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人的心学历程与实践精神

2022-05-24 08:24程伟礼
观察与思考 2022年3期
关键词:心学中国共产党道德

程伟礼

提 要: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思想继承了中外优秀文化传统,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实践中实现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谱写出极其辉煌的实践精神谱系。共产党人的心学历程表现为:道德革命寄希望于革心与革新的结合,英雄人格抱负激发政党活力,社会道德风貌决定共和国形象,增强治国理政的软实力。共产党人的心学历程告诉我们:人民群众的存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是共产党人心学思想和实践精神的根本支撑。

艾·弗罗姆在《人心》中指出,人身上的罪恶不过是环境造成的,如果改变环境,人所固有的美德才会出现。这种观点也影响了马克思和他的后继者的思想。“相信人的德性,这是人类具有新的自信心的结果。”马克思的思想学说包含着丰富的伦理学内涵,具有深刻而伟大的人文主义传统。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国民经济学是最最道德的科学。“它的基本教条是:自我节制,对生活乃至人的一切需要都加以节制。”马克思还这样讲过:“良心是由人的知识和全部生活方式来决定的”,“有思想的人的良心不同于没有思想的人的良心”。马克思的心学思想正在受到有识之士的持续关注,逐渐成为一门显学。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思想继承了中西优秀文化传统,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为指引,实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实践中谱写了极其辉煌的历史篇章。

一、道德革命寄希望于革心与革新的结合

就中国以往的信仰世界而言,原本是儒道佛思想体系的价值组合,其中包括儒家所建构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以仁学为中心的人生观等意义系统。当近现代西方价值体系冲击中国传统的时候,特别是“五四”时代传统价值系统全面崩溃,从而出现了各种思想派别试图响应和解决意义的危机,重建新的信仰世界。其中,“科玄论战”结局以科学派大胜而告终,在科学派内部陈独秀提出了唯物史观的新信仰。他说:“我们相信,只有客观的物质原因可以变动社会,可以解释历史,可以支配人生观,这便是‘唯物史观’。”之后唯物史观的新信仰逐渐取代了胡适经验论的人生观,成为解决意义危机的主导方案。陈独秀特别认为,“20世纪之新青年,头脑中必斩尽涤绝腐败堕落的做官发财思想,精神上别构真实新鲜之信仰,始得谓为新青年和真青年”。

然而,在近代中国构建真实新鲜的信仰,势必伴随着一场史无前例的道德革命与文体革命相结合的新文化运动,这场深刻的文化运动荡涤和刷新着一切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李大钊在1918年7月《法俄革命之比较观》一文中,富有创造性地把社会革命与人类精神联系起来,他认为,“十月革命”与俄国人道主义精神深入人心不无关系。他指出,俄罗斯革命不只是俄国人心变动的表征,而是20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的表征。1917年,他在《政治之离心力与向心力》中认为,近世国民之解放运动,就是改变由少数人的专制侵蚀、凌压、束缚多数人的权利,而依离心力以求解脱。他认为,新生的政治离心力总是与传统的政治向心力相对抗、相排斥,政治离心力必将取代政治向心主义。在专制主义与民主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中,他指出,后者取代前者的历史规律,较清晰地描绘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五四运动前后,主张道德革命的知识分子围绕新旧道德论证了道德革命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自欧化东来,始有创道德革命之说者,遂生旧道德新道德之别。”严复指出,当时中国的道德风气,已堕落到足以亡国亡种的地步。他在《原强》中提出“新民德”的主张:“今日要政,统于三端,一曰鼓民力,二曰开民智,三曰新民德。”梁启超认为,要实行道德革命,也就是要用新道德代替旧道德,其要义在于有尚私德转变为重公德。他指出,道德革命的首要任务是树立群体观念和国家观念,新道德要以巩固、完善群体和国家,使国家进步为目的,也就是以公德来改变私德一统天下的局面。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起源于道德革命又高于道德革命,既吸取了“科玄论战”的长处,又避免了两者的片面性。毛泽东1917年写的作文《心之力》,曾成为新民学会成员心目中的“经典”。他在文章中写道:“天之力莫大于日,地之力莫大于电,人之力莫大于心。阳气发处,金石亦透,精神一到,何事不成?改朝换代,为民谋福,惩治贪墨汉奸,又有何难!”“若欲救民治国,虽百废待兴,惟有自强国民心力之道乃首要谋划。”毛泽东面对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传统的尘垢积弊,认定“欲动天下者,当动天下之心”,“现在国民性情,虚伪相崇,奴隶性成,思想狭隘,安得国人有大哲学革命家、大伦理革命家,如俄之托尔斯泰其人,以洗涤国民之旧思想,开发其新思想”。毛泽东这一时期的战斗檄文,既向旧世界旧道德宣战,又成为新民学会的精神凝聚力和思想动员令。在1918年起草《新民学会会章》时,毛泽东进一步强调以“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为宗旨,规定会员必须遵守“不虚伪、不懒惰、不浪费、不赌博、不狎妓”等五条纪律。在给新民学会会员通信中,他更是强调:“改造自己,同时改造世界。”美国哲学家保罗·蒂利希在《信仰的动力》一书中强调:“信仰是出自人类心灵最中心处的行为。”由于信仰是发自整体人格的行为,所以它参与到个人生活的诸种动力之中。因此,“改造自己,同时改造世界”,正是一个年轻人把自己全身心交付给崇高信仰的真实写照和生动描绘。理性信仰是对价值的最高追问,对价值的追问超越了生命价值,就会上升为信仰。

