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级而上,让随文练笔高效落实

2022-05-26 10:22王修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2年6期
关键词:随文练笔语文能力

王修成

【摘 要】从读到写,是思维认知上的重大突围,教师要设置相应的层级阶梯,积极鼓励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体悟和思考,更好地为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服务。教师要善于统整文本范例与学生认知之间的联系,找准彼此之间的临界点,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提升随文练笔的实践性效益。

【关键词】拾级而上 随文练笔 思维突围 语文能力

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火烧云》一文选自著名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作者以简洁而质朴的语言展现了火烧云的霞光之美、色彩之美以及形状的变化之美。整篇文章语言生动而形象,采用了朴实的写作方法,是引领学生进行读写结合、随文练笔的有效素材和经典范本。下面,笔者就以这篇课文的第1自然段为范例,谈谈如何借助该自然段的载体效能,引领学生进行随文练笔,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一读:提取文本信息,窥探选材智慧

这篇课文的第1自然段主要描写的是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在火烧云霞光的照射和笼罩之下,改变了原本的色彩。看似简单的一个语段,却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学生品味语言、借鉴写法、内化认知的重要资源。

学生进行仿造性练笔时,首先应该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这个自然段时,教师首先就可以引导学生圈画语段中的相关信息,文中作者描写了哪些事物在霞光的映照下发生了巨大的色彩变化,相机构建学生对这个文本第一层次的阅读感悟……

学生在快速扫描中就能按序从课文中提炼出相应的事物,比如小孩子、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老头儿。由于这个段落所描写的内容学生并不难理解,因此在快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并不需要给予学生太多的时间,而是以快速提炼、捕捉和关注的方式,组织学生提取出文本中所描写的具体事物。

这些事物提炼出来可以集中呈现,从而探寻出作者选择事物的特点:第一,这些事物并没有局限在某一个维度上,而是呈现出不同的广度,作者也从中抽选出了相应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第二,这些事物所指向的维度和标准是各不相同的,比如描写小孩子,选择了孩子白嫩的脸庞;描写老汉,则选择了白花花的胡须;而描写动物,则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大白狗、红公鸡、黑母鸡等。

这样的探寻就意味着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探究的过程中,真正地认识到:作者对被照耀的自然界中的事物选择是充满智慧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由此,教师就可以借助作者所呈现出来的事物,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想一想还有哪些事物也会被霞光所笼罩,从而发生巨大的变化。

二读:关注描写焦点,还原观察状态

描写自然景观,除了要具备一定数量的语言储备之外,离不开作者深入、细致的观察。很多教师基于生活常识,会认为所有事物在霞光的映照下都会变成红色,而写出来的段落都应该呈现出一派红扑扑的场景。事实上,不同的事物原本的色彩是不同的,在红色霞光的映照之下,所展现出来的整体色调虽然是以红色为主,但最终还是会有着色差上的差异。作者在深入细致的观察之后,将这种红分成了不同程度的色彩,揭示了红色背景下的细微差别。

因此,在让学生第二次阅读文本时,教师就可以践行细读品味的方式,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语段当中描写事物色彩的语言上,感受其在展现红色时,语言中的微妙不同:由于小孩子的脸原本就应该是白嫩嫩的,经霞光一照,必定是红扑扑的,这与课文中“大白狗”的情况相同;而红公鸡原本就是“红色”的,在霞光的笼罩之下,就由“红”变“金”;而黑母鸡原本是“黑”色的,在红色霞光的映照下,就转变成了“紫檀色”……只有对火烧云笼罩下的自然景物进行深入、细致,甚至是对比式的阅读和观察,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最终色彩上的差异。

从低层次的阅读提取相关事物,到第二层次的阅读品味文本中表示色彩的语言,在不断升级的阅读过程中,学生将对文本语言的感知,从信息提取的层面逐步内化到文本语言表达的逻辑层面上,并借助这些逻辑语言,还原了作者的观察状态,从而不仅感受了文本的语言魅力,而且培养了相应的观察技巧和意识,实现了语言和观察方法的双重积累。

三读:提供异质素材,明晰努力方向

随文练笔不是对文本资源的随意模仿,其训练价值点绝不应该是随心选择的,而需要紧扣文本的资源内容,与学生现有的原始能力进行对照,找准范本与学生认知之间的落差,从而明确读写结合的训练方向。

鉴于此,教师可以根据第1自然段中所列举的事物,对课文进行如下修改:

