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自觉:教师现场学习的特征、意义与实践

2022-04-30 19:18曹海永
江苏教育·教师发展 2022年4期

【摘 要】教师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现场的学习,能够提升实践的理性与智慧,促进团队的互鉴与共进,激发内在成长的主动与自觉。探索教师现场学习的实践走向,可以现场为核心,以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和切入口,以学习策略和目标为方向。

【关键词】教师现场学习;卷入体验;转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2)30-0012-04

【作者简介】曹海永,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南京,210008)党总支书记、副校长,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教师发展离不开学习,比如学历的进修学习,居家的阅读写作学习,下班后的备课学习,生活中的感悟学习……就广义而言,学习总是在现场的,但本文重点论述的教师“现场学习”,则是专指教师在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教育教学实践和研究现场的学习。在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看来,“这种具有现场意识和现场自觉的学习,是最符合教师职业特点的学习方式”。

“现场”是教师学习最重要的内容与场所,因为教师工作就发生在一个个平凡而重要的现场:也许在自己或者别人的课堂上,也许在课间和儿童的交流中,也许在设计、批改、讲评作业时,也许是办公室的讨论,也许是会场上的教研,也许是培训中的专家讲座,也许是家长会的沟通,也许是带领学生在校园外开展活动……归根结底,教师现场学习是一种“做中学”。

一、教师现场学习的基本特征

教师的现场学习,是在现场中、回到现场的学习,也是基于现场、通过现场的学习,更是为了现场、创生现场的学习。这样的现场学习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日常的实践性、团队的互助性以及内在的自觉性。

第一,这样的现场学习绝非枯坐书斋、纸上谈兵的“读学”,而是通过现场的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讲座、沙龙等,让学习富有更多实践的含金量,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再到解决问题,充满了鲜明的实践指向。

第二,这样的现场学习也非单枪匹马、孤军作战的“独学”。身处教育教学现场中的儿童、同行、名师、专家等都是教师现场学习的“重要他人”,如此才能希冀让一群人乃至所有人的共学、共研、共进从“应然”走向“实然”。

第三,这样的现场学习更非自上而下、由外向内的“督学”,不是靠检查、考核、评比等实现的,而是动人心魄、发人深省、耐人寻味、催人奋进的教育教学现场,唤醒和激发了教师内在的主体自觉,吸引其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像“钉子”般专注于现场,用“钩子”捕捉现场一个又一个资源。

二、教师现场学习的意义叩问

1.提升实践的理性与智慧。

教师现场学习,有的是自然状态下的工作现场,有的是专题策划下的研究现场,其共同之处就是指向教育教学工作的日常实践。前者更多的是希望教师通过在与学生上课、与同事交谈、与家长反馈的现场中,自觉反思和改进教育教学行为;后者往往通过专题研讨的现场学习,敦促和鞭策教师反观并调整平时的工作。强调教师现场学习的意义就在于,让日常教育教学实践更富理性与智慧的含量。很多一线教师往往对实践中的问题是后知后觉、半知半觉甚至是不知不觉的,常常是习惯成自然而找寻不到根本症结之所在。现场学习尤其是专题研讨,就是通过课堂呈现、问题剖析、策略提炼、方法比较、理论提升等,让教师在学习的现场真正有所收获。

2.促进团队的互鉴与共进。

强调教师现场学习,自然已经不是“一个人”的事,教研组、学校乃至更大的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安排的教师现场学习,必然有一个终极目标,那就是发挥“学习共同体”的效应,让一次活动带动一支队伍、影响一批教师。正如《礼记·学记》所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相互切磋、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对教师的成长是不无裨益的。所以,大家深深认识到伙伴互助、专家引领都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教师现场学习在促进团队互鉴和共进方面兼具双重意义。首先,对于负责提供学习现场的团队而言,这是一次全方位的合作学习、磨炼成长。以教研组为例,试教、听课的组织,上课、说课的呈现,现场研讨的主持,活动主题的阐释,后续推文的打磨等,这样的现场学习可谓伴随全程。其次,一个好的教师现场学习,总是会提供一面“镜子”,让参与现场学习的教师——一个更大的团队照见自己和学生,照出日常和研究,照亮过去和未来。当教师置身于一个时而提问质疑、时而深度讨论、时而争论不休、时而总结提升、时而茅塞顿开的真实场景中,教师的现场学习也就向四面八方打开,进入“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美好境地了。长此以往,团队的凝聚力、行动力、研究力和反思力等自然也就水涨船高了。

