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生成的三重困境及实践理路

2022-05-30 17:40岳静许林
理论观察 2022年11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困境

岳静 许林

摘 要:文化自信的生成是一项系统性的整体活动,其中,文化主体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根本前提,文化场域是文化自信生成的必要条件,文化实践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最终呈现,三者环环相扣,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文化自信生成机制的整体结构。文化自信的生成经历了较为漫长的历史曲折过程,通过克服多重困境,最终实现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因此,全面认识影响文化自信生成的多重困境及实践理路,有助于建构促进文化自信生成的内外机制,进一步提升文化自信。

关键词:文化自信;生成;困境;实践理路

中图分类号:G1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2)11 — 0122 — 04

一、文化自信生成的整体性分析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在一定文化场域中产生的积极、肯定的文化心理,并在这种文化心理支配下表现出的积极文化行为。文化自信不是一种单纯的心理活动,而是文化主体始于文化认知,经一定社会空间的综合作用,最终呈现出相应行为表征的发生过程。文化自信的生成是一项系统性的整体活动,其中,文化主体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根本前提,文化场域是文化自信生成的必要条件,文化实践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最终呈现,三者环环相扣,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文化自信生成机制的整体结构。

(一)文化主体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根本前提

马克思主义认为,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由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创造出了精神王国,即“实践的历史的积淀和对象化”,生成了文化。因此,现实的文化主体不仅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根本前提,也是文化产生的根本条件。不同历史阶段,人们的实践活动适应了特定时期下不同的社会实践要求,经过长期的对象化活动,逐渐形成了包括社会现象和精神价值在内的群体性意识,这种群体性意识是人们经实践之后对客观世界感性认识的智慧结晶,承载了人们一定的情感归属,为文化自信提供了生成可能。

(二)文化场域是文化自信生成的必要条件

文化场域是文化主体与文化交互作用由此产生某种确证性主观心理的环境总和。这一环境总和是横贯古今中外的有机统一,文化主体会因对象化本质力量的不断强大而产生超越性的积极心理。文化自信心理来源于现实对过去的超越,或者建立在把过去“非现实性”的历史愿景变成了“现实性”真实存在的基础上,将“历史的理想”变为“理想的现实”,以文化的全部历史作为客观参照来评价现实社会,在现实世界中找到超越历史的有效性确证,由此催生文化主体的心理确信。探寻中华文明几千年绵延不绝的活力源泉,与其蕴含的先进的文化精粹密切相关。梁启超在《中国史叙论》中把中国史前时期到乾隆时期的中国分为三种:“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和“世界之中国”。“三个中国”漫长的历史变迁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呈现出连续性发展的中国模式。

(三)文化实践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最终呈现

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单纯的心理表达,而是认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从文化主体的行为表现中,可以大致掌握其内心的文化趋向,以此作为判断文化自信生成的重要依据。如果文化主体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在社会活动中便会出现知行“两张皮”现象,一种情况是文化自信浮于表面。在接受中华文化精神熏陶的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却有民族文化意识淡化的倾向;在大喊文化宣传口号,号召人们认真开展理论学习的同时,却在现实生活中大谈文化虚无主义的行为。另一种情况是文化自信缺乏有效感触,俗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毫无意义。”没有文化归属感,缺乏文化自信的人即使参加具有文化情怀的活动时,也给人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感觉。所以说文化实践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最终呈现。

二、文化自信生成面临的三大困境

當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着各种风险挑战,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筑牢奋进新时代的思想防线。然而,坚定文化自信遇到了各种难题。因此,全面认识影响文化自信生成的多重困境,有助于建构促进文化自信生成的内外机制,提升文化自信。

(一)文化自信生成的主体论困境

其一,文化主体的理论学习不够。“信什么”是文化主体生成文化自信必须回答的前提性问题,对中华文化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包括中华文化的历史缘起、精神内核、价值追求等。在我国社会中,绝大部分文化主体除了在正常受教育阶段接受过系统集中的理论学习外,很少在其他时间自觉主动地进行理论学习。因此,文化主体理论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不同,其知识体系的建构也有明显的差异,比较完善的知识系统能够帮助文化主体更加全方位地了解和掌握自身文化的来龙去脉,面对各种文化争辩时,能够对其作出合理的理论阐释,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反之,文化主体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作为支撑,遇到文化冲突时,容易失去话语主动权,陷入被动局面,难以生成文化自信。

