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丝路精神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

2022-05-24 08:24范强威
观察与思考 2022年3期
关键词:丝路倡议一带

范强威

提 要:“一带一路”倡议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搭建了国际多元合作的新平台,积极推动沿线各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模式。新时代的丝路精神,展现出中国共产党面向未来勇于开拓创新、登高望远把握世界大势、脚踏实地追求共同发展的精神实质,深刻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大党大国担当和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人类进步、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丝绸之路精神,把我国发展同沿线国家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梦同沿线各国人民的梦想结合起来,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全新的时代内涵。”10年来,“一带一路”倡议的伟大实践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推进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对接各国政策和发展战略,促进各国协调联动发展,“一带一路”为沿线国家提供经贸合作和投资平台,积极推动各国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一、“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历史背景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为了使我们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中提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东南亚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这就是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

“二战”后的70多年来,世界发生根本性变化。首先,全球殖民体系土崩瓦解,众多前殖民地国家纷纷赢得民族独立,成为联合国为主体国际体系的平等成员国。其次,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二战”后形成的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冷战对峙局面不复存在,世界和平迎来新的曙光。最后,随着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经济全球化的加速,世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日益加深。这个时期,“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滚滚向前,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的方向发展,保持国际形势总体稳定、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具备更多有利条件”。

21世纪以来,在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国际背景下,世界多极化的态势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深入推进,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的发生致使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深度调整。

第一,2001年美国纽约“911恐怖袭击事件”引发美国发动反恐战争,分别于2001年、2003年和2011年对阿富汗、伊拉克和利比亚发动了战争,中东陷入了旷日持久的战争泥淖。战乱涂炭生灵,当地民众和孩子们生活在战火硝烟和极度惊恐之中,战争导致地区安全形势动荡,大量难民涌入邻国和欧洲国家,加剧社会矛盾、影响社会稳定。

第二,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世界经济,西方国家普遍经济下滑,国际贸易增速放缓,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显现,逆全球化风潮加剧,金融风险犹在,世界经济复苏面临诸多不稳定因素。后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向何处去?如何谋求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第三,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猛、实现群体性崛起,逐渐改变全球政治经济的版图。随着全球化的世界扩展,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走上发展快车道,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区形成。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显示,按购买力平价计算,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总量2008年已超过发达国家,到2018年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59%。由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自身实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其国际影响力和参与全球治理的权利获得提升,国际力量对比日趋均衡,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深入推进,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变。

第四,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发展持续向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至2018年,中国经济以年均9.4%的速度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据麦肯锡全球研究院发布报告认为,2000年至2017年,世界对中国经济的综合依存度指数从0.4逐步上升至1.2,中国贡献了全球制造业总产出的35%。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中国积极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着力培育世界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带动各国共同发展。

二、丝路精神的基本内涵

丝绸之路精神是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弘扬丝路精神,着眼于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梦想,推进“一带一路”倡议的伟大实践,为世界提供了一项充满东方智慧、走向共同繁荣的中国方案。

(一)和平合作

丝绸之路在秦汉朝代开通,汉唐时期兴盛,一直延续到明代中叶。从历史上看,丝绸之路在和平时期是畅通的,在战乱时期就会中断。西汉末年,西域战乱中断了塔克拉玛干的商路,丝绸之路一度衰落,直至东汉班超父子夺回西域50多个城邦国家附属东汉、平定中亚之后,丝绸之路的交通和贸易再次趋于繁荣。唐朝“安史之乱”后,丝绸之路同样因战乱走向衰落。丝绸之路以确凿的史事昭示世人,和平是交流、合作、发展、繁荣的根本前提。2000多年间,丝绸之路上各民族经贸往来频繁,加深了不同文明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各民族呈现出相互融合的趋势,从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战争和冲突。由此可见,诚意的联通、贸易、合作可以促进和平。

“一带一路”倡议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弘扬和平合作的丝路精神,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推进沿线国家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全方位互联互通,同沿线国家谋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协调各国联动发展,共同繁荣。“一带一路”吸纳沿线各国政府、企业、社会机构、民间团体共同参与形式多样的互利合作,搭建了国际多元合作的新平台,成为新世纪拉近国家间关系、增进各国人民守望相助的纽带,促进了地区和世界和平。共建“一带一路”强调深化安保合作,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不称霸、不搞对抗,倡导通过和平对话、谈判协商等方式解决国际分歧和争端,营造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发展。“一带一路”是和平之路。