对于道德革命的试卷,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历程给出了满意的答卷。1919年7月21日,周恩来在他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创刊号上撰写的以《革心!革新!》为题的发刊词中,明确提出革心与革新相结合的观点。所谓革心,是指个人思想道德方面的改造;所谓革新,是指国家社会的改造。在周恩来看来,革心是革新的前提和基础,革新是革心的目的,是一条从主观到客观的改造路线。他主张,把改造个体思想与改造社会相结合,把改造个体思想和启发群众觉悟作为改造客观世界的前提条件,提倡“灌输世界新思潮”以适应“现代‘觉悟’的潮流”,谋求中国社会的“根本改造”。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所谓不成熟状态,指缺乏勇气和决心来运用自己的理智。所谓革心,正是有勇气运用自己的理智,对自己成长环境中的传统观念和流弊进行猛烈的抨击和批判,审慎选择自己心目中崇高的理性信仰,献身能为人类作贡献的创新事业。毛泽东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也突出强调精神的作用。他指出:“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心目中的“主义”,就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价值追求,具有崇高的人类生命价值意义。在各领风骚的诸多思想学说中,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在此信仰上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绝不是偶然的。然而,其中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心与革新相结合的精神,对于纯化崇高信仰、启迪民族觉醒起到了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

二、英雄人格抱负激发政党活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强调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的同时,也不否认英雄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据不完全统计,从1921年到1949年,党领导的革命队伍中,有名可查的烈士就达370多万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共产党人身上展现出一种“天生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一闪即逝的,而是一种坚实牢固的根本活力。那么,这种活力究竟来自何方?这与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精心培育的英雄人格抱负不无关系。王阳明心学的关键信条就是立志,他强调:“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他认为,人生只一事,那就是立志。没有志向的人,对善恶没有判别,就会没有方向。这就如同一匹无衔的马,一叶无舵的舟,人生是否有意义,关键就在于你是否存了善念。中国儒家的人生哲学认为,道德人格的追求,突出体现在立志上,有志则成,无志则废,个人的志向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历程中,延安时期的心学理论集中于英雄人格抱负的发展上。这主要是由于延安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已成为国民党之外中国最强大的政治力量,党领导的武装部队达到50万人,陕甘宁及附近的根据地人口近1亿。这是中国共产党建党、建军、建政的重要历史转折阶段,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心学成果累累的灿烂辉煌时期。

