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留学生医学遗传学课程思政的探索与思考

2022-05-24 12:42俞婷婷
卫生职业教育 2022年9期
关键词:遗传学染色体留学生

乐 珅 ,俞婷婷 ,曹 青 ,刘 晨 *

(1.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 南京 211166;2.河南科技大学,河南 洛阳 471023)

近十几年来,外国留学生作为一个不断扩大的群体,已经成为南京医科大学教学主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留学生教育以培养医学基础知识扎实、临床操作规范、职业素质良好的国际通用型医学人才为主要目标。在精准医学时代,医学遗传学已成为临床医学人才必须掌握的理论基础之一。南京医科大学自2007年就面向留学生开设了医学遗传学课程,由于每年招生人数不同,课堂教学规模在几十人到上百人不等。

2020年,《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明确规定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即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明确了专业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基本载体,尤其对于医学专业课程,要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加强医德医风和医者仁心教育。因此,新形势下开展医学遗传学课程思政,是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选择。考虑到外国留学生还是潜在的传播和弘扬中华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使者,开展课程思政还应注意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和认同。

目前,对外国留学生开展课程思政还存在一些问题和难点。本文将从问题着手,着重对医学遗传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内容和方法进行分析。

1 外国留学生课程思政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核心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是对于外国留学生来说,由于缺少相应的生活背景和理论基础,很难产生共鸣,甚至适得其反。相对而言,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政教育,能使外国留学生更好地接受和吸收。因此,如何在专业课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成为当下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2 医学遗传学课程思政目标

医学遗传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课程,教学内容既包含医学基础研究中的热点,又涉及临床常见的遗传性疾病。该课程旨在为医学生奠定坚实的遗传学理论基础,培养必要的操作能力,提高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在此基础上顺应时代要求,将挖掘的思政元素如政治认同、医者精神、科学精神、公民品格、全球视野和法治精神等融入理论课教学,使外国留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

3 医学遗传学课程思政内容

根据上述课程思政目标,我们梳理了医学遗传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且尽量覆盖不同章节,初步撰写了10个案例(见表1),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表1 医学遗传学课程思政案例设计

3.1 中国科学家对遗传学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梳理1913年经典遗传学引入中国以来,中国遗传学百余年的发展历程,列举中国科学家对遗传学做出的伟大贡献,从而增强外国留学生对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解和认同。

1922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摩尔根实验室硕士毕业的陈桢在东南大学开设了我国首个遗传学课程,他从事的金鱼变异、遗传与进化研究是我国最早开展的遗传学实验工作。1927年,李汝祺(在摩尔根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在燕京大学开设细胞遗传学课程,并开展动物遗传学研究,发现了中国马蛔虫和欧洲马蛔虫染色体数目的差别。1929年,李先闻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到中央大学执教植物细胞遗传学课程,他回国后主要从事农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是国际公认的植物细胞遗传学开拓者之一。1937年,在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获得博士学位的谈家桢回国赴浙江大学任教,讲授综合进化遗传学,并建立了遗传学专业培养遗传学研究型人才。他以亚洲异色瓢虫为研究对象开展群体遗传学研究,“异色瓢虫色斑嵌镶显性”的发现成为遗传学研究的一项经典工作。1941年起,在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李景均先后在金陵大学等多所大学农学院开设群体遗传学课程,编写的《群体遗传学导论》被学术界公认为群体遗传学领域经典名著。

