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意外资源”的应用

2022-05-24 03:14卢从林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2期
关键词:化学实验课堂教学

卢从林

摘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常常会碰到“意外”,如何合理利用这种“意外”资源?在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解决:巧用学生质疑,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捕获“意外”情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式;关注学生提问、察觉学生错误,引导学生反思缘由;捕捉实验中的“意外”现象,激励学生进行实验探究。以此把“意料之外”转化为“掌握之中”,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意外资源 化学实验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虽然我们老师在课前都会精心备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位学生认知能力、知识储备和学习方式的不同,难免会有学生偏离教师的预设,出现“意外”的情形。比如意外的质疑、提问、错误、实验现象等。这种“意外”往往会给课堂教学带来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尴尬或精彩,教师在课堂教学出现意外的时候,如何来处理呢?是置之不理,还是任其发展?还是顺势利导,借题发挥,将意外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利用?下面简单介绍我在教学中碰到的一些情况以及处理的方法。

一、“意外”的质疑和提问

(一)巧用“意外”质疑,引导实验探究

每一位会学习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够举一反三,我们应适当保护学生的这种想法和做法,并给予他们验证的机会,让学生们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案例1:在“酸和碱的中和反应”这一课题的教学中,演示NaOH溶液与HCl溶液混合是否会发生反应实验,按照课本的要求完成了实验。这时有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实验中用酚酞试液作指示剂,不用石蕊试液作指示剂呢?面对突如其来的提问,我既没有置之不理,也没有直接作答,而是按学生的要求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实验,学生懂得了验证中和反应是否发生的实验时,用酚酞试液作指示剂比用石蕊试液作指示剂现象更明显,更容易观察,从而判断反应的发生。

(二)巧用“意外”提问,为学生答疑解惑

重视“意外”提问,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能力出发,鼓励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在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有时会出现“意外”提问,新知识与以前学习的知识有冲突。如果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意外”提问不闻不问或极力掩饰,就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使课堂变成循规蹈矩的、没有活力的课堂。相反,如果因势利导,可以使教学过程变得富有创造性,充满活力。

案例2:学生在练习化学方程式的配平时,碰到一道练习题Mg+COC+MgO。在课堂上,立刻就有学生问:“老师,燃烧的条件不是说燃烧必须与氧气接触吗?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这里为什么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呢?”面对突然的提问,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做法。然后只是简单解释了一下为什么镁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最后重点提醒学生们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学习敢于质疑,勇于提问的精神,告诉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质疑和提问中才能学得更好。

教师需要鼓励学生质疑并提问,然后顺着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教学,给予解答,从而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为学生答疑并解惑。可以想象,当一个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了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得到了解决,并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心情该是多么满足和自豪。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是浓厚的,学习动力肯定是充足的,学习效果也会是良好的。

二、“意外”的实验现象

捕捉“意外”现象,探究原因。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意外”的实验现象,会对学生造成认知冲突,教师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不仅会造成学生的知识盲点,而且会使学生对课本知识产生怀疑。实验中发生“意外”现象,是给了学生一个探究的机会,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我们在实验出现“意外”现象时,既不能敷衍了事,也不应简单地重做一遍,而应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探究,弄清“意外”发生的原因。

案例3:在教学“燃烧的条件”时,按照课本完成演示实验的过程中,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一段时间后,旁边的红磷也燃烧起来了。原本想通过白磷能燃烧而红磷不能燃烧,来说明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条件。面对“意外”情况,我并没有立即重新进行实验,而是将错就错,提出了以下问题:①开始时为什么白磷能燃烧而红磷不能燃烧?②为什么后来红磷也燃烧起来了?通过学习与讨论,学生知道了燃烧的条件。③这个实验我做失败了,如果再完成这个实验,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你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学生通过讨论,为了保证实验达到预想的效果,可以将铜片折成“T”字形,倒放在烧杯上,将白磷和红磷分别放在“T”字形铜片的两边进行实验,由于竖着的铜片遮挡,可以保证燃烧的白磷不会将红磷点燃。

在实验失败时,引导学生分析失败的原因,并对实验进行改进,不仅能达到通过实验掌握知识的目的,还能培养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对“意外”现象因势利导,可以使教学过程富有创造性,充满活力。

三、“意外”的错误和故意的“意外”

当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出发来创设教学情境时,有时会出现“意外”的情况。教师如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意外”情境不闻不问或极力掩饰,就会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使课堂变得循规蹈矩、没有活力。相反,如果对“意外”情境因势利导,可以使教学过程富有创造性,充满活力。

案例4:在演示利用加热KMnO制取O实验时,忘记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我发觉后并没有立即指出错误并改正,而是继续进行实验,结果水槽中的水变成红色,且收集到的气体也呈红色。此时,我提出质疑:我们都知道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而我们收集到的氧气却是红色的,为什么?让学生想一想,分析原因,找出实验的不足之处。通过分析比较,同学们不仅总结了实验的注意事项,而且也明白了为什么利用KMnO制取氧气要在试管口放一小团棉花。

案例5:在学习金属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顺序时,做了一个实验:探究铝和稀盐酸的反应。我故意将未打磨的铝条放入稀盐酸中,好长时间都没有气泡产生,于是问学生:“铝不是排在锌的前面吗?反应应该比锌要剧烈一些,但为什么现在看到的不足?是不是我做错了?”通过分析研究学生知道了原因:铝能够自我保护,会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在表面生成AlO来保护自己。所以和盐酸先反应的是AlO。等AlO反应完了才和里面的Al反应。而这时同学们看到原来几乎看不到现象的试管里发生剧烈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通过这个故意做错的实验,学生掌握了铝和稀盐酸的反应以及铝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的位置。

课堂教学中意外和错误屡见不鲜,出现“意外”错误既有客观原因,也有教师和学生的主观原因。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利用这些“意外”和错误,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剖析错误、改正错误,既可以让出错的同学认识到错误所在,及时改正,又能让其他同学得以借鉴,引以为戒,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

教师在备课时并不能预见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所有情况,而我们教师需要做到的就是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对教学作出调整,去解释、转化或者利用出现的“意外”。课堂教學中会出现各种“意外”,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视这些“意外”,并挖掘出有价值、有意义的“意外”,发挥自身的教学机智,把突发的“意外”转化为有价值的课堂教学资源,进而提高教学效率,让“意外”资源带来“意外”的收获。

责任编辑:黄大灿

猜你喜欢
化学实验课堂教学
“双减”政策下的课堂教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简约化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自然拼读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融入
数学开放题在初中课堂教学的探索
对初中化学实验细节化处理的认识
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运用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实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跨越式跳高课堂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