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人心学历程中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表明,处于局部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已经非常清醒地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抱负。1941年7月1日,中共中央作出了第一个《关于增强党性的决定》,明确“要求每个党员特别是每个负责领导的干部,都深刻反省自己的弱点,把党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任何人都不应有自满自足、自私自利的观念,要提倡大公无私、忠实朴素、埋头苦干、实事求是、力戒骄傲、力戒肤浅的作风”。这个决定对党的自身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在《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中指出:“道德有两个来源,或者说是由两种成分构成的。一是作为‘义务’的道德,一是作为‘抱负’的道德。”作为“抱负”的道德,不是出于为社会所必需的那种“压力”,而是出于英雄人物的“抱负”和创造,不是由一系列要人服从的禁令构成,而是用“忠诚”“自我牺牲”“隐忍”“仁爱”等德行去感召人们,它超越了只关心个人和团体的狭隘利益而把自己投向全人类。他认为,前者维持个体生活其中的社会的团结,后者则帮助打破逐渐趋于封闭的这种团结而形成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道德的这两种形式都是应生命进化的要求而产生来的。柏格森之后的哲学家们强调,同情道德是对一个独特的受苦之人的热烈同情,但它不适合于普遍化,因为同情消除了距离,在公共场合展现个人情感必定会造成扭曲。“当他把同情公开出来,它就变成了怜悯,就无法指向特定的苦难,不再关心具体的人。”对于从同情道德到抱负道德这一进步,他们认为,抱负这种道德暗含着进步的感受。这种向前运动的热情先赢得少数人,然后这种热情在逐级放大时所拥抱的人数越来越多,从对家庭的爱、对祖国的爱到对人类的爱,这两种道德之间的差异不仅是量的,而且也是质的。抱负意味着更大的责任和更大的自我约束。从同情道德到抱负道德的历史性进步,是否属于东西方文化思想共通的演化现象,确实值得人们深思。

在中国共产党人心学历程中,不能不提下面这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1936年1月,艾思奇的《哲学与生活》出版,此书给新哲学作了一个完整的大纲,从世界观、认识论到方法论都有浅明的解说。毛泽东读到这本书以后给艾思奇写了一封信,称这本书“是你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这本书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开启了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通俗著作风气之先。到1949年北平解放前,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至少印了32次,其中,晋察冀新华书店于1947年8月出版发行的印量就达到了3000册。曾任蒋介石高级顾问、国民党国防部政工干校系主任马壁,曾对艾思奇的夫人王丹一说,蒋介石在台湾总结失败教训时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们和共产党的较量,不仅是军事力量的失败,也是人心上的失败。比如共产党有艾思奇的《大众哲学》,你们怎么就拿不出来”。马壁还写了一首七言绝句,书赠艾思奇纪念馆,诗云:“一卷书雄百万兵,攻心为上胜攻城。蒋军一败如山倒,哲学犹输仰令名。”由于哲学理论在心学思想中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意义,使中国共产党人获得了巨大的精神感受与智慧收获,特别表现在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和《论持久战》所产生的重大历史影响中。

同时,中国共产党人心学历程,也离不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发展。1939年7月8日和12日,刘少奇在延安马克思列宁学院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演讲。该演讲提出了共产党员在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同时要改造自己,论述了共产党员进行思想意识修养的必要性,提出了共产党员修养的标准、内容、目的、方法和途径,阐述了共产党员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全党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服从长远利益的原则和党内团结的重要性。该文发表后在党内产生了很大影响,在延安整风运动中被列为干部必读书目之一。英雄人格、抱负是完整的,同样包含着自我反省、自我净化的修养功夫。由于共产党人心学的巨大能量与外来文明思潮相结合,吸引了大批国民党统治区出身资产阶级家庭的青年知识分子,致使那个时期延安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人格自由、政治民主和思想开放的精神风貌,并引得海外知识界的关注和称颂。正是在这种先进文化的氛围中一大批英雄楷模层出不穷地应运而生。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共产党人拥有人格力量,才能赢得民心。”当年,延安“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的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仅来自于真理的力量,而且来自于人格的力量。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闭幕式上,曾讲过“愚公移山”的故事。正是有无数个甘作“愚公”的共产党员,以信仰淬炼而成的强大人格力量,感动了作为“上帝”的人民大众,他们心甘情愿、义无反顾地与中国共产党一起奋斗。其中,张思德、刘胡兰、白求恩等英雄楷模闪烁着共产党人的高尚人格,召唤着无数后来人前赴后继。