3.激发内在的主动与自觉。

一切的学习,无论是知识与技能、理念与方法,还是思维方式、品格素养等都相对容易获得,真正难的其实还是人内心的改变。教师现场学习如何激发内在的主动与自觉,避免李政涛教授所提醒的“听的时候很激动,听完很平静,回去很麻木,一动也不动”,这恰恰是教师现场学习最为吸引人的价值意义所在。我们需要明确和坚定一个重要理念,那就是教师现场学习中的每一个“你”都很重要。深度卷入、全情投入、具身学习、内生动力、创造活力……教师现场学习,最终指向的是人的发展。一言以蔽之,教师现场学习要成为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进而抵达学习的最高境界:自觉自由、自主自为。例如:新课改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那么,如何让教师在现场学习中激发内生动力、释放创造活力呢?我们可以邀请专家名师上课、做讲座,实现思想上的激荡、行动上的放样,但还有很多教师作壁上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我们不妨给每位教师发支录音笔,录上几节自己的家常课,然后去回放、分析、交流。在这样的现场学习中,教师会发现“自己在课堂上讲得太多,然而学生学的效果不佳;反而是学生在交流的时候,他们相互讨论、质疑、补充,充满了思维的含量和学习的深度”。

三、教师现场学习的实践走向

教师现场学习要走向高度自觉,提升实践的理性与智慧,促进团队的互鉴与共进,激发内在的主动与自觉,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现场学习力。不少学者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比如,“良好的现场学习能力表现为专注力、捕捉力和转化力”“教师现场学习力包括感知—理解力、反思—发现力、转化—重建力”“教师现场学习力由教师现场敏感力、教师现场互动力、教师现场凝聚力和教师现场生成力构成”……如何促进教师现场学习?我想以现场为核心,以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和切入口,以学习策略和目标为方向,探索教师现场学习的实践走向。

1.在现场中——卷入体验: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教师现场学习,首先必须“进得去”,这是第一目标。很多时候,教师始终在现场学习的外围和浅层逗留——任凭现场如火如荼,我自岿然不动。教研组活动请其发言,总有一些教师隔靴搔痒,简单敷衍几句走过场。更有甚者,有的教师因为自己没有投入,缺乏研究,还满肚子的牢骚,站着说话不腰疼,觉得学校搞教学研讨是浪费时间。这样的活动,往往就会累坏了上公开课的青年教师和教研组长,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教研活动的质量,影响教师的研究干劲,影响教师现场学习的层级、效度和水平。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我以为要从机制上保障全体教师都卷入体验,以期实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以很多学校组织的“同课异构”教学研究为例。我们要重点打造三个“现场”,让教师卷入其中、深入体验。首先承担教研课的年级组在上报研修主题、确定上课人选后,要组织多次听课试教,全组教师要共同参与。如何确保每一个人都卷入体验、在场学习呢?稍微改变一下第二次试教的安排,即在研讨交流后抽签决定第二位试教的教师,如此第一个现场学习将真正发生。在全校展示研讨的第二个现场,可以先组织其余五个年级分组设计教学、交流匯报,让大家提前进入研讨现场,进而在后面的比较对照中生发更多感触。活动结束后,我们还可以安排“同课续构”等活动拓展延伸第三个“现场”,让教师卷入体验,孜孜以求。

2.基于现场——反思发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

教师现场学习,在“进得去”后还要有一双慧眼能“看得见”,这是影响学习成败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不少教师坦言:参加一些名师上课、专家讲座等现场学习活动,认认真真记录了很多内容,可是总感觉看不出什么,收获自然也就大打折扣了。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我以为要从方法上指导教师善于反思发现,以期实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也就是说,教师要学会在现场迅速捕捉有效资源,把来自教材、儿童、教师的问题“可视化”,然后透过现象和表征去追问原因、思考对策、发现规律、洞悉本质……在长期习惯性、有深度的反思发现中,教师的现场学习将越来越回到教育教学的根本上来。

