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研,以赛促教,整体提高

2022-05-15 16:33茹绮云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53期
关键词:教研大赛课堂教学

茹绮云

“十四五”时期,东莞市提出打造“品质教育”,课堂作为教育的主阵地。同时,东莞市旗帜鲜明地提出要打造“品质课堂”,并分学科、分年段举行“品质课堂”大赛。

基于在2016-2019年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反馈的数据可知,学生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不高,教师探究性教学行为均低于我省平均值。借助这次厚街镇开展“品质课堂”比赛的时机,笔者对本次比赛的情况作了比较全面的反思。通过调研,笔者将本次大赛呈现的情况概括为“四个教学规律”“六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和“三方面的意义”。

一、四个教学规律

1.身上有“硬功”的教师上课游刃有余

在这次“品质课堂”大赛中,我们明显感觉到“功夫型”选手在比赛中有巨大优势,他们良好的教学基本功几乎在一出场就征服了所有的评委。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首先是一手漂亮的粉笔字。二是与学生沟通对话的基本功。有些选手在这方面的功夫的确让人佩服,他们与学生的课堂对话是那么自然,那么轻松,没有一丝一毫的雕琢与压抑。而有些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就让人感觉到一些 “备课语”的生硬。三是教师的知识储备。有些教师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随机引经据典,随时旁征博引,能够随时举例印证,就使自己的课堂更加妙趣横生,学生的学习就显得更加津津有味。相反,有些教师知识单薄,就往往显得引导乏术,点拨无力。四是教师的课堂调控与驾驭能力。我们看到许多选手强烈的课堂管理意识,他们会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课堂的每一滴水都会流到学生的心田里。相反,有些不善于课堂管理的选手,其教学的效果难免要出现差别了。五是研究与把握教材的能力。那些能够深入钻研并准确把握教材的教师,其课堂教学总是表现得线索清楚,重点突出,对难点的点拨到位。而对教材理解肤浅的课堂则会显得“东一榔头西一棒子”,自己乱了阵脚,学生也往往被搞得晕头转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品质课堂”大赛比的不是课,而是教师的教学功底,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2.心中有思想有理念的教師,课堂不愁没有方法

那些怀揣先进教育思想的选手在课堂教学中始终想着如何让学生的学科素养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所以,他们的教学不会满足于得到某个确定的答案,也不会因为学生的回答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而烦躁,他们把课堂上所有的变化与意外都迅速转化为教学的宝贵契机。而有的选手给人的感觉则是过多地关注自己的课堂是否顺利进行,自己的教学是否会出纰漏,自己哪个细节是否会影响评委的印象,自己的表现是否会得到评委的满意,等。所以,一旦感觉出现了某点失误便会过度紧张,从而引起思路紊乱。

3.胸中有目标的教师教学思路特别清晰

从这次“品质课堂”大赛来看,多数选手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这些目标既有知识能力方面的“显性目标”,也有兴趣方法习惯方面的“隐性目标”;既有本堂课的“局部目标”,也有学科的“整体目标”。由于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师生的思维活动比较和谐,所以课堂教学给人以水到渠成的感觉。教师的思路是否清晰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方法的培养。教学思路清晰的教师不仅会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方法,而且也会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相反,如果教学思路不清,长此以往,便有可能使学生的逻辑思维受到破坏,只是这个不良的后果不是立马就能显现出来的。

4.眼里有学生的教师总能得到学生紧密“配合”,得到学生加倍的回报

有些参赛教师目中无“人”,只管自己滔滔不绝,学生读书发言的时候似理不理,似听不听,甚至趁着学生读书发言的时候就去忙乎板书,学生受到如此的“冷遇”,他们凭什么还要积极地“配合”呢?当然,我们也欣喜地看到,有好多优秀的选手在课堂的第一秒钟就将全班每一个学生纳入了自己的视野,学生的每一个细微的表现都会引起教师的注意,学生读书发言,教师会侧耳倾听。这些教师在课堂上有一种“服务意识”。这就是随时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并不失时机地给学生以启迪与引领。如此,学生能不“积极配合”吗?还用担心比赛不成功吗?

