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的探索

2022-05-30 06:17蒙方
教育周报·教研版 2022年13期
关键词:圆明园言语语言文字

蒙方

语感,其实就是一种个体的语文修养,它是个体在长期规范的言语实践中逐步养成的一种具有浓厚经验色彩的能比较直接迅速的感悟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具备了良好的语感能使人感受言语之精妙,洞见言语之精髓,把握言语之理趣,更能使其步入丰富而又美妙的精神世界,受到诸如文化、审美的熏陶。敏锐的语感是学好语文的重要条件,是构成一个人语文素养的核心因素,是一个人语文水平的重要标志。在此,笔者就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能力作了一定的探索。

一、语言情境中引导学生感受语感

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阅读性材料都是一些基础性的文学作品,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许多老师只能做到简单层面上的字面解读,而严重忽略了语境之外的深层含义,这就是语感的体现;语感是最敏锐深切的水平,在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语感的渗透,可以显著带动起小学生想象力思维和创造性水平的发展,这是对小学生语言文字的基础性体现,又与小学生的悟性水平密切相关。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良好语境的创设则对小学生语感的培养具有显著意义;一定的语境下,可以辅助小学生完成具体语文素材的分析和琢磨,最终实现对于语言的精确把握。例如,在诗歌的学习中,老师可以让学生首先熟读诗歌内容,在整体把握诗歌基础内容的前提下,再进行具体内容的推理和琢磨,通过音乐、视频以及图片作为背景衬托,为学生呈现出相应的语感情境,让学生用心去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元素,品读和领会作者组词造句的妙处,由此,小学生才能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把握情境中的情感和思路,实现小学语感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又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悟乌鸦找水喝的情景,我抓住了关键词“焦急”“到处”来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生活经验体会乌鸦口渴时找水喝的心情和动作,有感情地反复读,再加上表演,学生很快走进了文本,体会到乌鸦当时找水喝的焦急心情。就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语感在读中、演中悄然形成。

二、多种形式的朗读增强学生语感

语感是学生在朗读或阅读过程中对语感感知和情感领悟的一种意识和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指导多种形式的朗读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意境美、动态美、节律美的感受能力。(1)通过指导学生边读边模仿动作来增强学生对语言的表现力和动态美的形象准确的把握。(2)通过图文对照、情境结合,让学生在读中读出意境,读出感情,能说出体会,表达感受一并能在头脑中想象或重现画面。如在教学古诗《小池》的第一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时,教师在学生初步理解的诗意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欣赏,紧扣惜和照来加以体会,学生很性就能入情入境,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深刻地悟出语言和言情达意性、感染力和意境美。(3)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如自由读、默读、分组读、分角色读、齐读、引读等,使学生在读中深切感受语言的节律美,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语感的目的。如在教学儿歌时,由于课文较口语化浅显易懂且读来琅琅上口,许多学生喜欢唱读,而不能做到感情朗读,无法实现语感的培养。那怎么办呢?先创设情境,渲染气氛,然后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读,读出意境,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同时穿插叠词的讲解,这样用眼看,用嘴说、读,用心去感受,既理解了课文,又锻炼了说话能力,深切的体会到了语言的节律美。

三、调动形象思维丰富学生的语感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通过形象思维的“引路”,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像”材料,让学生在身临其境般的体验中陶冶情感,感悟课文的意境,获得丰富的语感。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园中许多景物都是仿照各地名胜建造的。如,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雷峰夕照,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还有很多景物是根据古代诗人的诗情画意建造的。如,蓬莱瑶台、武陵春色。园中不仅有民族建筑,还有西洋景观。”引导学生感悟这部分内容时,由于圆明园很多风景已不复存在,对圆明园的美只能凭空想像。要想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必须化抽象为具体,借助图片,音乐等媒体,联系生活,激发想象,让学生体验、感受、以直观的形式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语感。教学中,应先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让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幅幅迷人的画面,接着出示平湖秋月、雷峰夕照等图片,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图片,与自己想象中的畫面进行对照。在图片的引领下,学生进入了美不胜收,引人入胜的境界,油然而生出赞美,自豪之情。此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图片(某个景点),把这一幅幅图片的画面具体地描述出来。这样由抽象到具体,化抽象为直观,形象,“读文——想像——感悟——表达”相结合,既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又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语感。同时,也为下文学习、感悟圆明园被毁,激起愤怒之情埋下伏笔。

四、实际言语的运用中发展语感

“要能游泳,必须下水。”学生在阅读中习得的语感,只有在更多的语言实践中运用,才能使语感不断强化。“通过熟读、背诵形成的语言积累,还要经过迁移性的练习才能逐步实现内化。”因而在教学中,教师要以读促写,组织学生开展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创造性的口头语言表达,书面写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言语的运用过程中,进一步感悟言语之神妙,把握言语之精髓,也使课文的思想得以延续,自身的语感得以发展。在教学《鸟的天堂》一课后布置了一道综合训练的课外作业:让学生先写一篇《“鸟的天堂”导游解说词》,然后分组模拟旅游情境。看谁介绍得生动、具体,看谁了解得全面、详细,分别评选优秀“导游”和“游客”。这一作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加强语感训练。

总之,培养学生语感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因为语感是通向更高语言文字境界的桥梁,使学生语言基础、生活体验、思想情趣和文学修养的综合体现,一旦形成,将终身受用不尽。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语感的培养,努力提高他们感受语言的灵敏度和顿悟力,才能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全面提升。7DCEB35C-4A52-4DB8-8E68-37F0210FBCFA

猜你喜欢
圆明园言语语言文字
关于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印象·圆明园
The Old Summer Palace on the photos 珍贵老照片,还原圆明园
芜湖市芜湖县召开语言文字工作会议
游圆明园有感
“反”教语文 破解文本言语形式
圆明园里过大年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安陆市荣膺语言文字工作“达标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