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乌素沙地:减沙增绿创造美好生活

2022-05-07 16:32张凌云
新西部 2022年4期
关键词:防沙沙化沙地

张凌云

第五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监测结果显示:毛乌素沙地的固定沙地占86.7%、半固定沙地占10.3%、流动沙地仅占3%,植被综合盖度达到40%以上,风沙危害大大减轻。这组数据应该是毛乌素沙地治理成就比较有代表性的总结。减沙增绿的过程,也是科学治沙思想深入人心,生态效益叠加经济效益,沙产业兴旺,群众美好生活画卷徐徐展开的共享时刻。

没在毛乌素沙地生活过的人,对沙地治理成效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沙尘暴天气少多了。近日来自中央气象台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我国出现了两次沙尘天气过程,比2021年同期(6次)显著偏少,较常年同期平均(4.9次)也明显偏少。

各项来自治沙一线的数据支持这一巨变。

占毛乌素沙地三分之二面积的内蒙古鄂尔多斯,沙地面积4771万亩,治理率达70%;宁夏占毛乌素沙地面积的12.32%,约1102.5万亩,连续二十年,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榆林市860万亩流沙全部得到了固定或半固定,沙区植被平均覆盖度达到60%。已治理的沙化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93.24%,使陕西的绿色版图向北推进了400公里。

在一批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的引领下,毛乌素处处是广袤的绿洲,治沙人通过沙产业脱贫,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活力。

防沙治沙引领生态改善

2003年,原国家林业局在不同沙化类型区遴选了一批典型地区,启动了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通过探索技术、模式、政策、机制、沙产业等,示范引领全国的防沙治沙工作,带动全国防沙治沙事业走上质量与效益兼顾、生态与经济共赢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宁夏是全国惟一一个省级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

2008年,宁夏编制了《宁夏全国防沙治沙示范区建设规划》,计划用十三年时间,治理沙化土地769万亩。

在宁夏吴忠市盐池縣的沙泉湾荒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内,2000公顷的沙地上曾经是连片的明沙丘,如今遍植沙柳、花棒等沙生植物。成片的林草间,能看见小片的沙地,原来是为各科研院所做实验而留下来的。整个盐池站周围植被的盖度基本上稳定在80%左右,更重要的是这里植被的质量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得更加贴近过去自然的状态,这是人沙和谐共处的终极目标。

盐池县位于毛乌素沙地南缘,20世纪80年代,全县沙化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82.3%,75%的人口和耕地处在沙区。二十年来,盐池县探索出了“草为主、灌为护、零星植乔木,封为主、造为辅、重点抓修复”的防沙治沙模式。如今,盐池县林木覆盖率、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31%和70%。

2003年,毛乌素沙地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在沙泉湾建成。每年都会有30多名来自北京林业大学的师生,在这里进行荒漠化防治科研工作。

盐池站从最基础的研究各种沙障治沙效果、荒漠地区植被种类选择开始,现已建立了荒漠生态系统物质与能量循环、固沙植被演替过程、全球变化生态效应、环境友好型固沙新材料试验等大型长期科研观测平台。不仅为我国北方风沙区生态建设提供了样板,也为荒漠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和荒漠生态系统管理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同样地,在第一个完全“拴牢”流沙的城市——陕西省榆林市,综合性防沙治沙园区典型作用突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原局长张建龙指出:“榆林防沙治沙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治沙就是从榆林走出来的,目前仍然对全国防沙治沙工作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2019年11月15日,榆林荣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1957年建园的榆林市红石峡沙地植物园,最初全是流动沙地,植被盖度仅为1.8%,只有20多种植物。经过六十五年的生态系统演变,如今红石峡沙地植物园2680亩林地生长着500多个植物种类,成为我国沙旱生植物种质资源基因库,形成乔灌草结合、针阔混交的稳定林分的森林景观。这里森林覆盖率达到67%,但地下水位并没有下降,维持在8米左右。在植物园沙地的表层枯枝落叶下,已形成了近2厘米厚的黑褐色腐殖质层,再往下又都是黄沙了,可见沙地生态环境整体改善非常缓慢。

在陕西省林业科学院副院长石长春看来,科学治沙过程中,有两项研究成果最为典型:一个是沙地针叶树引种造林,一个是飞播作业技术治沙。

1964年,“榆林樟子松之父”孙祯元为选取治沙植物引种,经过多年田野考察,最终从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红花尔基镇拉来了217株樟子松,把它们栽在植物园1.3亩无灌溉条件的沙地上,填补了毛乌素沙地缺少常绿树种的空白。

榆林科技治沙人攻克了造林试验、扩大试验等难关,成熟掌握了樟子松育苗、栽植、管护等技术。从1997年开始,樟子松引种造林技术在西北地区大面积推广,仅榆林沙区就累计保存成片樟子松林156万亩,且每年以10万亩的速度增长。

