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端取穴穴位埋线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40例

2022-04-25 06:02
中医外治杂志 2022年1期
关键词:踝关节穴位关节

张 乃

(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急诊科,江西 南昌 330003)

急性踝关节扭伤作为临床上常见的损伤性疾病之一,是指因外力的作用导致踝关节突然向单侧活动,超过其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而出现的关节周围软组织如肌肉、韧带或关节囊撕裂的一种疾病[1]。其损伤约占全身韧带损伤的80 %以上[2]。临床症状多以红肿热痛及功能受限为主,早期失治误治,易遗留踝关节的长期慢性疼痛、肿胀,反复扭伤,进而形成创伤性关节炎,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和生活[3]。目前临床上治疗多以早期支具石膏固定、针刺、推拿及药物外敷等为主。我院急诊科近些年来应用远端取穴穴位埋线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7月~2020年12月期间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踝关节扭伤患者80例,其中男45例,女35例;年龄18岁~69岁;病程25 min~8 h。按照受伤机制分类:内翻型损伤61例,外翻型损伤19例。VAS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5分3例,6分8例,7分9例,8分11例,9分25例,10分24例。依照简单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20岁~66岁;病程25 min~8 h;内翻型损伤29例,外翻型损伤11例;VAS评分:5分1例,6分5例,7分4例,8分8例,9分8例,10分14例。观察组40例,男24例,女16例;年龄18岁~69岁;病程30 min~7 h;内翻型损伤32例,外翻型损伤8例;VAS评分:5分2例,6分3例,7分5例,8分3例,9分17例,10分1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4]评定。有明确的踝关节外伤病史;受伤后即刻出现踝关节的疼痛肿胀、皮下瘀斑和跛行;局部压痛明显,内翻扭伤者做足内翻动作时足外踝前下方剧痛,外翻扭伤者做足外翻动作时足内踝前下方剧痛;X线检查未见骨折。

1.3 纳入标准

符合急性踝关节扭伤的诊断标准,韧带Ⅰ度损伤[5],病程在24 h之内;对急诊穴位埋线治疗知情同意并签署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合并骨折及韧带Ⅱ度、Ⅲ度损伤的患者;治疗过程中使用其他治疗方式及难以配合治疗的患者;合并有严重的基础疾病及皮肤病的患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晕针患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治疗:局部制动;24 h内冰敷,24 h后热敷;抬高患肢30°;加强患肢足趾活动。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远端取穴穴位埋线治疗。穴位埋线均在江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急诊手术室完成,全程无菌操作,远端取穴:大陵、养老。操作步骤:记号笔标记穴位后局部消毒,剪取一段2 cm左右的1号可吸收手术缝合线(强生公司生产),置于9号一次性使用埋线针(江苏扬州,江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针头前端,将针头快速刺入标记穴位处,深度约2 cm,待患者局部有酸胀等得气感后,将针芯推向针尖部,使可吸收手术缝合线埋入穴位,出针时确认局部线头无外露,予以无菌敷料固定,每周治疗1次,3周为1疗程。两组患者均于治疗3周后进行临床疗效评价。

3 疗效分析

3.1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肿胀消失的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周、2周的VAS评分,并分别与治疗前进行对比;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3周的临床效果。

3.2 疗效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与疗效标准》[4]判定。治愈:关节疼痛、肿胀消失,关节稳定,关节活动、功能正常;好转:关节疼痛缓解,轻度肿胀或局部皮下瘀斑,关节欠缺稳定,步行欠缺力量,酸胀疼痛;未愈:关节疼痛无改善,关节不稳定,活动受限。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

3.3 统计学方法

3.3.治疗结果

3.3.1 两组治疗后疼痛及肿胀消失时间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疼痛及肿胀消失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后疼痛及肿胀消失时间比较

3.3.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后1周、2周的VSA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1周、2周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3.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5.00 %,高于对照组的80.00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4 讨 论

祖国医学认为,急性踝关节扭伤属“筋伤”范畴,“气滞血瘀”为其基本病机。常遗留有长期慢性肿痛、行走乏力以及关节僵硬等后遗症[6]。疼痛肿胀是“筋伤”后的主要临床表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气伤痛,形伤肿”,气无形而血有形,气机阻遏于损伤局部,气血失于正常运行,故出现疼痛和肢节功能受限;经筋血脉遭到破坏,血流不循常道而溢于脉外,充斥于肌肉筋骨之间故发为肿胀[7]。穴位埋线疗法是在《灵枢·终始》“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纳而久留之”的理论体系下形成的一种全新穴位刺激疗法[8]。它基于针灸经络理论,通过在特定穴位埋入可吸收线以产生一种柔和、缓慢、持久的“长效针感效应”,从而达到“深纳而久留之,以治顽疾”之效。不仅达到了针刺“通其经脉,调其血气”治疗疾病之目的,同时亦发挥了埋针效应及后效应[9]。相较于传统针灸疗法,具有治疗次数少、效应持续时间较长等优势。选穴时采用远端取穴,因急性踝关节扭伤时局部肿胀明显,局部取穴容易增加感染几率。大陵为心包经的输穴,输主体重节痛,平衡针理论体系中又称“踝痛穴”,具有“行气止痛、疏经通络”之效,对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疗效确切[10]。养老穴为小肠经之郄穴,阳经郄穴能缓解急性疼痛,而“诸痛疮疡皆属于心”,心中有邪,心包代之,而心与小肠相表里,故养老穴有清心镇痛之功效[11]。本研究应用远端取穴穴位埋线治疗急性踝关节扭伤,临床效果较好,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猜你喜欢
踝关节穴位关节
膝盖经常咔咔响,小心“关节鼠”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下腰椎关节突关节形态学分析及年龄相关性研究
影响穴位埋线减肥效应的研究进展
“胖人”健身要注意保护膝踝关节
崴脚,不可忽视的伤害
穴位埋线法治疗肥胖症的中西医机制研究进展
膝盖有异响 警惕“关节鼠”
Cross-cultural adaptation and validation of an ankle instability questionnaire for use in Chinese-speaking population
夏季穴位养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