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原文化外宣翻译人才培养耦合机制研究

2022-05-18 16:34华鸿燕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2年5期
关键词:中原文化

华鸿燕

文化是国家与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也是其对自身文化的正确认知和积极肯定的表现。文化自信要求人们既要努力学习世界的先进文化,也要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自信,努力让世界了解中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在新时代,要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根源文化,其内涵丰富、宽广且博大精深,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民族精神发扬过程中、黄河文化形成中以及社会发展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要想实现中原文化的内涵式继承和发展,就离不开与外界的交流。换言之,中原文化既要“引进来”,也要 “走出去”,而这“一引一进”则离不开外宣翻译。

文章通过对中原文化外宣翻译现状进行态势分析,以文化自信为价值引领,从文化自信的文化研究、文化自觉意识、文化翻译、文化宣传、文化人才培养5个关键方面,构筑中原文化外宣翻译人才培养的耦合机制,培育具有较高素质的外宣翻译人才,以期顺利实现中原文化对外传播和“走出去”的战略目标。

一、外宣翻译的文化建设本质

作为翻译的一种特殊形式,外宣翻译的目的是让其他国家更好地了解中国,树立中国的国际形象,其对象是外国民众。外宣翻译以汉语为信息源,以外语为信息载体,以多种媒体为传播渠道的交际活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机构在对外交流中的外语水平将直接影响其国际形象,因此,努力做好外宣翻译工作有利于在国际上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发出中国声音;有助于体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对外交流的水平和人文建设成效,彰显其文化软实力,也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外宣翻译的本质就是文化建设。

就河南而言,外宣翻译的根本任务是以英文等外文为语言载体向世界传播河南声音,宣传中原文化,让中原文化具有世界影响,促进河南经济发展,推动中原文化的国际化进程。

无论是从中国时代背景,还是从河南省的文化优势及外宣翻译的本质特征来看,都充分表明在文化自信视域下开展中原文化外宣翻译机制研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中原文化外宣翻译现状的态势分析

SWOT分析法也称“态势分析法”,其通过调查研究对象并将与其相關的强项、弱项、机遇和挑战列举出来,而后从整体上对研究对象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并从中得出具有决策意义的结论。这种方法有助于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准确、全面的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计划及对策等。笔者运用态势分析法了解河南省外宣翻译现状,并对中原文化外宣翻译现状的强项、弱项、机遇和挑战4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强项

中原地带是中华文明诞生的沃土,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和核心。中原文化中有很多独具特色的文化种类,如思想政治文化、农耕文化、商业文化、民俗和宗教文化等,这些各具地域特色的文化范畴是人们向其他国家宣传河南省的优质文化资源,为中原文化的外宣翻译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和素材,使外宣翻译有文可宣、有言可译、有料可取。

同时,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也是河南省开展中原文化外宣翻译活动的重要优势。河南省政府积极提供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例如,搭建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华姓氏文化节、太昊伏羲祭典等文化平台,上演大型豫剧《程婴救孤》《虢国遗恨》及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等,以接地气的方式让百姓了解河南文化,体现出较强的宣传价值和意义。

(二)弱项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坚实的群众基础,而单一的行政手段并不能让广大百姓主动了解、熟悉和传播中原传统文化。通过走访调查发现,不少民众并不了解中原文化的内涵、形式和历史根源,使中原文化外宣工作缺乏强有力的支持,导致效果差强人意。由于历史因素的制约,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河南省正规的外宣翻译机构及翻译人才数量不足,尤其缺乏兼具较高本土文化素养及双语或多语文字功底的高端翻译人才。此外,尚未形成系统、规范的外宣翻译策略指导原则,导致译文质量参差不齐,对中原文化外宣产生不利影响。

(三)机遇

受“一带一路”倡议及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影响,中国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其影响力在国际上也日益提升。中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举足轻重的地位吸引了大量外商、国际学者和留学生,这些国外友人能以国外译者的身份参加翻译资料的校订,从而为中原文化的外宣翻译提供智力和技术上的支持。

(四)挑战

人类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与可融通性,但同时各具特色并呈现出一定从属烙印。因此,在与其他文化交流过程中,本土文化必然会因其文化特异性而与其他文化形成冲突、产生矛盾,导致外国受众难以顺利接受和适应本国文化习惯和语言表达方式,这种从属烙印使文化传播面临一定困难和挑战。因此,对于中原文化这一区域文化的外宣翻译,要充满文化自信,尊重和包容他国文化,以保障中原文化顺利走出去。

三、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原文化外宣翻译耦合机制

中原文化的外宣翻译并非一种简单的语言层面上的转换活动,而是一种意向性活动,因此要紧抓话语权,加强本土文化因子的注入,彰显文化自信。同时,文化自信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强化中原文化外宣翻译的效果,二者是耦合关系。依据上文对中原文化外宣翻译现状的态势分析结果,下文从文化自信的文化研究、文化自觉、文化翻译、文化宣传、文化人才培养5个着力点出发,整合内外部影响因素,构建中原文化外宣翻译的耦合机制,以期更好地开展中原文化外宣翻译工作,实现中原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体在工作过程中互相依赖、互相影响,并通过这种互相作用而实现能量的传输。本文认为文化自信的5个方面在中原文化外宣翻译中应互相依赖、协同工作,由此构建中原文化外宣翻译的耦合体系。该耦合体系包括以下5个方面。

