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作业改革 助力“双减”落地

2022-04-27 14:38徐燕娟鲍书洁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作业评价作业设计共同体

徐燕娟 鲍书洁

摘要:在“双减”背景之下,作业设计要处理好“学科本位”与“学生立场”的关系、“基础类作业”与“拓展类作业”的关系、“单一学科作业”与“跨学科整合性作业”的关系、“作业批改”与“作业展示”的关系。作业设计从单一割裂走向综合融通、从碎片化知识习得走向整体综合素养提升,从被动作业走向主动学习。通过构建教学管理共同体、级部学科共同体、家校育人共同体、师生共评共同体,切实推进学校作业改革的高质量实施。

关键词:作业设计;作业类型;作业评价;“双减”政策;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G62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2)02B-0043-04

收稿日期:2021-12-01

作者简介:徐燕娟,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校长、党支部书记,常州市特级教师后备人才,江苏省教育家型校长培养对象;鲍书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副校长,常州市学科带头人。

作业是检验教学效果最常用的工具之一,作业从来都不是一个“小问题”,对学生作业负担的讨论也从未停止。国家出台了“双减”政策,迫切需要减掉学生过重的作业负担。如何对作业进行有效的设计、评价、管理已成为每个学校、每位教师都应该认真研究的大课题。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以课程、学生和学习的视角,对作业设计重新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反思,力图在作业设计、作业方式、作业管理、作业评价等方面形成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之间的共同体,切实减轻学生作业负担,以作业倒逼教师提升教研能力,促使家长转变教育理念,让学生能够学得会、学得好、学得足,助推教育教学高质量发展。

一、明确作业设计的要求

传统的流水式作业为教师布置作业,学生回家完成作业,第二天由课代表收齐作业交教师批改,教师批改学生作业,发放作业。教师日复一日地布置和批改学生的作业,家长日复一日地关心辅导,但很多时候换来的结果是教师、学生、家长都没有完全有效地利用作业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根据马扎诺的“学习行为模型”,面对一项新任务,人的自我系统首先启动,决定学习者是否介入完成某一任务[1]。如果这项新任务不能兼顾“有价值、有意思、有可能”,那么自我系统就会关闭,人就不会接受这个任务或是在参与的时候干劲不大。作业也不例外,如果学生不理解作业的重要性,感受不到其中的乐趣,并意识到凭借自己当下的力量无法完成,那么就会拖延,甚至拒绝完成该项作业。

学校课程教学处发放调查问卷表,回收统计后发现了以下问题:作业以书面作业为主,类型单一,机械重复作业过多;作业结构设计缺乏整体性、序列性,作业的目标、难度、类型等比例不合适;作业功能单一,主要是巩固课堂知识和技能;作业缺乏针对学情的差异性,批改以教师为主体,缺少对作业习惯的关注,只强调做,并没有关注学生如何做。针对以上问题,在作业设计上必须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在作业目标上,处理好“学科本位”与“学生立场”的关系

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手段,也是教师改进教学的参考,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拓展运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业的主体是学生,教师要站在发展学生的立场上思考作业设计,而不应固守“学科本位”。作业设计要从满足学情的多元化、发展学生的思维力、促进学生的实践力、引导学生的积极性这几个方面思考。

(二)在作业内容上,处理好“基础类作业”与“拓展类作业”的关系

在作业内容设计上,减负与增质是相辅相成的。减去的是机械训练类作业,机械训练类作业多为基础类作业,基础类作业主要的设计依据是学科课程标准,难度不宜过大,训练不宜过多,不能将此类作业烦琐化、复杂化,额外增加学生的负担。提升品质的多为实践类作业,实践类作业应以任务驱动引导学生在知识应用场景中进行体验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在作业形式上,处理好“单一学科作业”与“跨学科整合性作业”的关系

作业不仅是学生巩固知识的工具,还是学生熟悉技能、掌握思维方法、体验情感、解决真实问题的重要路径,要落实这一理念,作业设计就要充分重视“整合”。因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不是单一的,作业设计也应由单一的学科作业走向跨学科整合作业。这样的作业设计既有利于打破学科壁垒,开展多学科的学习,又有利于减少各学科作业的简单叠加带来的学习负担。

