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甘蓝品种市场需求变化分析

2022-05-10 08:28曾爱松夏彭飞严继勇许园园邢苗苗卢昱宇
长江蔬菜 2022年8期
关键词:甘蓝优势品种

曾爱松 夏彭飞 严继勇 许园园 邢苗苗 卢昱宇

全国甘蓝圆球类型在南方市场面积逐年增加,扁球类型面积逐步减少;牛心类型作为南方甘蓝的特色类型,品质较好,未来有渗入北方市场的趋势和潜力。 在原有高山及高原冷凉地越夏种植的基础上,华北及西北冷凉地种植面积呈增长趋势,主要外运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满足夏季消费。这些区域在品种选择上往往更重视供应目标消费区域的消费习惯,促进了南北方不同类型甘蓝品种的相互渗透。

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L.var.capitata)简称甘蓝,为十字花科芸薹属甘蓝种中顶芽能形成叶球的变种。甘蓝叶球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具有适应性和抗逆性强、产量高、耐贮运等特点,在我国各地普遍种植。 2018年播种面积约1475 万亩(98.3 万hm2),产量3384 万t,面积占世界的41%,产量占世界的49%(FAO)。 至2021年播种面积基本稳定在1350 万亩(90 万hm2),甘蓝在蔬菜栽培和供应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城乡居民的“当家菜”。 近年来,蔬菜生产方式和居民消费需求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随之带来了甘蓝品种需求的变化,现作简要介绍。

1 甘蓝生产及市场现状

1.1 主要甘蓝品种类型及优势产区布局

依栽培茬口可分为早春保护地栽培、早春露地栽培、越夏栽培、秋季露地栽培及长江流域越冬栽培等类型;按熟性分为早熟、中熟和晚熟类型;按球形一般分为尖球(牛心)、扁球和圆球3种类型。 目前甘蓝种植模式多样化,通过利用不同栽培季节和不同熟性品种与相应的栽培技术、种植区域相结合,基本实现周年供应。

目前我国甘蓝优势产区可分为4 大产区: 北方甘蓝优势区、长江中下游甘蓝优势区、西南甘蓝优势区及华南甘蓝优势区。 其中,北方甘蓝优势区播种面积约为480万亩(32 万hm2),占全国总面积的34%左右, 品种主要是圆球类型,少数为扁球类型;长江中下游甘蓝优势区播种面积约为440 万亩(29.3 万hm2), 占 全 国 总 面 积 的31%左右,品种主要是扁球和牛心类型, 圆球类型面积逐年增加;西南甘蓝优势区播种面积约为220万亩(14.7 万hm2),占全国总面积的15%左右,品种以扁球和牛心类型为主, 云南有部分圆球类型;华南甘蓝优势区播种面积约为260万亩(17.3 万hm2),占全国总面积的19%左右, 品种以扁球类型为主,部分圆球类型。

从全国甘蓝种植类型的变化来看,圆球类型在南方市场面积逐年增加, 扁球类型面积逐步减少;牛心类型作为南方甘蓝的特色类型,品质较好,未来有渗入北方市场的趋势和潜力。在原有高山及高原冷凉地越夏种植的基础上,华北及西北冷凉地种植面积呈增长趋势, 主要外运至长江中下游地区,满足夏季消费。这些区域在品种选择上往往更重视供应目标消费区域的消费习惯,促进了南北方不同类型甘蓝品种的相互渗透。种子销售推广企业可未雨绸缪,提前做好不同类型新品种的引进、试种和推广工作。

1.2 甘蓝品种数量繁多, 国产品种仍然占有市场优势

自2017年实施非农作物品种登记以来,截至2022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告》第75 号公告, 我国完成登记甘蓝品种400 余个。在新品种井喷的时代背景下,主导国产品种仍然占有市场优势。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选育的中甘系列品种仍然占据国内甘蓝市场的半壁江山,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选育的苏甘系列牛心甘蓝保持为南方牛心甘蓝的主栽品种,西南农业大学选育的西园系列在西南占有一定市场。当前我国进口的甘蓝种子主要在越冬和秋季这2 个茬口上,但受种子用量和价格等因素的影响,这2 类品种的种子进口量不足甘蓝种子年用种量的10%;而且近几年随着我国育种水平的提升,一些本土品种呈现上升趋势,比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选育的耐寒越冬甘蓝思特丹在湖北产区近年种植面积较大。

