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和实践路径

2022-05-30 10:48王克娜乔增正云长海
理论观察 2022年11期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思政课信仰

王克娜 乔增正 云长海

摘 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条生命线,为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奠定了理论基础,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最鲜活的德育资源和生动的教材,对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具有凝心聚力、教育引导、鼓舞激励的价值功能。高校思政课要以伟大建党精神补足青年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钙”;以伟大建党精神激励青年学生厚植爱国情怀;以伟大建党精神蕴养青年学生的斗争精神,并以此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和获得感,引导青年学生自觉成长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伟大建党精神;理想;信仰;思政课

中图分类号:G641;D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11 — 0045 — 04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首次提出并论述了伟大建党精神:“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1]伟大建党精神的提出,不仅是重大的思想创新,更具有深刻的时代意义和思想教育价值。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肩负着培育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如何将伟大建党精神的精神内核、深刻内涵、信念意志、厚重底蕴有效地传递给青年学生,帮助青年學生学深悟透伟大建党精神,激励广大青年学生坚定信仰,勇于践行历史责任,是值得深刻思考的。探索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内涵、理论、实践,对于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时代意义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源头,是贯穿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一条生命线。

(一)伟大建党精神为研究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出发点、立足点。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逻辑起点和起源。正是因为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追求民族解放、人民幸福和探寻救亡图存道路的过程成立了中国共产党。在与马克思主义真理结合的过程中坚定了共产主义的信仰,深刻改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发展方向、改变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命运。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奋斗形成了丰富的理论成果,也展现出了独特的精神风貌,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精神品格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来源。由此可见,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根。

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庞大而丰富,由建党百年发展历程中展现、发展、凝练出的一系列伟大精神而构成。这些伟大精神虽然是在革命、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形成的跨度长达百年的时间,但是这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有脉络、有主线可寻的,这一主线就是伟大建党精神。无论是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表述的具体内容都不相同,但是探寻这些精神的内核都包含了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可以说是伟大建党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活的展现与活的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长期奋斗中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锤炼出鲜明的政治品格。历史川流不息,精神代代相传。”[2]也就是这种川流不息和代代相传使精神谱系成为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伟大建党精神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起点,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活的灵魂,贯彻始终的生命线。伟大建党精神所展现出来的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初心使命、无私牺牲、勇于担当、对党忠诚、不懈奋斗、坚持真理的政治品格,成为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论基础。

(二)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这个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自鸦片战争后,各种主义和思潮都在中国大地上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改良主义、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但都不能解决中国的困境。马克思主义一经传入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具体国情、同工人运动相结合,这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先锋。在党不断发展、不断深化认识过程中马克思主义最终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坚定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坚持真理、坚守理想,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信仰的坚定性,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性的追求。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性。如果说寻找真理,坚守理想是对理论的“知”,那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就是在结合实际国情前提下的“行”,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就是在行过程中的“勇”和“毅”。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性,体现了深厚的人民情怀。“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共产党人为什么能够面对各种险峻斗争、各种风险挑战不断奋进,主要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优秀的品格、崇高的精神。伟大建党精神生动的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诠释了不畏艰险、不惧牺牲、勇于担当、一心为公的精神,为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提供了遵循。

(三)伟大建党精神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指引

一百年来,党经历了沧桑巨变,带领中国人民历经风雨,穿破艰难险阻,取得了辉煌的伟大成就。当前,我们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着新征程、新目标、新挑战,面对着更加纷繁复杂的国际环境和更多的不确定因素,我们不能停留在已经取得的辉煌成就上驻足不前,而是要奋勇搏击、更进一步。这就要求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践行伟大建党精神,进一步锤炼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领导能力和应对风险挑战的能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一蹴而就的,也“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面对新时代的赶考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我们一定要继续考出好成绩,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面对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指引,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撑,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需要继续弘扬的精神,需要继续以科学的理念、勇毅的决心、斗争的精神把伟大复兴与人民幸福紧密相连,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殊性在于教学目标要求更加复杂、内涵更为丰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清楚地阐明了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的战略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从意识形态工作的战略高度把握肩负的使命和特殊地位。所以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活动不仅要系统地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立场、观点、方法,更需要通过知识的学习来帮助学生构建学生的精神世界,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实现价值引领和知识教育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需要教学上的理论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更加需要理论武装和价值引领。伟大建党精神体现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知行合一、勇于实践、注重精神、不忘初心的政治品格。这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目标高度一致。

