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实验培养小学生表达能力的研究

2022-05-23 18:57陈小娇
求知导刊 2022年5期
关键词:数学实验表达能力小学数学

摘 要:数学在小学阶段属于主要学科之一。长期以来,小学教师在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更关注对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却忽略了学生表达能力对其成长的重要性,导致部分学生不能在数学课堂中很好地表达自己的想法,限制了其全方位发展。数学实验能够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能够在实验中学习,在学习中表达自己。为保障每位学生都能积极踊跃地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也为了达到更深层次的教学目标,教师需不断加强对数学实验的研究,积极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让学生不仅听从教师的安排,还能够独立地思考和自由地表达,为学生的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数学实验;表达能力;小学数学

作者简介:陈小娇(1992—),女,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三井实验小学,二级教师,本科学历。

引 言

不论是传统的还是现阶段所采用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都存在同一个问题—忽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部分数学教师认为,数学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用数学思维进行思考,使学生掌握数学问题的计算方法,而学生表达能力方面的培养是语文教师需要承担的责任,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全面发展[1]。数学实验本身具有较强的新颖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教师在数学实验的助力下,能为培养学生表达能力营造更为良好的学习氛围,能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积极踊跃地表达自身想法,实现其数学综合能力的稳步提升。

一、数学实验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意义

从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表现情况来看,相对高年级学生来说,低年级学生更不愿袒露自己的想法,即使出现疑问也不愿向教师寻求答案。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在于有的学生不知道自己分析的答案是否正确,害怕回答后受到教师或是同学的嘲笑,还有部分学生因自身性格内向,不愿利用表达机会[2]。

与此同时,即使有一些小学生愿意在数学课堂上与教师互动,他们的表达也大多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表述方式不够准确。如学生很容易混淆乘除和乘以、除以的用法。第二,表达不具备条理性。学生未能正确把握数学逻辑关系,导致其表述问题过于混乱。第三,表达方式过于繁琐。许多学生虽然积极发言,但其表达方式不够简洁,存在语言啰唆且重复的情况,阐述中还包含一些与问题无关的信息,影响最终表达效果。第四,无法完整表达。学生清楚地阐述问题有助于其准确掌握解题方法,但部分学生表述问题时往往忽略关键信息。

有条理且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和表达,能够使相对繁琐的数学知识体系得到更清晰的呈现,有助于学生提升数学能力,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点的掌握。因此,为了学生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提高其表达能力尤为关键[3]。数学实验可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我表达空间,数学实验也是一种互动的教学模式,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会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学生也会根据实验过程得出自己的结论,在验证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思考和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时,相对枯燥的数学教学体系并不能真正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而数学实验需要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与同学共同探究结果,这个过程在无形之中增加了学生表达的机会。在实验操作期间,学生需要一边操作,一边向其他同学解释说明,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新旧知识融合的目的。

二、利用数学实验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策略

(一)以问题为引导,逐渐理清表达思路

问题是展开学习的推动力,也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困难。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正是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解决,学生实现了对知识的学习以及对知识架构的整理[4]。教师在教学中通常将问题作为引导学生的基础,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熟悉知识,学会理解和表达,实现思想的碰撞。从这种角度看,数学实验可以说是一个逐渐解决问题的过程。数学实验从问题开始,学生在问题探讨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地熟悉相关信息,逐步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在小组学习或是独立学习的过程中学会表达。众所周知,数学问题并不只有一种解法,不同学习者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往往会有不同的思路,而思维需要碰撞与交流,学习知识时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但这也给教师带来了相应的问题,如怎样引导学生在表达的过程中正确、清楚地表述相关内容?学生如何在自己理解问题的基础上,通过表达向教师传递自己对问题的理解,让其他同学了解到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而共同解决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表达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实效的重点所在,需要教师做进一步的探究。

一般情况下,在以问题作为引导的实验中,教师常常以“你是否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发现?”等作为引导问题的句式。不难看出,这里的关键词为“发现”。所谓发现,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思考找到的突破口,它未必正确,但却是学习者在经过思考后得出的见解,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此处暂且不论学生思考后的发现正确与否,作为教师,首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发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表达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此外,教师要注意调整引导问题的提问方式,应以行之有效的问题作为引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有条不紊地推理与表达。

以实际教学为例,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为了能理清学生的表达思路,及时将学生引导至正确的道路上而非关注不重要的细枝末节,教师应将问题,尤其是提问进行精心设计,以问题作为学生展开学习的基础,使问题具有指向性并起到引导作用,令学生的辨析与思考具有逻辑,使学生能够有逻辑地展开表达[5]。如在理解“平均”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小学生基本能认识到“平均”是将物品分成同等的两份,但一旦涉及物品分成多份的情况,他们便很容易混淆“平均”的概念。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基于“物品可以怎样分”这一问题展开实验。教师通过探索不同的平均分配方式,引导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逐渐了解概念,明确解法,学生最终切实学习到相关知识,并能进行有效表达。教师可提出问题“六个桃子能够被怎样平均分”,引导学生逐渐了解“平均”的概念,与此同时,让学生探寻不同的平均分配方式,有效理清其思路。学生尝试将六个桃子平均分为两份后,在实验过程中通过摆放桃子的方式了解到六个桃子还可以平均分成六份、分成三份,逐步理解平均分的关键在于分配的每份物品数量相同。学生通过数学实验在进一步理解概念的同时自主探索出不同的平均分配方式,自然而然地就能對自己在实验过程中的所思、所想进行表达,以此有效提升自身的表达水平。

