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与劳动教育的融合路径

2022-05-27 23:10王璇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5期
关键词:融合路径高中语文教学劳动教育

王璇

内容摘要:劳动教育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学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路径之一。文章在分析二者关系的基础上,结合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资源,探索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的路径。

关键词:劳动教育 高中语文教学 融合路径

2020年3月國家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针对各个学段的劳动教育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与建议,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在“前言”部分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相较于2017年版,修订版增添了“劳”的表述,由此可见“劳动”对于个体全面发展有着重大意义。高中生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将“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有机融合将有助于高中生及时形成劳动观念、养就劳动品质。因此,探索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也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担负起的时代教育使命。

一.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内在联系

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关系紧密,厘清二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我们理解语文学科渗透劳动教育的缘由,加深对二者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探索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路径。

1.高中语文教学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既要求学生学习系统的文化知识,更需要落实到行动中去,在实践中培养劳动品质。语文课程所具有的综合性、人文性与实践性可以使劳动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较好地落实。学生可以凭借学习语文课程中涉及生产劳动的内容,培育热爱劳动的思想情感和奋斗奉献的劳动精神,通过种类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2020年7月,教育部研究制定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中小学要在语文、历史、艺术等学科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要有重点地纳入劳动创造人本身、劳动创造历史、劳动创造世界、劳动不分贵贱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纳入歌颂劳模、歌颂普通劳动者的选文选材,纳入阐释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内容,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2]这在宏观方面给当下高中语文教学渗透劳动教育提供了思路,使得劳动教育成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一大组成部分。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而劳动又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因此,劳动教育是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实施途径之一,高中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劳动教育的实践路径。

2.劳动教育促进高中语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有关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课文是进行劳动教育的绝佳资源,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活动,不仅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方面获得提升,而且在文化传承与理解方面接受了尊重劳动、热爱劳动、无私奉献的传统美德文化,逐步树立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此外,高中语文是注重实践的课程,劳动教育可以作为语文实践的一种载体,来锻炼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高中生在语言实践活动和真实的语言情境中培养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可以说,劳动教育本身具备的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多方位的教育功能,对于高中语文教学育人目标的达成有着巨大的价值。

因此,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可以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成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共同推进基础教育立德树人这一目标的达成。

二.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的路径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3]可见,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劳动教育”不能单纯地上成“劳动技能课”,而应该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在教学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引领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的观念,欣赏劳动成果的美丽,体悟劳动过程的艰辛,激发劳动参与的意识。因此,探索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融合的有效路径十分必要,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整合以劳动为主题的阅读教学资源

阅读作为学习祖国语言文字最重要的途径,语文教学中应当整合以劳动为主题的课程资源,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激发热爱劳动的情感。

最新投入使用的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充分贯彻了劳动教育的要求,选入大量与劳动相关的题材。必修上册中的第二单元收录了六篇以“劳动”为主题的作品,六篇课文分别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劳动者的劳动面貌。针对这一劳动主题明显的学习单元,教师并不需要作过多的开发就可以组织教学。单元导语中指出:“学习本单元,通过专题研讨等活动,深入体会‘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思想,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4]在教学中可设计三到四个话题进行专题研讨,例如就“劳动的崇高与美丽”这一话题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讨论各篇如何调动读者产生这样的阅读体验。学生只要通过认真研读课文,就可以了解到不同的劳动形象身上具备相同的劳动精神,从而获得自己的阅读感受,劳动教育就在阅读研讨的过程当中自然展开。

但是,除了显性的劳动主题单元,统编本高中语文教材中还分散着其他可以作为劳动教育资源的教学内容。教师应当具有敏锐的眼光深入挖掘资源,尝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打破单元体例,系统整合相关课文使之成为一个全新的学习课题。例如在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中,《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与《中国建筑的特征》两篇课文分别反映了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的探索及发现,展现了屠呦呦与梁思成两位著名学者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着重表达的主题思想是科研创新精神。教师在把握单元主要学习任务的基础之上,应当进一步思考其中是否有可以作为劳动教育的教学资源。屠呦呦经过多年执着不懈的实验与探索,最终才找到利用青蒿素治疗疟疾的方法,从而拯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正是通过劳动,价值才得以创造,生命才得以延续。奋斗进取、勇于创新的劳动精神借由屠呦呦的形象感染了学生。通过梁思成对于中国传统建筑基本特点的专业阐释,教师应引导学生体悟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与手法是由世世代代劳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所积累的宝贵经验中提炼出来的,它是智慧的结晶,这样的劳动成果经得起千百年的考验,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劳动的价值在于缔造美好生活。再如高中语文必修下册中的《庖丁解牛》与选择性必修下册的《种树郭橐驼传》这样两篇文言文,其主人公都是普通的劳动者,却都在自己的工作领域将专长发挥到了极致。教师可以将其重新整合组元成一个微型学习课题,从劳动教育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要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认可劳动不分贵贱,懂得尊重普通劳动者。这样一来,学生在探究重新组元后全新的主题学习过程中,也就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劳动教育。

2.挖掘以劳动为主题的写作教学资源

如果说阅读是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转化的信息输入过程,那么写作则是内部语言向外部语言转化的信息输出过程,通过写作能够促进学生提升劳动认知,深化劳动情感。