1948年,徐道觉报告了人类的一种隐性遗传——折叠舌。

1949年,在湘雅医学院任教的卢惠霖完成了摩尔根《基因论》的中文翻译工作,但因种种原因,译本在1959年才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发行。在医学遗传学方面,华人科学家的接力研究明确了人类的染色体数目:1952年徐道觉从无意间的发现找到低渗溶液预处理制备染色体标本的技术,1955年蒋有兴公布人类拥有46条染色体。1961年杜传书证实蚕豆病病因是G6PD遗传缺陷,1962年刘祖洞开办人类遗传学讲习班,1963年卢惠霖报告了色盲的性连锁遗传规律。1966年以后,科学研究工作几乎停止,但遗传学家没有放弃学术追求,想方设法开展遗传学研究。在人类医学遗传方面,有卢惠霖、夏家辉的染色体分带及高分辨G带技术(1972年),韩安国的胎儿绒毛细胞遗传学分析(1973年),曾溢滔的血红蛋白生化遗传研究(1975年),刘祖洞的大别山地区遗传流行病调查(1975年)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遗传学取得了长足发展。1979年,谈家桢邀请美国科学院院士James Bonner带领学术团队来中国开设分子遗传学培训班,为我国开展分子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骨干。而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做出了杰出贡献,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

多位遗传学家海外学成回国的经历,彰显了中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而他们对祖国遗传学事业持以坚定信念、执着追求和坚韧毅力,研究中大胆创新,彰显了科学精神[2]。

3.2 合作精神和全球视野

1953年,沃森和克里克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使遗传学的研究从细胞水平深入到分子水平。但是,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离不开如富兰克林、威尔金斯、查伽夫等一代代科学家的知识积累和传承。引导外国留学生领悟每次科学进步的背后是众多科学家的努力和付出,只有相互合作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发展。除此之外,通过讲述20世纪90年代中国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始末,回顾中国作为该计划6个参与国中唯一的发展中国家,与美国、英国、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团结一致圆满完成人类基因组预定测序计划的历史,体现出只有具备全球视野才能更好地推动科学的进步。作为从不同国家来华学习的留学生,这点尤其需要强调,因为他们的存在将来也许会成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合作的契机。

3.3 医者仁心和科学精神

作为一名医学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更要有仁爱之心。为此,我们通过介绍新药格列卫研发团队与时间赛跑的案例,体现“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医者精神。

1988年,Druker教授在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新建了自己的实验室,针对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CML)进行研究。该病分子机制在当时已基本清楚,即染色体畸变导致的BCR-ABL融合蛋白,该蛋白具有高酪氨酸激酶活性,会使细胞具有恶性增殖能力。为挽救CML患者,他首先对以炎症为治疗目标而构建的小分子库中的小分子一一进行了测试筛选,希望找到一种抑制该融合蛋白酪氨酸激酶活性的抑制剂。他经常会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十一点,最终找到了一个编号为STI571的化合物,能够有效杀灭CML患者的异常粒细胞。STI571在经过简单改造之后就进入了动物实验阶段,但它在多种实验动物身上都表现出不良的副作用,特别是参与试验的狗出现了几乎致命的严重肝脏反应。眼看项目就要胎死腹中,但是Druker并没有放弃,而是通过不断试验最终迎来了转机,在猴子身上试验取得了成功。但STI571的研发并未就此一帆风顺,在新药即将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支持Druker展开研究的CibaGeigy公司发生了巨大变动。该公司与另一家制药公司合并组成了如今国际制药界的巨头——瑞士诺华公司,合并后的新公司似乎对这个新药项目并不感兴趣。Druker又锲而不舍地说服了诺华公司,终于让STI571也就是格列卫进入了临床阶段。格列卫上市后在社会上引发了巨大反响,美国《时代周刊》对其进行了报道,称其为“革命性的药物”“抗癌战争的新武器”。而格列卫确实不负“神药”之名,它使CML患者的5年生存率从不到60%提高到了90%以上,把CML从一种难治的癌症变成了可以被管理的慢性疾病。更为神奇的是,这种靶向BCR-ABL的药物对除CML之外的多种癌症都表现出了良好的疗效。目前,格列卫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用于十几种不同癌症的治疗,Druker也因为在药物设计方面开创性的工作于2009年获得了被誉为“生物学和医学诺奖风向标”的美国拉斯克奖[3]。