樟子松树龄可达百年以上,四季常青,耗水较少,防风固沙效果好,如今已是半干旱区治沙造林的“沙漠之星”,逐渐替代了寿命短、易生虫的第一代植树造林主要树种杨树。

更令人兴奋的是,原本樟子松引种在沙地后,没有了在老家自身更新的能力,但从2010年开始,在红石峡沙地植物园里陆续生长了100多棵自然更新的樟子松树苗。

从人工引种到自然产生子代,充分证明引种樟子松是成功的。由于形成森林环境需要的小气候时间比较长,所以目前还不能实现大面积自然更新。

记者了解到,毛乌素沙地樟子松造林保存面积超过300万亩,已形成100多个万亩以上和若干个5万亩以上的集中实施区,增强了防风固沙效益,沙区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多,林种结构及林分质量得到改善。

20世纪60年代,陕西省林科院治沙研究所在全国首创飞播治沙技术。研究员漆建忠及其团队二十四年如一日,常年奔波在野外,发现了可以利用季风更替规律实现埋种的奥秘,并推出了12项关键配套技术,使飞播造林保存率从不到1%提高到75.1%。

目前,整个毛乌素沙地约四分之三林地的基础都是飞播作业技术林地。

2019年,中科院西安分院(陜西省科学院)毛乌素生态试验站挂牌,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在神木市生态保护协会治沙造林基地成立,为榆林市沙区植被恢复和沙产业的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榆林还建成了市林业科技创新示范园和定边、绥德、清涧、子洲4个县级林业科技示范园区,沙地飞播造林技术、樟子松嫁接红松、以降高塑形为主的七项红枣丰产管理等技术,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效益。

尊重自然 平衡发展

沙漠是地球生态系统的一部分,治沙并不是要“消灭沙漠”,而是要尊重自然,依托科技创新防沙治沙。随着我国治沙从粗放式走向精细化,接踵而来的惊喜越来越多。

2018年,我国在30个具有代表性的县(旗、区),开展精准治沙试点。量水而行、以水定绿、林水平衡是精准治沙的关键。精准治沙试点开展了200多万亩,区域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提升。

另一方面,封禁保护,消除了放牧、开垦等人类活动对荒漠的影响,让沙区植被逐渐自然恢复。从2013年启动的沙化土地封禁保护补助试点项目,累计建立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108个,面积超过2657万亩,自然恢复效果显著。

先进技术方案在毛乌素沙地治理中的大量使用,增强了人们治沙、用沙的信心。比如,传统的草方格技术如今华丽升级。我国自主研发的多功能立体固沙车通过机械,形成草方格固沙,每天可铺设草方格48亩,更加高效。还有微创气流植树法,一人将细长水管插入沙地,水压顿时冲出一个孔洞,另一人将沙柳插入,填上沙土。减少了土壤扰动,栽种一棵苗木仅需十秒钟,成活率却达90%。

榆林市林草局也传出好消息,在多年治沙中,榆林摸索出许多治沙种树种草技术。比如,因地制宜对远沙大沙实行飞播治理,近沙小沙则人工营造针阔草灌混交林;不断优化林木结构,开展樟子松嫁接红松科研项目;开展红枣降高塑形,红枣的优果率由原来的30%提高到70%。

在沙泉湾荒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有一块沙化土地快速治理集成技术试验区。针对流动沙地固沙措施单一、传统材料与技术欠佳等问题,北京林业大学水保学院的师生发现,“草方格+荒漠藻+沙蒿胶”的新型技术组合,可以使沙地土壤快速凝结,风吹不起沙。

植被覆盖增加,带来环境的改变是综合的、全方位的变化。截至目前,榆林在沙漠腹地营造起万亩以上的成片林165块,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长城、北缘、环山、灵榆四条大型防护林带。沙区造林保存面积1364万亩,林木覆盖率43.5%。榆林呈现出天蓝、地绿、山青、水美的新面貌,城乡人居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

毛乌素沙地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一般在200至450毫米之间,为半干旱地带。近年来,这一区域的气温呈波动升高趋势,降水量呈增加趋势。

根据毛乌素沙漠南缘12个气象站1971年至2019年的气温统计资料分析,近五十年,毛乌素沙漠南缘地区年均增温0.03摄氏度。2000年以前,这个地区年平均温度为9.3摄氏度,2000年以后升温更明显,2000年至2019年的年平均温度为10.1摄氏度。