(二)活用小组模式,引导交流表达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在探索新鲜事物的同时还具有表达的欲望,想要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发现。就小学生的性格特点来说,他们更愿意与同龄人交流,与自己信赖、想要学习的“榜样”交流,在学习过程中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因此,教师可把握好小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由此提升小学生的表达能力[6]。以教学中常见的交流模式为例,小组讨论就能够发挥小学生喜爱交流、愿意与同龄人交流的这一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小学生常将教师当作榜样的特点,引导小学生在小组交流的同时也与教师进行沟通,实现有效交流,切实提升其表达能力。在小组交流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允许小学生自由表达,在小组讨论结束后令学生收束思路,整理内容,进而提出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合乎逻辑地展开表达。

如在学习加减法的过程中,教师可首先作出示范,引导小学生通过学习教师的表达方式对数学实验过程中应如何表达产生印象与概念,进而在学习过程中掌握表达的要领,为小组交流打好基础,并形成习惯。如在“得数为固定值的加减法”的学习过程中,小学生此时已经能够熟练地运用加法展开计算,这一课程属于拓展课程,教师应通过反向推理引导小学生进一步活用知识。为保证学生的有效表达,教师先进行示范。如在将条件设置为“得数为7”时,教师可提出“3+4=7”“9-2=7”等式子,通过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验证结论的实验示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让学生分组实验,改变问题条件,学生通过模仿教师的行为,自主思考、实验得出结论。如教师将条件改为“得数为5”后,引导学生在新的问题条件下展开思考,必要时进行实验以验证自己的想法。教学过程中,教师可督促学生“在小组中自由讨论,说说你得出的结果”,随后将课堂交给学生,使其在小组中自行学习、交流。一些学生提出“1+1+1+1+1=5”,而另一些学生则从减法开始,通过实验获得“8-1-1-1=5”等不同看法,此时教师便可引导学生从精简表达内容的角度,将算式中单个的“1”转变为不同数字,如3+2、4+1、9-4或7-2等,这一过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更能够使其在实验过程中不断积极探索,培养其求知精神。学生交流讨论期间,教师在课堂巡视的过程中可观察学生的学习交流情况,确保每个学生在小组交流的时间内都有表达的机会,保障学生在小组交流过程中能够有效地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并让学生在组内积极进行实验,学习数学知识。在这种相对轻松自由的课堂氛围中,小学生减轻了对发言的恐惧,减少了表达的压力,在快乐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获得自身表达能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分工”的小组讨论模式,即给小组内的学生安排不同的任务或是由他们自行分配不同的任务,学生最后以合作的方式得出相关结果,在拓展学习及实验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表达能力。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做好时间安排,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总结。在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后续教学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可通过学生总结评价每一个小组的讨论情况,从学生的行为、表达内容中观察其是否学习到了相关知识,其表达能力是否通过小组讨论获得了提升[7]。具体总结方式可基于实际,可以是小组汇报,也可以是学生举手,教师随机选取一名小组代表进行总结。因小学生的性格特点,小组内部交流的过程中组员必然存在不同意见,组与组之间更是如此。在一组学生表达完毕后,教师可以先对这一小组进行鼓励,然后在课堂中询问是否有其他学生或小组认同他们的表达内容,或存在不同的看法。若存在不同意见,则选取一名不同意见者进行发言,允许其表达自己的意见。教师在分析不同意见的过程中要引导其他学生进行思考,并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将课堂教学作为一次别开生面的实验,每个小组作为实验者,在表达过程中提出不同的建议,在思维碰撞中实现知识的收获与提升。

结 语

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其思维尚未完全发展,表达能力也因此受限。但这并不意味着小学生的表达能力随着年龄逐渐提升便可自然而然地获得提高,相反,表达能力的提升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锻炼其思维敏捷度,培养其积极表达、有效表达的表达习惯。就数学学科而言,数学学习需要较强的逻辑思维,对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来说,数学知识可能比较难理解,然而在这一阶段学生若不积极克服学习困难,势必影响其未来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基于问题、学情为学生打造良好的数学学习空间,引导并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进而使其能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转化为内在积累,实现长期的发展。

[参考文献]

倪晶.数学实验让儿童思维外显化: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促进儿童思维外显化策略初探[J].小学教学研究,2021(26):80-81.

狄燕.在小学数学实验教学中促进儿童思维外显化[J].新课程,2021(19):160.

吴迪.小学数学实验课程的建构与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1(11):36-39.

徐晶晶.小学数学实验:从“滴水”到“石穿”[J].智力,2021(01):1-2.

吉梨炎.小学数学探索规律与数学实验的融合[J].基础教育研究,2020(22):48-49.

邵李平.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中实验教学的现状及策略研究[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20.

李因时.小学“统计与概率”中数学实驗教学的现状调查与策略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数学实验表达能力小学数学
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方法
浅析中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
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农村高中学生的英语听力与口头表达能力
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互联网+背景下数学试验课程的探究式教学改革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