目前国内市场上甘蓝品种繁多,但多数为模仿性、同质化品种, 缺少真正的原始创新品种,在细分领域深耕不够,不利于甘蓝育种产业的健康、高质量发展。 随着品种类型的多样化,想要做成年推广面积在5 万亩(3333.3 hm2) 以上的大品种已属不易,能够在特定区域占据一定市场的“领袖式”品种已是好品种。除了国内优势科研育种单位,国外及部分国内育种企业选育的品种也颇有特色及竞争力,比如日本泷井的寒将军、日本米可多推出的美味早生、先正达的先甘系列等,均在细分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2 甘蓝品种需求变化

2.1 品种专用化趋势明显

为实现种植收益最大化,各区域种植模式、茬口越来越多样化,对相应专用品种的需求逐年增加。每个茬口和种植模式都有其特有的气候和环境特点,结合甘蓝品种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种植风险、获得商品性最佳的甘蓝产品,在不同栽培条件和时间下,选择最适品种非常关键。 如自2010年以来,江苏省徐州地区设施大棚春提早栽培使用的品种主要是日本米可多种苗公司的圆球品种美味早生,尽管不少国内有优势的育种团队试图打破这种僵局, 但都因该茬口品种的综合性状不及该主栽品种而铩羽而归,但该品种在秋季露地种植中优势不明显。 因此,原来希望一个品种全年种植的观念逐渐打破,品种的专用化使用程度越来越高。

2.2 对品质的关注度增加

在消费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甘蓝商品性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在感官品质上,要求甘蓝的株型、球形美观,球色亮绿、浓绿或蓝绿,内部结构规则等; 在口感和营养品质上,喜欢叶球质地脆嫩、纤维少、甜而无芥辣味。随着消费领域的延伸,国外食品公司也试图以甘蓝取代生菜作为快餐食品中的生食蔬菜, 如中甘15 号等高品质品种已经被国外快餐公司引入。近年来逐渐兴起的“喧菜”类型甘蓝,就是高品质甘蓝的一种类型, 该类型品种结球疏松,黄心, 作手撕包菜会更加爽口、脆嫩、清甜,生产上种植的喧菜王、春秋婷美就是该类型品种。据了解,品质好的甘蓝收购价往往比品质不好的高0.2~0.6 元/kg,市场销售价格则高0.6~1.0 元/kg,高品质甘蓝正逐渐满足人们更高的消费需求。

2.3 抗病抗逆品种需求增加

在生产上, 随着甘蓝栽培面积扩大和复种指数的提高,枯萎病、黑腐病、根肿病等病害越来越严重, 所以生产上对甘蓝品种的抗性要求在提高。 例如,河北、山西等地需要抗枯萎病的甘蓝品种;甘肃、陕西、浙江、江苏、四川等全国大部分地区均要求抗黑腐病的甘蓝品种;云南、四川等地要求抗根肿病的甘蓝品种等。 在国内甘蓝育种资源中, 枯萎病抗源较为普遍, 抗枯萎病品种已进入市场,例如YR 中甘21。 但高抗黑腐病、根肿病的抗源缺乏,大部分国内科研单位推出的品种表现为耐或抗, 但高抗以上2种病害的国产品种还不多。 先正达(中国)公司推出的先甘系列甘蓝品种, 在以上病害的抗性方面表现出突出优势。

