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数学课堂优化策略探析

2022-05-09 11:24杜占明
学周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优化路径教学理念初中数学

杜占明

摘 要:基于初中数学核心素养要求,对教学理念、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分析,明确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并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是摆在一线数学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唯有立足于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紧紧围绕“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积极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满足新课程改革下的教学要求。在本论文中,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实践,针对核心素养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现状展开了简要的分析,并随之提出了行之有效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核心素养;优化路径;教学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2)13-0062-03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2.13.021

在最新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核心素养”一词,为当前初中数学教师指明了方向,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指向“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开展课堂教学。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理念下,数学教师还应结合新教学理念的要求,对传统单一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丰富、优化,努力打造出丰富多样化的初中数学课堂。

一、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一)教学缺乏激情,学生学习兴趣低下

首先,从数学课程的特点上来说,极其枯燥、抽象、单一,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唯有具备极强的逻辑性、抽象性,才能实现数学知识的深度学习。同时,数学学科的特点也导致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常常出现学习兴趣低下的状况。其次,从教学过程上来说,受到应试教学理念的制约,教师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时,将注意力集中在数学基础知识上,以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为主要目标。同时,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基本上都是采用“强制灌输”的教學模式,即按照数学教材上的内容,围绕某一个数学知识点进行讲解、反复练习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始终束缚在“被动性、依赖性”的学习状态下,致使数学课堂氛围沉闷,难以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最后,从传统的师生关系上来说,数学教师一直以课堂“主导者”的身份自居,以“威严、严肃”的状态震慑学生,除了在课堂上充当讲解者之外,在课余时间内并未给学生足够的呵护和关爱。

(二)没有掌握学习技巧,对数学学习重视程度不够

初中数学课程是高中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提升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的关键。但是在具体的学习中,很多学生针对数学科目的重视程度比较低,没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学习技巧,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效率低下,难以真正提高自身的数学成绩。具体来说,初中学生当前的数学学习状态表现为:第一,学习态度不积极进取、学生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甚至认为数学考试只要及格了就可以达到目的。第二,学生面对数学原理和数学公式的学习,基本上都是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的,难以实现举一反三、活学活用,致使其在学习的时候一旦题目类型出现改变就无从下手。第三,存在极强的“临阵磨枪”心态,在学习中过分依赖突击学习。这种不科学的学习状态,势必会导致其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偏离学习轨道,难以落实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1]。

(三)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虽然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但是初中数学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依然以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者,采用知识灌输作为主要教学手段。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遭到了遏止,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发展等都得到了限制,难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另外,受到这种教学理念的制约,教师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进行思考,甚至替代学生进行思考,这不仅导致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极强的依赖现象,难以在主动思考、探究的过程中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严重制约了数学核心素养下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评价与新课改要求相背离

教学评价主要是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衡量,明确当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持续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可以说,教学评价具有极强的导向性、激励性。但在调查中发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当前初中数学教学评价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相差深远。集中体现在:一方面,从评价的标准上来说,依然集中在学生的考试成绩上,过分关注学生的数学成绩、学习结果,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发展、思考情况、课堂参与度等。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模式,难以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况全面、客观地反映出来。另一方面,从评价的主体上来说,当前数学教学评价模式依然束缚在“教师评价学生”的模式下,并未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评价主体中的缺失,严重制约了教学评价的价值发挥。

二、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课堂优化策略探究

(一)基于核心素养重塑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表面上是教学方式的转变,实则是教学观念的转变。教师只有具有先进的、科学的教学理念,才能在教学理念的指引下调整、优化和改进自身的教学行为。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从“以考试为导向”教学理念中解放出来,指向新课程改革的要求进行优化和改进。首先,转变“知识型”教学理念,围绕核心素养下的要求,科学设计出知识型目标、能力型目标、思维型目标、情感型目标,使得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实现全面发展。其次,对师生关系进行重塑。紧紧围绕“生本师辅”教学理念,精准把握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发展区”,设计出与初中学生学习需求相契合的教学方案。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才会成为教学的主人,促使其在主动探究过程中完成知识构建,获得能力和思维的发展。最后,面对数学核心素养下的内容,教师还应关注数学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的营造,切实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认知规律等,合理选择教学情境、信息技术辅助等,活跃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氛围,使得学生在课堂氛围的影响下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2]。

