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角下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2022-05-13 14:25董晓
管理学家 2022年7期
关键词:人力资源开发

董晓

[摘 要]在乡村振兴大背景下,文章由农村人力资源的特点和开发现状出发,探讨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以期提升农村人力资源管理效能,建立适合农村发展的、能助力乡村振兴的人力资源开发模式。

[关键词]农村人力资源;乡村人才振兴;人力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F3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2)07-0089-03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全面部署乡村振兴工作,提出了“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目标。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推动人才下乡”“抓紧出台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意见”,吹响了乡村人才振兴号角。乡村振兴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本土人力资源挖掘,才能实现乡村人才的振兴,乡村振兴事业才能得到有力的智力支撑。

农村人力资源又称为农村劳动力资源,其主体是农村劳动适龄人口。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较为丰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是通过采取一定手段方法合理配置人力资源,促进农村劳动力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得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实现农村、农民等共同发展的目标。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面临以下几个困境。

(一)现有农村人力资源“量大质低”

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呈现典型的“量大质低”的特征,严重制约着农村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农业现代化进程。2021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人口中,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8万人,占总人口的36.11%。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截至2019年年底,农民工人口数量为29077万人,其中农民工数量约占农村人口数量的50%以上[1-2]。虽然潜在的劳动力数量大,但是农村劳动力整体上受教育程度偏低。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为小学、初中层次,初中及以下层次占比71.9%,高中层次占比7.7%,大学专科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2%。目前,农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高低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快慢,在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大多数农民仍然属于体力型和传统型农民,缺乏职业技术知识和技能,这就影响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推广和应用,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发展。

(二)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

2021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城镇常住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乡村常住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比上一个10年的增幅又上升了0.75个百分点[3]。普查结果表明,加快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侧面反映了农村人口的流失也在加速。客观上来讲,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城镇化是大势所趋,加之城市和农村发展进程的不平衡,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城市。主观上来讲,青年一代脱农意识愈发强烈,农村“80后”“90后”一代的父母多以务农为主,深知务农艰辛,加上国家义务教育政策的普及,读书改变了大多数年轻人的命运,他们更热衷于涌入城市,摆脱农民身份,获得更高的生活品质和更多的机遇,他们的思维方式、创业动机都趋于城市化,致使农业生产经营者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近几年来,随着对农业基础地位的重视加深,国家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通过实施惠农政策,进一步减轻农民的负担,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但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短时期内难以消解,农村和城市经济发展的差距仍然存在,大量农村内部人力流失。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带来的户籍制度问题、分配问题等,也成为城市劳动力进入农村的屏障[4]。农村年轻劳动力不断流失,导致农村经济建设失去“主力军”,出现种地“断代”现象,影响了土地规模化发展。

(三)农村人力资源缺乏有效开发

自古以来,农业问题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我国是农业大国,却不是农业强国,反观全球五大农业强国,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农业人口比重低但素质高,以较少的人口养活了巨大的人口。虽然目前我国国内农业种植正走向科技化、机械化、智能化,但是从整体来看,庞大的农业从业人口投入产出比并不高,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远不能满足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的需求,农民群体陷入了种粮不如打工的困境。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我国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缺乏强有力的组织,表现为自发性、低层次、原始性的特点,在流动上还存在着体制上的障碍,未能形成有效的人力资本。農村人口自我开发意识不足,存在着严重的“去农”倾向,大部分的农村家庭将教育与升学挂钩,以进入城市为目标,忽略了农村阵地的开发,在内源不足和外源不利的情况下,难以形成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金钥匙

从国家战略高度来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而乡村振兴战略正是破解我国“三农”问题的金钥匙。我国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充分考虑到占全国35%以上人口的广大农民群体利益,扭转我国农民劳动力资源量大质低、大量流失、开发不足的弱点,逐步提高,充分发展,使农村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供给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的重要保障,逐步推进并实现乡村振兴。

(二)从人才振兴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来看,人才振兴与乡村振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事业因人才而兴,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全面实施人才振兴,以人才振兴促进乡村振兴,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关键和前提,以多元化的人才来支撑人才振兴才能为脱贫致富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人才因事业而聚,人才振兴又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吸引更多的知识分子和科技人才来到农村、留在农村、建设农村,才能将新兴的知识技术通过人为载体输送回农村,使农村越来越美丽富饶。凋敝破旧的农村难以吸引、留住众多优秀人才,繁荣兴旺的乡村则必将对各类人才形成巨大吸引力,进而因人才聚集走向更高水平的发展[5]。

(三)从市场竞争来看,人力资源被称为当代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我们现在所处的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人是知识的载体

以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的人力资源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资源,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物质资本所无法替代的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美国近半个世纪经济增长影响因素的深入研究,舒尔茨发现物质资本投入增加4.5倍只能带动收入增长3.5倍,而人力资本投入增加3.5倍则可带动收入增长17.5倍,最终得出农业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是推动农业产量显著增长的关键所在,而传统的土地供给、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等因素发挥不了决定性作用[6]。因而,开发农村劳动力资源,提升劳动力素质是实现农村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四)从农民自身发展来看,“三农”问题的核心在于农民,根源在于解决农民的素质问题

素质提升是促进农民致富的关键,只有大量剩余劳动力顺利就业和农业劳动者各方面素质提高,增强科技知识吸纳和运用能力才能破除“种粮倒贴钱”的困惑,有效规避从业的盲目性、季节性和风险性,农民素质的提高既可以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也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高效利用,推进农业现代化产业化发展,达到振兴乡村的目的。