(四)在作业评价上,处理好“作业批改”与“作品展示”的关系

作业评价的形式长期以来是一对一的,针对性强但相对枯燥,学生很难从中获得成就感。如何通过作业评价,使作业的价值最大化,放大学生的学习效果?作业展示就提供了这样的平台,呈现这样的效果。要实现作业展示,就要使作业作品化,在作品化的过程中改变作业内容、形式,实现作业提质的目标。要由作业批改过渡到作品展示,改变作业批改的单一形式,提高作业评价的质量。

二、多视角设计作业

让学生完成作业不仅仅可以讓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学生学科素养。作业设计与实施是一个庞大的体系,主要从作业设计、作业布置、作业完成、作业批改、统计分析、作业讲评、作业辅导等环节来实施,每个环节都存在相互的影响,怎样的作业是高质量的作业?如何让教师和学生在作业设计中得到成长?这需要整体设计一门学科的作业体系,长程设计并横向关联各学科。

(一)育人视角:从单一割裂走向综合融通

以往作业大多服务于单一的智育需求,作业往往整齐划一、数量多、偏机械训练,难以适配学生个体差异。国家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即马克思提出的体力、智力、创造力、社会能力及各种潜能全面发展的人。教师更应该清晰地认识到作业是育人的一部分,作业要符合学生生理、认知规律,在与学生生活的连接中激发学生探索欲,培养学生的能力与品格。为此,作业结构改革必须改变当前作业形式单一、割裂知识关联及与生活关联的状况。首先,打破学科间的界限,用领域化的思维设计跨学科知识的作业。不同学科的结合,有利于学生知识横向迁移能力的提升。其次,打破知识与真实世界的界限,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看到知识在真实世界的运作,从而建立学习的目的和意义,帮助学生整合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再次,打破师生、生生间的界限,形成合作作业的机制。

(二)课程视角:从碎片化知识习得走向整体综合素养提升

从课程视角出发,作业作为课程实施的一个环节承担着教学诊断和教学改进的功能。建立高质量的作业体系,首先要设计好每一门学科的作业体系,再考虑设计学科间作业体系的横向关联。学科作业整体规划,不是一个学期的整体规划,而是从单元设计着手,贯穿整个学期的教学任务,进而进行一门学科整个学段的整体规划。学科作业要以单元为基本单位进行整体设计,整体规划学科单元,研制单元作业目标,依据作业目标设计单元作业。这样可以避免仅仅从微观角度把握某个课时的问题,有助于增强同一单元不同课时作业之间的结构性和递进性,有助于系统思考单元整体的培养目标、教学、评价、作业、资源等,从而培养教师对学科课程的整体把握和系统设计能力,更好地发挥作业对学生发展的作用。横向关联各学科,围绕各学科核心素养,基于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设计项目式作业。跨学科作业或各类综合实践作业除了可以使学生掌握多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能力等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综合素养。

(三)教学视角:从被动作业走向主动学习

当前,教师布置、批改、讲评作业,工作量大,实践效果却不好。作业改革应当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业应当成为学生自主反思、自主选择、自我负责的过程。真正的作业是为自己而做,起点是学生反思并提出自己的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渴望。因此作业设计和实施需要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开展学科作业“自主化”的改革实践,即以自主设计的学习方案补充教师布置的作业。在学校的引导和支持下,学生自主设计作业,在自主管理、自主评价中形成自学能力。

三、构建共同体推动作业改革

作业改革涉及作业设计、作业方式、作业管理、作业评价等方面,只有各方面协调发展,才能推动作业改革的高质量实施。学校建设了四个共同体:教学管理共同体、级部学科共同体、家校育人共同体、师生共评共同体,切实推进作业改革的高质量实施。