(一)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契合点

以伟大建党精神,补足理想信念的精神之“钙”。青年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面对着历史重担更加需要青年人补足精神之“钙”,坚定理想信念,努力自觉地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伟大建党精神,充分展现了共产党人坚定的信仰、信念,坚守初心的精神品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险、无惧牺牲、勇往无前的使命担当。当代青年学生需要在伟大建党精神中感悟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精神品质,体悟勇往无前、不惧牺牲的初心使命。

以伟大建党精神激励青年学生厚植爱国情怀。一百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实践中取得的每一次胜利,都展现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无数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解放,付出了宝贵的生命,这种不畏艰难险阻、不惧牺牲的勇气,源自于深厚的人民情怀。这种对人民、对国家深厚的情感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广大青年学生需要从伟大建党精神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厚植家国情怀,坚定政治方向,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中。

以伟大建党精神,蕴养青年学生的斗争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事,各种阻力、各种风险超乎想象。需要新时代的青年人迎难而上、动真碰硬,善于攻坚克难、善作善成。越是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国内外环境变化的风险考验就越艰巨、越复杂,更加需要青年学生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掌握斗争规律,提升斗争本领,磨砺顽强的意志品质。“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新时代的青年学生需要认清历史方位,勇于磨砺自身,努力成为新时代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

(二)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

高校思政课教学效果关系到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有效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提升青年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成为高校思政课的迫切需要。影响获得感的主要因素中,积极的、正向的思想认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大学生从理论知识武装到人生价值实现的桥梁与纽带,能够促进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的积极的转化。伟大的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科學的指导下、实践的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总结凝练而来。其中包含的科学性、实践性、创新性、对青年学生有着强大的指导意义和现实意义。

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还需要在提升学生的感受上下功夫。大学生对思政课思想获得感的增强很重要的是要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的把知识从一个头脑装进另一个头脑,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3]伟大建党精神蕴含的深厚的家国情怀、人民至上的信念、不惧牺牲的斗争精神,这些都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和号召力,震撼心灵,涤荡精神,能够有效的提升高校思政课的体验感、号召力。能够增强青年学生报效祖国的使命感、自信心和决心。进而实现学生对思政课理论性、思想性和政治性的认同,真正地发挥思政课的教育引导作用。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深远

有助于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4]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应坚守的政治灵魂,也是当代青年学生应具备的政治品质。当今时代经济快速发展,斗争形式复杂隐蔽化,青年学生信仰信念却日益淡漠,很多学生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理解为文化背景的不同,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的全面理解和认识。伟大建党精神有助于青年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助于青年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解决困难,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思想上信服。

有助于青年学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在中国改革建设的过程中,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成就。这些成就的取得源自于中国共产党人的不忘初心、勇于担当,源自于对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选择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日益完善。高校思政课通过提升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高度认同,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认同,坚定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

有助于青年树立拼搏精神。“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等一系列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极大地丰富了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也为青年学生树立了榜样,让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的拼搏奋斗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有助于推动青年学生树立拼搏意识、坚定信念信心、努力成长,自觉成长为社会、国家、民族需要的时代新人。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

(一)课堂教学与具体实践相结合

伟大建党精神内涵丰富、教育意义重大。伟大建党精神真正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真正融入青年学生的精神,要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作用。思政课教师要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拓宽视野、站稳立场,准确领会、把握伟大建党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讲清楚建党精神的形成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价值和现实意义,引导青年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不仅传递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与精神,更要传递给学生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体系,悟原理、求真理、明事理,切实承担起青年学生引路人的历史责任。

