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精神内涵及其青年传承路径探析

2022-05-18 16:46崔璨孙佳丽何豫婉裴璇
黄河黄土黄种人 2022年5期
关键词:黄河中华民族精神

崔璨 孙佳丽 何豫婉 裴璇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精神以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对中国广大青年进行精神塑造。在5000年的发展历程中,黄河精神积淀了5条内涵——包容精神、抗争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传承精神。针对目前青年传承黄河精神面临的困境,笔者提出若干新时代青年传承和弘扬黄河精神的创造性路径,以改善当前黄河精神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现状,提升青年群体文化自信,使黄河精神在新时代大放异彩。

一、黄河精神的内涵阐释

(一)黄河精神的基本内涵

1.兼收并蓄、融会贯通的包容精神

费孝通曾经对中华民族的整体格局进行阐述,他认为中华民族整体格局属于多元一体格局,提出:“(中华民族)就像雪球一样在滚动中逐渐增大,周围的异族在滚雪球的过程中逐渐被吸收和融合到了这个核心中。”黄河文化中,开放包容的理念从一而终,黄河文化就像一个开放的窗口,将各种异质文化进行理解、融合,形成自身发展的生命力。春秋战国时代,中华大地上出现了众多文化,有游牧文化、吴越文化、荆楚文化等,但是这些文化逐渐汇聚到了黄河文化中。唐代,黄河文化对印度、中亚、南亚等地区的多种文化进行了兼容并蓄。可以说,黄河文明始终以博大的胸襟包容万有,使中华文明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这种交融不仅使得中华民族逐渐形成,而且造就了“万宗同源”的民族理念,对中华民族“求大同”的整体精神进行了很好的诠释。

黄河精神一路走来跌宕起伏,也是一部时代进步下引领“古韵新颜”的历史诠释。黄河文化在与其他文化的碰撞中始终保持着“和同”,始终坚持与各种文化及精神进行自由民主的沟通,在交流、融合中持续壮大自身。

2.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

“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源自巴颜喀拉山,由西向东流淌,经历了很多不同的地貌,有威严雄壮的高原、沟壑纵横的山谷、宽广平坦的广阔平原。不管经历什么样的环境,黄河带给人们的都是一种不畏艰难、不断前行的执着。由古至今,黄河儿女积极传承这种黄河精神,将这种豪迈嵌入了血脉之中代代传承。

值得关注的是,黄河是母亲河,亦是经历坎坷的河流。纵观中国六大水系,黄河、淮河出现水患的概率是最高的,且黄河中下游的治理在中国治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翻开黄河的治理开发史,就是一篇恢宏的人与自然的斗争史。面对黄河的气势恢宏与惊涛骇浪,黄河儿女从未选择屈服。古有大禹治水用“导”而成功,东汉王景治河成效卓著,黄河安流800年;今有“上拦下排、两岸分治”的防洪工程体系建设,抗争洪涝是横亘于黄河治理的永恒命题。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和危机,黄河儿女无不是以勤劳勇敢、敢闯敢拼的精神,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意志来奋力抗争。可以说,几千年的文化积淀,黄河的抗争精神已经渗入中华民族的骨髓和血脉,成为中华民族砥砺前行、永不放弃的内在驱动。

3.滋养万物、孕育生灵的奉献精神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黄河滋养万物、孕育生灵的奉献精神具有深刻的务实开拓的品质特点。九曲黄河在中华大地上,如同纽带一样串联起中国的山脉、河谷和平原,哺育着亿万华夏儿女,最终涌向东方大海。黄河不只是中华民族传承的见证者,更是创造者。黄河自身水量并不充沛,但却以有限的水资源滋养着全国12%的人口,灌溉着15%的耕地。黄河的上中下游三河段水文特征各不相同,起着水能发电和灌溉的重要作用,为沿线人民创造了丰富的水能财富。

黄河流域也孕育了取之不尽的文化资源。基于黄河流域自然地理环境形成的黄河精神在儒家、墨家等百家传承之后,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民族精神,这一精神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可以说,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已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独特因子,激励引导着人们顾全大局、爱岗敬业、讲求奉献,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4.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