1944年9月8日下午,千余人开会追悼张思德,毛泽东在现场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毛泽东又教导我们大家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他说:“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对“为人民服务”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他指出,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这是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1947年3月25日,毛泽东听任弼时介绍了15岁的共产党员刘胡兰就义的事迹,动情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1939年12月21日,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指出:“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概括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道德宗旨和自觉的人生座右铭。

正是基于对于中国共产党人心学精神力量的自信,使毛泽东对中国共产党充满了必胜的信念。1945年7月4日,黄炎培与毛泽东在延安窑洞对话时谈到周期率的问题,他说,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待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因为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渐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他接着又讲,只有把每一地方的事,公之于每一地方的人,才能使得地地得人,人人得事。把民主来打破这周期率,怕是有效的。毛泽东答道,跳出周期率的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这些谈话中,黄炎培提到了惰性、人才以及精神问题。毛泽东更是自豪地提出了我们已经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人人起来负责”的民主制度问题。由此可见,共产党人的英雄人格抱负及其心学思想激发了政党的活力,这是一个不容争辩的历史事实,具有不可低估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三、社会道德风貌决定共和国形象

在中国共产党人心学历程中,我们的共和国历史上曾出现最辉煌的社会道德精神风貌,令世人瞩目和景仰。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将个人自我实现的德性完善与作为社会公民的德性成就互相印证、互相彰显、互为表里。个人通过个体存在的社会特性和行为的社会职责义务,在社会的整体秩序中认识自己。他的意思是说,德性内在地包含着对主体质量的价值判断,必须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确实,德性质量的实践表现,最终目的都是指向维持一个社会角度所必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不断闯关夺隘,也需要更多的时代楷模。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这和我们党‘为人民服务’‘做人民勤务员’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要见贤思齐,把雷锋精神代代传承下去。”

诚然,雷锋是时代精神的产物。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1960年8月20日)有人说我是‘傻子’,是不对的,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我是甘心情愿做这样的‘傻子’的,革命需要这样的‘傻子’,建设也需要这样的‘傻子’”。“(1961年10月16日)高楼大厦都是一砖一瓦砌起来的,我们何不做这一砖一瓦呢!我所以天天都要做这些零碎事,就是为此。”“(1961年10月20日)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毛泽东对雷锋这段话的评价是:“此人不简单,他懂一点哲学。”1963年3月,毛泽东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雷锋事迹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反响,兴起了学雷锋的热潮。这对于战胜三年困难时期的艰苦条件,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社会各界积极向上,党风和社会风气空前良好,出现了“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令世人羡慕和向往的道德风尚。2013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雷锋精神的核心是信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这也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

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全国有2800多个县,如果每个县委书记都能坚持党的宗旨,都能密切联系群众,都能带领群众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落实好,不论什么风浪来了,我们就都可以稳坐钓鱼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公仆,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永远不会过时。”

