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符:古代军事权力的象征

2022-05-23 12:52何宇翔
中华瑰宝 2022年5期
关键词:信陵君魏王铭文

今年是虎年,人们都爱说『虎虎生威』。在中国古代军事领域,老虎确曾『威力』不小。

公元前257年,秦国发兵攻打赵国,邯郸(赵国都城)受困。赵国遂向相邻的盟友魏国求救,魏国很快决定派兵救援赵国。然而,在秦国的施压下,懦弱的魏王临阵退缩,叫停了出行的十万大军。

魏王反复无常,信陵君魏无忌却一心想要救赵。他深晓唇亡齿寒之理,赵国灭亡也会威胁到魏国的安全,因而不愿见秦国得逞,但又无法说服魏王。一筹莫展之际,信陵君的门客想出一个计策—盗取魏王的虎符。如此便既可不经魏王首肯,又能调兵遣将。

于是,经过一番筹谋,在魏王妃如姬的帮助下,信陵君成功盗出魏王掌管的半枚虎符。之后,他手持虎符,假传王命,率兵救赵,邯郸之围遂解。这就是战国时期“窃符救赵”的历史故事。在这个故事中,信陵君凭借半枚小小的虎符就扭转了战局。后人在敬佩其智勇之余,也不免惊叹虎符之作用。虎符在古代到底有何威力?

最早虎符实物

虎符,即虎形兵符,是中国古代君主或中央政府发给地方官或驻军首领的调兵凭证,也是军权的象征。故在古代,至少在隋唐以前,拥有虎符就相当于掌握了整个国家的军队。

古代有“军队只认虎符不认人”之说。因此,为控制军权,古代统治者对虎符的使用和管理极为谨慎。虎符一般分成两半,一半在皇帝手里,一半在带兵的将领手上,只有两半虎符合二为一,才具有调兵遣将的效力。

目前,我国发现的年代较早的虎符实物为战国时期至秦代的杜虎符和阳陵虎符。

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的杜虎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虎符实物,其年代为战国时期至秦代,于1973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郊区北沉村。杜虎符并非一枚完整的虎符,而只是其左半符,为青铜质,高4.4厘米,长9.5厘米,厚0.7厘米,呈虎形立姿状。其虎昂首环眼,半张口,耳向后紧贴脑际,收腹弯背,两腿前屈,尾端上卷。其正面突起如浮雕,背面有凹槽,肩部近脊处有一条上下竖行的铸槽做牝榫,以与另一半虎符相套合。

杜虎符虎身刻有40字的错金铭文,为小篆字体,内容大意为:“调兵之符,右半符(即验兵符)存于君王之处,左半符握于杜地的军事长官手中,凡要调动士兵五十人以上者,杜地的左符须与君王的右符契合无误才能行军令。但是,遇有紧急情况,也可点燃烽火,不必会合君王的右符。”杜县为故西周杜伯国(即杜国)之封地(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秦国兼并其封国后,在此设杜县。杜虎符很可能就是秦国(秦惠文君)颁发给驻扎在杜县的军队将领的兵符。

比杜虎符年代稍后的阳陵虎符也为青铜质,是秦始皇颁发给阳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守将的兵符,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阳陵虎符据说是郭沫若于抗战期间在重庆的一个地摊上发现的,出土地点存疑。这枚阳陵虎符长8.9厘米,宽2.1厘米,高3.4厘米,可中分为二,但因年代久远,符体生锈,左右两半已不能分开。

与杜虎符的立虎不同,阳陵虎符呈卧虎状,昂首翘尾。两半虎符之颈背处各刻有错金篆书铭文:“甲兵之符,右在皇帝,左在阳陵。”其中的阳陵为秦代地名,“皇帝”之称呼为秦始皇首创。学者据此推断,该虎符是在秦统一六国后被秦始皇授予驻守阳陵的将领的。

