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类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研究
——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

2022-05-06 07:37张泽伟陈自旺张梦歌
少年体育训练 2022年4期
关键词:师范类体育教师意识

张泽伟,陈自旺,张梦歌

(河南师范大学,河南 新乡 453007)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师范类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中国知网、维普、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渠道检索与研究相关的文献,分析师范类大学生的体育素养现状,为本研究提供研究基础。

选取河南师范大学公共体育课的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25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43份,有效回收率为97.2%。问卷内容主要涉及体育技能、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6个方面的内容。

运用ExceL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深度处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素养基本概念研究

赖天德教授是我国首位提出体育素养的学者,他认为体育素养是自身体育文化水平的体现,主要包括体育意识、体育知识、基本的运动与活动能力、体育锻炼能力和欣赏比赛的能力。余智则从2个方面对体育素养进行解释,他认为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体育教育的改造所产生的。陈思同、刘阳将国内外学者所提的多项体育素养概念归纳与分析后得出,体育素养是人类在生命过程中获得利于全人生存发展的运动要素的综合,它包括体育意识、体育知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质水平。虽然各学者对体育素养的概念有不同见解,但解读范围大多是由多种维度所构成的综合性概念。综上所述,本文认为体育素养的发展对象是全面的、发展过程是终身可持续的;体育素养由体育技能、体育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6个部分构成。

2.2 师范类大学生体育素养现状

体育技能是体育素养的重要构成部分,是指身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综合能力。调查显示,有超过67%的师范类大学生认为在参与体育活动时要了解并且掌握该运动的课前热身活动、规则、方法、动作要领、健身功能以及相关的运动安全知识。体育技能最直观的评价方式就是大学生每个学期的期末测试成绩,因此,本文在问卷中设置了“最近一个学期的期末成绩”这一问题。调查显示,所调查的师范类大学生大部分对技能的掌握已达标且考试成绩优良,只有10.7%的师范类大学生考试成绩为60~69分。但是,在调查“是否能制定出科学系统的体育锻炼方案”和“是否能够正确使用体育器械及医疗资源,从而达到预防身体疾病的功能”这2个题目时选择“基本能”的师范类大学生分别占比69.14%和62.14%。虽然大部分师范类大学生具备独立完成体育锻炼的能力,但是仍然有24%左右的师范类大学生不能独立完成。

由表1可以看出,有69.96%的师范类大学生选择了跑步运动、53.91%的师范类大学生选择了慢走。选择这2项的师范类大学生超过了总人数的一半,其原因在于这2项运动不受场地、器材、时间和人数的制约,方便且简单的特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因此,在“你认为自身哪个方面比较突出”这个题项中,耐力排在第一位,占比为47.74%。值得注意的是,体育舞蹈和健美操的开展在高校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可能是因为长期练习舞蹈类运动项目能快速提升大学生的灵敏、柔韧和协调能力。因此,在“你认为自身哪个方面比较突出”这一问题中,有42.8%和34.16%的师范类大学生分别选择了协调和柔韧。由表1可知,舞蹈类项目已成为师范类大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师范类大学生愈发趋向于体、美方向发展,舞蹈类项目可以有效地提升师范类大学生自我表现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而排在最末位的是网球,这说明目前师范类大学生对网球的认知以及了解程度需要加强,师范类高校应创造较多的参与机会,引导师范类大学生积极参加各项体育项目。

表1 师范类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运动项目(多选) N=243

体质水平受先天影响因素较大,但个体体质可随后天的训练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体质水平是评价身体健康水平的重要参考因素,对体育技能和行为有着直接的影响。调查发现,有68.31%的师范类大学生就“最近一次体质测试成绩”这个题目的选项为良好(70~80分),低于60分的师范类大学生只有2名,说明现阶段多数师范类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有所提高。

表2显示,有63.37%的师范类大学生会时常感到身体疲劳,注意力不集中与经常身体疼痛的师范类大学生分别为55.56%和36.63%。所调查的选项内容均属于亚健康状况中的一种,说明现阶段师范类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已出现问题,其影响不容小觑,只有好的身体才能做更多的有意义的事,因此师范类大学生体质水平必须得到重视。

