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模式的应用分析

2022-05-23 18:57吴红梅
求知导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文本细读初中语文

摘 要:文章先对文本细读的内涵和重要性进行详细分析,并探讨了当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几个普遍性问题,再以文本细读为基点,探索了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模式的应用策略,具体从挖掘教材资源、品读文本语言、感悟文本留白、巧用细读方法、注意视角转化五个方面进行论述,以期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文本细读

作者简介:吴红梅(1976—),女,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玉州区名山中学,一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 言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文本是阅读理解的基本载体,确保文本阅读的效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文本阅读教学总是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从教学层面来说,教师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均有不足之处。为了提高阅读教学成效,将文本细读模式融入阅读教学之中是一次积极的探索,教师应做好相应的教研活动,深入研究适宜的教学策略。

一、文本细读模式的应用价值

文本细读要求读者围绕文本内容细细品读,着重分析文本的结构和语义,咀嚼文本细节,品味文本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准确把握文本的写作背景、主旨大意及写作方法。学生通过细读文本能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审视文学作品的精神内涵,进而提高个人文学素养。自古以来,细读就是阅读文学作品的一个好习惯,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文本细读模式在阅读中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其具体价值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促进学生与文本对话

实践证明,文本细读模式与当前阅读教学目标十分契合。倘若只是粗略地阅读文本内容,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就会局限在语言文字的表层,相应的阅读层次比较浅显。而初中生已具备基础的知识经验,他们对文本有自己独立的见解,通过细读文本,学生的阅读将历经由浅至深的过程,他们能边读边思考,抓住细节,挖掘文本深层的内容,通过细细品读和感悟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可拉近学生与作者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与文本的多边对话,让阅读理解过程更贴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使他们沉浸式感受文字的力量,帮助其理解作品、欣赏作品,并完成更深入的探索[1]。

(二)提升学生审美情趣

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包括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阅读教学便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手段之一。初中语文教材收编的文学作品价值较高,既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又颇具文学价值和美学价值,合理运用这些优秀作品会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得到明显提升。这就要求学生要细读文本,对一字一词、一句一段进行细细品读,透过字面意思分析其中蕴含的美感,感悟文本中描写的大好山河与人文知识,让阅读理解从抽象到形象,提升自身的鉴赏能力与理解能力,在培养自身审美情趣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提高阅读教学活力

阅读理解可以看作一个系统的学习活动,读与思不可分割,整体与细节必须兼顾。教师要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习惯,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资源,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教学进行合理设计,引导学生体验阅读过程,让语文学习活动不再乏味无趣,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活力。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也能使学生学有所得。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學困境分析

初中语文教材设置的阅读内容整体上分为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大部分,其中课内阅读安排的篇目少而精,这为文本细读提供了基础。但由于教学观念的影响,有些教师从学生入学开始就过度强调中考,在无形中为教学活动带来了压力,教师为了赶进度会有意识地控制教学时间,引导学生读重点,学重点,练重点,对细节不会过多关注,担心细读文本会耽误教学进度,以至于出现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2]。因为教师的不正确引导,学生为了学习成绩也会忽略阅读过程,他们不会对阅读精益求精,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记笔记,在文本理解和感悟方面花费的精力不足,导致出现阅读理解形式化的问题。因此,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阅读时忽视细节,考试中的阅读理解也就完成得比较差。有些教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关注不足,面对教材安排的整本书阅读只是随口一提,要求学生在课后自行阅读,后续未能持续关注。而很多初中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部分学生并不会在课后完成阅读任务,导致课外阅读形同虚设,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升,其文本细读习惯也得不到有效培养。此外,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表现不足,教师总是会提前安排好阅读教学流程,忽视文本阅读的开放性,以至于学生的思维得不到激发,不利于其发展自主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深度挖掘教材,激活学生主观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做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在很多时候,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利用总是不够理想,导致学生在面对抽象的文本内容时提不起兴趣,阻碍了他们进一步细读文本。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应用文本细读模式,教师要做到对教材资源的深度挖掘和利用,从语言文字、插图中寻找有价值的线索,必要时可延伸课外文字资料和图像资料,对教材资源加以补充。在文本细读过程中,教师须将教材内容与延伸内容有机地整合到一起,引导学生主动观察、思考和想象,抓住细节性线索,激活其大脑思维,使其主观意识充分表现出来,在此基础上逐步进入深读状态,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提供保障。

例如,《春》这篇课文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精美散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能感受到作者展示的大自然之美,教师可以通过文章中清新优美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受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景象。课文中仅安排了一幅插图,学生需要基于文本语言去联想,才能理解课文的精彩。为了增强文章的画面感,教师可以结合文中描述的春景搜集相关图片,并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图片,在课堂上营造生机盎然的春天氛围,与文本内容交相呈现,启发学生的抽象思维,使其能准确把握文中出现的诸多意象,从而对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产生浓厚的兴趣。若学生再辅以一定的想象,利用文本语言填充画面内容,则能在心灵上获得更愉悦的审美体验,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二)品读文本语言,指导学生深度理解

文本细读的重心应放在“读”上,读什么?怎么读?读成什么样?这些都是值得教师深思熟虑的问题。阅读是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细读同样需要以文本语言为核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仔细、耐心地品读文本语言,感受作者在遣词造句上的“匠心”。因此,教师要提前做好文本内容的主次划分,需要细读的地方逐字逐句去分析,指导学生找准一句话中的字眼,找出一段话中的关键句,确定一篇文章的核心段落,由小见大,由细节到整体,通过细读品味文章语言之美,在欣赏的同时感悟其文学价值,促进其对文本的深度理解[3]。

