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融入式”教育的双向融合

2022-04-25 00:50胡静宜
关键词:教育

胡静宜

摘   要:信息技术与“融入式”教育的有机融合是当前中小学信息建设的重要任务,但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仍面临着一些困难。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融入式”教育的目的在于满足中小学教育需要和创新人才培养。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将信息技术与个性化教学相连通,形成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融入式”教育下的双向融合。

关键词:中小学信息技术;“融入式”教育;双向融合

中图分类号:G623.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2)07-0004-03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并不明显。在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值得我们重新审视。

一、中小学信息技术“融入式”教育下的内涵与关系

中小学信息技术“融入式”教育是从技术与教育的双重视角来看,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向中小学个性化教学靠拢,使两者寻找到最佳连接点,形成有价值的信息技术教育形态。中小学信息技术“融入式”教育创新不仅需要重新构建中小学教育,丰富教育资源,满足学生的个体化需求,而且能够促进教育信息流动,形成健全的教育信息体系,从而促进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育的深度融合,实现人才的创新和培养。

作为信息化时代下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融入式”教育强调在现代化教育理念和新型教学主体关系的指导下,按照特定的教学目标,从信息技术和教育方面开展教学,通过个性化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构建具有技术性的新型教育体系,完成创新人才培养全过程。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并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当中,而是从教育与信息技术的双重视角来推动教育的个性化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创新融合。在培养目标方面,将个性化教育与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中,注重培养人才的高素质、高能力。在融合方式方面,通过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融入式”教育的双向融合,从技术角度推动和发展信息技术的“融入式”教育,将个性化教育和创新教育融入到教学的各个环节,提升学习者的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

二、中小学信息技术“融入式”教育的特征

中小学信息技术“融入式”教育是能够满足学生学习且有效的教学方式,它对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学业质量都有所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融入式”教育的特征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第一, 要以创新人才需求为导向。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的影响下,教育也面临着很大挑战,教育要紧跟时代步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培养满足时代需求的创新人才,实现教育创新改革和发展。

第二, 技术与教育共同开展。信息技术“融入式”教育既关注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支持与创新,又重视技术与教育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关系。近年来,信息技术对教育创新提供了新的支持,例如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虚实相结合的学习环境。通过移动终端设备,使移动学习的理论与实践应用得到有效促进。再如一些教育开发软件得到广泛应用,使个性化教育等新型教学模式逐渐形成。

第三, 构建新型教育生态关系。信息技术“融入式”教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根据中小学学生的发展需求,制定具有特色和个性化的教育模式,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是满足他们的个性化学习需求的教育。可以说,中小学信息技术“融入式”教育使教学主体关系得以重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关系都得到相应加强,这也要求教学环境、资源设施和学习活动都需要构建新型教育生态。例如通过虚拟现实、物联网等技术为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新型师生关系提供支持,并借助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生成更符合师生关系的动态学习活动。

第四, 打造优质教育服务产品。教育主体具有多元性等特点,这也说明优质的教育服务是中小学教育服务的核心。影响中小学优质教育服务的因素主要包括学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优化程度等。其中,提升学校的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根本方式是优化教学过程,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为学习者提供适应其个性化需求的学习内容和资源,同时通过分析实现自动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并通过成绩给学习者做出阶段性评价和反馈,为其开展个性化学习提供优质服务。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更关注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更多可能。但是信息技术无论多先进,都应当在相应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开展应用,回归教育本身。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教育相关问题。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引领,不仅推动了教育资源和服务的共享,也成为创新发展的方向。