从大禹治水开始,黄河就开始出现在中华历史中,潘季驯“束水攻沙”是中华儿女对黄河的探索,汉武帝“瓠子堵口”是中华儿女治理黄河的重要表现,清康熙帝更是将“河务、漕运”镌刻在日日得見的宫廷柱子上,中华民族从未对黄河水患屈服。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民族秉承先人之遗志,坚持对黄河流域的治理、开发与保护是发展的应有之义。十八大之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建设,提出了“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思路。自此,黄河流域的社会、经济、生活开启了全新篇章。唯有加强对黄河自身规律的认识,以敬畏自然、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为指导,才能真正实现对黄河的治理和保护。这种精神在今天应该进一步得到有力弘扬,经济的发展应该在建设生态文明构建美丽中国的总体布局下进行,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把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作为永恒的主题。

5.绵延赓续、历久弥新的传承精神

临黄河则知华夏。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孕育了一脉相承、绵延赓续的黄河精神。

一方面,传承精神是一以贯之的传承。自古至今,黄河流域在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始终保持着中心和主体的地位。放眼世界,各种文化时断时续,黄河文化却一脉相传,从未断流,不仅创造了系统原生谱系,而且在千年的天灾人祸中,形成了惊人的修复力和生命力,黄河文化从无断层,绵延至今。黄河精神既涵盖了中华民族在农耕阶段的优秀精神,也融合了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等不同阶段的革命精神,沉淀着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文化基因。另一方面,传承精神是“入海不变其色”的坚守。青海省三江源地区平均海拔3 500~4 800米,黄河从此地发源,向东奔流至山东直到大海。黄河入海口一边是湛蓝,一边是浑黄,黄蓝交汇的奇观、永恒不变的底色象征着黄河精神所代表的文明与世界交融沟通时,保留着独特内核与本质特征的不懈传承。

以上提出的5条精神内涵并非是割裂与分离的,5个精神内涵是一个有机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在黄河文化发展中,各路文化大融合,黄河文化融合各民族文化并取其精华,不断强化自身包容力和吸收力,提炼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孕育了生生不息的中华文化与黄河精神。正是黄河儿女的代代相守、坚持抗争与科学治理,才让万古长流的黄河文化从未断流、一脉相承,至今仍焕发出勃勃生机。因此,把握好黄河精神的基本内涵及各个精神之间的内在关系,有助于正确理解与传承黄河精神。

(二)黄河精神的时空发展

黄河流过空间、穿越时间,孕育了中华文明。黄河从巴颜喀拉山一路浩瀚东流,纵横9省(区)——“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在源头区与山麓的谷地、村镇、寺庙缠绵成一片,它的源头迤逦在天际尽头的苍茫云端,水天相连;“天下黄河贵德清”,黄河来到青海省,被逼入狭窄的山口,又在山岭间婉转迂回,几乎始终保持着激流奔突的状态;“黄河滚滚波浪翻”,黄河来到陕西省,河面上细碎的波浪荡漾,闪耀的正是对于水的渴盼;“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来到入海口,似有万千马不停蹄的武士直冲渤海而去,最终形成让人震撼的雄狮。

总之,黄河精神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绵延不息,经历空间的洗礼与时间的淬炼,不断丰富、发展、充实、完善,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精神内涵。

二、青年群体传承黄河精神面临的困境

(一)黄河流域特色文化衰落

黄河地区在长期活动中逐步形成的行为习惯、精神及理念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中出现了没落的情况,特别是黄河流域的很多古镇文化,目前陷入了发展瓶颈,黄河流域的多种特色文化出现了断层危机。且黄河流域旅游沿线少有以黄河精神为主题开发的优秀文创产品、相关宣传物用于传播黄河文化内容,阻碍了青年群体了解黄河文化。

(二)多元价值观的冲击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给中国带来了多样化的文化价值观,国际国内形势呈现出一系列新的特点,思想领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越来越呈多元趋势。这种多元价值观引发了一些道德失范情况,尤其是在物质条件逐渐丰盈之后,很多腐朽的观念开始腐蚀人们的内心。在此情形下,黄河精神在人们思想领域的生存空间被挤压。

(三)青年群体对黄河精神认同感低

文化认同是精神脉络。黄河文化、黄河精神在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与家国认同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河南省境内有着许多与黄河文化深度融合的文化形态,但遗憾的是,部分青年群体对黄河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与符号价值知之甚少,他们对黄河文化的认同感也较低。笔者通过调查问卷、校园采访等实地调研得出数据,近80%的青年学生不知道河南本地的黄河文化与黄河精神是什么,近10%的青年学生知道但是了解甚少。由此可见,青年在正处于认同感需求最为强烈的年龄阶段,但部分青年对于黄河的认知仅停留在“母亲河”这一层面。