我国农村人力资源队伍庞大,加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可以增强农村内生动力。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视力度,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应着重做好以下三大方面。

(一)及时止“损”,减少农村劳动力流失

1.着力培育新型农业主体。加强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主体,并通过他们带动广大农民,共同发展现代农业。通过土地流转等手段,提升规模经营,催生更多新型农业主体,让他们在发展现代农业中争唱主角,带头致富,以此提高种田效益、减少耕地抛荒现象。

2.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从当前的适度经营规模来看,专业化、社会化的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不高,农业生产经营服务体系运营成本较高,覆盖面较窄,无法适应适度规模经营的需求,因此,要着力在公共服务、生产经营服务、农村金融服务等多个方面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农业政策要更加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重点农业企业,为其发展壮大创造更好条件。同时加强贷款金融服务,解决城乡金融资源配置失衡、金融服务总量和结构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等突出矛盾和问题。

(二)巩固“存量”,挖掘人才潜能

农村人口众多,但只有转化为人力资源,才能助推乡村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力量在于农民本身,只有以先进的知识和技术武装农民,才能将人口优势转换为资源红利,才能为乡村发展增动力、添活力。

1.大力开展农民职业教育。根据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和现实需求,通过开展校企合作和博士挂职等方式开设农村社区教育,建设农业专业院校、社区大学等,面向农村,面向农民招生开展职业教育,不断开发农民智力,提升农民自身学习能力,促进农民整体素质得到提升。一是要注重农民职业教育公益性,降低农民受教育成本,增强农民受教育意愿。二是要探索尝试更多适合农民的丰富多样的教育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和教育组织形式,提高受教群体的教育接受程度。三是要发挥统筹职业院校、农业企业等机构的优势作用,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形成推进农民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确保授课知识能运用于农村生产实践,为农民带来切实利益。

2.大力推进送教下乡。基层农业推广部门要丰富高品质的服务,不断拓宽服务种类、服务领域,邀请专家适时开展“送教下乡”技能培训活动。按照农业发展需要,着眼于农业产业技术提升、高效农业建链延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设置涉农专业,采取进村办班、弹性学习等多种形式,将学生来上学改为送下去教,吸引留乡务农农民,特别是驻村干部、经纪人、种养大户以及农村青年在家门口就地就近接受正规化、系统化的职业教育[7]。

(三)筑巢引凤,村域以外“引才引智”

识人才、引人才、储备人才是基础,育人才、用人才、留住人才是根本。既要加强人才开发,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又要从政策上予以支持、从待遇上予以倾斜,破解“好不好”的问题。

1.结合乡村实际,促进人才聚集。要加强对年轻劳动力的引导,鼓励年轻劳动力返乡建设。一方面,通过加强宣传引导,鼓励毕业大学生回乡创业。深化国家农业科技园、现代农业产业园、电商产业园等创业创新平台建设,拓展返乡人才发展空间,切实降低准入门槛、促进公平竞争、不断降低创业成本,激发域外人才、社会贤达返乡创业就业的意愿;出台系列扶持乡村振兴人才创新创业政策,吸引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落户”发展,通过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进“进解促”等各项工作开展,为其提供精准服务,保证返乡人才不仅“留得住”,而且“干得好”。另一方面,在國家层面上积极响应高校毕业生乡村成长计划。全面落实好高校毕业生“三支一扶”计划相关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乡村基层岗位参与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对优秀人才跟踪培养,引导高校毕业生更好在基层就业创业,促进高校毕业生在基层成长成才;不断完善大学生选调机制,保证选调生深入基层,充分发挥知识、技能为乡村建设出谋划策、聚集资源、躬行实践;打通高校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职业发展通道,构建人力资本与回报的机制,在研究生招考、公务员招考等方面给予适当政策倾斜。

2.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夯实引才基础。一是加强“硬件”设施支持,不断完善城乡一体的交通网、供水(污水处理)网、能源网、信息网等的建设,下大力气改善乡村环境,重点治理有关民生改善的问题,包括村内道路建设、自来水、路灯亮化、公共交通等方面,使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协调起来。二是要以优质服务提升乡村内涵。近年来,我国在基本公共服务上的投入不断加大,基本设施功能也更加齐全,但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服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我国部分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明显不足,有些地区仍然存在看病难、上学贵等难题。因此要不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融合发展,除了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外,基本公共服务也应该加大投入,提升水平,特别是在教育、医疗、文化、卫生等重点领域下足功夫,不断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绩效,缩小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差距。

[1]2020中国统计年鉴[EB/OL].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0/indexch.htm.

[2]走进农民工监测调查[EB/OL].https://mp.weixin.qq.com/s/v1S7QZkKiPSTxJxHMjOIsA.

[3]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七号)——城乡人口和流动人口情况[R].

[4]张珂硕,范衬衬.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助推乡村振兴:实践困境与治理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20(01):90-93.

[5]刘纯阳,盛晏.完善三大人才机制 实现乡村人才振兴[EB/OL].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5874344264588 1683&wfr=spider&for=pc.

[6]卢珊.浅谈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低效的成因及应对策略[J].农业经济,2019(06):86-87.

[7]王守聪.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培训事业[J].农民科技培训,2012(05):19.

猜你喜欢
人力资源开发
人力资源开发对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经济发展影响
中小型城市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
河西走廊人口较少民族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
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安排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制度安排及其完善
人力资源开发与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探析
论我国公共部门人力资源开发的制度安排及其路径
岗位管理技术在人力资源开发中的应用
山东矿业公司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研究
韩非子的人才思想与当代人力资源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