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学前教育活动的实施原则及策略

2022-05-18 01:58殷玉虹
甘肃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解读开展学前教育

殷玉虹

【摘要】学前教育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工作方向始终能与时代大背景和新要求相统一。随着“双减”政策的提出与全面落实,学前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则必须以该政策为指导,从中不断探寻出切实可行的工作路径。基于此,文章在深入解讀“双减”政策,以及明确“双减”政策对学前教育的指导作用基础上,就有效开展学前教育的实践路径这一问题作出明确论述。

【关键词】“双减”;学前教育;解读;指导原则;作用;开展;效果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4—0463(2022)08—0116—04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该意见中明确指出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必须以提质增效为根本切入点,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确保学生知识与技能,以及能力和素养在课堂中能够得到内化,从而减轻学生课后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有关专家指出,学前教育阶段在大力实施“双减”政策过程中,必须有效进行课后活动管理,并且要积极做好课后服务,还要将监督课外辅导机构作为学前教育机构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真正让幼儿成长回归到学前教育机构之内,让学前教育切实回归于本真。当前学前教育机构在具体实施措施中,主要体现在有效实施课后服务、不设置课后作业、禁止以录制语音和录制视频的方式变相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前儿童积极参与家庭劳动,培养其动手实践能力和观察能力。除此之外,积极听取来自家长的声音,努力配合有关部门的管理,并及时向主管部门进行意见反馈,确保“双减”政策真正为学前儿童和家长带来实惠,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1.纠偏扶正,从源头确保减轻学前儿童的负担。每个家长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在孩子步入学前教育阶段就会为其报各种各样的兴趣班。但兴趣班并不是孩子真正感兴趣的课程,反而成了孩子思想和身体上的负担。对此,幼儿教师要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幼儿离园后的活动安排,并将当天幼儿园所开展的具体活动与之分享,明确幼儿在哪些方面得到了培养,以及培养效果如何,表明参加校外培训活动的非必要性所在,进而将“从源头减轻学前儿童的负担”真正转变为现实。

2.脚踏实地,让学前教育回归初心。学前教育的重点任务在于让学前儿童更好地适应集体生活并促进其各方面良好习惯的养成,并非是让其掌握更多的知识,学到更多的本领和技能[1]。让孩子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是学前教育的初心所在。具体的实践操作应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教师应端正学前教育的态度,明确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将“意识本位论”放在学前教育发展的第一位,强调学前儿童活动要将适应力、良好习惯的养成作为根本任务,进而确立其日常教育活动的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第二,各项活动方案高度清晰,并做到全力执行。在做到明确日常活动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的基础上,随之要将实施方案加以系统化完善,最后以此为依据全力实施各项活动,保证学前教育的初心能够在各项实践活动中得到大力践行。

3.准确定位,助推学前教师做“加法”。无需质疑的是,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水平直接关乎其未来发展。学前儿童的教育工作,并非是活动内容越多教育效果越好,并非活动的种类越全,就能凸显出学前教育的品质,而是教育活动本身的作用性越强,学前儿童能够从中受到的启发就会越为明显,幼儿身体与智力层面的发展才会达到甚至超出预期目标[2]。而这也意味着坚持第一种观点会导致学前教育并非“1+1”肯定等于“2”,甚至会远远大于“2”,往往“1+1”的结果会小于1。对此,这就要求学前教育机构管理人员在制订发展规划过程中,对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进行深入分析,即针对幼儿智力发育和身体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及幼儿的理解与接受能力确定所要开设的课程,探寻每一门课程的开设究竟会为学前儿童带来哪些作用,与其他课程之间是否能够形成“互补”和“共赢”,帮助学前儿童在智力层面、体质健康层面、行为意识和行为习惯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由此家长也才会认识到日常学前教育活动发挥的能量,补报课外培训班的欲望也才会随之打消。

4.家校合作,给学前儿童减负做好“双保险”。从学前儿童道德意志的产生、智力发育、审美取向的形成、体质健康水平提升,以及劳动能力发展的必要条件来看,其不仅需要在校期间教师为之提供有效的引导、启发、示范,更需要家长为之提供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即能够通过生活为孩子提供相应的引导和启发,通过生活中的行为示范,让孩子在道德层面、智力层面、审美取向、身体健康等多个方面能够进一步提升。这些显然不是幼儿园课后作业和课外辅导机构所能提供的,往往是家长在日常的家庭生活中所给予的。对此,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缺少任何一方的努力都会造成事倍功半的效果,最终导致的后果就是教师要增加孩子课后的作业量,家长要为孩子寻求校外培训的机会,弥补其身体和智力发展中存在的缺失。对此,家校之间形成教育合力就成为切实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点所在。双方如果对合作方式、合作内容、合作计划加以合理的选择和制订,就可以为学前儿童减负工作的全面开展加上“双保险”。

