗教、价值观念等内容的口头形式的“百科全书”。如张永萍所说,“虽然形式简短精悍,谚语文字后隐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包括其所传递的联想意义、象征意义、相关意义、比喻意义、情感意义和与不同民族和社会文化有关的所有意义”[22]。所以从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互鉴的角度出发,中西谚语的互译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

三、中西文化差异下谚语翻译的具体策略

所谓翻译就是两种不同语言符号跨越时空的互转活动。翻译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的“在于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力气才能加以理解”。翻译实践中的对等问题,如词汇对等、习语对等、语法结构对等、文化对等等诸因素是翻译中的关键问题。那么,依据谚语的特点及文化的差异,可以采用的具体翻译策略是:

1.替代策略

当中西谚语具有相同的或者相似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内容时,同时又给读者传递出相同或相近的情感意义时,我们可以采用替代的翻译方法。

(1)Cuando los agricultores dicen ao de nieves, ao de bienes, expresan los beneficios que a los campos produce la nieve. (José Dantín Cereceda, Agricultura elemental espaola. Madrid: Imprenta de A. Marzo, 1933).

农民所说的下雪年,收成年,讲的是冬雪庄稼的益处。

(2)我国古代流传着“瑞雪兆丰年”的说法是不错的。(郑文光,《雪花的故事》选自《中国科学小品选1949—1976》)

(3)Celestina. Tú me tienes entendida, y a buen entendedor pocas palabras. (Feliciano de Silva, Segunda Celestina, 1534=1988. Madrid, Castalia).

塞莱斯蒂娜。你懂我的意思,明人不待细讲。

西班牙语谚语“a buen entendedor pocas palabras (bastan)”的字面意思是“对于明白事理的人,几句话足矣”,这和汉语谚语“明人不待细讲”不仅字面意思一致,而且文化内涵也同样相符,都表达了对明白人讲话,点到为止,不必啰唆重复的意思。

2.异化策略

由于中国和西班牙地理位置上相距遥远,地处亚欧大陆东西两端,两国语言和文化差异巨大,导致多数的中西谚语在形象和意义上都不相同。但同时我们注意到,由于人类认知和情感的共性,以及各国间不断加强的交往和融合,各国文化的交流也是以密切,所以有一些谚语的直译是可以被译入语的读者所理解并接受,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也就是对中西谚语进行直接翻译。

(1)A mal tiempo, buena cara. Si me ponen una piedra, pues la salto. - dijo una concursante del programa televisivo Master Chef en junio de 2014.

笑对坏天气。要是有人朝我丢石头,那我就从石头上跳过去。

西班牙语谚语“A mal tiempo, buena cara”直译为汉语是“微笑面对坏天气”。一方面,这个谚语可以按照字面意思来使用,用于恶劣天气面前要保持快乐的情绪。另一方面,这个谚语的比喻意义为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汉语文化中,我们对于将“困难”比作“坏天气”的比喻并不陌生,比如,“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等司空见惯的语句,所以汉语读者可以毫无障碍地理解该谚语的直接翻译。

(2) Y advierta que ya tengo edad para dar consejos, y que este que le doy le viene de molde, y que más vale pájaro en mano que buitre volando, porque quien bien tiene y mal escoge, por bien que se enoja no se venga. (Miguel de Cervantes Saavedra, El ingenioso hidalgo don Quijote de la Mancha. Barcelona: Instituto Cervantes-Crítica, 1605 = 1998, I 31, p. 362).

您也该知道,我这把年纪,完全可以给人家指点指点了。我现在就给您说上两条,对您最合适不过。一条是:“天上飞的老鹰,不如手里拿着的家雀”;还有一条是:“有好的偏挑坏的,再生气,好的也没有了”。(唐民权译,《堂吉诃德》上部,第三十一章)

西班牙语谚语“más vale pájaro en mano que buitre volando”,又作“más vale pájaro en mano que ciento volando”在西班牙人尽皆知,比喻远处的东西再多再好,也不如已经到手的东西实在。西班牙语翻译家唐民权先生将该谚语直译为中文,在保存了该谚语本来的风貌的同时,并不影响中文读者的理解。

(3)你不愿意别人爱上你的太太,别人同样地不愿意你爱上他的太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杰克,《合欢草》)

汉语谚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源自《论语·颜渊》。该谚语直接表达了“自己所不愿意接受的,不要施加到别人身上”的价值观念,同时这种“不强加于他人”的价值观念具有一定的普世性,直译成西班牙语是可以被西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的,所以通过异化的翻译策略并无不妥。

(4)乔十光自己则说,他深信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农民原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张燕,《风华从朴素中来》)。

汉语谚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来自农业生产活动,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对付出与收获的深刻理解,代表了中国优秀的传统思想文化。该谚语既可以指农业生产活动中耕作与收成之间的关系,同样也适用于一切的个人、集体、社会所追求的事业。该谚语所表达的文化内涵从人类的角度而言,具有普遍的意义,能被世界上大部分人所理解和接受,所以在西译的时候采取直译的方式即可。