表2 师范类大学生最近出现的亚健康症状(多选) N=243

体育知识是体育素养的基本组成部分,是由基本锻炼知识与专项理论知识组成的。前者基于日常生活角度,其涵盖范围广泛;后者基于专业学术角度,具有主导性作用。体育知识是运动实践的前提,只有掌握基本知识和专项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体育技能水平。

表3显示,超过半数的师范类大学生对基本体育知识比较了解,说明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范类大学生对教师教授的体育知识有所掌握并能够充分理解。虽然回收问卷的结果显示较好,但仍需多方面考量。为验证所得结果的真实性,本文以“如果你在体育锻炼时不慎扭伤脚踝,你认为正确的做法”为例,发现有74.08%的师范类大学生能选择正确选项,有14.81%的师范类大学生认为应立即使用热毛巾湿敷,有6.17%的师范类大学生认为应立即用手揉搓扭伤处,还有4.94%的发生师范类大学生认为应立即用药,缓解疼痛。

表3 师范类大学生 体育知识的掌握情况 N=243

在对专项体育理论知识的调查中,以“体育的价值和功能”和“体育提高大学生体育素养的价值”为例进行分析。根据表4可知,师范类大学生普遍认为健身是体育最大的价值与功能。体育素养的价值是能够强身健体、塑造良好的身体形态、缓解不良情绪和保持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心态,完善校园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和促进高校体育课程与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

表4 师范类大学生对体育的价值和功能的认识(多选) N=243

体育意识是由自身对体育的认知、思维和判断3个部分构成的,它主要来自体育知识的学习和体育运动的实践。体育意识和行为之间有密切的关联,其形成是树立终身体育理念的关键,因此体育意识在体育素养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你参加体育运动的目的”一题中,师范类大学生所选内容的比例从低到高分别为强身健体、减肥塑形、缓解压力、消遣娱乐、学校考试、人际交流和参加体育比赛,说明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与其自身的参与动机和目的有直接关系。表5为师范类大学生对体育意识的理解程度。

表5 体育意识的理解程度 N=243

体育行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体育行为是指人们在参加有关体育活动和运动训练中表现出的动作形式;狭义的体育行为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跟体育有关的动作方式,它能直观反映个人的体育素养。

调查发现,有74.9%的师范类大学生基本能够掌握2项及以上的体育运动项目。其原因在于河南师范大学的体育公选课1年1选且不可重复,这有利于培养师范类大学生多样化的运动技能。每周参加1~2次体育运动的师范类大学生占67.9%、3次及以上的占30.46%,选择“每次锻炼时长为30~60min”“每次锻炼大于60min”的师范类大学生分别占比57.2%和17.28%。除去学校每周的体育课外,结合已有的数据发现,大部分师范类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较差。师范类大学生被动参与体育活动不利于形成正确的体育意识,更不会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因此,师范类高校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增添趣味游戏,从而激发师范类大学生的运动兴趣,引导师范类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

由表6可知,师范类大学生除可在运动过程中获取体育资讯外,网络以及日常交流已经是师范类大学生获取体育资讯的重要途径。师范类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随时随地获得信息,方便快捷的特点使得网络成为师范类大学生获得资讯的主要途径之一,但是与此同时师范类高校也不能忽略传统媒体的特殊作用。同时,虽然日常交流能够促进师范类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但可能缺乏专业性,且比较容易带有主观色彩。

表6 获取体育资讯的途径 N=243

在“每年体育方面的消费情况”一题中,有85.6%的师范类大学生消费情况在500元以下,其用途大部分为购买运动服饰用品、体育设备、书籍及音像制品。课余时间购买健身卡的师范类大学生只有5.35%,聘请私人教练员的仅有0.41%,其原因可能与日常课业繁重、体育意识薄弱和健身费用较高等有关。