教材是课程的载体,是课程性质与理念的具體体现。作为教学的主要凭借,我们首先应当立足教材内容,挖掘其中的劳动资源进行劳动教育。在学习完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以“劳动”为主题的第二单元的课文之后,顺理成章地配合“单元学习任务”中的第四项“写一个你熟悉的劳动者”,进行劳动主题的写作教学,及时深化学生劳动情感,检测学生学习成效。在教学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时,可组织学生开展体验性、探究性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调查、讨论,以书面的形式对于丰富家乡的文化生活提出自己的建议。通过对劳动过程与劳动体验的记录与描写,加深对于劳动的理解与感悟。此外,要将写作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例如积极指导学生将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鼓励和支持学生在课后创作以歌颂普通劳动者、歌颂劳动精神与劳动成果为主题的优秀作品,强化学生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情怀。还可开展形式丰富的写作活动,如在“五一”劳动节期间举办劳动主题的征文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的创造性热情。如此,既充实了高中语文写作教学内容,也使得劳动教育自然地渗透进语文学习中去。

3.创设以劳动为主题的口语交际情境

高中新课标中强调“情境教学”,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为“活动”的展开提供背景。由课内拓展延伸到课外,根据学生的发展需求设置特定的场景氛围,做好活动的设计,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天然具有情境性的特点。可创设以劳动为主题的口语交际以锻炼高中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化劳动认知。教师可以立足于两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表达:一方面,以现有教材为依据进行训练,例如学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课,就“你对工匠精神的理解”“现代社会是否还有必要坚守工匠精神”“如何践行工匠精神”等一系列问题逐个进行讨论,邀请每一位同学口头发表自己的意见。以此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并深化对于劳动的认识,激发学生尊重劳动、追求卓越的情感。另一方面,举办以劳动为主题的辩论或者演讲。例如结合时事就“新冠疫情中涌现出来的典型人物和事迹”或“脱贫攻坚战中的‘时代楷模’”为主题举办一次小型演讲比赛,营造关心劳动、学习劳模的良好氛围,弘扬不畏艰难、敢于担当、坚守岗位、乐于奉献的高尚品格。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既可以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升语言修养,又能纠正错误的劳动认识,加深正确的劳动观念。

4.开发以劳动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高中语文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即加强实践性,倡导通过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语文学习方式,正是落实这一课程理念的有效途径,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为此设置了专门的综合活动单元。综合性学习相当于为学生搭建了一个活动平台,这里的“活动”就相当于是“劳动”,在真实情境中,学生成为劳动学习的主体。这样的劳动实践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使得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因此十分有利于渗透劳动教育,强化劳动实践。

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中包含了三项学习活动:记录家乡的人和物、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以及参与家乡文化建设。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因势利导,积极地指导学生开展“服务性劳动”。例如鼓励学生采访家乡有关人物,收集整理相关的文献资料和实物资料,记载家乡的人物与历史。利用假期在家乡的图书室体验岗位实习,对藏书、阅览情况进行研究调查,在志愿服务结束后从家乡实际出发提出文化建设改进建议。对于家乡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力所能及地通过大众传媒等平台普及文化遗产知识,推动家乡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借助此类社会实践服务,使学生在真实的活动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从而提高自身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劳动能力,深化对于劳动的感知,树立服务的意识,有效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此外,教师还应自主设计多种形式的综合性活动,将课内与课外打通,延伸至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可以围绕“生活中可爱的劳动者”主题,设计一次综合性学习,丰富学生的职业体验,参与进真正的“生产劳动”。具体要求如下:

(1)拟一份计划书,确定访谈对象、主题、时间、地点等,然后拟定访谈提纲。

(2)访谈中发问要礼貌得体,交流中要给予积极回应,访谈结束后要及时整理访谈记录。

(3)在征得访谈对象同意的情况下,参与并体验对方的工作,记录自己的劳动过程。

(4)形成一份劳动心得书面报告,记述自己的劳动过程以及劳动感悟。

(5)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交流讨论会,组员依次分享关于劳动的认识与体会。

这样的综合性学习,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劳动技能,使学生的劳动观念更加深刻、真实,而且为个体创造了一份独特的劳动体验,经历完整的生产实践过程有助于强化学生劳动意识,优化劳动技能,进而完善自身劳动修养,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只有通过有汗水、有老茧和有疲乏的劳动,人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通过劳动,人才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5]实施劳动教育的重点也正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树立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理想。

总而言之,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融合有利于新时代育人目标的达成,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和深刻的教育意蕴。在实际的操作中,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把握语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积极探索劳动教育与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融合路径,为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贡献力量和智慧。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2020-7-15.http://www.gov.cn/zhengce/zhe ngceku/2020-07/15/content_5526949.htm.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3-26.http://www.gov.cn/xinwen/2020 -03/26/content_5495977.htm.

[4]温儒敏主编.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31.

[5][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周蕖,王义高,刘启娴,董友,张德广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165.

猜你喜欢
融合路径高中语文教学劳动教育
传统商贸与互联网时代供应链模式比较及融合路径研究
高校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融合的路径研究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性与相通性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