(二)结合核心素养,优化课前准备活动

课前准备是开展高效教学的关键。以往,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的时候,基本上都是依据教学大纲的内容或者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而进行的,但是在新课程改革下,传统的课前准备活动中暴露出诸多弊端,必须对其进行优化和改进。一方面,教师在备课之前,应对数学核心素养进行深入的钻研,确保设计的教学目标能够涵盖知识、能力、思维等方面的要求。同时,还应对数学学科的特点展开分析,基于其抽象性、逻辑性强的特点,针对内在逻辑严密、抽象难懂的数学知识进行转化,使其更加直观,以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有效地把握。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还应对学生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实际学情,包括数学知识结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认知发展规律、兴趣爱好等,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精心设计出与其相适应的教学方案,确保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另外,教师还应关注学生群体的差异性,结合不同学生的数学知识掌握情况、学习态度、学习能力、思维发展情况等,从传统的“一刀切”模式下解放出来,设计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使得数学课堂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最后,明确教学的切入点。初中数学核心素养下,教师在进行课前准备时,还应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全面深刻的研究,明确教学的切入点。一方面,教师在研究教材的时候,还应关注教学内容的“切入点”和学生“兴趣点”,努力抓住教材中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知识点,并以此开展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还应指向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寻找蕴含在教材中的“探究点”,并以此设计教学活动,以便于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探究中。教师还应关注教材中的“思维点”,以此出发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如此,学生在教材“思维点”的思考、分析和探究中,实现数学思维的发展。

(三)聚焦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过程

面对初中数学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教师还应明确其中存在的不足,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旨在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第一,小组合作,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下教学要求,转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结合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出具有探究性的学习任务。接着,遵循“同组异质、异组同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划分为几个学习小组,指导学生在合作思考、交流和探究的过程中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为了保证合作探究的顺利开展,教师应加强课堂观察,在必要时进行适当的引导、适时的帮助,避免学生因遇到障碍,致使探究学习活动终止。

第二,融入生活,落实“学以致用”目的。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了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真正落实“学以致用”的目的。基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应围绕数学知识和内容,从学生生活中搜集与其相关的问题,引领学生在生活场景、生活问题中理解知识,并尝试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其进行解决。长此以往,在生活化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数学知识应用能力和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第三,问题驱动,实现深度学习。面对数学核心素养下的要求,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不仅要关注基本知识的学习,还应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思维能力的发展。基于此,教师应立足于问题驱动教学的内涵,科学设计高质量的问题,促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在问题的思考和探究中完成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并落实思维能力的发展。

第四,借助情境,深化知识理解。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常常面临着难以理解知识的现象,致使数学学习效果不佳。面对这一现状,初中数学教师在优化课堂教学时,可结合教学的内容、初中学生的学情,灵活借助多媒体、故事、生活现象等创设针对性的教学情境,以便于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思考数学问题、理解数学问题,最终打开学生“数学思维的宝藏”。

第五,分层教学,实现所有学生发展。以往,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更加关注一小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而在新课程改革下则要求教师应面向全体学生,结合班级中学生参差不齐的水平,设计出差异化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另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微课这一教学模式,制定出难易程度不同的微课,指导学生在课后有针对性地选择观看,真正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四)基于核心素养,科学设计课后作业

在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数学课后作业设计不够科学合理,难以真正实现数学作业的价值。面对这一现状,为了促进数学核心素养的落实,教师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科学设计数学课后作业。首先,设计基础性的课后作业。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的时候,应明确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设计基础性的数学作业,引导学生在基础性数学作业训练中巩固基础知识。其次,设计层次化的课后作业。学生不同,学习能力也有所不同,存在显著的差异化。在这种情况下,统一的课后作业难以真正满足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此,教师在优化数学作业设计时,应关注学生的层次性,结合班级中学优生、学中生、学困生的学习需求,设计出难易程度不同的作业,促使所有学生均可在针对性的练习中有所进步、有所发展。再次,设计具有探究性的数学作业。核心素养下,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还应设计出具有探究价值的数学作业,使得学生在数学作业探究中完成知识的构建、思维能力的提升等。最后,设计具有实践性的课后作业。基于数学学科与实际生活的内在联系,教师在设计课后作业时,还应设计具有实践性的数学作业,使得学生在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真正实现知识的灵活运用,最终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五)围绕核心素养,优化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面对新课程改革下的要求,教师必须对其进行改进和优化,使其更加真实、有效,能够精准地进行课堂教学反馈。一方面,对教学评价标准进行拓展和延伸。也就是说,初中数学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考试分数,不能局限于数学学习结果这一层面中,还应关注数学学习过程,包括数学思维、数学综合能力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学习态度等,使得数学教学评价更加全面、客观,能够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真实状态反映出来。另一方面,对教学评价的主体进行拓展和延伸。新课程改革下,教师要从“教师评价学生”的模式下面解放出来,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促使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对自己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

三、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核心素养要求,初中数学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不能局限于数学基础知识上,还应关注学生数学综合素养和能力的发展。面对这一要求,教师必须立足于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暴露出来的种种弊端,分别从教学理念、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优化和改进,真正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马亚静.核心素养视角下的初中数学课堂优化策略探析[J].学周刊,2021(12):99.

[2] 王琳.探索数学核心素养理念下的初中數学课堂教学实践[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21(4):57.

[责任编辑 万淑蕊]

猜你喜欢
优化路径教学理念初中数学
信息安全下企业经济信息管理分析
运用激励理论开展企业管理面临的困境分析
新形势下的党群干群关系及优化路径探索
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
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小学数学教学良好课堂气氛的创建初探
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景—问题”教学模式研究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