漢代沿用虎符

目前出土的虎符实物中,还有两枚汉代虎符,即新郪(qī)虎符和东郡虎符。

汉代虎符中,最为知名的要数新郪虎符,现为法国巴黎陈氏所藏。清末,新郪虎符出土于安徽省阜阳市太和县赵庙镇的新郪遗址。后经考古专家认定,该遗址为春秋时期或汉代诸侯分封后的居住地。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该虎符为战国时物,但后人考证其应为西汉淮南王刘安为造反而私铸的兵符。

新郪虎符通长8.8厘米,高3厘米,其虎前后脚平蹲,头前伸,耳上竖,尾上卷,做伏虎状。虎身刻有错金铭文39字,铭文意思与杜虎符铭文大体相似,但两者在形制、大小和风格上均有所差异,这也体现了虎符在汉代的转变和发展。

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的汉代东郡虎符(左半符),得名于其腹部“东郡左一”的铭文。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文物管理所也收藏有一块东郡虎符,但这是一块完整的虎符,年代为秦,与汉代东郡虎符毫无关系,且其真实性存疑。

汉代东郡虎符与新郪虎符同高,且皆呈伏虎状,但前者长7.5厘米,因是半符,其厚度也只有1.5厘米。这半枚东郡虎符虽不完整,但半身虎形体依然不失威猛,其高额吊睛,嘴微张,耳上卷,四肢弯曲,短尾,背部刻脊文一行,骑于中缝。虎背面有凹槽,其周边有3个三角形榫卯,应与皇帝所持另一半虎符相契合。此虎符是西汉皇帝颁发给东郡(今河南省东北部、山东省西部一带)郡守的兵符。

杜虎符、阳陵虎符、新郪虎符和东郡虎符被文物专家称为中国“四大虎符”,对研究中国古代军事发展状况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虎符历史发展

秦汉两代虎符可与史料互为佐证,为研究古代军事提供了实物资料。据史料记载,虎符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盛行于秦汉时期。由此可知,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并非子虚乌有。

古人为何取虎形制兵符?后人推测是因为在古人看来,虎为百兽之王,战无不胜,是勇猛、威武之象征,与古人对军队的期待是一致的。

秦亡后,汉代承秦制,在兵符形制上依旧沿用虎符,但略有变化,主要区别在于铭文所刻位置的不同。秦代虎符铭文多刻于虎身两侧,且两侧文字相同,不用合符即可通读;汉代虎符的铭文则多刻于虎脊之上,只有合符方可通读,分符则铭文也一分为二。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虎符沿用不衰。赤壁之战后,诸葛亮趁曹操兵败北退之机,命赵云袭取南郡,俘获守将陈矫,取得虎符,并以此虎符诈调荆州守军。之后,他们又以同样的方法诈调襄阳守军,最终连取荆州和襄阳两地。可见,当时虎符在军事中依然具有重要地位。

然而,自隋唐始,虎符逐渐少见。隋唐时的兵符称为麟符或鱼符、兔符、龟符。唐代张鷟《朝野佥载》云:“汉发兵用铜虎符。及唐初,为银兔符……至伪周,武姓也,玄武,龟也,又以铜为龟符。”可见,虎形已不再是兵符首选形制。

至宋代,虎符已基本不可见。宋代中央政府一般用令牌进行调兵遣将,故兵符多为令牌等物。元代的兵符虎头牌虽是虎头与令牌的结合物,但与过去完整虎形的兵符已然不同。

清代的军队管理系统更趋完善和复杂,调兵遣将需要皇帝诏令、兵部调令、文书和勘验大印等凭证和依据,已远非只凭兵符就能调动军队的战国时期可比。最终,曾在古代军事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兵符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信息传播技术不发达、军事管理制度尚不完善的古代,虎符是统治者们为有效管控军队而想出的办法。当社会不断发展,相关制度不断完善,单凭一个信物已很难实现相关权力的执行,故虎符和令牌等兵符的逐渐消失是历史的必然。

何宇翔,退休媒体人。

猜你喜欢
信陵君魏王铭文
三人成虎
《文心雕龙》与《文选》铭文研究
如何看待谎言
鸡鸣与狗盗
背道而驰
唐雎说信陵君
新见所谓“鱼匕”铭文再考
西周青铜器铭文书法艺术探微
信陵君尊老
三人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