(二)开放包容

丝绸之路没有恒定的地域局限,也不拘泥单向的输出;丝绸之路不仅是贸易通道,也是文化交流、文明交融之路。丝绸之路上汇集了古埃及文明、古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交流融通,不同文明、宗教、种族之间开放包容、求同存异、相互尊重、携手进步,丝绸之路印证了“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的朴素真理。“一带一路”倡议继承丝路精神开放包容的本质特征,创建新时代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已经覆盖了东亚、西亚、中东欧、东南亚、独联体、非洲等众多国家。中国向世界各国反复宣告,“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但属于世界,重点面向亚欧非大陆,同时向所有朋友开放,不论来自亚洲、欧洲,还是非洲、美洲、大洋洲,都是“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的伙伴,“一带一路”是海纳百川的“朋友圈”。

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单边主义与保护主义显现,逆全球化风潮加剧,“一带一路”作为开放型国际合作平台坚定地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往今来,人类从闭塞走向开放,从隔绝走向融合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共建“一带一路”促进沿线各国生产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创造有利于开放发展的国际经济环境。共建“一带一路”实现跨国互联互通,提高贸易和投资合作水平,本质上是通过有效供给催生新的需求,有利于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共建“一带一路”推动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支持沿线国家推进工业化、现代化,稳定了后国际金融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形势。“一带一路”是开放之路。

(三)互学互鉴

文明的繁盛、人类的进步有赖于不同文明的和谐共生、交相辉映,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互鉴,不仅能够打破阻碍人类交往的精神隔阂,消除现实生活的文化壁垒,而且能够为人类发展提供精神力量。丝绸之路不仅实现了通商易货,也推动了知识交流、文明互鉴和观念创新,开启了人类文明史上的大交流时代。佛教源自印度,在中国发扬光大;儒家文化起源于中国,受到西方思想家的推崇。在欧洲近代工业革命之前,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以及炼铁术等技术,通过丝绸之路相继传入西方,成为推动资本主义工业革命和生产方式变革的重要因素。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在平等交流中尊重彼此的文化和宗教信仰,互学互鉴促进了人类文明进步。

“一带一路”从创立之初就确立了“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文明交流宗旨,积极促进沿线各国教育合作、智库联盟,推动文化、体育、卫生、旅游等各领域的交流合作项目落地,担当文明沟通的使者,推动不同文明的互学互鉴和共同进步。2000多年间,往来于丝路的群体囊括了沿线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僧侣、学者、工匠、商队、贩客等,丝绸之路上最活跃的元素来自民间。“一带一路”倡议特别注重同沿线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把民心相通作为共建的人文基础,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推动沿线国家民众形成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为共建“一带一路”打下广泛、坚实的基础。“一带一路”是文明之路。

(四)互利共赢

丝绸之路上“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海上丝路航道“舶交海中,不知其数”,丝绸之路通过资金、技术、人员的自由流动,创造了沿线地区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了商品、资源、成果的共享。共建“一带一路”聚焦发展这个根本性问题,立足于每个国家平等发展的权利和各国人民强烈的发展愿望,本着伙伴精神协调各国发展战略对接,共同商议制定合作方案,共同采取合作行动,共享合作成果。“一带一路”重点投资沿线国家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项目,提升沿线国家的生产能力和发展条件,积极推动沿线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共建“一带一路”始终贯彻可持续发展理念,以绿色为底色为发展中国家营造更多发展机遇和空间,以各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为目标践行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加大对弱势群体的扶持力度、增强劳动者适应产业变革的能力,努力缩小贫富差距,走向共同繁荣。

经过8年的共同努力,“六廊六路多港多国”的互联互通架构已经形成,中国同1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合作协议,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承建和承包了3000多个大项目。截至2020年底,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贸易额累计超过9.2万亿美元,中国对沿线国家直接投资累计超过1300亿美元。在新冠疫情全球肆虐的背景下,2020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178亿美元,同比增长18.3%,占中国对外投资总额的16.2%。“一带一路”倡议有力地推动了全球经济发展,已经成为各国携手共建、互利共赢的繁荣之路。

