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的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探析

2022-05-30 10:48夏雨虹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2年10期
关键词:价值意蕴思政课程实现路径

夏雨虹

摘  要:红岩精神作为“伟大建党精神”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宗旨,蕴含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丰富教学资源以及优秀教学案例。高校应当通过培养一批具备红岩情怀的思政课教师,积极创新“三大课堂”的教学模式,积极宣讲红岩故事、宣扬红岩人物,传播红岩精神,充分挖掘红岩精神在大学生“理想信念、爱国、道德情操”等多个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通过实现红岩精神的育人价值,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使之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红岩精神;思政课程;价值意蕴;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2)29-0005-04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1]。这强调了思政课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了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必要性。新时代的思政课需引导学生培育深沉的家国情怀、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增强本领才干,让当代大学生逐步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从而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添砖加瓦。

红色资源与思政课在思想内容以及价值引导层面高度一致,这使得红色资源成为思政课的重要内容和有效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发表的重要文章《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指出,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2]。将中华民族宝贵的红色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是创新思政课的一大法宝,更是赓续红色基因、传播红色精神的重要路径。

重庆是红岩精神的重要发源地,红岩精神产生于风雨如磐的革命斗争岁月,共产党人以及革命志士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伟大斗争中,坚持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人民民主运动而培育形成了伟大红岩精神[3]。红岩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成为百年大党的精神支柱之一。

高校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实施红色育人的主战场和前沿阵地。高校大学生是思政课教育的主体参与者,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应当充分发挥红岩精神的重要作用,鼓励学生在红岩精神的感召下,向革命先烈学习,努力成长为“时代新人”。

一、红岩精神的价值意蕴

(一)红岩精神的内涵

红岩精神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崇高思想境界”“坚定理想信念”“巨大人格力量”和“浩然革命正气”[4]。为纪念革命先烈,重庆设立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红岩革命纪念馆、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特园—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三大馆为主体的红色革命遗址群,这是红岩精神重要的载体与研究中心,也是高校思政课创新教育路径的合作伙伴与实践基地。

(二)红岩精神的时代价值

“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5]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历经五千年,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不倒,就是因为中国精神作为兴国强国之魂在不断绵延发展。即使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仍有不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了革命胜利甚至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了新时代,这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如今我国正面临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只有加强传播红色文化、弘扬红色精神,才能积极培育大批堪当时代重任的中国共产党接班人。

(三)红岩精神的育人价值

如今高校思政课堂面对的大学生群体是一群“00后”,作为“千禧一代”,他们的出生环境、成长背景相比前人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因此“00后”是时代特征更强的一代。首先,他们生于21世纪之初,拥有较为丰富的物质生活条件,缺乏对艰苦奋斗的体验与感知。同时,“00后”的成长恰逢移动互联网的迅速生长,信息获取渠道进一步拓宽,西方媒体以及西方文化顺势而入。“00后”三观塑造受到来自互联网的猛烈冲击。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他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因此,在“00后”大学生三观塑造的关键时期,针对历史感知较弱、信息渠道广泛、课程兴趣度下降等特点,高校需要创新思政课的教育路径和方法。

在传统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着课程形式单一、内容僵化、学生重视度偏低等一系列的问题。思政课多采取大班授课方式,易出現教师“满堂灌”、学生“全不听”的情况。久而久之,部分思政课流于形式,成为学生心目中的“水课”“无用课程”,难以达到预设的育人目的及育人效果。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阐述了全面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总结了存在的问题,指出思政课建设必须要在思路、师资、教材、教法、机制、环境等方面创优,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创新[6]。因此,需要努力探寻思政课的改革路径,积极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理想信念,延续红色文化。而红岩精神作为伟大建党精神中的重要一环,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代表,是创新思政课教育的优质资源。在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各个环节中,积极融入红岩精神,有助于实现教学模式创新以及教学效果的提升。

