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设问题情境活跃高中数学课堂的探讨

2022-04-22 01:43张凤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问题情境有效策略高中数学

张凤

关键词:问题情境;高中数学;有效策略

高中数学,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更偏向于抽象性与逻辑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實际教学的过程中坚决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与方法方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加以创新,以真正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而实现高效课堂的构建。实践证明,有效的问题情境,更有利于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深入数学知识内部,建立更全面的知识体系,进而有利于学生数学建模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

一、将问题情境法应用于高中数学课堂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有效的问题情境创设,其根本在于对教材内知识进行打破重组,进而在原有教材知识的基础之上,帮助学生建立更科学、全面的数学知识体系,同时也是引导学生巧妙联系新旧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的正确指引下,学生能够跟随教师深入到知识本质,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进而顺利完成学习目标。然而,在新时期,特别是在新高考的背景下,部分教师为了帮助学生顺利应对高考,仍然选择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将注意力大多都放在了概念的讲解与解题的训练上,往往忽略了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数学问题,并且如何将数学知识有效的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上,导致部分学生面对如此巨大的学习压力,他们根本没有闲暇时间去体会数学知识学习的乐趣。但是,如果能够将问题情景法与高中数学教学课堂进行完美融合,那么教师就可以借助这一方法为学生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在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学生便能全身心的遨游在数学知识的海洋中,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自己的摸索与实践,将使得知识掌握更扎实,对于学生保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学习数学知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创新精神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高中数学教学改革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特别是在新高考新课改背景下,要求高中数学教学应更关注学生的探究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为今后学生的终身学习、自主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基于高中数学学科知识本身较为枯燥,且更需要学生积极调动起对所有数学知识的记忆,保持抽象思维,数学建模思想的特点,如此才能更顺利地完成数学学习目标,提升数学成绩。基于此,教师首要任务就是转变教学理念,积极主动地为学生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如问题情境法,将数学教学分割成一个个小的阶段,引导学生不仅要学习数学知识,更要知道如何用,用哪里。如此,循序渐进,逐渐深入,学生便能在不断自主探索、专研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创新思维,数学观念,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数学方法的关键。

二、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

(一)适应学生特点,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高中生,基于他们这个阶段已经基本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思维习惯与模式,这时候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问题答案,或者概念、数学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让学生死记硬背,那么一定不会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反之,如果教师足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运用极具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入手,那么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而且还能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课堂沟通交流的机会与平台,进而促使学生深入领悟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乐趣,给予学生更轻松自在的课堂体验。

例如在学习直线与平面位置关系的过程中,教师先不要着急告诉学生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可以是平行,也可以是垂直,然后直接进入到平行与垂直的判定内容教学。而以垂直内容教学为例,首先教师可以先让同学们联系生活实际,举出一系列在生活中学生认为满足直接与平面是垂直关系的实例,接着通过这些实例,自主思考并与学生老师分享你是如何判定的。通过此类趣味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深刻体会到底什么是直线与平面垂直,并且引导学生建立由感性经验过渡到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进而加深知识印象,提升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二)贴近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

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有紧密的联系,其实用价值非常高,不管是生产研究还是生活学习,数学都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建议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应尽量选取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以现实性、实用性为原则,将数学知识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通过深入学习数学知识,感受到生活与数学二者密不可分的关系,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起来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在深入思考、探究、讨论与交流中探寻数学的奥秘。

例如在教学“随机概率事件”相关内容的时候,教师完全可以首先引入与生活有关的实际问题来让学生对随机概率有整体的认知。如典型的抛硬币问题“如果将一枚硬币抛掷空中,试想到底是正面朝上还是背面朝上?”。再比如“你每天放学回家是坐地铁呢还是走路呢”等等,都是与概率相关的实际问题。在导入这些问题的时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将为接下来更深入的学习概率计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了随机概率事件求解的现实意义所在。