三、丝路精神的时代价值

“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立足人类前途命运和世界发展大势,对中国与世界实现开放、合作、共赢的顶层设计。共建“一带一路”的蓬勃推进,既是中国对外开放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也是人类迈向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美好世界的现实路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弘扬丝路精神,携手世界各国共建“一带一路”,遵循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引领世界发展的正确方向,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丝路精神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卓越实践品质的现实展现,具有彪炳千秋的时代价值。

(一)开拓创新,面向未来

“一带一路”倡议以创新的发展思维、全新的发展模式引领沿线国家互利合作、共同繁荣,开辟了人类走向更加美好世界的新道路。资本主义推进世界历史的500多年,形成了以西方国家为“中心”、以发展中国家为“外围”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心—外围”结构以不平等的国际分工和贸易交换为基础,导致“外围”国家被迫从属、依附于“中心”国家,“中心”国家不断剥削、控制“外围”国家,其结果是“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之间的发展鸿沟不断加深,发展中国家陷入越依附越贫困的恶性循环。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依靠独立自主和顽强的拼搏奋斗在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开创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超越“中心—外围”结构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路径,为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追求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联通等实业项目为基础,以共建国家互利共赢为目标,实质上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延伸和扩展,助力沿线国家冲破“中心—外围”结构自主发展、摆脱依附实现现代化。

“一带一路”倡议本身就是一个创举。8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不断以创新方式推进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迈向高质量发展。2016年1月16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开业,它成立的宗旨就是促进亚洲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及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据亚投行官方数据,截至2022年3月,亚投行已批准了168个项目,累计投资总额达336.3亿美元。亚投行还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开发银行、欧洲投资银行等签署合作协议,通过创新融资机制开展联合行动,积极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建立境外经贸合作区是“一带一路”合作模式的创新。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建设的经贸合作区是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和经济增长的引擎,为国内企业“走出去”和促进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截至2021年上半年,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投资470亿美元,向东道国缴纳税费约6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38万个就业岗位。第三方市场合作是高质量建设“一带一路”的运作模式创新。开辟第三方市场合作可以将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中国的优势产能与沿线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需求有机整合,拓展合作发展新空间。截至2019年底,中国已先后与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等14个发达国家签署关于第三方市场合作的相关协议和合作备忘录,在一系列重大项目上取得具体成果。

(二)登高望远,把握大势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们党顺应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遵循世界经济发展的客观发展规律,引领经济全球化向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的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高屋建瓴地指出:“面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新形势,为更好地推进人类文明进步事业,我们必须登高望远,正确认识和把握世界大势和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的时代潮流。经济全球化促成了贸易大繁荣、投资大便利、人员大流动,过去数十年,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面对经济全球化大势,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里假装视而不见,或像堂吉诃德一样挥舞长矛加以抵制,都违背了历史规律。世界退不回彼此封闭孤立的状态,更不可能被人为割裂。”

国际金融危机后,逆全球化的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世界经济复苏举步维艰。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国际金融危机“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金融资本过度逐利、金融监管严重缺失的结果”。开放合作是科技进步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逻辑,“一带一路”倡议遵循经济全球化客观规律的本质要求创建国际合作新平台,坚定地推进开放型世界经济,为世界经济发展开辟新空间、增添新动能。如今,“六廊六路多港多国”的互联互通架构贯通欧亚大陆,中欧班列、印尼的雅万高铁、肯尼亚的蒙内铁路及其延长线内马铁路、埃塞俄比亚至吉布提的亚吉铁路、中东欧的匈塞铁路、中马友谊大桥、斯登特朗—格罗奇马湄公河大桥、中老铁路等项目纷纷落成贯通,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

当前,世界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交织,10年来“世界开放指数”不断下滑,全球开放共识弱化,某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维护自身利益,不惜采取逆全球化举措阻碍人类文明发展,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面对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指出,经济全球化大方向没有变,共建“一带一路”仍面临重要机遇。要优质打造标志性工程,民生工程是快速提升共建国家民众获得感的重要途径;要加强统筹谋划,形成更多接地气、聚人心的合作成果;要稳步拓展合作新领域,着力开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长点。