(一)构建教学管理共同体,顶层系统设计作业

影响作业设计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作业类型、作业结构、作业功能、作业目标、作业学科性、作业难度、作业选择性、作业时间等。好的作业设计由学校各管理团队通力合作:行政团队明确方向,教研备课团队监管学科作业,教师按照设计落实作业布置。横向层面,学校课程管理部门根据作业的功能将作业分为巩固积累、迁移运用、拓展延伸、习惯养成四大类,并针对学生的能力,每类作业根据难度分为A、B等级,供不同能力的学生进行选择。纵向层面,根据作业完成的时间分为课前作业、课堂作业、课后作业,各学科以单元为结构对教学内容进行单元作业的整体设计。

(二)构建级部学科共同体,项目化设计作业

项目化学习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运用多个学科的知识综合解决问题,是学科知识在真实情境中的再建构与创造的学习方式。学校构建级部学科共同体,通过尝试横向建构,以年级为单位,进行项目化学习作业设计。同一年级不同学科之间的作业可以相互关联,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尝试运用所学知识,综合解决问题,更加注重整体设计、融合设计。例如每年元旦假期,针对新年进行级部创意作业设计。六年级部以“创意火柴盒”为主题,进行创新设计。在进行假期作业设计时根据基础作业、分层作业、学科项目作业,系统设计同一学科的作业。数学教师请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制作长方体火柴盒,语文教师介绍生肖故事,美术教师指导在火柴盒上绘画图案,......一个个创意火柴盒的背后,是语文、数学、美术、劳动等多学科融合创造出的新成果。这样一份作业已然从单一的学科走向跨学科融通,从知识的习得走向思维能力的提升。

(三)构建家校育人共同体,践行交互式作业

家长参与是学校作业实践中的重要内容,“双减”政策提到要减輕家长负担,严禁给家长布置或变相布置作业,严禁要求家长检查作业、批改作业。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里的作业主要指的是家庭书面作业。在学校布置的实践性作业中,家长应成为帮助学生实践的导师,与学校一同提升学生的各项能力和素养。

 学校会请家长和孩子在假期一起完成实践性、情境性、交互性作业。例如在国庆节、劳动节、中秋节这样的节日,进行实践探索类作业设计。在国庆假日,学校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参观红色基地,用少先队员独特的方式,为祖国祝福、献礼。在完成此项作业的过程中,学生和家长都受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在劳动节假日,每个年级设计的亲子作业是完成一项亲子劳动。通过构建家校共同体,设计交互式作业,根据学生的年级差异,可以一起做木工,一起做菜,一起拖地、整理衣物,使学生在劳动节和家长一起感受劳动的快乐。

(四)构建师生共评共同体,展示性评价作业

学生都有自我实现的内在需求,即他们希望通过一定的平台、一定的路径展现自我、成就自我,从而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作业作品化正是为学生们提供了这样的实现路径。如何体现作业的展示性,并丰富作业的评价形式?教师在评价的过程中要打破原来的单一评价模式。教师在布置作业的过程中要思考作业最终的展示形式,可以在班级进行图文结合的展示,也可以让学生做成“美篇”和PPT进行演讲式展示,还可以把学生作品统整为微信信息,通过推送让所有的学生和家长欣赏学生的作品。有了展示的平台,有了这样展示性的评价模式,学生精益求精完成作业的欲望被激发。

打破“优良中”等级评定的单一评价方式,走向个性化评价。作业上的评语不再仅仅是对与错的符号标识,而是充满创意的简笔画,妙趣横生的特制表情包。评价作业不再只是教师评价,还加入了学生自评、伙伴互评等方式,例如将练笔张贴在作业互评区,学生可以用微笑表情包给欣赏的作品点赞,这既增加了师生、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潜能。

“双减”政策下,教育者迫切需要用新的思维理解作业,用新的方式设计作业,用新的视角对待作业。应当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重视评价结果对学生的积极引导,强调评价过程中与学生的交流,充分了解学生在完成作业中的思维过程和情感体验,真正发挥作业在学生“全人”发展中的作用。减轻学生在基础性课程学习上的负担,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轻负担高质量,助力学生成长。

参考文献:

[1]黎加厚.新教育目标分类学概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34.

责任编辑:贾凌燕

猜你喜欢
作业评价作业设计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共同体的目标向度与实践进路
爱的共同体
浅谈小学语文分层作业
创新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方式
例谈新课改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评价的改革举措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的探讨
新课标下高中化学作业设计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