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2022-04-27 23:28王钊
三悦文摘·教育学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策略研究

王钊

摘要:新文科建设中“学科交叉”的理念为大学语文教学革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大学语文本身具备“学科交叉”的优势,在“学科交叉”理念指导下,能够进一步发挥大学语文陶冶学生情操、发展学生综合素质的功能。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大学语文要进一步明确学科定位,寻找进行学科交叉的契机,发挥大学语文基础性和工具性的功能,形成全学科的语文教育。本文对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教学优化策略展开研究,提出一些自己的思考和见解,以期能够抛砖引玉,推动广大教师同仁提出更好的教学改革思路。

关键词:新文科建设;大学语文;策略研究

进入 21 世纪以来,“语文” 在高校课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大学语文课程发展形势喜人。 但是,大学语文课堂仍然处在文学鉴赏和应用文写作的统治之下, 语文作为文科人文素质基础学科的作用没有得到凸显。新文科建设语文教育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语文发展成为同自然科学的基础学科数学一般的人文社会学科基础学科成为可能。

一、新文科建设的意义与价值

新文科建设是文科教育工作创新改革策略,目的在于培养知中国、爱中国的新时代文科人才、新时代社会科学家,并且構建哲学社会科学中国学派,创造光耀时代、光耀世界的中华文化。“新文科”最核心的理念在于打破学科壁垒,推进学科交叉融合,以此培养更全面发展的新时代人才。

我国古代的文科教育流行一种“文史哲不分”的观点,教育活动将人格培养与知识传递作为主要目标。近代以来,西方教育理念对于我国教育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我们逐步建立起分科教育体系,分为理、工、农、医、文、法、商七科。研究学界将这次改革称为从“四部之学”到“七科之学”的改革,其中,“四部之学”指的是中国传统重“经史子集”四部著作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是按照书籍来分类的,“七科之学”指的就是当前“理、工、农、医、文、法、商”七科分类的教学模式。当前“七科之学”中“文”对应的是文学教育,也是新文科改革的内容。我国古代的“四部之学”没有体现分科理念,与今天我们提出的“新文科”理念相似,但是“新文科”绝不是对“四部之学”的完全继承,或者说照抄照搬,其目的不在于将文科教育回到“文史哲不分”的时代,而是总结古代文史教育的观点,同时结合近代的分科教学理念,构建一种更高层次的学科交融。

目前,新文科建设面临着特殊的历史机遇。首先,新文科根植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脉络之中,是人文社会科学自我调整、自我发展的必然趋势,其次,新文科也是新一轮科技革命下,文科教育工作的必然结果。新的科技革命催生出了现代化高科技,云计算、大数据、生物工程、虚拟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科学技术对于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与文学发展深深融合,而新文科提倡的“学科交叉”就是对原有文科的更新和改造升级,将文科与现代科学技术、信息技术,与理工农医深度交叉融合。

二、大学语文走向大语文教育的具体内容

(一)以语言学和文学为依托,引入其他学科核心内容,打造大文科综合语文课堂

一门学科的发展,需要外部条件的推动,也需要内部改革。现代科学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的特点,在这一背景下,培养“专才”的教育观点也逐渐向培养“复合型”人才转变,也就是让人才掌握多种技能,熟悉多领域知识。在这一环境下,大学语文也要保持开发的眼光,以语言学和文学为基础,融入其他人文学科的基本内容和思想,向“大语文”方向发展。

在大学语文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文学、语言学、艺术学、哲学、法学、历史学、经济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人文学科的基本观点和主要内容,打造一个更全面的语文课程,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了解人文社会科学建设的基本成果。在哲学中,学生从方法论、世界观中得到启发,在管理学中,学生可以了解社会交际方法、技巧,在心理学中,学生进一步理解情绪、心理的变化。打造学科交融的大学语文课程,使学生提升综合素养,这些内容最终也会推动学生提高语文素养,使他们在课文学习中进一步陶冶情操,为学生学习其他人文学科奠定良好的基础,发挥语文学科基础学科的作用。