例如,在《范进中举》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范进的性格特点,以第五自然段为例,原文为:“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跤跌倒,牙关紧咬,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此处的语言和动作刻画极为生动,本段语言值得学生细细品读。此时,教师提出:“谁能说说本段有哪些文句重复?有什么作用?”学生仔细阅读后明确本段反复写了范进拍手、大笑的动作,随后教师指出,本段语言笔锋深刻而委婉,鲜明地勾画出范进亦痴亦狂的丑态。这些细节上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范进内心与行为上的矛盾,把他醉心功名、灵魂卑劣的迂腐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通过品读文本语言,学生眼前呈现出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这对他们理解范进的性格特征及把握文本内涵都有帮助。

(三)把握文本留白,感悟作品丰富内涵

文学作品中的留白是指语言和情感上的留白,这些留白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空间,有时会起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让读者感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语文教学实践中,留白是文本细读一个很好的切入点,通过抓住留白这一细节,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有时会为学生的阅读理解打开新思路。教师应有目的地针对留白设置悬念,引导学生去探索文学作品中的留白,指导他们在细读文本的同时,或是联系上下文,或是向外延伸拓展,补充作者未说完的话及未表明的情,从中体会文本内涵,为阅读理解增添乐趣。

例如,作者安徒生在《皇帝的新装》的结尾处设置了留白,很多读者在通篇阅读此故事后,会不由自主地猜想,皇帝回宫后会发生什么事情?皇帝会反思自己的行为吗?那个骗子又会有什么样的下场?等等。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本文时,应抓住作者在结尾处留下的空白,组织学生基于故事情节和皇帝、骗子、大臣等人物形象去猜想故事走向。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想象一下皇帝回宫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让学生续写《皇帝的新装》。布置任务后教师先让学生组内思考和交流,再以组为单位分享续写情节,并说明续写的依据。如此便将作者思维与学生思维衔接起来,让故事走向变得更开放灵活。学生抓住细节,运用自身的想象能力与写作能力延伸作者的思路续写,由此可以创作出一个独特的新故事。

(四)巧用细读方法,确保阅读理解效果

在阅读教学中应用文本细读模式,在找准切入点之余还要巧用细读方法,常见方法包括还原和对比两种。第一,采取还原法展开文本细读,要求学生将文本表达的基本含义还原出来,联系前后语境综合分析,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幅具体的画面或一个生动的故事,让文本内容更为饱满,这便是细读的独特优势[4]。第二,采取对比法展开文本细读,要求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多角度比较,不论是异同比较还是纵横比较都要详细且有深度,制造阅读中的矛盾点,让学生通过细读活化知识,通过对比产生问题意识,在综合比较中分析问题,进一步加深对字词句段内涵的领悟程度。

例如,在《春望》这首诗歌中,一个“望”字统领全诗,可见本诗内容皆是作者春日所见所感。在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赏析中,教師提出:“花鸟本是娱乐之物,常用于逗人开心,然而作者却说花儿落泪,鸟儿惊心,到底是诗人落泪惊心还是花鸟落泪惊心呢?”教师通过此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组织他们反复品味诗歌,发现这两种解释都是合理的,突出情景交融的特征。随后,教师继续提出:“诗句中‘溅’字能否换成‘落’或‘滴’?”学生将“落”“滴”二字带入原句中,通过横向对比,发现“溅”不仅包含落下的意思,还形象地描述出眼泪飞溅的动态,突出作者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伤感,而“落”“滴”二字无法表现出这种情感,故而“溅”字更好。学生对诗句进行整体阅读,对关键字对比分析,能直接体会作者行文和用词之巧妙,从而进一步理解诗歌表达的伤感情绪,领会诗歌之美。

(五)注意视角转化,促进文本细节理解

阅读视角不同所产生的阅读结果必然有所差别。在文本细读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转变视角,使其阅读视野变得宽阔而深邃,如此更能促进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教师还要规避一些设限行为,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在阅读中探索,在阅读后畅所欲言,分享不同视角下的阅读心得,将文本之美多角度呈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思维。同时,要求学生在不同视角下把握文本的写作方法和遣词造句的技巧,学习作者的独特手法,并能基于个人阅读经验进行整理归纳,在写作练习中融会贯通[5]。

例如,《杞人忧天》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要消除没有根据或不必要的忧虑,豁达开朗地面对生活。在文本阅读时,学生会看到两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和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教师的阅读引导不应局限在常规寓意层面,要鼓励学生细读课文,分析两个人物的言论和思想,针对课文分享自己的想法。此时,在理解常规寓意之余,有些学生还会认为:“杞人”先天后己,先忧后乐,这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杞人之忧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有些学生认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假如人人都不居安思危,那每个人的人生必然会随波逐流。从学生视角来看,其不同看法代表了他们对文本的不同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问题,肯定他们在不同立场上的发言,引导他们既要具备居安思危的意识,又要避免过于杞人忧天,学会用不同心态去认识人生,接纳自己,让寓言故事的教育意义更为深刻。

结 语

文本细读是一种阅读方法,也是改善阅读教学模式的一种探索。教师应认清文本细读的优势与具体要求,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紧扣细节,细细品读,让学生逐步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让阅读理解真正回归文本,进而提升阅读效果。

[参考文献]

焦瑞锋.文本细读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智力,2021(28):94-96.

薛娟.解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方法[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下旬刊),2021(07):234-235.

张建明.解读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方法[J].读写算,2021(16):183-184.

邓文莉.初中语文文本细读的价值及教学策略探究[J].学苑教育,2021(06):41-42.

李婷婷.初中语文文本细读的三种方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02):106-107.

猜你喜欢
文本细读初中语文
小学语文文本细读教学研究
小说文本细读的策略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
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素质教育背景下初中教学管理目标研究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