调动青年学生的主动性。通过课前布置作业、分配学习任务,督促学生进行资料搜集、整理、分析,对党成立的历史背景、社会条件、理论准备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独立学习。通过学生讲述、学生互评,教师辅助点评的课堂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参与度。学生在前期准备、课件制作、课堂讲授、小组互评的过程中必然会认真思考,科学分析,其主体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充分发挥红色实践基地的育人作用。实现青年学生由“知”到“行”,需要进一步发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功能和作用。可以充分挖掘学校、城市周边红色教育资源,例如纪念馆(堂)、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先烈生活旧址、重大战役遗址、各大厂矿、新农村试点等。依托于丰富的实践教学资源,带领青年学生实地参观,开展现场教学活动。也可以进行与英模近距离的访谈等实践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搜集身边的建党精神先进事迹、红色故事、红色资源并提交相应的调研报告。通过一系列体验式的、直观的教育方式,用看得见、摸得着的事例让青年学生切身感受到伟大建党精神的魅力。

(二)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融合

目前,网络给高校思政课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为做到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必须用好互联网平台、充分挖掘网络资源,形成线上线下混合的教育教学模式。

整合運用已有网络教学平台的优质教学资源。目前,我们拥有许多品质高、资源丰富的教学平台,如超星、学习通、网易云课堂、学习思政课、学习强国等公共平台。这些优质平台本身就拥有丰富、优质的教学资源。高校思政课要能够选取最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教学资源推荐给青年学生,通过丰富视野帮助青年学生提高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充分运用自媒体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B站是当前青年学生经常使用并具有较大影响力的自媒体平台。自媒体平台具有平民化个性化、门槛低上手快、交互强传播快的特点,成为了当代青年学生最为重要的社交平台。可以通过建设学校的自媒体宣传平台,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学校特色的媒体公众号,通过活泼的网络语言打破思政课与青年学生之间的壁垒,提升青年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丰富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为思政课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革命先辈的感人事迹、伟大精神的诞生地、伟大革命事件的纪念地遗址、学校建校发展的历史和经典的红色影视作品等都是伟大建党精神的媒介和重要载体。通过观看红色经典影视作品,相关纪录片、访谈节目,有助于提升青年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对伟大建党精神、革命事业发展和建设的曲折历程的进一步了解,激发青年学生的情感共鸣和价值认同。

(三)显性课堂与隐性教育相统一

新时代信息快速传播,世界形势变化莫测,而青年是最具有活力的人群,对新事物、新思想接受的能力较强,对于单一的教学方式接受度不高。青年学生对信息的甄别力还有不足,容易被负面信息引导。这就需要创新思政教育的载体,形成“大思政”格局,丰富校园文化生活,营造校园文化环境,以红色校园文化和各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引领青年学生,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到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分运用校园内的公示栏、宣传板、条幅、标语和校园广播等,通过耳濡目染的宣传,逐渐引导青年学生。

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提升高校思政课实效性。用大学生喜爱的语言讲建党精神,用青年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例如成立“青年马克思”社团,由青年学生为身边的同学讲思政课,还可以通过演讲比赛、辩论赛、书法比赛、绘画比赛、微课比赛、微电影比赛、摄影比赛等活动,展现伟大建党精神的政治性、科学性、实践性、生命力、感染力。用青年学生易于接受的方式,提升青年学生对伟大建党精神的认同,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3]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1977:315.

[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责任编辑:丁 冬〕

收稿日期:2022 — 11 — 12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办十九届六中全会专项研究课题《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GJE1422055;齐齐哈尔医学院社科基金课题《新时代青年信仰形成规律与教育机制研究》QYSKL2019-21。

作者简介:王克娜(1978—),女,黑龙江北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伟大建党精神思政课信仰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意涵与特质
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深刻认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宣言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政治宣言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论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