其二,文化主体的价值导向不准。所谓价值导向是指文化主体在社会实践中有明确的价值观取向,支配着文化主体的行为方向。文化主体价值导向不准主要表现为文化交往中的两种态度:一是文化封闭主义,二是文化的崇洋媚外。基于文化的差异性,文化主体在文化交往中往往容易对异质文化产生猎奇心理,为了迎合文化主体的心理追求,一些西方国家趁机利用文化交往的便利对具有意识形态消解性的西方文化进行加工包装。正是由于文化主体的文化价值方向不够坚定,才会出现在文化交往中的立场不稳、信念不牢的文化他信现象。无论是文化封闭主义,抑或是对他国文化的热烈追求,究其原因在于对文化主体的价值导向没有正确的定位,其最终结果可能形成文化保守带来的文化自大心态,或者一味追求他国文化后引起的文化自卑心态。

(二)文化自信生成的认识论困境

文化交往更加全球化。当今世界迎来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新时期,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促进世界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需求愈加强烈。然而,总有一些关于文化交往的错误认识而产生了文化自信生成的认识论困境,集中体现在文化传播和文化追求两个方面。

其一,文化传播更加信息化。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文化主体获取文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便利。过去人们获取外界信息大部分内容是经过筛选和过滤之后呈现给社会大众的。从利弊来看,虽然文化传播内容有限,却有效减少了文化主体深度了解外来文化的机会,文化主体的整体思想比较单纯朴素,但具有明确的文化甄别标准;后者虽然文化传播内容广泛多样,但却大大增加了文化主体接触各种良莠不齐的文化内容的机会,许多外来文化趁虚而入,试图混淆文化主体的传统文化价值观。一般来说,文化内容的多面性往往容易造成文化主体认知混沌、价值迷茫,最后导致文化主体出现文化的自我怀疑甚至自我否定。

其二,文化追求更加利益化。在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驱使下,对文化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认识产生了严重的偏颇,这对文化的价值认识造成了极大的阻力。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条件下,如果无利可图甚至长期亏损,必然会被市场淘汰从而由其他市场主体取而代之。譬如,以圣诞节、万圣节等为典型代表的西方传统节日在中国社会的热浪从未消减,许多市场主体大力宣扬西方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如圣诞树、圣诞帽、圣诞袜等节日物品,实际上是市场主体把西方节日内涵融入其中进行稍微加工的普通商品,经过“美化”的商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量显著增加,给市场主体带来了可观利润。市场化的文化主体对文化的认识和理解逐渐趋向于利益化、效用化,渐渐模糊了各种文化产品背后承载的文化本质,没有清晰的文化认知,很难生发真正的文化自信。

(三)文化自信生成的實践论困境

传统文化遭遇显性弱化。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商品经济日益繁荣发展,人们对物质享受的追求大大超过精神需求,传统文化在实际生活工作中出现了明显被淡化的倾向。

其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日益淡化。每个传统节日的由来都有自身的文化渊源,代表着中华民族一定的精神内核。然而,在现代化社会中,中华传统节日的公众意识呈现出不断下降的趋势,主要表现为形式大于内容、工具性大于价值性等。一些人单纯为了过节而过节,把端午吃粽子、中秋吃月饼等一些节日习俗理解为传统节日的全部内容,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每个传统节日背后的文化意蕴,缺乏对传统节日厚重的文化底蕴的深刻解读。对于许多社会工作者和学生来说,文化精神普遍淡化,对传统节日的工具认知大于价值认知,他们把节日等同于放假、旅游,对传统节日的期待主要以效用为主,忽视了传统节日承载的文化精神。实际上,这些“冷门”节日蕴含着深刻的中华民族传统精神内核,仍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二,传统文化的工艺传承比较乏力。随着工业时代的到来,大机器生产对手工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造成中国许多传统工艺几近“失传”,这些传统工艺不仅代表了民间艺人几千年的智慧结晶,是中国作为文明古国最恒久的“国际名片”。然而,这张“名片”在现代化浪潮中正面临着褪色失传的危险。在现代家庭中,青年一代受老一辈手工技艺耳濡目染的机会十分稀少,他们关于传统工艺的认识大多停留在表面,因此很难激发起他们对传统工艺的研究兴趣。为此,如何让作为中华传统文化重要历史载体之一的传统工艺再次以其精湛的技术和卓越的艺术创造力绽放中华传统文化光彩以此刺激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还需付出更多的努力。

其三,文化发展缺乏创新活力。创新是一个民族、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些文化主体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识不深,重视程度不够,甚至认为传统文化已经过时,传统文化缺乏明显的竞争力,市场空间狭小。加之,国际化文化潮流的不断涌入,有些人认为传统文化失去了现代优越性,应该予以摒弃更多国外文化,这样才有利于现代文明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整合较为生硬。一些地方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缺乏内在的融会贯通,只是形式上的视觉再现。文化创新的机制体制改革力度不够。从我国文化发展的整体看,在文化创新过程中主要以政府主导为主,市场调节作用较弱,导致不少文化企业仍然局限于传统的发展机制,缺乏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破解文化自信生成困境的实践路径