(三)立足数学教材,创设开放性问题情境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数学教学不应仅仅关注知识的传授与接受情况,更应该对教材内知识进行有效拓展,在丰富学生知识体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发散性思维意识,进而提升数学综合应用能力。基于此,教师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为学生创设由浅至深、由易到难的开放性问题。此类问题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没有唯一答案,且解题思路也是多元化的。正是因为如此,便更好地为学生与老师提供了更充足的沟通交流时间,学生通过与教师、与同学沟通交换解题思路,进而获得教与学的双向提升。当然,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也会收获不一样的快乐,提升学生满足感与愉悦感的同时,逐渐帮助学生建立起数学学习的自信心,由此学生便可能喜欢上数学。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在教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相关内容时,为了调动起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可以以一则故事导入正式教学过程。如“刚上小学的数学王子高斯,有一天,数学老师为他们出了一道这样的题目,计算1+2+3+……100,最终得出的数字是多少。”老师话音刚落,高斯便给出了正确答案,是5050,而其他同学还在埋头苦算。高斯这么快得出结论一定掌握了特殊的方法。首先,以这道题为例,也让同学们自己算一算,想一想,如果换作是你,你会用什么方法得出结论呢?经过10分钟左右的计算之后,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想要把自己计算的方法分享给老师和同学。通过开放性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更高了,同时通过自己探究推导出来的公式记忆更深刻,同时还为今后计算同类型的题目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结合学生身心發展规律,创设阶梯式问题情境

阶梯式问题情境的创设,应遵循最根本的原则就是要以基本知识点为中心,由它来向四周拓展,以此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通过不同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深刻领会基础知识点与其他知识点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最终将知识内化。同时,学生还将学会将综合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解题过程中,切实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例如还是以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学习为例,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可以按照以下问题设置。首先导入案例,相传泰姬陵中陵寝有一个三角形图案是由相同大小的宝石镶饰而成,一共有100层。这时候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应为:

1.一共使用了多少颗宝石来镶饰图案?实则是计算1+2+3+……+100的总和。

2.从第一层到第九十九层,一共使用了多少颗宝石?实则是计算1+2+3+……+99的总和。

3.从第一层到第n层呢?实则是计算1+2+3+……+n的总和。

4.现在假设数列{an}是等差数列,由此推导出a1+a2+……an的总和计算方法。

通过类似阶梯式问题情境由浅入深的设问,引导学生的思维也跟着问题一步步向着最终的答案方向迈进,对于学生抽象数学思维的形成具有现实意义。

(五)辅助信息技术,创设直观化问题情境

高中数学知识本身抽象性强,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而信息技术则可以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将“死”的数学知识以“活”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进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有效打破了数学学了记不住,学了不会用的瓶颈,既降低了学生学习与理解的难度,更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在多样化问题情境的辅助下,学生的眼睛、大脑、手等多器官被充分调动起来,触发学生抽象探索思维形成的同时,更将提升教学的实效性。

三、结语

总而言之,生动、有趣、精炼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助于引导学生提前进入到数学知识的学习状态中,保证学生以更加饱满的情绪迎接数学带来的一个个挑战。同时,问题情境教学法还是提升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更需要一线教师们立足于学生的具体情况,在实践中探索更加多元化的问题情境创设策略,为进一步深化高中数学教学改革,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刘建生.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史料实证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科学咨询,2021(5):189.

[2]温新丽.探析如何巧设问题情境活跃高中数学课堂[J].魅力中国,2021(7):60-61.

[3]叶春天,王吉艳.巧设问题情境活跃高中数学课堂的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教研版),2019(11):20.

猜你喜欢
问题情境有效策略高中数学
浅议中学物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浅谈中职语文课堂教学问题情境的创设
浅析初中地理课堂合作小组创建的有效策略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高中数学数列教学中的策略选取研究
调查分析高中数学课程算法教学现状及策略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构建职校高效语文课堂的有效策略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高中数学课程有效提问研究
有效开展幼儿游戏课程教学的策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