1.让学前教育活动的形式更加丰富。学前教育指的就是针对3-6岁儿童实施的保育和教育,是促进儿童心智健康发育的关键一环,因此也将其称之为基础教育中的基础[3]。通过上述定义不难发现,促进儿童心智健康发育是学前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过程应以引导和启发为主,而并非是向其灌输某种知识和技能,帮助其形成理解、接受、掌握、内化的过程。面对这一要求,学前教育活动的形式显然要立足“引导性”和“启发性”两个方面不断加以丰富,力求能够为学前儿童理解、接受、掌握、内化新本领提供更为广阔的理想平台。具体操作应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趣味知识问答、趣味体育竞赛、趣味垃圾分类活动等应作为学前教育活动的重要补充。从学前儿童理解、接受、掌握和内化新知识与新技能的必要条件来看,趣味性永远是前提条件。因为只有让其感受到趣味性所在,他们才会产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和主动性。为此,在“双减”背景下学前教育有效开展的道路中,教育活动形式必须以“趣味化”为根本立足点。例如在日常各项活动中,教师可以开展互讲绘本的活动,鼓励学前儿童用最真实的情感去讲读绘本,并且倡导其他同伴能够说出自己内心最为真实的感受,进而引导其能够受到更多的启发,达到增强学前儿童道德情感和产生良好道德行为的目的,更让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启发作用”始终伴随学前儿童“学”的过程。第二,公益活动应该作为学前儿童德育工作的主体。众所周知,学前阶段是儿童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启蒙期,同时也是关键期,有效开展德育工作无疑能够让学前儿童意识到哪些想法和行为是正确的,怎样的想法和行为习惯是错误的,正确和错误究竟体现在哪里。对此,通过真实的体验过程恰恰能够为之带来一定的启发,加之相应的引导,必然会促进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2.让学前教育活动的内容更加完善。教育内容指的是向教育对象传递的信息,其完善性直接影响教育对象知识、技能、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4]。纵观以往学前儿童日常活动参与的基本现状,可以充分反映出学校或幼儿机构向其传递的知识较少,教师只能通过增加家庭作业量的方式来弥补在校或在园期间活动内容的不足性。家长也会如此加大课外培训时间,这些做法全都附加到孩子身上,不仅会占用课外体育锻炼和亲子活动的时间,更会让孩子产生厌烦的情绪。为此,全面完善学前教育阶段活动内容,力求课堂所传递的信息能够满足其成长的需要显然要得到高度重视。其间,具体操作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活动内容的设置必须以学前儿童理解与思维能力相适应。就学前儿童心理发育和智力发育的水平而言,渴望快乐和理解、接受、掌握新知识和新技能的能力尚未全面形成是基本特点,所以强调硬性灌输和反复的练习势必会对学前儿童心理带来极大的压力,同时也不利于学前儿童的智力发育,学前教育显然也会倾向于“小学化”。为此,学前教育工作的重点体现在儿童体质健康、智力水平、良好习惯的培养方面,并非是让学前儿童提前进入到义务教育阶段。在这里,活动的内容要紧紧围绕学前儿童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来设置,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启发性、指导性,如可进行中华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绘本阅读方面、体智能方面的活动,让学前儿童不仅能够感受到活动本身的乐趣,同时还能帮助良好道德习惯和生活习惯的养成。第二,美育、德育、体育、劳育活动应作为重要补充。其间,可以结合学前儿童日常生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生活素材,并且以趣味游戲的形式引导学前儿童去体验,进而增强学前儿童的生活感知力,启发其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另外,还可以通过具有趣味性和游戏色彩的体育活动,让学前儿童在参与趣味体育游戏过程中,不仅增强体质健康水平,同时还能促进合作意识、挑战意识等方面的发展。