习近平总书记说:“几十年来,焦裕禄同志的事迹一直在我脑海中,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我当知青、上大学、参军入伍、当干部,我心中一直有焦裕禄同志的形象,见贤思齐,总是把他当作榜样对照自己。焦裕禄同志始终是我的榜样。”2009年、2014年3月与5月,习近平总书记3次来到兰考。他指出,虽然焦裕禄离开我们50年了,但焦裕禄精神是永恒的。焦裕禄精神和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和党的宗旨,要大力弘扬。只要我们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只要我们还是共产党,这种精神就要传递下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标准决定质量,有什么样的标准就有什么样的质量,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他具体阐述了焦裕禄精神的内涵。一是“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怀。焦裕禄与老百姓心相连、情相依,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不求名利,不图报答,有一种骨子里的爱民情怀。二是凡事探求就里、“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的求实作风。焦裕禄深入调查研究,面对面向群众请教、同群众商量,这种尊重群众、尊重客观规律的求实作风,生动体现了他对党的群众路线的遵循。三是“敢教日月换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奋斗精神。面对兰考贫困落后的实际,他立下雄心壮志:“拼上老命大干一场,决心改变兰考面貌。”这种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奋斗精神,生动体现了他对事业和责任的担当。四是艰苦朴素、廉洁奉公、“任何时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他生活简朴、勤俭办事,总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他亲自起草《干部十不准》,教育儿子不能搞特殊“看白戏”。这样的严于律己、洁身自好,生动体现了他对从严治党的自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焦裕禄、杨善洲、谷文昌等同志是县委书记的好榜样,县委书记要以他们为榜样,始终做到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努力成为党和人民信赖的好干部。”

毛泽东讲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邓小平指出:“没有这种精神文明,没有共产主义思想,没有共产主义道德,怎么能建设社会主义?”他强调,我们还要大声疾呼和以身作则地把这些精神推广到全体人民、全体青少年中间去,使之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文明的主要支柱,为世界上一切要求革命、要求进步的人们所向往,也为世界上许多精神空虚、思想苦闷的人们所羡慕。邓小平把共产党人的心学思想与实践精神提升到中国国际形象的高度,意义十分深远,他的大声疾呼仍然值得今天的人们深思。

四、“我将无我,不负人民”增强治国理政的软实力

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思想与实践精神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这是一个深层次的理论问题,必须谨慎而详尽地研究回应。

在儒家思想史上,自韩愈提出“道统”说以来,“道统”便成了关乎儒家文化的生命与价值如何得以传承延续、发扬光大的大问题。王阳明一反以往哲学以古代圣贤的言行为是非标准的观念,提出以人心具有的“心之良知”为判断是非标准的观点,由此阳明后学研究中提出了王门心学的内在矛盾问题。处于明清之交的哲学家陈确,师从刘宗周,创“人性无不善,于扩充尽才后见之”的心性说、理欲论和知行观。他指出,明末心学的发展最终归结为本体和工夫的关系问题。在他看来,“心之良知”如果是知恶知善、圆满现成的,那么“复那本体”的工夫不过是良知的外化,知行合一本就是合一不分的。如果需要“复那本体”工夫克制纠救,则表明心之良知并非“至善本体”。因此,本体与工夫、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便有矛盾。他还认为,本体与工夫、顿悟与渐修的矛盾,是以前者吞并、对置后者而达到同一的,这在当时即引起王门弟子的争议。然而,这既是王门心学自身发展内在矛盾的外在表现,又是心学传统思想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困惑儒家心学苦久的这一问题,到了现代新儒学思想家刘述先那里才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他曾用牟宗三的“智的直觉”概念解释:智的直觉所把握的虽是无穷的道体,但智的直觉的表现所展示的型态又有儒释道的不同。他批评传统的病害在过重“理一”而轻忽“分殊”,他强调“由现象以逼显本体,再探索本体如何在现象中呈现”才是对现代人有意义的说法,因此,“超越与内在有一种互相依存的紧密的辩证关系”,“由限制之中来体验自由,这才真正能掌握自由的实义”。在“无明”之中找到“法性”的根源,才能找到充满了意义与价值的创造性世界。熊十力曾在《新唯识论》中有这样的表达:“无体即无用,离用亦无体,功夫在即用显体,从用中悟出本体。”熊十力“体用不二”的禅宗式智慧表达也许能够部分地回答王门心学的难题。

