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本土化背景下“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2-05-17 07:46邱林
文教资料 2022年2期
关键词:专题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邱林

摘 要:“中国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但目前的教材内容体系与政治学专业课程体系难以直接衔接,在政治学本土化的背景下亟须进行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本文建议突破参考教材编撰方式的束缚,改用专题式教学法,对“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涉及的重要政治问题进行串讲,同时采用翻转课堂环节作为课程的补充,督促学生自主学习教材知识,在专题学习的基础上加深对课程内容的认识。

关键词:“中国政治思想史” 教学改革 专题教学 翻转课堂

随着我国政治学学科的发展,政治学本土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政治学本土化是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大趋势。实现政治学的本土化应该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廓清政治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重要范畴,关注和说明当代中国的重大现实政治问题,同时辩证地吸收和借鉴西方政治学的有益成果。为了转化、融合西方政治学理论,使之能够适应中国国情的需要,从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资源,重新审视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与教学,推动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向更加理论化、体系化的方向发展。

“中國政治思想史”是政治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以中国政治思想发展演变为主线,通过学习不同历史时期代表性政治思想家或思想流派的基本理论来认识中国政治思想的发展特征与规律。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要不断改革课程内容体系和改善教学方法,以适应政治学本土化的发展趋势,实现以研促教、以研促改,通过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一、改革背景

从参考教材角度来讲,目前各高校通用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版《中国政治思想史》(第二版)。另外还有曹德本主编的《中国政治思想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和张星久编著的《中国政治思想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等教材。总体来讲,目前中国政治思想史著作和教材大都采用了类似传统史书中纪传体或学案体的编写方法,大致以朝代为纲,以人物为中心方式进行编写。这种编撰方式很好地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思想家生活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其主要政治思想,也有利于让学生形成一种不断发展演变的历史思维。

但是,这种编撰体例、叙事风格过于传统,也无法实现与现代政治学概念的互释对接,因此难以纳入现代政治学知识体系。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要突破教材的束缚,对课程内容体系进行变革,从现代政治学和政治学本土化的角度去审视、解剖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并凸显中国政治思想的独特性。

其实不少研究者早已呼吁要进行变革,特别是在政治学本土化成为趋势的情况下,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一定要成为政治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早在1991年,刘泽华主编的《中国传统政治思维》,就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的19个重要问题一一列出,采用了“问题体”或“思潮体”的编撰体例。葛荃也呼吁应该以政治学理论作为方法论研究中国政治思想史,方能将其回归到政治学学科的专业基础,成为政治学知识体系的奠基学科。[1]张小稳主张进行教材编纂改革,新的教材建设要立足于政治学专业,要有政治学的理论意识、方法意识和思维模式,要打破历史研究的线性思维模式。她甚至提出,在本科阶段将“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改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还有人建议在课程的体系结构上,要打破历史研究的线性思维模式和以人物、学派为中心的编排,应当围绕主题或问题来编排。[2]这也是季乃礼强调的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政治学研究范式。所谓政治学的研究范式,是指运用政治学的相关理论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的研究对象进行考察。

从课堂教学实际效果来看,依据现有教材内容体系进行讲授确实有助于学生形成历史思维方式,但该课程的知识体系有很强的历史学特征,很难与政治学专业现有的课程和知识体系进行衔接,学生也很难从政治学理论的角度认识中国历代的政治思想。因此,为使“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成为政治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基础,引导学生从一般政治学理论的视角思考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问题,亟须进行课程改革。

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

我们建议突破目前通用教材按照历史朝代顺序进行编撰的方式,以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重要专题组织教学。教师可以在通览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政治学一般理论概括提出宏观性的专题内容,尽量涵盖整本教材的主要知识点,然后课堂教学从一人一节的碎片式知识讲授变为专题串讲。通过这种课程教学方式改革,学生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独特之处,认识到中国政治思想史这门学科在政治学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同时树立推动政治学本土化和理论创新意识。

详细来说,在广泛参考现有教材、参考书和研究论著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中国政治思想史的课程内容概括为如下八个专题: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对王权专制制度的论证与批判、关于君臣和君民关系的论述、关于国家治理方式(德刑、礼法)的讨论、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关于理想社会形态的论述、历代改革家的政治思想和传统政治思想的近代转变。其中,“关于天人关系的论述”涉及商代的神、祖崇拜,周公的尊天思想,墨子的天志和明鬼,阴阳家以天人配合为特征的程式化政治思想,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政治论,东汉谶纬化经学政治观等。“对王权专制制度的论证与批判”这一专题是中国政治思想史的重点内容。刘泽华认为王权主义是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其特点是宣扬君权至上;君主是全社会的最高主宰,神圣不可侵犯。在长期的社会政治实践中,王权主义通过多种社会化渠道,直接控制和影响着人们的政治意识。这部分内容涵盖很广,包括商周尊王思想、墨子的尚同主张、韩非子绝对专制政治思想、秦始皇的皇帝至上理论、汉武帝独尊儒术、董仲舒的君权至上观念以及建立三纲五常封建伦理的宋明理学等。同时,对君权至上的反思也值得注意,如王充反对君权神授的观点、鲍敬言的无君论,以及明末清初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对君主专制统治的反思等。这一专题可以串联起两千多年的多位思想家,从不同历史时期对专制制度的认同或批判也可以看出政治思想演变的历史状况。