我国在选育耐热、越冬(耐寒)和保护地专用品种(耐抽薹)方面还有待加强,尤其是耐热品种,不仅在国内有很大的市场潜力,而且种子可出口到东南亚等地区,市场前景广阔。

3 发展建议

3.1 重视不同细分市场需求的新品种创新及选择

为了适应不同细分市场对专用型品种的需求,品种创新在丰产、优质、多抗、商品性好等共性目标的基础上,继续强化不同播期品种的特色性状优势,如春提早甘蓝的耐抽薹性,夏播甘蓝的耐热性, 越冬甘蓝的耐寒性,外运产区甘蓝的耐储运性,都市圈近郊菜区品种的宜密植性等,使其在同类品种中更具有竞争优势,降低生产者在异常天气条件下出现的损失。

专用品种除了在茬口、环境、 栽培模式方面细分以外,也可在功能型用途上细分,如泡菜加工专用、脱水蔬菜专用、生食甘蓝专用、冻品专用、提取物专用、苗用品种等。

不同国家及地区对甘蓝的市场需求也有所差异,我国甘蓝的育种目标不仅要关注国内需求,还要考虑海外市场需求。 如东南亚地区需求耐高温品种,非洲市场更关注高产品种,印度需要耐高温干旱、紧实度好且田间持球能力强的品种。

3.2 加大安全生产和品质及功能性品种选育力度

在甘蓝生产中,要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以及科学、合理、安全使用农药, 使产品达到绿色蔬菜标准。 重视外观商品性与口感、营养成分兼顾品种的培育。 同时,重视迎合健康保健消费需求的功能性(功能性成分显著高)品种选育方向。 甘蓝类蔬菜含有丰富的萝卜硫素, 具有很好的保健功能。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加强,高含量活性物质的保健专用品种选育已经列入了育种者的研究计划, 尤其是优质和耐贮运、 耐裂性兼顾的优良品种将会占据生产和市场的主导地位。

3.3 重视抗病抗逆育种

未来甘蓝育种要将提升抗病性和抗逆性放在首位。当今时代,极端高温、冷害、旱涝、雾霾等天气频发, 比如2020年的冬春季节, 出现明显的暖冬现象,春节后温度下降出现倒春寒,造成春季大面积的甘蓝“未熟抽薹”。2021年秋季出现长时间的高温和雨水天气,使得大部分甘蓝生长异常,大大降低了产品的产量及商品性。 因此,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地区差异,应强化全球育种策略与观念,选育极端气候下适应性强的新品种。 同时,甘蓝抗病品种的选育迫在眉睫。不同产区存在病害生理小种的差异,生产上要根据不同地区的病害特点,选育和推广不同类型的品种。

3.4 推进宜机品种的培育

甘蓝种植全程机械化也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近年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逐年减少,同时随着甘蓝规模化生产基地的日益增多,促使甘蓝生产向机械化方向发展。目前甘蓝品种在整齐度、基生茎长度、显球性等一些重要性状上与机械化栽培要求存在差距,未来在甘蓝选育中,要兼顾适合机械化采收的育种目标,以应对我国老龄化和劳动力紧缺的国情。

3.5 “育繁推加”一体化协作模式

单一科研育种单位已经难以满足生产需求的快速变化,开展省内及全国科研资源的整合,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农业推广、种子企业和研发单位创新联合体的成立, 对新品种的研发、推广也将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当前生产种植端、种子销售推广端对甘蓝种子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国产品种与进口品种在种子质量(包括纯度、发芽率、一致性等)方面还存在差距。 而且,国内繁制的种子在竞争力上远不如地中海繁种区、南半球繁种区。 因此,除了做好繁种环境选择和繁种技术改进外,种子加工环节将成为育繁推一体化链条中新的重要一环,传统的“育繁推”一体化协助模式将向“育繁推加”一体化协作模式转变。

伴随着新《种子法》的推进实施,以及整个种业人员的辛勤努力,未来甘蓝种业建设蓝图已缓缓展开,让我们一起期待!

猜你喜欢
甘蓝优势品种
云上黑山羊品种介绍
哪些土鸡品种长得快来钱快
矮的优势
变色的紫甘蓝
厨房色彩游戏
狗狗的常见品种
画与话
紫甘蓝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
四川省2009年主导品种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