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东陵地区满族人口变迁对文化的影响

2022-05-16 15:00梁颖唐新程
锦绣·上旬刊 2022年1期
关键词:教育

梁颖 唐新程

摘要:清东陵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清朝所修建的皇家陵寝,位于河北遵化的马兰峪镇。随着清东陵的兴建以及后续的发展,满族人口大量迁入东陵地区,对东陵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表现在了教育以及满、汉民族文化融合两方面。

关键词:清东陵;满族人口;教育;满族文化

1.清东陵地区满族人口变迁的表现

清东陵地区满族人口变迁最突出的表现便是人口数量的增加,其中以康熙、乾隆两个时期最为明显。

1.1康熙时期

东陵的兴建,从真正意义上说是从康熙年间开始的,据《遵化县志》记载,“清康熙二年(1663年)以后,因建清东陵随之增加了大批满族人和少数蒙古族人(当时的少数蒙古族是为陵寝上供品服务的养牛、养羊的“圈头”)”[1]。可见康熙时期,随着清东陵的修建,该地区满族人口有了大量的增加。除了皇帝、帝后的陵寝之外,清东陵还修建了格格、贝勒等人的陵墓,对于这些陵墓清朝也会派人镇守。为了解决他们的居住问题,清朝决定在东陵地区修建营房,随着人数的增加,慢慢形成了新的城镇,其中最为典型是“南新城”,根据史料的记录清东陵地区最初并没有南新城这座城镇,直至康熙年间才逐渐形成,“康熙二十年(1681)在此设景陵营房,称新城。康熙二十七年(1688)接新城南端续建了昭西陵营房,称南新城”[2],可见这些新兴城镇的出现也从侧面体现出康熙年间满族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

1.2乾隆时期

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励精图治,到乾隆朝时期,清朝的国力大大增强,与之相伴随的是增加陵墓修建的力度。比如在修建陵寝方面,乾隆皇帝陵墓的修建长达九年,持续时间远远超过其他陵寝。这也使得在陵墓规模上甚为宏伟,与之相对应的便是需要投入更大的人力进行保护,主要是以满族人为主,这一点在守陵人的数量上有着明显的体现,“乾隆五十八年(1794年)管理陵寝的满族人和护陵的满族士兵即有3819人”,这比之前有了大量的增加。可见在乾隆时期,清东陵地区满族人口增加幅度是最明显的。

2.清东陵地区满族人口变迁对文化的影响

2.1教育

随着东陵地区满族人口的不断增加,对于教育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于是清政府为了加强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在清东陵地区设置了专门管理教育方面的行政机构,比如试院、学正署等,使得东陵地区的教育事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康熙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皇帝,特别是对于皇子的教育,而这种重视教育的思想也体现在了东陵地区当时的教育系统上。早在五代后周时期,遵化地区就已经产生了义学,这种教育是不对学生收取学费,免费提供教育。而据《遵化县志》记载:“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城内、石门、党峪共有三所地方办的义学,至清末,遵化州共有9处义学”。等到乾隆时期,更是设置了燕山书院,到了“道光十年(1833年)马兰关总兵钟昌玉为培养清东陵陵区满族的科举人才,在马兰峪西关建兰阳书院,钟自兼山长”[1]。由此可见,随着东陵地区的兴建以及满族人口的增加使得东陵地区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而清政府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特别为满族人设置了学校,清政府所采取的这些措施虽然更有利于满族贵族八旗子弟的教育,但是却也间接促进了教育的发展。

3.2满、汉民族文化融合

清东陵地区满族人口数量的增加,不仅使得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也促进当地文化的发展,到光绪年间“城区有大庙57座,其中有文庙(俗称圣人庙)、武庙、城隍庙、天齐庙、真武大帝庙、文昌宫、关帝庙、观音寺、广惠寺、娘娘庙、药王庙、龙王庙、火神庙、南极庙等”[2]。这些庙宇的建设恰恰反映了满族人口增加所产生的文化影响,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则是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对每一个民族所形成的文化都与自身的生存发展环境有关系,而满族自身文化的发展也验证了这一道理。由于满族人最初的生存环境使其文化与中原地区的农耕文化有着相当大的区别,也导致了渔猎文化成为他们的标志,但随着清王朝入主中原,在满族文化的结构中,就出现了一种奇特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满族本身所固有的渔猎文化与当时汉人所固有的农耕文化并存的现象。满族文化当中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产物,就是满语,努尔哈赤在位期间创制了满文,这对满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使其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更重要的是使自己的文化有了传承的载体,使得满族文化得以更加稳定、持续的传于后世,这对于日后的统治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满族和汉族之间的文化融合在最初的时间里是在冲突中慢慢融合的,“文化架构尚在调整的适应的阶段,特别是汉文化元素的加入,二元文化的整合仍需时日满汉文化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对抗性”[3]。努尔哈赤作为领袖期间,对待汉人采取的是高压的政策,而到了皇太极时期已经采取了相对柔和的政策,但这一时期仍然存在着对抗,“明崇祯二年(1629年)十一月,清太宗愛新觉罗皇太极率兵攻进长城红山口、大安口等关口,兵围遵化城”[3]。由此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满汉之间仍然存在的对抗,但是由于清朝最后进入中原,并且决定在遵化修建清东陵之后,使得东陵地区满族人口有了明显的增加,而清东陵兴建之后,为了保护陵寝还建立了遵化守营,主要是由汉人组成,而对于陵寝的保护力量也主要是绿营兵和八旗兵,这样使得满汉之间的接触进一步增大。在这一时期这种情况不仅出现在东陵地区,在整个中国地区当时都已经出现,而且渐有普及之势,与清朝建立全国性政权伴相随的是满汉之间的接触进一步扩大,清朝的八旗兵也分为很多种类,但是其中有一类是非常重要的,而这部分士兵叫做驻防八旗,主要职责就是驻守全国各地,当然也包括东陵地区。“驻防八旗由于生活在广大的汉民族包围之中,其文化向汉文化变迁最明显也是最迅速的”[3],由此可以看出东陵的兴建对于满汉融合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使得东陵地区留下了深厚的满族文化底蕴。

3.结语

清东陵的兴建,使得东陵地区的人口特别是满族人口,有了大量的增加,在康熙、乾隆时期表现的尤为明显,这些人定居东陵地区,改变了当地的民族数量的比例,对于东陵地区的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遵化县志编纂委员会编.遵化县志[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

[2]方国华.清东陵府衙营房考实[J].清宫史研究,2013年第11期,第7页。

[3]郭孟秀.试论清代满族文化的变迁[J].满语研究,2012年第2期。

作者简介:梁颖(1993年10月—),男, 汉族,河北唐山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明清制度史。

唐新程(1995年1月—),男,回族,河北唐山人,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明清书籍史。

猜你喜欢
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月“睹”教育信息化
区域教育大扫描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节俭教育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