(二)挖掘学科整合契机,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做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学会思考、学会选择,学会做人,学会创新,还要引导他们养成美好的情操和品质,让他们勇敢独立、坚强向上,使他们解放思想,大胆追求自己所爱、所想,形成一种更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让语文课程为学生整个人生发展导向。新文科背景下,大学语文课程目标更加多元,不仅在于让学生背诵诗歌名句,理解文学价值,更在于让学生形成乐观积极的态度,养成美好的品质,为学生未来发展导向。在大学语文教学中“学科整合”要以文学内容为基础,引入其他文科观念知识,并结合一些哲学、法学、史学、经济学等知识,以文学作品为主要载体,经典的文学作品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就是因为其中蕴含着蓬勃向上的生命力 当我们的学生触摸它、感知它与古人思接千载的时候就能够体验到他们的情感澄澈自己的心灵。

例如,在《长恨歌》这首古诗分析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杨李之间是否是真爱”的辩题,基于这个辩题,学生们展开关于“爱情”“伴侣”的哲学思考,融合生活经历、情感体验,结合心理学、哲学等人文社科知识进行讨论,既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使得情感和价值观正向发展,使得语言、哲思水乳交融。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和文化意识等整合,在大学语文课堂上渗透,引导学生养成美好的情感和价值观教育 。

又如,在学习《呵旁观者文》这篇文章时,可以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分析这篇文章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让学生从戊戌维新变法历史、这一时期的文学著作中增强历史责任感和爱国情怀,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参与的人生态度。在讨论学习态度问题时,可以结合经济学投资的理念,讨论大学学习实质是一种教育投资,花费了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要获得最大的收益就必须端正学习态度,认真、高效率的学习,否则就是教育投资的损失。

(三)以学生为主体,探究性学习

在新文科建设中,教学模式需要进一步改革,构建以学生为中心课堂,教师以启发式引导为主要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以“生本”理念指导教学工作,避免让学生死记硬背,或者向学生灌输标准答案,而是要引导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活起来,探索名篇中的人文价值,从文学中得到人生观、世界观的启发。在课堂中,教师主要是继续引导,向学生抛出问题或者任务,让学生主动思考,精确表达,教师不作出主导性判断,而是和学生一起分析利弊,进行讨论,表达观点。

如《诗经·邶风·击鼓》,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这首诗,根据中学时积累的文学素养,尝试理解这首诗,自己翻译这首诗。从“击鼓其镗,踊跃用兵”“从孙子仲,平陈与宋”得知首诗歌的发生背景,从“不我以归,忧心有忡”分析这首诗歌的情感基调,“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比较晦涩,与现代汉语的语义、逻辑相差比较远,可以结合字义、前后文进行推测,学生自己研究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交流讨论,自己探究、感受诗歌中蕴含的情感,使得课堂达成质疑、探究、合作的共同学习的氛围。

大学语文课程内容丰富,仅靠几十个课时不够学生探究文学世界的奥妙。因此,教师应该整合课下资源,引导学生探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阅读。例如,在《红楼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下了解曹雪芹的生平,整理历史名家对于《红楼梦》的评语、解读,给学生布置红楼梦赏读活动,让学生分析其中人物賈宝玉、林黛玉、史湘云、薛宝钗、凤姐等人的命运,解析秦可卿的身份和命运,分析贾元春的结局原因等等,让学生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养成逻辑思维能力、创新精神,形成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起好组织、引导作用,帮助学生解析文学作品,在思想、情感上对学生进行引导。

三、结语

新文科建设的实施,为语文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使得大学语文课程重构,迎接更广阔的前景。以“学科整合”理念为价值引领,解决大学语文课程本身的科学建设问题,切实发挥大学语文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学科作用,或可成为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摆脱自身困境、不负时代使命和未来期许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程海龙.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创新的理性思考[J].高考,2021(36):1-3.

[2]姜祥刚.新高考背景下数学教学的策略调整研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1(34):2-4.

[3]吴海波.浅析新高考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J].高考,2021(33):111-112.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策略研究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一)
2019年成人高校专升本招生考试模拟试题 大学语文(二)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大学语文
关于高校大学语文学科定位及课程建设的思考
中美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策略比较研究
关于提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质量的策略研究
初中语文略读课文教学策略研究
浅谈大学语文教育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