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有根的研究

2022-04-30 08:22李传庚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2年4期
关键词:儿童情感研究

李传庚

针对现实中教师研究存在浅表化、碎片化和机械化的倾向,我们需要在“做有根的研究”上下点功夫。

有根的研究是有温度的研究。不少教师把研究的关注点放在“认知”上,似乎这才是切中要害。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情感与认知系统在人的发展中同等重要,而且彼此相互关联。著名教育学者朱小蔓教授长期致力于情感教育的研究,她认为:“思维和情感密不可分,它常常表现出一种情感的多样状态。”我国幼儿教育先辈陈鹤琴先生临终前写下:“我爱儿童,儿童也爱我。”陈先生朴素的语言中透出教育真谛:教育儿童先从爱他们开始,研究儿童也要建立在爱儿童的基础之上。这不仅体现在研究的价值取向——“一切为儿童”,而且贯穿于研究的全过程。饱含温暖的研究,会让我们拥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发现儿童的“无限可能”,发现促进儿童成长的“金点子”。

有根的研究是扎进肥沃土壤之中的研究。当下,有些教师热衷于钻研“写作的技巧”,有些教师专注于紧追“教育热点”,有些教师擅长利用文献“组装”成文,也有些教师为了职称晋升或评选称号而不停地申报个人研究课题或项目并且颇有收获。但上述研究多为短视行为,很难在教育研究上有所建树。研究的根应该扎在肥沃的教育土壤中,扎在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如果教师不去研究课标,不去深耕教材,而“沉浸”于教学方法的不断翻新与教学理念表达的不断求异中,这样的研究往往会成为“无根之木”。

做有根的研究要能沉得下去。青年教师有自己的优势,动手能力强,工作中遇到问题常常能很快想到妙招解决。但是他们在研究上常常呈现出浅表化倾向,比如教学中稍縱即逝的灵感往往不能及时捕捉住,甚至遇到某个教学难题或问题时会直接放弃而错过了研究的好时机。换言之,我们头脑中常常要有一个研究专题,最好能够搁置较长一段时间。搁置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持续关注的过程,就是用时间、用心思去酝酿或沉淀的过程。我们将有价值的问题在头脑中搁置一段时间,智慧的种子就会“出其不意”地冒出新芽。何为专家?不是说他们无所不能,而是由于他们长期像袁隆平一样梦想着“禾下乘凉”,以至于时时思考,并在生活中时时关注点点滴滴,才会有今天的成就。

教师做有根的研究,当然也与所处环境有关。学校必须营造求真务实的研究氛围,摒弃漂浮的研究作风,拒绝以“多彩”活动来点缀或代替课题研究与课程建设。我们需要静下心来办学,静下心来研究,秉持科学精神,不猎奇,不空喊口号;我们还应当围绕学校文化或特色项目扎实开展研究活动,或助力学校的发展,或助力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

教师做有根的研究,方能走得远些,并且会在收获中让内心变得更加丰盈起来。

(作者系南京市三牌楼小学校长)

猜你喜欢
儿童情感研究
情感
台上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