3.异化加注解策略

当异化翻译策略不足以翻译出谚语隐藏的文化内容时,应该采取异化加注解的策略来解释该谚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便于译文读者可以在阅读译文的同时,领略到源语言的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精神内核,而避免将谚语一味地通过意译的策略将来源语言谚语归化为目的语言惯有的表达方式,这样并不利于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之间文化的交流和互鉴。

(1)但真所谓“塞翁失马,安知非福”罢,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鲁迅《阿Q正传》第二章)

Sin embargo, la verdad del proverbio “La desgracia puede ser una bendición disfrazada” quedó en evidencia cuando A Q tuvo la desgracia de ganar una vez en el juego, para sufrir al final una cruel derrota.(Traducción directa al espaol de Ernesto Posse)

Hay un dicho en nuestra tierra que dice que “la mala fortuna es, a veces, una bendición disfrazada”. Tal proverbio le fue mostrado a Ah Q cuando tuvo el infortunio de ganar un buen dinero al principio, para luego perderlo casi todo al final del día. (Traducción mediada del inglés y el francés al espaol de Luis Enrique Délano)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也作“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出自《淮南子·人间训》。该谚语在中国家喻户晓,通过塞翁丢失马匹所带来的一连串“祸”与“福”相互转化的故事,比喻好事和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个谚语充分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当中所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汉西翻译时,十分有必要将该谚语直译成西班牙语,并通过添加注解的方式将其典故及思想文化内涵介绍给西班牙语读者。例(1)当中,我们提供了该谚语的两种西译版本。第一个译本是由Ernesto Posse从汉语语直接译成西班牙语的,而第二个译本是由Luis Enrique Délano从英语和法语译本转译成西班牙语的。在这两个译本中,均采取归化的翻译策略,用西班牙语中比喻意义相近的谚语“La desgracia puede ser una bendición disfrazada”(厄运可能是带着好运的面具)替换了汉语谚语。虽然两者比喻意义相近,但是这种译法导致了中华民族精华典故的流失,并没有起到文化的传播与互鉴的作用。

(2)知县看到两个下人模糊不清的脸,长叹一声,道:“他妈的,看来做个好官并不容易啊!”

“老爷,头上三尺有青天,”刘朴道:“您的辛苦,老天爷会看到的。”(莫言,《檀香刑》第二章)

El subprefecto vio las dos caras, aunque no podía distinguir bien los rasgos de cada uno. Y suspirando hondo, dijo:

-Laoye, encima de su cabeza, a apenas tres chi, el cielo es azul[Nota]- dijo Liu Pu-, Dios observa todas sus penas. (Traducción directa al espaol de Blas Piero Martínez)

[Nota]Toushang san chi you qingtian. La expresión “el cielo azul está a tres chi de distancia sobre nuestras cabezas” quiere decir, en el lenguaje coloquial, que el Cielo nos protege si nos comportamos con honestidad, y, por lo tanto, no hay que preocuparse de nada más.

汉语谚语“头上三尺有青天”,也作“头上三尺有神明”等。该谚语应用广泛,至今仍然活跃在人们的日常交流中或文学作品里,通过告诫他人天神在监督人们的一言一行,用以劝善规过,警醒世人。该谚语体现了中国古代宗教信仰中劝诫他人做事行善的文化内涵,成为具有典范性和影响力的道德约束。译者Martínez在例(2)中采取直接将汉语谚语译成西班牙语,并将该谚语的典故文化通过注解的方式引出的翻译策略是可取的,有助于西语读者领略中国古代的宗教思想和文化。

综上所述,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它反映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其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同时,语言也是跨文化交际的工具,而跨文化交际的本质其实是文化的交流与沟通,不懂对方文化的交际是无效的。谚语是一代代普通百姓在生产生活的经历和经验中总结并流传下来的,它们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成了语言的精华。谚语虽然短小精炼,却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存环境、历史文化、宗教信仰、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中国和西班牙两国历史悠久,语言文化丰富多彩,都形成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谚语。在中西谚语翻译的过程中,如何处理这些文化信息成了重中之重。目前而言,归化和异化是两种主流的翻译策略,从文化的交流与互鉴的角度出发,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更为合适,以便为目的语读者带来最贴近原文的感受,体验来源语中该谚语背后的文化知识和历史典故,从而真正达到文化与文明的互通和互鉴。相信随着中西文化沟通和交流的日益密切,人们会以更包容的心态面对异域文化,而带有鲜明的异域文化特色的谚语的异化翻译也会被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并在中西文化交流与互鉴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猜你喜欢
西班牙语中西谚语
影響中西的波希戰爭
西班牙语母语者汉语副词“就”的习得研究
说说谚语
电力西班牙语在委内瑞拉输变电项目上的应用
“味其道”与“理其道”(一)——中西诗与思比较谈片
谚语趣画(一)
中西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50例
24节气
英语口语常见谚语(二)
中西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