体育品德是指个人在锻炼或训练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身情感的宣泄,包括对不良行为的认知,对体育道德情操、意念和品行等方面的理解。调查发现,有98.35%的师范类大学生能够遵守相关规定,有77.37%的师范类大学生认为团队合作意识和拼搏精神在体育活动中十分重要。在面对体育比赛和活动过程中出现裁判员误判、错判的行为时,有95.88%的师范类大学生能够冷静地与裁判员沟通,理性地解决问题,但也存在极少数的师范类大学生选择辱骂裁判员或者口服心不服的现象。调查发现,有97.94%的师范类大学生能够积极乐观、沉着冷静地面对运动或比赛中出现的困难,但也有1.65%的师范类大学生表现出惊慌失措、手忙脚乱的现象,甚至还有0.41%的师范类大学生逃避问题、自暴自弃。因此,师范类高校需对这些师范类大学生实施正确的教育观念引导,提升师范类大学生体育品德。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当代师范类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发展现状为:(1)体育技能水平比以往有明显的提升,但在体育项目选择上出现严重的失衡现象;(2)多数师范类大学生的体质测试虽能及格,但高分较少,这也从侧面说明目前师范类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还未达到理想状态,因此,这就要求师范类高校、体育教师、家庭以及师范类大学生要格外重视增强体质;(3)师范类大学生的体育知识储备量较充足,能满足日常基本体育运动的需求;(4)师范类大学生体育意识已逐渐呈现上升趋势,但仍旧薄弱;(5)师范类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动性较差、消费水平普遍偏低,表明多数师范类大学生的体育行为具有一定随意性和不确定性;(6)体育品德与其他5个维度比较而言相对较好,这就说明当代师范类大学生基本具备健康向上的体育精神和良好的体育品德。

3.2 建 议

为避免出现运动量和运动负荷失衡的状况,首先,体育教师要充分解读学年教学大纲,了解基本学情,厘清前后课程之间的衔接关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其次,体育教师不能因循守旧,要学会灵活变通;最后,师范类高校和体育教师一定要重视体育课程的建设与发展,不断丰富和优化课程内容,制定详细的体育规章制度,使师范类大学生提升自我约束力,进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提升专业技能。

新课程改革中提到:大学生是发展的人、独特的人和独立的人。因此,体育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有教无类。“教会、勤练、常赛”是培养师范类大学生发展体育活动最基本的途径。因此,体育教师应积极鼓励和带动师范类大学生参与到“竞赛”中,边学边练,让师范类大学生在享受竞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提升体育素养,从而达到促进体育素养核心层面发展的目的。

继续教育是教师专业发展中重要的部分,同时也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重要的环节。体育教师也许会产生职业倦怠感,但一定不能故步自封,脱离时代的脚步。言传身教大于说教,教生先教己。体育不单单需要专业技术水平高的教师,还需要具有浓厚的终身体育意识、真才实学的教师。因此,体育教师在职业生涯中一定要加强自身专业素养的提升,从而达到通过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来推动师范类大学生体育素养发展的目的。

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对师范类大学生体育素养的提升至关重要,因此可以从课内、课外2个方面对师范类大学生进行培养。从课内来讲,体育教师要改善课堂教学环境,营造轻松活泼、自由和谐的环境,调动师范类大学生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激发师范类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课外而言,首先,学校应建立“碎片化”时间管理制度,倡导师范类大学生合理利用零散时间进行体育运动;其次,学校应针对社团制定相应的管理、出勤和奖惩制度,增加师范类大学生的招收数量和相应地放宽招收要求,以求达到师范类大学生最大化参与量;最后,学校应利用节假日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节,不能只局限于春秋运动会,参与的主体可以是学校、学院和班级,组织的形式可以是集中性和分散性,以达到加强师范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优化体育行为的目的。

猜你喜欢
师范类体育教师意识
体育教师在线教学行为的实证分析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教师资格证国考背景下师范类专科体育教学优化研究
健康中国2030导向下体育教师健康素养提升研究
安徽省合肥市中职体育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配置结构与优化
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学生作品选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师范类专业将实行三级监测认证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