但是,目前红岩精神在高校思政课堂的挖掘和利用仍有欠缺之处,主要表现在创新路径有限、融入模式老套、红岩资源单一等问题上。

二、红岩精神融入思政课程的有效路径

新时代需要不断开拓红岩资源融入思政课的有效路径,围绕“三大课堂”——传统课堂、网络课堂、社会课堂等多种教育形式,实现红岩精神融入思政课堂的途径清晰化、形式多样化、内容具体化、效果明显化,完成思政课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统一,最终达成使红岩精神入脑入心、红色基因代代相传的教育目的。

(一)挖掘学校红岩精神资源,丰富思政传统课堂

1. 挖掘红岩资源,提供史料支撑

部分高校拥有多种红色文化资源,具有弘扬红岩精神的巨大优势。以重庆理工大学为例,革命烈士余祖胜是红色小说《红岩》中的主要人物余新江的原型,他考入第二十一兵工厂附设第十一技工学校(今重庆理工大学)半工半读的过程中,接触到进步报刊,坚定了共产主义信仰。他通过组织读书会,发表诗歌,为革命勇敢发声,却不幸在“11·27”大屠杀中英勇牺牲。作为重庆理工大学的校友,他的光荣事迹对在校大学生而言是最鲜活的思政案例。重庆理工大学通过设立“红岩精神展览室暨余祖胜烈士事迹陈列室”,使用多媒体融合展览的方式,展示了校友余祖胜在学校求學期间以及革命期间的生活足迹。四川大学作为红色英雄江姐的母校,搜集、整理了关于江姐的珍贵史料,其中包括她因为革命需要而要求做绝育手术的《手术记录》。这些珍贵的个人资料,有力展示了江姐有血有肉的英雄形象,能够让在校大学生深刻感受信仰的力量,进一步加强思政课的感染力。

红岩精神融入思政课堂的重要前提是有相关的史料作为支撑,形成强大的合力,让课堂中的红岩精神更具有厚度,更好地鼓励学生汲取英雄力量。因此,高校应该深入挖掘红岩英烈的革命故事以及珍贵史料,将红岩资源转换为思政课教育资源。

2. 优化教师队伍,夯实理论功底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这为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思政教师思维要新,视野要广,才能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达到育人效果。因此,必须为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教学,创造有利条件,号召高校教师领悟红岩精神的深刻内涵。

在思政课程教师队伍的培养上,高校可以通过开展红岩精神座谈会、研究会等方式,积极鼓励教师投入红岩精神的研究之中。还可以通过举办将红岩精神融入教学的教学竞赛、集体备课会等方式,给高校思政教师创造一个提升教学能力、交流教学方式的平台。最后,还可以定期开展师生交流会,鼓励师生互动沟通,了解学生思政课的真实诉求以及意见建议,制定相适宜的教学方案。

3. 改革课程设计,提升课堂效果

过去,高校思政课多采用大班教学模式,然而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效果不佳。要提升思政课的课堂效果,必须改革课程设计,强化学生主体的参与。“翻转课堂”是近年来较火的模式,通过学生课前学习、课上展示的方式,能够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钻研学习内容。因此,在思政课堂上可以开展红岩精神相关主题的教学互动,鼓励学生通过“再进红岩村”“探寻家乡红岩人物”“追寻红岩英雄足迹”“红岩精神主题演讲”等等方式,了解红岩英雄的背后故事,并将其作为学生课堂展示的一个重要环节,鼓励学生加深对红岩精神的认识与学习。

红岩革命烈士的案例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坚定理想信念、弘扬中国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方面都具备强烈的说服力,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挖掘红岩文化史料,将其巧妙穿插在课堂设计中,为书本理论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扩宽红岩精神传播渠道,创办思政网络课堂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不能全面满足“00后”学生对获取知识、深入探讨的渴望。生于互联网时代的“00后”,伴随着QQ、微信、微博、B站、抖音等网络工具的成长,获取信息的渠道日益多元化。例如短视频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方式,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展迅猛。究其原因,主要是短视频具有“新、短、快、实、美”五大特点,且相对文字图片而言,视频可以带给用户更好的视听体验。