(三)脚踏实地,共同发展

“一带一路”倡议追求的是共同发展。该倡议顺应时代要求和各国加快发展的愿望,凭借2000多千年丝绸之路积累的深厚历史渊源和人文基础,为沿线各国提供了包容性巨大的发展平台。共建“一带一路”起步之初就坚持各国共享机遇、共迎挑战、共创繁荣,习近平总书记指示,要做好“一带一路”总体布局,“尽早确定今后几年的时间表、路线图,要有早期收获计划和领域。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抓落实,由易到难、由近及远,以点带线、由线到面,扎实开展经贸合作,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干起来”。10年后的今天,共建成就充分证明,“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据世界银行研究报告,“一带一路”倡议将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参与国贸易增长2.8%至9.7%、全球贸易增长1.7%至6.2%、全球收入增加0.7%至2.9%。“一带一路”倡议是名副其实的资源共享、共同繁荣、共同发展之路。

共同发展是持续实现更高合作水平、更高投入效益、更高供给质量、更高发展韧性的动力之源。“一带一路”倡议践行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尊重沿线各国发展模式的多样性,支持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选择适合自身条件的发展道路,与各国共同商议发展战略对接和项目规划,重点为沿线国家现代化提供物质基础和联通条件,提升沿线各国自主发展能力,增加当地财政收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推动当地民族工业的发展。“一带一路”倡议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目标从来没有附加任何政治强制、经济获取、模式推广、普世价值的条件,始终通过合作方式携手沿线各国共同建设、共同发展,这对于每个谋求发展的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随着“一带一路”更多项目成果呈现、更多国家受益,共建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创建人类共同发展的宏大格局。

四、丝路精神的世界意义

“一带一路”在世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在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指引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中国方案,成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天下的大党大国担当和新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人类进步、建设美好世界的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第一,以人类进步为己任,丝路精神展现了中国的大国风范和中国共产党的大党担当。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宣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共建“一带一路”弘扬和平合作的丝路精神,通过沿线各国合作共建促进了地区稳定和世界和平。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中国以最大的诚意欢迎世界各方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与沿线各国分享中国发展机遇,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共建“一带一路”立足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其结果必然缩小世界发展鸿沟,从根本上解决世界发展不平衡的最大难题,从而化解造成各种国际冲突和矛盾的根源。共建“一带一路”始终坚持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入项目选择、实施、管理的方方面面,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信息共享和能力建设。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后,中国积极同世界分享防控经验,向各国输送了大批抗疫物资、疫苗药品。2021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球健康峰会上宣告,中国在为受疫情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抗疫以及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20亿美元援助、向150多个国家和13个国际组织提供了抗疫物资援助的基础上,将在未来3年内再提供30亿美元国际援助,用于支持发展中国家抗疫和恢复经济社会发展。2021年6月,中国与28国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疫苗合作伙伴关系倡议和绿色发展伙伴关系倡议,呼吁加强疫苗研发、生产、分配国际合作,提高疫苗在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支持建设绿色丝绸之路,加强在绿色基建、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领域合作,促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世界危难之际,中国展现了大国大党的责任担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国更应该有大的样子,要提供更多全球公共产品,承担大国责任,展现大国担当”。

第二,共建“一带一路”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中国方案,丝路精神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精神实质。过去数十年,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加速演变,全球治理体系必须改革以适应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新变化,扩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主张全球治理应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各国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满足应对全球性挑战的现实需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历史趋势。坚持走多边主义道路,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国家之间的分歧应该通过对话协商妥善化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应对疫情,还是恢复经济,都要走团结合作之路,都应坚持多边主义。促进互联互通、坚持开放包容,是应对全球性危机和实现长远发展的必由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共建“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平等合作、共建共赢,正是中国倡导全球治理体系的具体实践,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的中国方案。共建“一带一路”弘扬丝路精神,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替代“丛林法则”,以对话代替对抗,以共同发展践行多边主义,以增进世界人民福祉为目标维护中国人民利益和全人类共同利益,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现实体现。

第三,共建“一带一路”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引领人类前进方向。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主席在纽约联合国总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上发出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号召。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世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共同努力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联的客观规律,反映了全人类共同价值,找到了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中国共产党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通过中国发展带动世界创造更多发展机遇,通过自身实践探索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促成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猜你喜欢
丝路倡议一带
丝路•山海
连霍高速,串起丝路上的文化明珠
全球发展倡议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倡议书的写法
Happy Afternoon Tea
首届丝路天使总决赛在嘉峪关举行
绸都人
“一带一路”:大美友邦
重庆在“一带一路”中的地理位置
重庆与“一带一路”的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