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让小孩子的脸变红了,让大白狗变红了,让红公鸡变成金色的,让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让小白猪也变成了金色的,让老人家的胡子变成了金胡子了。

教師以夸张和放大化的示范朗读之后,引导学生说说对修改之后语句的感受。很多学生认识到这样表达的不足:其一,句式单一,全部都是“变成……”,朗读起来生硬机械;其二,描写的语言毫无变化,尤其是事物呈现的方式,都较为呆板。由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将修改之后的文字与课文中的原文进行对比,从中探寻到常态阅读下所无法探寻到的表达密码:在描写的形式上有着多维的变化。文中除了描写“大白狗”“红公鸡”和“黑母鸡”直接使用了“变成了……”的句式,展现火烧云的霞光之外,其他事物的描写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句式。比如,小孩子的脸转变成了“照得……红红的”;“两头小白猪”则是通过主人“喂猪的老头”看着的方式呈现出来的;而老头的胡子变化,作者并没有直接描写,则是借助“乘凉的人”表达出来的:“您老人家必要高寿,您老是金胡子了。”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就是个例子。”教材中经典语段所蕴藏的创作元素,就包含了丰富的价值意趣,如果仅仅靠教师传递和灌输,学生就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在这一案例中,教师通过修改,为学生提供了与课文中语段进行对比和辨析的资源,让学生在比照式的阅读中,解构蕴藏在文本中的表达资源,彰显教材的范例价值。

四读:搭建练笔平台,审视修改完善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能力的生长,绝不能空留在认知性层面上,而需要鼓励学生在内化语言、习得方法之后,进行实实在在的实践练笔,将自己的阅读所得融入写作的过程中。

鉴于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以“生活中还有哪些事物在火烧云的照射下有所改变”,依照上述环节中的内容,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就可以从三步入手:首先,确定合适的描写对象,可以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将可以描写的环境划分成为不同的场景,比如校园中、街道上、公园里、田野中,不同的场景中有不同的事物选择,但应该符合场景所属的特征;其次,在确定了场景之后,所选择的事物就需要体现在不同的维度和层次上,不能局限在某一个方面,凸显事物选择的广阔性;最后,借助于多样化的方式,展现这些事物的特征,避免语言表达的僵硬。

由于学生认知和接受能力相对有限,在一次练笔中,或许并不能将所有的内容都关注到,在其他的一些价值点上,常常会形成一些偏差。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练笔初稿之后,以审视性的视角,再次阅读课文第1自然段。正所谓“行,然后知不足”,如果始终让学生处于接受性的状态,他们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缺少的是什么,只有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做”一次,学生才能明晰自己在表达过程中所欠缺之处。此时,教师就可以相机组织学生展开第四轮的阅读,即将自己所创作出来的内容与课文中的语段再次进行对比阅读,学生就能从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明确修改方向。

比如有的学生在练笔之后的对比阅读中发现,自己所选择的事物没有涉及人物,缺乏动态感和生命之美。此时,学生在自己所确定的田野环境中,就增加了农民伯伯喜获丰收时被火烧云照耀下的场景,促发原始语段形成了质变的升华。

还有的学生的练笔中原本并没有涉及具体的人,更没有对话,在读了课文之后,通过修改,写出了这样的语段:

小溪变成橘黄色的,房顶变成紫色的了,公园里的樹木椅子变成了金色的,浇花的女孩儿看着小草变成红色的,她刚想说“好神奇呀”,旁边走来个小弟弟对她说:“哇,姐姐的脸好像一个红苹果呀!”

从阅读习得到积极尝试,再到深入对比,最终到完善修改,学生真正将教材中的内容迁移运用到了自己的创作过程中,丰富了写作方法,锻炼了表达能力。

从读到写,是思维认知上的重大突围,教师要设置相应的层级阶梯,积极鼓励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体悟和思考,更好地为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服务。

猜你喜欢
随文练笔语文能力
国学积累:语文写作教学路径的多元探寻
从“听说读写”到“语思审文”——从周丽蓉老师《开学第一课》实录看语文能力的培养
在“闲书”阅读中培养语文能力——儿童“闲书”阅读指导例谈
随文练笔,随意不得
浅谈随文练笔的几种形式
浅论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策略
应用型本科人才语文能力培养策略研究
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随文练笔的策略分析
浅谈低年级随文练笔的有效训练
随文练笔,让阅读教学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