2021年3月,岳太青、胡建军、陆雪雷三人在《关于陕西省榆林市毛乌素沙地治理情况的调研报告》中提到,近年来榆林平均气温有逐渐升高趋势,平均降水量总体也有增长趋势。从神木市来看,1979-1999年年均气温为8.6摄氏度,2000-2020年年均气温为9.7摄氏度,2000-2020年年均气温较1979-1999年增加12.8%。神木市降水量1979-1999年年均为411毫米,2000-2020年年均为460毫米,2000-2020年年均较1979-1999年增加11.9% 。

近十年来,榆林市扬沙、浮尘、沙尘暴次数比20世纪七八十年代有明显降低的趋势。由70年代的169.3次降为近年来的7.4次。从靖边县来看,2000-2020年年平均沙尘暴次数较1979-1999年减少78.7%,平均扬尘天数减少69%,平均大风天减少70.16%。

鄂尔多斯的数据也显示沙尘天气在减少。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鄂尔多斯市年平均扬沙天数从五十五天减少到十一天,年沙尘暴天数从十八天减少到一天。2015年至2020年,鄂尔多斯市已经连续五年没有出现沙尘暴天气。

专家指出,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与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存在一定关联。植树造林种草可以改善局部小气候,在增加相对湿度、增加局地降水和提升气候舒适度方面,具有显著作用。

多位气象、林业、农业专家分析认为,毛乌素沙地“绿进沙退”,除了长期坚持不懈植绿治沙这个主导因素,也存在近些年来气象条件较好的有利影响。有专家研究认为,气象因素在毛乌素南缘生态改善中的贡献约占到三成。

全社会积极投入到治沙中的氛围和气候助力,让治沙形成良性循环。毛乌素沙地越来越“绿进”,治沙人的“绿劲儿”也更足了。

新型沙产业成为致富宝库

荒漠化地区既是生态建设主战场,也是曾经的脱贫攻坚主战场。一度我国近35%的贫困县、近30%的贫困人口分布在西北沙区。如今,在取得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的基础上,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让乡村变美,村民变富,在沙区也有了一番新景象。

经过多年实践,我国荒漠化防治已经走出了一条生态改善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化路径。沙区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有效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给地方经济带来新的增长点。

昔日寸草不生的毛乌素沙漠,如今处处是宝: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旅游业、新能源等为主的沙产业体系日益完善,玉米、土豆、沙棘、红枣、苹果不仅畅销国内,有的甚至出口海外。

宁夏在沙生资源植物保育上,建立了国内最大的甘草种质资源圃,从而使中药材种植成为山区多县的脱贫致富产业。在宁夏,逐步形成了沙区设施农业、生态经济林业、瓜果产业、沙料建材业、沙生中药材产业、沙区新能源产业和沙漠旅游休闲业七大主导沙产业,年产值达35亿元以上。引导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防沙治沙,宁夏治沙面积在1500亩以上的企业达60多家。

位于盐池县花马池镇的春浩林草专业合作社,就是沙地植物柠条平茬利用和盐池滩羊养殖产业紧密结合,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典型。

过去,柠条的作用仅仅是固定沙丘,如今平茬后的柠条加工成颗粒饲料,粗蛋白质含量高,成了喂养盐池滩羊的上好饲料。

春浩林草合作社承包了20万亩柠条林,每年可平茬一半。每年加工柠条颗粒饲料5000吨,带动周边农民用工近万人次,人均增收上万元。负责人张树新说,柠条颗粒饲料除了供应本县外,周边甘肃、内蒙古的牛羊养殖户也会来采购,供不应求。

据了解,柠条是盐池县防风固沙的主力树种,种植面积达260多万亩,占保存林木总面积的80%以上。与此同时,盐池滩羊舍饲养殖推广后,出现了滩羊口粮紧缺的难题。

从2016年开始,盐池县开始探索“以林补饲”之路,与科研机构合作,研制出柠条颗粒饲料。盐池县已形成了“统一平茬、多点加工、集中配送”的“企业+合作社+农户”的运营模式,先后建成饲草配送中心1个,柠条饲草加工厂8个,辐射带动加工点200余个。每年可为盐池滩羊提供近4万吨饲料,创造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盐池县滩羊存栏数量由封山禁牧时的80万只稳定到现在的350多万只。

2015年,广东人林伟光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石嘴山市平罗县庙庙湖村成功种出宁夏菜心。2011年,北上宁夏创业,林伟光成立“华泰农”公司,开始谋划发展现代农业,种植6000多亩沙漠蔬菜,累计产生经济效益1.1亿元,带动3000户农民增收。

林伟光在反复试错中,探索出沙地瓜菜基质穴盘育苗等技术。绿油油的宁夏菜心,在生长五十天后,从黄土高原上采摘,送到冷冻室“打冷”,经标准化包装后,二十四小时内由冷链车运到广东,三十六小时内就被送到粤港澳大湾区居民餐桌上。新鲜的宁夏菜心成为宁夏富农增收的法宝。