然而,解答中国共产党人心学思想与实践精神关系的问题,则必须用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才有可能。马克思主义在强调物质决定意识的同时,也强调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强调实践基础上主体与客体的统一。马克思曾经指出,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都是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工业的历史“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这就是说,人类的所有能力包括德性在内,都只有在对象化地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有可能,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实质上就是实践的唯物主义。马克思、恩格斯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这就解决了王门心学的难题。

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历程,不仅告诫我们改造自己同时改造世界;而且教导我们改造世界同时全面自由发展和完善自己。到了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更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使现存世界革命化的过程中,必将出现每个人全面自由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生活在新时代的当代中国人对此有着更为深刻的体会和感受。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毫无疑义,初心不仅是共产党人心学思想的渊源,而且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各种实践精神的理论晶核。并且,实践精神在历史与现实的互动中又不断创造和丰富发展共产党人自身,并逐渐形成更为高尚的心学境界。

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伟大时代呼唤伟大精神,崇高事业需要榜样引领。中国共产党人的心学思想及其实践精神不断地相互转化,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像英雄模范那样奋发有为,不断产生出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譬如,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就经历了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形成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革命忠诚精神和国际主义精神,锻造了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组织实施的,以研制导弹、原子弹和科学实验卫星为主要内容的重大国防工程,在此过程中形成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在长期和平建设时期,我们产生和形成了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等。

另一方面,我们在中国共产党人心学的实践精神感召和鼓励下,不断成就新的人格力量,攀登中国共产党人心学思想的新高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危急时刻,又见遍地英雄。”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全党全社会要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大力弘扬英雄精神,汇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

新时代的治国理政实践,赋予中国共产党人心学以全新的理论内涵。2012年11月17日,在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就是共产党人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现实生活中,一些党员、干部出这样那样的问题,说到底是信仰迷茫、精神迷失。同时,他概括出的“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实际上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权力观的晶核,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唯物史观的理论光辉,同时也是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统一的理论基础。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夺取政权无疑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这场革命的实质是人民群众获得了当家作主的权力。习近平总书记用极其精练的语言概括了中国共产党人心学权力观的精华,表达了亿万人民对社会主义国家的真情实意。

2019年3月22日下午,意大利议长菲科同习近平主席举行会谈,临近结束时,突然冒出一句话:“我有一个很好奇的问题,不知能不能问一下?”全场目光注视着他。“您当选中国国家主席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习近平主席回答说:“这么大一个国家,责任非常重、工作非常艰巨。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我愿意做到一个‘无我’的状态,为中国的发展奉献自己。”他解释道:“我相信可以通过我的努力、通过全中国13亿多人民勠力同心来担起这副重担,把国家建设好。我有这份自信,中国人民有这份自信。”实际上,“无我”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是不计得失、不谋私利,是鞠躬尽瘁、无私奉献。“无我”也是一种宏大格局,是夙夜在公、勤勉工作,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到“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再到“我是人民的勤务员”,无不蕴含着以身许党报国的崇高境界。有了这种境界,才能全心全意爱民、贴心交心亲民,锻造出心系人民、为民担当的博大胸怀。

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是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有着不屈不挠、生生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为了追求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不惜流血牺牲,靠的就是一种信仰,为的就是一个理想。现在,许多人包括少数握有公权力的领导干部,已经放弃了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弃了理想和追求。而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恰恰是为实现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精神追求。如果我们切断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之间的价值链的联系,那么前人的理想和追求就会落空,后人就会失去前进的目标和方向。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批判了打着种种旗号的假社会主义思潮,提醒我们不能做叶公好龙式的社会主义者。他指出:“每当人民跟着他们走的时候,都发现他们的臀部带有旧的封建纹章,于是就哈哈大笑,一哄而散。”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强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正义是最强的力量,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从根本上讲,人民群众的存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就是共产党人心学思想和实践精神的根本支撑。

猜你喜欢
心学中国共产党道德
广东各地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1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意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跟踪导练(五)(2)
道德
道德认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浅谈王阳明及其心学思想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探索与实践
论王阳明心学的理论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