思政课堂和慕课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变革,实现了从“以教为主”转向为“以学为本”的价值取向。线上学习对时间、空间要求较低,更符合时代特点;线下学习氛围感更强,学习内容体系化程度更高,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思政课教学应当充分分析教学对象的特性,结合时代发展,积极扩宽思政课传播渠道,通过网络课堂更大程度地覆盖学生群体。例如高校可通过慕课平台与思政课堂混合的教学模式,让思政课的教学时间灵活化,教学内容更易接收;积极创作关于红岩精神的短视频,例如可以在大学生网络平台上开展“身边的红岩人物”“一天一首红岩诗歌”“红岩博物馆线上游记”等栏目,还可通过自制短小精悍的红岩微视频,并利用学校官方微博、抖音传播,进一步宣扬红岩精神。

(三)“请进来”与“走出去”结合,深耕思政社会课堂

思政小课堂需紧密联系社会大课堂,将红岩精神融入思政课建设不仅应该将目光只放在校园内部,高校应该鼓励教师、学生走出校园,通过更加广阔的社会课堂,尝试思政课堂与校外红岩资源联动,取得“1+1>2”的效果。

以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为例,它作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和重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拥有重庆红岩革命纪念馆、重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等多个革命纪念馆,是研究发掘革命历史文化资源,宣传弘扬红岩精神的重要基地,是高校思政课不可多得的重要红色资源。

目前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多所重庆本地高校依靠本土优势,分别与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合作、社会实践等方面开展合作,充分发挥红岩精神在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作用,推动思政课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深度融合。

一方面,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校外红岩资源,利用“请进来”的教育活动模式,推动红岩博物馆与高校之间的互动交流,丰富思政课堂内容。例如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精心打造了“传承红色基因 争做时代新人——红岩革命故事展演”红岩革命故事展演剧目,其中包括《周恩来的四次校园演讲》《我的修养要则》《沁园春·雪》《傲雪红梅—江竹筠烈士》等多个剧目,剧目围绕着伟大红岩精神的诞生故事以及牺牲在渣滓洞、白公馆的烈士可歌可泣的英雄壮举,受邀在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等多所高校展演。演员们通过讲、诵、展、演等表演形式展现红岩故事,感染力强大,教育意义深刻。

除此之外,高校还可以将红岩精神专题展览、红岩精神讲座与报告等活动引入校园,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历史类博物馆都有其自身的革命历史故事和极具科学研究价值的珍贵文物,非常适合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通过校园展览、专题会等方式,能够帮助学校营造学习红岩人物、弘扬红岩精神的校园氛围,又向学生提供了深度了解红岩精神的平臺,培养学生有探索交流红色文化的兴趣。

用好“走出去”的教育活动模式,积极鼓励学生走出课堂,提升对红岩精神的关注度。例如可以有序组织学生积极参观红岩博物馆缅怀先烈等系列活动,通过参观红岩博物馆,观看历史文物,倾听解说员讲解,了解英雄事迹等现场式、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形成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思政课堂的亲和力,加深他们对红岩精神的情感,使之认知到自身需要承担的历史责任与使命。

三、结语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主战场,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形式之下,思政课堂必须深化改革创新,进一步提升其亲和力、感染力、针对性和时效性。土地需要滋养,红色文化就是最好的“肥料”。因此,大力弘扬红岩精神,将红岩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思政课程发展创新的重要举措。

充分开发红岩精神独特的时代价值和育人价值,实现与红岩精神与思政课堂的深度融合,应该从教师、学生、教学模式等多维度出发,充分改革现有教学模式,积极与校外红色资源机构互动,实现课堂育人、实践育人两者有机统一,让红岩精神永放光芒。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 人民日报,2019-03-19(01).

[2] 习近平. 用好红色资源 传承好红色基因 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EB/OL]. 人民网—人民日报(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2021-05-16(01).

[3] 周金堂,周利生,许金华. 红色精神:共产党人走向成功的精神密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系列党课之七[J].党课参考,2019(14):6-30.

[4] 潘洵,黄蓉生. 红岩精神的时代价值——红岩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荟萃[M]. 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249-251.

[5] 习近平.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7-48.

[6]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 (2019-08-14).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

(荐稿人:王宏宇,重庆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价值意蕴思政课程实现路径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模式建构
当前我国民歌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价值意蕴析论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
读懂名师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