“关于君臣和君民关系的论述”,涉及君主、臣下和民众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国历史上有周公的保民思想、孔子“从道不从君”的观点、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荀子舟水关系的论述等以儒家为代表的重民思想,同时还有法家韩非子“君道同体”的论述。董仲舒的政治思想以君权神授为主要内容,论证了封建统治的合法性,同时也有对君权至上的论证。“关于国家治理方式的讨论”,探讨具体的治国方式问题,具体指如何处理“德与刑”“礼与法”的关系和尺度。儒家和法家曾分别对施行“德治”和“法治”进行论述,秦朝力行“法治”。而汉唐之后,确立了“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对于治国方式问题的讨论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很大的价值,梳理历史上的相关讨论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法律和道德的关系,更好地实现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统一。

“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这一专题也是中国政治思想史论述的重点内容,长期作为官方统治思想的儒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也有不同的表现形态,包括先秦儒家、汉代儒学、魏晋玄学的兴起、隋唐儒学的复兴、宋明理学、明清儒学的转变等。通过学习儒家政治思想发展史,我们需要理解儒家思想为何得到封建统治者的长期认可,为何说儒家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演变的开放的知识体系。“关于理想社会形态的论述”,这一专题可以梳理不同时代的政治思想家心目中理想的社会形態和模式,比如孔子“天下有道”的政治理想、老子小国寡民的理想、庄子至德之世的社会理想、泰州学派“人人君子”的理想政治、王阳明“天下一家”的理想政治以及千百年来《礼记·礼运》描述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这一专题还可以与“西方政治思想史”课程上学习的西方思想家进行中西比较,引导学生梳理古今中外人类对理想社会形态的不断探索。

“历代改革家的政治思想”这一专题梳理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改革家及政治变革思想,包括商鞅变法、法家历史进化思想、五德终始说、公羊三世说、王安石变法、张居正改革、依托典籍《周礼》的政治改革等等。政治变革是政治上的永恒话题,从思想史的角度梳理历代的改革家及其进行政治变革依托的理论基础,可以加深对历次政治变革的理解。“传统政治思想的近代转变”这一专题梳理晚清民国历史巨变时期中国政治思想史从传统向近代新陈代谢的转变过程,涉及西学东渐背景下西方各种政治观念的传入与中国人的接受过程。晚清民国之后中国人的政治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理解政治思维的近代转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近代的各种制度变迁和政治变动,并提高对当今政治现实问题的认识。

在专题串讲的同时,本课程还会主动引导学生把“中国政治思想史”与政治学专业其他课程内容进行知识链接,进一步深入思考相关问题,比如中西政治思想的比较、如何运用政治学原理课程相关的概念解释中国古代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并探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等,希望学生在学习“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的同时,扩充和深化已有的知识体系和专业基础。

三、教学方法改革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内容历史时期跨度大,涉及人物多,线索复杂,因此学生不好把握。同时大量古代文献,艰涩难懂的文言文也增加了学生理解古人政治思想的难度。总体上,这是一门理论知识多的课程,要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而一味地讲授又容易让学生产生倦怠感,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也需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不少人认为必须改变单纯的讲述式的教学方法,代之以交流式、互动式与讲述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接受,让学生都变成教学过程的积极参与者,教学效果也自然会更加明显。高春海建议为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教师应大胆利用讨论法。教师应该在课堂上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3]讨论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表达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深化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认识。赵江燕认为在以讲授法为基础的前提下,教学过程中还要引入探究性学习,把有些原本由教师讲授的问题提前设计为讨论题,要求学生课下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资源,大量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问题形成自己的认识,再在课上由师生共同探讨[4]。

因此,针对实际教学中存在的课程内容历史时间跨度大,知识点繁多,学生知识掌握不牢固,课程理论性强,学生参与程度不足等问题,教师还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比如可以加入翻转课堂的环节。翻转课堂模式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等其他教学方法在含义上有所重叠,但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

“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的翻转课堂环节,设计的目的同样是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作为必修课督促学生课下对教材进行自主学习。作为教师专题讲授的补充,翻转课堂环节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人物的了解和对政治思想历史演变的认识。基于参考教材,该课程翻转课堂设计为学生分组介绍课程涉及的政治思想家及其重要政治思想。根据课程教学顺序和内容相关性,具体分组情况可以如下:

(1)周公 孔子 孟子 荀子 墨子

(2)老子 庄子 商鞅 韩非 秦始皇 李斯

(3)陆贾 贾谊 淮南子 董仲舒

(4)曹操 诸葛亮 玄学家(何晏 王弼 嵇康 阮籍 郭象)

(5)王通 韩愈 柳宗元 王符 鲍敬言 罗隐

(6)李觏 王安石 陈亮 叶适 张居正

(7)张载 “二程” 朱熹 许衡 王阳明 李贽

(8)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唐甄 戴震

教师要求学生课下充分运用各种信息检索途径,搜集思想家相关的个人信息及主要政治思想,然后进行梳理概括,在课堂特定的时间内进行汇报;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课堂展示,包括短视频、小辩论等,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和创新性思维,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对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兴趣。

通过以上对“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把教师专题式教学与学生翻转课堂相结合,希望可以促进学生对“中国政治思想史”理论课的学习,在掌握政治学一般理论的基础上加深对中国独特政治思想的认识,在政治学本土化的背景下提高政治学理论的本土意识和理论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 刘泽华,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2] 张小稳.中国政治思想史编纂的现状、问题及新思路[J].许昌学院学报,2018(1):56-62.

[3] 高春海.中国政治思想史教学中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8(4):88-90.

[4] 赵江燕.文化自信视阈下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0(9):94-98.

基金项目: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校级科研项目(XXPY18080)。

猜你喜欢
专题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改革
廓清国家利益观前提下的理性爱国教育论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