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北方白瓷对外交流研究

2022-05-18 12:38杜森
东方收藏 2022年4期
关键词:定窑白瓷瓷器

杜森

白瓷是中国瓷器的重要品类之一,自其诞生以来便不断受到追捧,远销海外。北方地区以邢窑白瓷、定窑白瓷为主,南方地区则以德化白瓷为主。封建王朝后期,由于经济重心南移,德化白瓷成为海外贸易的主要品种。白瓷的出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后世的青花、五彩、粉彩等品种的创烧奠定了物质基础。虽然北方白瓷出口相对较少,但为后世新品开拓了思路,影响深远。

一、白瓷兴起与演变

考古发掘表明,东汉时期便有原始白瓷,湖南长沙东汉墓中曾出土过早期白瓷,但学术界认为白瓷的正式诞生时间为公元前6世纪的北齐时代,以河南安阳北齐武平六年(575)范粹墓出土的10件白瓷为代表。北朝瓷器兴起较晚,烧制水平尚低,存品较少,多出土于名门望族大墓,为珍贵的日用品陪葬使用。这一时期的白瓷胎质为白色,胎外施白釉,釉色尚有闪黄和淡青色。器型多为瓶、壶、碗、罐,式样和纹饰与同时期青瓷相同。隋朝时期,白瓷烧制水平提升,隋大业四年(608)李静训墓出土的白瓷,瓷胎白洁、釉面光润,胎釉无闪黄和白中泛青痕迹,已无可争议被称为白瓷。1982年,在内丘与临城交界处的贾村发掘出隋代白瓷窑址,证明隋代已经开始大规模生产白瓷,为后世白瓷对外贸易打下坚实的基础。早期白瓷较多吸收外来文化,表现在装饰图案如联珠、忍冬纹移植到瓷器上,说明此时瓷器交流多为文化符号交流,商品化交流较少。

二、唐五代时期白瓷对外交流与发展

唐朝时期随着经济复苏,在统治者一系列措施扶持下,对外贸易逐步兴盛。唐代设立“市舶使”,主管海外贸易。公元8世纪左右,瓷器贸易兴盛,其作为外销商品逐渐增多。中国文献对此记载甚少,反而是在波斯和阿拉伯文献中,记载了中国向外运输瓷器情况。当时的商路分为“路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两条,陆路运输以骆驼运输为主,多从西安等地出发,运往中亚、阿拉伯等地区;海路为船舶运输,从广州、泉州等地出发,运往东亚、南亚及阿拉伯等地。由于瓷器本身特性,海路运输成为外销主要途径。在国外考古发掘中,譬如日本奈良和京都、印度尼西亚爪哇和苏门答腊半岛、伊朗海港席拉夫等地区古遗址中,均发现有白瓷。1998年在印尼勿里洞岛海域打捞上来的“黑石号”沉船上,清理出350件唐代北方白瓷,还包括3件河南巩县窑唐青花瓷,根据沉船瓷器上唐代宝历二年(826)铭文,判断沉船年代为9世纪上叶,成为中外交流实证。

唐朝时期,北方白瓷生产主要以河北邢窑为主,唐李肇《国史补》曾记载:“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说明邢窑生产规模庞大,且流通较多。唐代邢窑白瓷有粗细之分,细瓷胎釉极白,陆羽评价为“白如雪”,造型多为碗、壶、罐等形式,最多的为浅腹敞口碗,底中心凹入,形如玉璧,部分碗中心刻一“盈”字,为唐代大盈库在邢窑定烧的瓷器。唐朝中期,大量出现身浅、敞口外撇、玉璧形底碗,在唐朝时人们称之为茶瓯。这是由于唐代饮茶之风兴起,促进了瓷制品茶具的发展,并部分代替金、银用具。唐代诗人皮日休《茶瓯诗》中写道:“邢窑与越人,皆能造瓷器。圆似月魂坠,轻如云魄起”,成为邢窑这一时期特点。