科学精神不仅仅指创新精神,还包括科学研究中百折不挠的精神。医学遗传学课程教学中,我们通过介绍遗传学家麦克林托克卓越而坎坷的一生,培养学生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20世纪初期,细胞遗传学在当时还是一门新兴学科,麦克林托克和同事一起在这一领域有了一系列重要发现。她首次从形态学上描述了玉米完整的染色体,并成功将部分性状定位到染色体上,确定了它们间的连锁关系;详述了三倍体玉米的染色体形状;首次在实验中观察到减数分裂中的同源染色体交叉互换现象,验证了染色体互换和连锁基因的重组关系,为摩尔根的“染色体交换导致基因重组”假说提供了直接证据。她还是发表玉米连锁遗传图谱的第一人。麦克林托克的贡献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1944年当选为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历史上第三位获得该荣誉的女性),1945年当选为美国遗传学会首位女性主席,麦克林托克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巅峰。但是随后,麦克林托克发表的关于“跳跃基因”的研究成果引起学术界的一片哗然,人们认为这项研究是不可理喻的,特别是“基因的表达可以受到调控而改变”以及“基因可以在染色体上跳跃”的发现,极大地挑战了当时学术界的认知,即“基因在染色体上是固定不变的”。一时间,赞美、荣誉戛然而止,批评、质疑汹涌而来,她逐渐成为行走在主流遗传学界边缘的人。在多次试图向学术界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失败后,她选择对自己的发现避而不谈,并且从1953年起再未公开发表任何研究成果,学术界也慢慢淡忘了这位曾经的学术新星。不过,她始终淡然处之,默默从事自己钟爱的遗传学研究。直到20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方斯华·贾克柏与贾克·莫诺(发现了“乳糖操纵子”,并认定其与基因调控有关,证明了麦克林托克在转座子以及可移动基因元件方面的研究成果与理论是正确的。麦克林托克重获主流遗传学界的认同,赞许和仰慕又纷至沓来,在她82岁高龄终于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后的麦克林托克依旧淡然,她将荣誉归功于自己的导师和同事。

3.4 医学伦理教育和法治意识

科学与技术本身是客观和理性的,但承载着人性需求和价值追求的技术及成果与研究行为本身却存在着“善、恶、淑、慝”之分。1974年,著名的“伯格来信”建议全世界的分子生物学家自愿暂停重组DNA研究,并讨论控制其潜在风险的规则。“伯格来信”体现了科学家对生命伦理与生物安全的理性思考,展现了科技发展中科学家负有的特殊责任,揭示了科技发展和生命伦理的相互约束和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引发前瞻性政策法规制定的思考。同样,通过介绍2006年山中伸弥团队发现的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在临床应用安全性和可靠性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外国留学生学会辩证地认识和分析问题,培养法治意识。

4 医学遗传学课程思政的方法

对于医学遗传学课程思政,我们主要采取案例式教学方式,有的案例由教师授课时进行分享,有的则借助网络平台如超星学习通进行线上分享与讨论。课时分配上,案例讲解最多5~10 min,且尽量是理论知识点的有效补充,这样既不会喧宾夺主,也能够与专业课无缝衔接,避免相互割裂[4]。至于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可以采用提交小报告以及线上统计讨论方式。

5 结语

外国留学生是高校教学主体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应对留学生课程思政建设给予足够的重视,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对留学生进行全人教育,为社会输送有用之才。为此,我们深挖医学遗传学课程中蕴含的德育内容,编写成案例,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教学,这将成为外国留学生课程思政的一次有益尝试。

猜你喜欢
遗传学染色体留学生
小麦-中间偃麦草2A/6St代换系014-459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例析对高中表观遗传学的认识
留学生的“捡”生活
多一条X染色体,寿命会更长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为什么男性要有一条X染色体?
实验设计巧断遗传学(下)
真假三体的遗传题题型探析
能忍的人寿命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