他手把手教会没有农事经验的山区移民,一次学不会再教,一年不会第二年再教,直到乡亲们学会标准化种植。移民学会瓜菜栽培技术后,日薪从70元涨到230元,还会将技术传授他人。像林伟光这样的新农商,成为当地的一股新鲜血液,给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防沙治沙首席专家杨文斌曾对媒体表示,国家实施的一系列重大工程发挥了主导作用,同时支持带动了一大批企业、公众参与进来,形成强大合力,推动防沙治沙。

在榆林,风沙区大棚种植、育苗、沙漠旅游等蓬勃兴起,全市从事沙产业的企事业单位达150多家,年产值4.8亿元,从业人员10万余人。因为有了防护林屏障的庇护,榆林成为陕西马铃薯第一大市。

位于榆林市榆阳区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区,是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如今这里已有现代种业、数字农业等新型企业82家,47个项目建成投产。据介绍,这里的农田,先是种马铃薯,再倒茬种饲草。饲草既能固沙,又能作为牛羊饲料,畜禽粪便又能作为有机肥,再回到农田中。如今,产业园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2万元。

在荒漠化地区生活的人们,深深明白治沙、治土、治碱都是为了治穷根,而这一切只有先变绿才可能实现。榆林把荒沙治理与沙区资源开发结合起来,从防沙治沙到护沙用沙,再到建立生态循环模式,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民股份治沙公司,治沙四十年,他的成功密码就是在很多治沙领域起过率先示范作用。他带领群众在25万亩荒沙、碱滩上植树5300多万株(丛),反复造林面积达35万亩。他敏锐发现当年栽种的灌木林寿命短、经济价值小、观赏性差,粗放造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不够显著,果断重新选种以樟子松为主的优质树种,现已达100多万株。“林子的生态效益好了,经济效益就上来了,致富不再是一句空话。”拥有秀美林场、百头肉牛示范牧场、三千吨安全饲料加工厂、千亩辣椒种植基地、林业技术培训中心的石光银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经营发展模式,惠及农户1000多户,使沙区群众年人均收入过万元。

目前,榆林市已启动红枣产业五年振兴计划,决定参照粮食直补标准,对沿黄80万亩红枣经济林进行补贴,每亩每年补贴资金50元。确保沿黄区域红枣林面积不减少,生态效益功能不降低。

规划未来 仍需努力

毛乌素沙地大量流动沙丘已变成固定沙丘,但如果沒有巨大气候作用,沙地完全消失是不可能的,只有借助科学技术力量,使沙地变成有更高生产力的土壤,从而为沙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这不仅需要更多的防沙治沙顶层设计,也需要更长时间艰苦的努力和探索。

记者了解到,内蒙古现已将一半国土列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规划到2035年,草原生态功能和生产功能显著提升。

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内蒙古年均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1200万亩以上,占全国治理面积的40%,超额完成规划任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沙漠面积相对稳定,沙地林草盖度稳步提高。截至2020年末,内蒙古森林覆盖率达到23%,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45%。到2025年,内蒙古森林覆盖率有望达到23.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稳定在45%,新增沙化土地治理面积2650万亩。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架构基本形成。

宁夏实现了沙化土地连续二十多年持续减少的目标。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宁夏完成防沙治沙43.12万公顷,其中完成营造林21.72万公顷、退牧还草治理2.08万公顷。“十四五”期间,宁夏规划完成人工造林90万亩,未成林抚育提升及退化林改造120万亩,封山育林10万亩,退化草原生态修复100万亩;实施村庄绿化和庭院经济林建设项目,鼓励引导村民在自家庭院房前屋后空地种植经果林,规划发展村庄绿化美化和庭院经济林25万亩。

2020年,榆林市委、市政府启动了“塞上森林城”提质增效行动。榆林市林草局将围绕“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两大主题,以重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为依托,加快实现榆林由“浅绿色”向“深绿色”转变。到2025年,榆林市林木保存面积达到2500万亩,林木覆盖率提高到38%以上,沙区植被覆盖度达到70%以上,沙化土地治理率达到95%以上。

2022年,榆林市计划完成营造林及种草任务100万亩,结合乡村振兴实施村级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示范村20个、绿化村庄100个、实施低产经济林改造4万亩,全民义务植树1000万株。继续发展核桃、两杏、海红果、文冠果、酸枣、紫花苜蓿等林草产业,新建经济林基地1.3万亩。

猜你喜欢
防沙沙化沙地
塞罕坝地区沙地云杉引种试验及培育要点
沙地文化与体育教学的融合考量
沙地迷宫
风滚草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陕西沙化土地连续15年缩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