3.让学前教育的目标更加明确。从教育体系构建角度出发,科学建立“教育目标体系”显然是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在于引领教育发展大方向[5]。在此期间,既要根据时代背景下的政策大环境,还要结合教育对象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由此方可确保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学前教育的发展自然要将科学建立教育目标体系放在重要位置,结合“双减”政策环境,针对学前儿童“德”“智”“体”“美”“劳”各个层面制订出明确的教育目标,引领其健康发展的同时,减轻其课后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其中,具体操作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知识与技能方面,以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内涵为主要目标。由于学前儿童在新知识核心技能的理解力方面显然不足,对此,在开展各项活动中,必须要明确知识的基本内涵,以及技能产生的道理为主要目标,让其成为能力发展、学科核心素养、道德素养形成的基础。例如,在学前儿童日常活动中,可以增加体智能活动,通过音乐和游戏,促进幼儿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紧密互动,在游戏过程中获得发散思维、促进智力发育的同时,达到增强体魄和活跃身心的目的。第二,过程与方法方面,以实现合作探究和自主参与为主要目标。毋庸置疑,在学前教育阶段的教育任务中,让学生养成各种良好习惯是最为根本的教育任务,而良好习惯的养成关键在于让其在从事各项活动中能够真正体会到以怎样的方式来开展活动。其间,教师最为理想的选择就是通过引导和启发的方式,带领幼儿进行合作探究,进而形成自主探索的局面,而将这一局面转化为现实显然也是学前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第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以活动情感的培育为主要目标。从学前教育的引领作用出发,集中体现在引领学前儿童能够真正喜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过程,让其在下意识中参加相关活动,最终养成一种良好的习惯。该过程显然就是学前儿童情感有效培育的过程,所以也是学前教育各项活动开展的最终目标。

4.让学前教育活动的手段更加多样。教育手段指的就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而借助的外力,通常也是教育活动走向成功的重要桥梁[6]。立足“双减”政策的全面实施,不难发现为义务教育阶段日常教育教学工作的高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选择活动开展的手段,并且不断加以创新就成为决定教育教学活动能否保持高效的重要条件。对此,学前教育阶段深入贯彻落实“双减”政策,就必须将活动开展的手段不断创新视为重中之重,以此增强教育的高效性。具体操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活动资源的深入挖掘。学前教育各项工作的开展都要有充足的资源作为保证,特别是在各项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资源的丰富性是各项活动手段实现创新的基础条件所在,即可通过相关资源库,将现有活动资源进行整合。又可结合触手可及的自然资源或硬件资源,进行活动资源的开发,还可立足学前儿童家庭生活的美好经历,共同开发出适合各项活动开展,并且极具生活色彩的活动资源,如小玩偶、动画贴纸等,进而让活动资源的种类和数量得到进一步拓展,为活动实施手段的创新提供有力保障。第二,先进教育技术的全面引进与应用。在“双减”背景下的学前教育开展中,各项活动开展手段的创新要注重引入先进的教育技术,让“互联网+学前教育”模式真正进入到学前教育阶段之中(例如交互式电子白板等等),与此同时做到先进技术的深层运用,进而达到有效调动学前儿童各项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促进知识、技能、能力、素养的内化,让其成为学前儿童课后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拥有更有力的抓手。

综合以上论述,可以深刻体会到“双减”政策为学前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学前儿童与家长减轻心理负担与经济负担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但是,学前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显然要面对更大的挑战。其间,学校自身必须发挥出主力军和前沿阵地的作用,在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形式、活动开展手段方面不断进行深入改革与创新。同时,家长还要扮演好“协调员”和“指导员”的角色,方可确保学前儿童在学前教育阶段始终保持身心健康发展的状态。

参考文献

[1]何小丽.幼儿学前教育的异化与治理——兼谈贯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J].亚太教育,2016(09):5-6.

[2]冯宝安,杨晓萍.幼儿教育“减负”——基于陶行知“六大解放”思想的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04):139-142.

[3]陈碧.让快乐萌发在自然角[J].环球慈善,2019(10):79.

[4]胡凯丽.浅析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原因、危害及其对策[J].浙江教育科学,2019(03):26-28.

[5]章灵芝.家园共育之幼儿减负[J].幸福生活指南,2018(46):148.

[6]徐珺.共享“互联网+成果”共铸“学前品质教育”[J].新课程(教研版),2017(02):437+439.

编辑:王金梅

猜你喜欢
解读开展学前教育
如何在初中体育中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
基于人本理念背景下的事业单位政工工作的开展
浅论五年制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管理
论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引领艺术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关注生成,激活学生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