三、中小学信息技术“融入式”教育的双向融合

(一)从技术角度推动“融入式”教育

信息技术进入了教育领域,对教育生态平衡产生较大冲击。信息技术应用不仅能够弥补教育的不足,还能使知识传播方式得以优化,为现代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由于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面临着多元化和个性化的发展形势,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改革带来了机遇。例如人工智能系统在教育中的应用,借助大数据和学习分析等技术,对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进行跟踪记录,同时提供个性学习服务。学习者可以通过数据库,随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资源,同时可以实现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交流。教师也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分析反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调整和优化教学形式和进度,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确保其能够最大化地完成学习内容。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对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和分析能力有很大作用,也成为学习者解决问题和构建知识体系的有效手段。學习者能够快速获取大量信息,并对其进行整理加工,最终达到知识的建构与应用。通过搭建师生互动平台,能够更有效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创新活动,加强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将信息技术教育逐渐转化为更具重要意义的教育成果。从技术角度推动中小学信息技术“融入式”教育,对中小学教育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还能够针对学习者的不同需求推送相关的知识,解决学习者的知识失衡,有效地提高学习者的参与度。信息技术与中小学教育的融合不仅体现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价值,也推动了中小学教育的创新发展。尤其是学习者较多的班级,教师通过运用学习分析技术能够对学习者的学习全过程进行分析,更准确地调整和优化教学模式,为学习者提供更精准有效地支持和服务。

(二)从教育角度推动“融入式”教育

在信息时代,教育面临着改革与创新,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也成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目标。从教育角度来看,将信息技术引入教学当中,能够构建更加个性化的教学,学习者能够在真实的环境中完成知识建构,解决相关问题。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环境使新型教学主体关系得以生成。由于学习者之间存在差异性和不平衡性,如借助信息技术开展个性化教学和差异化学习,能够使学习者更自觉主动地进行学习,体现课堂教学的发散性和适应性,具有差异的学习者能拥有更符合自己风格和学习进度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个性和潜能。将信息技术融入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学习者能更好地掌控自己的学习进度和开展学习。同时,学习者还可以通过学习平台,通过社交软件等工具对学习进行自我管理和监控,构建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随时随地完成个性化学习活动。

传统教学中以教师教学为主,忽略了学习者的体验与创新培养。信息技术“融入式”教育更注重在教学中运用新型教学方法,学习者能够获得更优质的学习资源,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习者在掌握信息技术的同时,培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信息技术与“融入式”教育的双向融合

信息技术与“融入式”教育的双向融合能够优势互补,产生深度的联系,形成稳定均衡的融合状态。首先,将各种具有核心价值的技术与个性化教育理念融合起来,如利用教育平台或数字图书馆等,为学习者提供丰富信息,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其次,从具体的学科及教育需求着手,选择适当的技术加以运用。例如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可以构建虚拟学习环境,支持学习者分成小组进行交流讨论,从而提高学习者的知识水平。通过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满足学习者的个性需求,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强调学习者的个性差异,挖掘内在潜能,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驱动力。基于信息技术的在线学习,能够全面地收集学习者的学习数据,将评价融入整个学习过程中,将学习者的情况呈现在教师面前,从而获得更专业的评价和指导。此外,借助信息技术,能够使有学习障碍的学习者跨越障碍,实现更健康有效地学习和成长。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融入式”教育的双重融合,能够对原有的信息技术形态进行创新。在推进与“融入式”教育双重融合的过程中,还需要促进新型师生关系生成,构建新型教学环境,支持学习活动的设计开发,最终才能形成良好的教学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余胜泉.推进技术与教育的双向融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2012,(05).

[2]李艳燕,马韶茜,黄荣怀.学习分析技术:服务学习过程设计和优化[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05).

[3]左明章,卢   强,杨   浩.协同推进机制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可能之路[J].现代教育技术,2017,27(04).

[4]郑旭东.智慧教育2.0:教育信息化2.0视域下的教育新生态——《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解读之二[J].远程教育,2018,(04).

[5]任友群,吴旻瑜,刘   欢,郭海骏.追寻常态:從生态视角看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J].中国电化教育,2015,(01).

[6]李玉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发展需求与趋势[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2).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月“睹”教育信息化
区域教育大扫描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节俭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