(一)以文化研究为物质基础:整合中原特色文化资源

中原文化外宣翻译离不开具有文化内涵的材料,这将直接影响文化传播效果。因此,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安排专业人员考察不同范畴的中原文化,进一步探讨、研究和整合特色文化,并形成系统的书面介绍。比如,组织人员进一步发掘中原文化遗产、编著文化书籍、打造中原文化基地等,从物质层面为中原文化外宣翻译做好铺垫。

(二)以文化自觉为精神基础:加强民众文化自信意识

文化外宣翻译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中原文化外宣翻译也不例外。可通过开展一系列项目加强群众的文化自信意识,比如在社区开展文化普及、文化研究项目;借助多媒体技术推出线上文化宣传节目,以此增强民众的文化自觉意识和自豪感,为文化外宣翻译工作做好精神层次的铺垫。

(三)以文化翻译为传播手段:形成规范的翻译体系

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活动,文化外宣翻译不是机械的语言转换,而是带有主动性和意向性的语言交际活动。因此,“话语权”对于翻译主体而言至关重要,唯有把握好话语权才能顺利输出文化信息,彰显文化自信的状态和魅力,保证翻译质量。关于译者主体,学者黄友义建议具有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译者可共同參与翻译,故在译者体系的组建上可考虑以本国译者为主体、外国译者为辅助协作的结构。与此同时,翻译策略也影响着翻译质量。基于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应坚持黄友义教授提出的贴近中国发展实际、外国受众需要、思维习惯的三贴近原则,建立专业文化语料库,为译者提供翻译参考。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也应制定相关政策扶持外宣翻译,组建“专家团队”或者“质量把关人才库”,加强对外宣翻译材料的管理和监督,提高外宣媒介和翻译机构的准入门槛。

(四)以文化宣传为最终目标:创新文化外宣方式

文化宣传方式对文化传播至关重要。目前,世界的多极化及文化的多样化要求在文化宣传中要改变单一且被动的文化传播方式。因此,可考虑更多方式宣传中原文化。比如,依据本地文化特色,出版最能代表中原文化特征的外文版书籍、图册等。借助通信技术拍摄关于中原文化的外文宣传片、影视作品等;在博物馆、宣传网站上开设外文宣传板块;还可利用社交、互动平台,如微信公众号等宣传和推广中原文化。

(五)以文化翻译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更新人才培养模式

中原文化外宣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外语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一份神圣的使命,即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中原文化“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任务,努力做好中原文化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和供给工作。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河南省高校如何在文化自信这一顶层设计的指导下,结合课程思政的外语教育政策进一步调整外宣翻译人才培养方案,这是中原文化外宣翻译机制构建中的重要一环,其合理性和科学性关系到中原文化外宣的效果。笔者认为,可参考以下4项举措。

1.更新课程设置

高校应依据自身特色及所在地的地域特色,培养特色的翻译人才,以服务当地社会发展。中原文化以圣贤文化及宗教文化著称,故河南省高校可在翻译硕士教学中,开设中原文化典籍翻译课程、中原文化和汉语知识等选修课程。

2.更新教学理念

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教育政策的指引,河南省文化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工作也不例外。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等文件的印发,高校课程思政进入关键期。教师要以课程思政为理念,把课程的思政教育和爱国教育放在翻译教学的首位。河南文化中有不少神话传说,如“盘古开天”“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等。在教学中增加神话的翻译及老子、墨子、范蠡、张仲景等文化名人名作的翻译,能使学生在学习翻译技巧的同时,领会深奥的哲理,达到育人的目的,无形中完成思政教学。

3.更新教学及评价模式

教师应以学生为翻译活动的主体,改变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注重译者的翻译能力、职业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培养,采取过程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总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自觉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翻译专业的教科研人员应顺应时代要求,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和素质,为中原文化的外宣翻译提供知识力量。教师可通过前往国外做访问学者、参加短期研修班、攻读学位等形式提升业务能力。校方还可聘请学界领军人物开办学术讲座、进行兼职教学等方式,帮助教师提升科研水平和教学水平。

以上整个研究内容可参考图1。

四、结语

中原文化的外宣翻译是“引进来”“走出去”的先锋力量和有益桥梁。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理念引领中原文化对外传播,有助于更好地传播和发扬中华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发挥语言翻译服务社会的功效,促进中外人文交流;有助于更好地讲述真实立体的中国,促进河南经济发展和中原文化的国际化进程,提升河南省对外交流水平和人文建设成效,为河南省经济、文化发展贡献智力支撑和人才资源。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2022年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文化自信视域下中原文化外宣翻译耦合机制的创新研究”(编号:222400410556)的结项成果。

(作者单位 中原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猜你喜欢
中原文化
文化与人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沁园春·赞中原
追梦新时代 中原更出彩
谁远谁近?
My Favourite Animal
御中原 画饼充饥
文化之间的摇摆
中原坚持与转移战略方针的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