三、青年群体传承黄河精神的有效路径

黄河精神是从黄河文化中萃取而来的,在黄河精神内涵及其青年传承路径探析的问题上,我们需要把握创造性原则,坚持自然与人文的统一的总方向。为避免“一阵风”似的宣传效果,需要推动黄河精神长久深入的发展与传承,使文化基因深入人心。

(一)成立黄河保护治理智囊团,用青年视角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提供宝贵意见

成立黄河保护治理智囊团,一方面,可以鼓励青年深刻了解治理黄河的历史与复杂的水文状况,帮助青年从深层次了解黄河精神;另一方面,可以鼓励青年人走近黄河实地调研,利用专业知识为黄河保护和治理提出前瞻性建议,对黄河流域的保护治理起到监督作用,促进成果转化。

(二)成立“青年话黄河”宣讲团,打造黄河精神符号

以青年学生为主体,组建“青年话黄河”宣讲团。一方面,鼓励青年亲身参与传承黄河精神的宣传、策划及发展,以高校为阵地定期举办黄河精神宣讲实践活动,加强黄河精神传承的理论教育与学习。另一方面,宣讲团也要走出校园,不断增强黄河精神的社会影响力。例如,宣讲团以黄河博物馆为依托平台呈现博物馆文物、标本和模型、图标背后蕴含的文化故事,用青年人的语言讲述黄河故事——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今有战士抗洪受苦受累不停歇,这是黄河抗争精神的具体体现。通过“青年话黄河”宣讲团,让更多人感悟一脉相承的黄河精神。

(三)加强传播主渠道建设,促进黄河精神的跨媒介转换

推进黄河精神的整体发展,打造黄河精神全媒体格局,要重视互联网思维的应用。要立足互联网的开放性,不断拓展新媒体宣发路径,将纸媒、直播及自媒体平台等工具融合起来,立足5G、三维建模等技术,加快黄河文化的发展,在全媒体时代对世界发出黄河之声。在融媒体时代,青年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增强黄河精神在传播中的互动性,结合全媒体时代特征,创新黄河精神传播形式,用新媒体讲述新故事,由新青年分享新感悟。一方面,可以由热爱阅读、热爱文学的青年开通公众号,加强对黄河治理的热点关注,定期发布关于黄河故事、文化的读书笔记,召开黄河精神读书分享会,聚焦“青年关注黄河,黄河哺育青年”系列活动和深度报道,开拓内容,创新形式。另一方面,由喜欢探索、喜欢旅游的青年组成实践小分队,在当下流行的抖音、哔哩哔哩等各大平台开通账号,在寻访黄河实践活动中开启直播、与观众沟通,直观体悟黄河文化与黄河精神。总之,要注重内容的时效性、准确性,突出重点,技术上不断创新、手段上力求先进,凭借媒介的传播,搭建青年与黄河精神的连接点,使黄河精神的传播拥有具体的落脚点。

(四)把黄河精神融入广大青年日常生活的全过程,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

進一步打造“家—校—社”三位一体的宣传格局,有助于凝聚多方合力,强化黄河精神的宣传氛围。一方面,运用现代科技建立“黄河数字博物馆”,用“互联网+”使黄河精神“活”起来,创设中原黄河精神文化氛围,使黄河精神落地化为实际之物、实际之举,在潜移默化中感召人、鼓舞人。同时,鼓励青年学习黄河精神相关代表人物及作品,领悟精神内涵。黄河作为从古至今的精神坐标,孕育了无数璀璨的文明成果。青年要站在新时代的角度学习黄河精神的代表人物和作品,在新起点上传承黄河精神,挖掘黄河精神历代传承的精神烙印。由青年自主设计黄河文化、黄河精神普及宣传栏并实际展出,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

四、结语

在中华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中,新时代的黄河精神应运而生。通过对黄河精神的挖掘可以凸显文化自信,从而将黄河文化名片传递给世界。青年群体不断学黄河精神、行黄河精神,知行合一,有助于增强青年群体对民族精神的认同感,为黄河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添砖加瓦。

【基金项目】2021年河南省高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2110476030)。

(作者单位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猜你喜欢
黄河中华民族精神
虎虎生威见精神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黄河』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