唐代末期,邢窑由于原料匮乏等原因衰落,定窑逐步取而代之。定窑窑址位于河北省曲阳县涧磁村,又被称为曲阳窑,因曲阳属定州管辖,宋代便以定窑之名闻世。定窑釉色纯白或白中泛青,器型多模仿邢窑,玉璧形底碗有泪痕,部分器型模仿当时的金银器,除碗、盘外,还有盏托、壶等造型;另一部分胎质洁白细腻,瓷化程度高,有一定透明性,印有“官”“新官”款,属于白瓷中精品,多为官家使用。五代时期玉璧形底碗逐渐消失,出现花瓣口沿方形盘和三角形小盘,胎质更加精细,足壁变薄,开始出现划花装饰,线条洗练。此时定窑产量巨大,据清代地方志记载,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四年(957)的王子山禅院长老和尚舍利塔碑,文末两行有官员题名,记有“使押衙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太子宾客兼殿中侍御史充龙泉镇使钤辖瓷窑商税务使冯翱”字样,说明此时已有瓷商出现,朝廷设置瓷窑税务使来征收瓷器税,瓷器商品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三、宋元时期北方白瓷兴衰

两宋时期,由于重文重商策略,商品经济空前繁荣。據《宋会要辑稿》记载,太宗雍熙四年(987)曾派遣内侍到各国,邀请外国商户来华通商,瓷器贸易因此激增。这一时期除官窑外,民窑瓷器生产亦有大发展,在南方形成众多窑系,占据瓷器外销主流地位。南宋朱彧《萍洲可谈》在记载北宋末年广州商船大量出口瓷器的情况时说:“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

北方白瓷则仍以定窑为主,造型除日常所用碗、碟、杯之外,净瓶、炉、海螺等佛前供器增多,装饰也采用浮雕、刻花等工艺。燃料由柴变煤,为节约燃料及大规模生产,定窑工匠开创覆烧工艺,碗口向下,口部不施釉改以金银器装饰芒口,更显豪华尊贵,定窑也一跃成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格古要论》记载:“古定器……宣和政和年间最好”,证明此时定窑品质已到达最高水平。靖康之难后,部分工匠跟随皇室来到南方,带来定窑创作技术,当时景德镇仿制的定窑产品,被称为南定窑。南北之间技术的融合,为南宋海外贸易兴盛奠定了基础。

嘉定十一年(1218),南宋政府为防止铜钱外流,下令禁止用金、银、铜钱同外国人进行贸易,改用绢帛棉绮和瓷器代替,瓷器获得超然地位,这在客观上刺激了瓷业的发展。宋代瓷器贸易的繁盛,也深刻影响着外国。据记载,一些东南亚国家由于宋瓷的传入,改变了过去“掬而食之”的饮食习俗,改用瓷器做食物器皿,大大提升其文明程度。

伴随瓷器商品的传播,制瓷技术亦成为对外交流一部分。制瓷技术外传自唐时便兴起,至宋时已经初具规模。定窑作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技术输出更是如此。据记载,定窑技术广泛传播至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中记载:“复能作碗、碟、杯、瓯、花瓶、汤盏,皆窃仿定器制度”,根据朝鲜史料及当地出土文物来看,公元10世纪左右,高丽王国已能仿造定窑瓷器。

自靖康之乱后,北方连年战火,加之大量工匠南移至江南地区,对北方制瓷业冲击巨大。据出土文物考证,金代定窑瓷器无论从釉质还是印花图案上,均不如北宋时期精美,烧制质量日益粗糙。宋金对立时期,南宋占据海上丝绸之路全部出海口,南方窑系借由地理和人员便利,垄断瓷器对外贸易,北方瓷器对外贸易近乎断绝。金末元初时,北方众多窑场受战乱影响停止烧造。沉船的变化也佐证了这一现象,据秦大树先生研究考察,公元10世纪后,打捞上来的白瓷多为安徽繁昌窑产品,北方传统窑系稀少。

元至元十五年(1278),忽必烈下旨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烧制官府所需瓷器,景德镇也因此成为元代官窑产地。与此同时,青花瓷的创烧成功,一举占据中国瓷器生产主流,70年间便成为对外贸易的爆款。北方定窑自此一落千丈,再无法与之竞争,到元末时便废弃,逐步退出历史舞台。

北方白瓷文化影响深远,其不单单是中华民族珍贵的艺术瑰宝,更是世界文化重要遗产,在促进中外交流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北方白瓷的兴衰是中国陶瓷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历史见证的一个缩影。

猜你喜欢
定窑白瓷瓷器
德化白瓷创作的传承与艺术创新
那年夏天
千年定窑 古老技艺重焕新生
中国的名牌瓷器
宋代定窑白瓷鉴定诀窍
高傲的瓷器
先有青瓷还是先有白瓷
2008年至2016年4月罐类瓷器成交TOP20
近年来定窑研究的进展和新走向
乾隆皇帝的定瓷鉴赏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