例如:我们在参加爱国组诗《从军行》《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现场学习时,要善于捕捉学情:杜甫的“喜若狂”容易体会,而王昌龄的豪壮与陆游的悲凉之情则很难进入。由此,我们就要从教材本身、从教师的教学去分析问题。比如,《从军行》到底写了怎样的边塞风光?昏暗、苍茫、辽阔、荒凉,这样的理解感受是第一位的;为什么要说“长”云、“暗”雪山、“遥望”呢?这样的比较思考也是必要的。在此基础上,学生诵读“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体会诗人的豪壮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原来,组诗教学首先要遵循古诗的特点一首一首来,爱国情感的体会还要以理解感受为基础,这就是透过现场和背后应有的一种“看见”。

3.通过现场——总结积累: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教师现场学习,要有“带得走”的“干货”,这是学习获得感的重要标识。陆游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苏轼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其实都是强调积累的重要性。教师现场学习,往往研讨得很热烈,撒开去很多话题,扯出了不少散点,却疏于总结提炼,少有积累沉淀,直接影响了教师现场学习的最终获益,这是非常可惜的。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呢?我以为应要求教师及时总结积累,以期实现“博观约取,厚积薄发”。量的积累将引发质的变化,这样的现场学习,将促进教师在教育教学上从理念到信念的坚定,从思路到思想的升华,从技术到艺术的提纯。

以我校“儿童深度学习视域下的‘登山式课堂”课例研讨为例。小吴老师执教《曹冲称象》,大家观课、议课接近尾声,尤其是对称象方法的碰撞争鸣把教师现场学习推向了高潮。就在大家以为要结束的时候,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校长抛出了一个问题:从《曹冲称象》教学中,我们可以提炼出哪些深度学习的一般策略呢?经过思考,大家总结了三个策略。一是概括。赶象上船,船舷画线;赶象下船,装石上船,称石重量。二是追问。在哪里画线?装多少石头呢?官员的方法为什么不行?你有什么更好的方法?三是比较。第二段官员们称象的议论写不写好像都不要紧,可不可以删掉?官员和曹冲的方法有什么不同,有没有联系?这样的及时总结,既回扣了教师现场学习的主题,也给了教师“带得走”的方法和智慧。

4.为了现场——转化创新:运用之妙,在乎一心。

教师现场学习,最终必须“用得上”,这是根本目标。“光学不用等于零”,学以致用,学用结合,这样的现场学习才有更大的价值和意义。对教师而言,学习的运用自然离不开一个个新的实践现场。比较有挑战的是,教师教育教学的现场总是不一样的。所以,这种转化就不是直接“复制拷贝”“拿来就用”那么简单了。正如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先生所言:“学我者生,仿我者死。”教师现场学习的转化也要富有创新之举,如此才能体会到“运用之妙,在乎一心”,进而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中创造更美好的教育教学现场,这是对教师学习发现力、理解力、反思力和转化力的考验,最终形成的即为转化创新的习惯与素养。

以看课、听讲座的现场学习为例。如何才能“以人为镜明得失”呢?我们不妨提供几个看课、听讲座的视角。一是审视。名师的课、专家的讲座,我能学到什么?其实践和观点究竟厉害在哪里?哪些是我所欠缺的?二是平视。心平气和地看,教材的关键点是什么,学生学习的困难点是什么,教师是如何处理和化解的?我会怎么做?哪些是我也能做到的?三是俯视。即站在更高的视角,从理论的视角来看,还可以怎么发展和完善,我可以提出怎样的质疑?经常进行这样的追问和思考,我们在一个个学习的现场就能保持教育教学的理性,从而自觉地、审慎地、恰如其分地转化和创新,真正做到学有所用、为我所用。

教师现场学习是一个永恒而充满新鲜感的话题。正如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一样,我们对教师现场学习价值意义和实践走向的发现也会不断刷新。心怀高度自觉,走向每一个教育教学的现场,我们将享受学习的欣喜与实践的愉悦,进而增强专业自信,克服职业倦怠,收获教育幸福。

【参考文献】

[1]李政涛.现场学习力:教师最重要的学习能力[J].人民教育,2012(21):45-46.

[2]曹海永.探寻中年教师培训的“另一种可能”[J].教育视界,2021(16):24-27.

[3]周亚东.困境与突围:教师现场学习力的培育策略[J].现代基础教育研究,2020,40(4):69-73.

[4]奚洁,张吟春.同课续构:提升教师现场学习力[J].中小学管理,2016(4):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