二、六个值得关注的现象

1.上课不让学生看书、以课件代课本现象。用各自的课本学习不光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读书,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爱书的习惯。

2.课堂提问一问一答脱口而出现象。好的发问是好课的半壁江山,有思维张力的问题少,缺少逻辑严谨的追问,问题没有营养。不经思考就能回答的问题不叫问题,也不可能发展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

3.尖子学生撑门面,多数学生当“配角”现象。义务教育不是精英教育,素质教育最本质的东西就是面向全体,最根本的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让少数尖子学生包打天下,不仅违背了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会导致优秀学生的固步自封。

4.八面玲珑、面面俱到现象。教学的八面玲珑必然是八面粗糙,面面俱到必然一面不到。教学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不在于做了多少事情,重在学生的能力提高。

5.过度牵引现象。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好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己走路,老是牵着手永远学不会走路,反而有可能使学生成为残疾。

6.假活动现象。有些课堂活动分明是做做样子给评委看的,学生还没做或还没做完,教师就示意结束了。这种虚假现象实际上是在告诉学生,学习摆一摆样子就行了。

三、触发个人、团队、地区三方面成长

1.助推个人专业成长

一位教师参加赛课,一般要通过校内选拔,再经历镇、市等一场又一场赛课的过程。作为选手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

首先,就是阅读,需读反映最新本学科研究成果且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专著。同时,还需阅读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类著作,这些杂志中每期会有一些值得学习和参考的教学设计,还有一些反映教学研究最新成果的论述,有助于开阔个人的视野,打开教学思路。

其次,作为一名选手,在一次次的备课、一次次上课,再到一次次评课的过程中,对自己绝对是种历练,甚至可以说是凤凰涅槃般的成长。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备课更多考虑到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但是赛课中,更要关注到学情,日常的上课,看重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而在赛课中,对于教学任务如何完成,不仅要从教学角度考虑,还要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思考和设计。

因此,“优质课”的准备过程,是一个“研课”或“磨课”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授课教师专业素养提升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会教研的重要渠道。

2.促进团队协作发展

一位选手在赛课中的表现,肯定不是一个人的辛劳,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这样一个团队少则两三人,多则七八人。这样的组团赛课是要付出一定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但换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一次生动活泼且富挑战性的教研活动。

这样的团队往往是老中青结合,前辈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使多年的教学经验得以传承;中年教师是骨干,担当其教学构思和设计的重任;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帮忙制作课件,提供素材等。比赛的荣誉也许是在某一个人的身上,但团队协作有利于每个人的专业成长,如此近距离感受团队教学设计和展示在全镇范围内的比较,发现不足,找到差距,其实是最好的成长。

3.浓郁镇街教研氛围

“品质课堂”大赛,多以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实战练兵。选手自然是精心准备,陪练的教师也不敢怠慢,这些优秀教师各有特色的教学设计自然是一个我们全镇教学水平的集中展示。

教师在听课和评课的过程中,提高了对教学立意的认识,关注教学过程的长处和不足等。类似于这样的教学研讨,思想上相互碰撞,教师们的专业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高,镇街的教研氛围也被带动起来,而学生除了背书做题,也可以感受教师带给他们不一样的课堂。

近年来,通过赛课等教研方式成长起来一大批优秀的教师。他们起步于课堂大赛,在此基础上不断深入思考和研究课堂教学,坚持教学和科研“两条腿”走路,逐步成长为当地教育教学的名师。他们将个人的学习成果带回自己所在学校、所在学科、所在班级中,其发挥的辐射作用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会逐步地显现出来。

责任编辑  陈  洋96A1DAD1-E0B9-4163-979E-2BF5A3969849

猜你喜欢
教研大赛课堂教学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大赛主题:我的阅读·我的童年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最美证件照PK大赛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