在正确认识了文化自信生成的困境之后,还必须厘清并破解文化自信生成困境的实践路径。大体上可以从文化主体、文化交流和文化发展这几个角度入手,逐一破解。

(一)全面提升文化主体的自我修养

其一,要提高文化主体的理论素养。思想上的追随是最内在的追随,必须自觉把学习理论知识作为一种责任的内在动力。要加强文化主体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特别是对党的理论的认同。形成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自觉力。文化主体要潜心真学中华古典名著、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断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认知视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学、持久学、刻苦学,带着问题学、联系实际学,更好把科学思想理论转化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①要让文化主体形成并学会灵活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才能确保文化主体能够以充分的准备、稳定的心态来面对复杂的形势和艰巨的任务。

其二,要增强文化主体的个人素质。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康德说过,世界上最令人敬仰的,一是头顶灿烂的星空,另一个则是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我们现在极倡素质教育,而社会上有些人往往缺乏的正是一种修养的基本素质,所以必须增强文化主体的个人素质。文化主体必须立足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以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武装头脑,不断增强思想素质;文化主体要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胸怀两个“大局意识”,拓宽自己的理论和文化视野,不断提高文化素质;文化主体必须把德性、修德、践行德性作为终身的必修课,永远不能把自己放在群众之上。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传统美德的民族,它一向注重“有道德,不为事所惑”。

其三,要端正文化主体的价值取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牢固树立正确价值观是文化主体面临的新课题。中国和外来文化的融合和碰撞造成了价值困惑的问题。文化主体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树立崇高的道德信仰。在历史上,崇高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着无数英雄烈士为人民、为国家无怨无悔地抛头颅洒热血。因此,在当今时代,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最终实现文化自信,文化主体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甚至勇于献身的价值取向。因此新时代文化主体要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还必须要“严守私德”,“明大德”,树立“大无畏”的价值取向。

(二)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交流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作为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媒介的作用得到凸显,催生了许多带有民族或者地域特色的各种文化。因此,如何正确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对待各种亚文化,为文化交流创造良好的空间,是文化主体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其一,要积极发挥政府在文化交流中引导、规范的主导作用,强化对文化交流空间的监管力度。对于肆意传播各种不良文化、负面文化要加以杜绝,对于毒害社会风气,破坏伦理道德的文化行为要加以制止,并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实行文化交流健康发展标准化的管理模式。同时,文化企业和文化传播平台经营者,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交流是社会风俗和精神文明传播和内化的前提,必须肩负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支持健康的、积极的文化交流,以中华优秀文化成果滋养文化交流空间,使得文化主体在文化交流中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其二,要坚持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广大文化主体创造良好的文化交流空间的环境。在复杂多变的世界文化交流中,要坚持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挖掘传统文化的优势,培育革命文化和厚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历史积淀,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要加强文化主体在文化交流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道德教育可以增强正能量,要帮助文化主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传统文化可以陶冶人的身心,要提高文化主体的文化素养,净化文化交流空间的环境。

其三,要对文化交流中的各种文化的传播乱象加以治理和监管,加强对文化交流空间的建设,最终形成一个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核心,充满纯净气息又正气充盈的文化交流空间。文化交流空间说到底就是广大文化主体的共同精神家园。营造风清气正的文化交流空间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乌烟瘴气、生态恶化的文化交流空间则损害人民利益。因此,必须依法加强对文化交流空间的监管和治理,秉持对人民和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强化对文化交流内容的建设,大力强化对社会主义主流文化的宣传。用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涵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文化主体创造一个干净正派的文化交流空间。

(三)建立健全文化发展体制机制

其一,要深化文化发展体制改革,遵循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必须加速对文化创新发展活力的激发以及对文化发展体制的改进和完善。既然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着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那么就必须进一步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文化发展的资源配置中的强大动力,建立主管主办制度,进一步提高文化发展的效能。充分利用市场竞争的原则,做实优胜略汰的文化发展原则,确保文化发展体制朝着正确的导向发展。对与文化发展相关的企业单位要加强党建工作,完善组织内部的结构,进一步健全文化发展体制内领导与各法人之间的管理机制,提高体制的办事效率等。

其二,要坚持以内涵式发展为导向,着力促进文化的高质量发展。必须对文化发展体系进行优化,完善体系内部结构,发挥体系化优势。在文化发展体系优化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文化发展的相关规划和产业基地的培育和建设,形成文化发展集群,逐步提高文化发展体系的科学化、规范化和专业化水平。进一步加大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和保护,申请和制定相关的政策进行维护和开发,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对我国各类文化资源要进行充分且有效发掘,最终达到建设和完善文化发展体系的目的。此外,还要对以内涵式发展为导向逐步实现文化的高质量发展,鼓励相关文化发展组织、机构和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发展各个环节中,逐步提高文化主体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其三,文化发展机制的改革和完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时刻保持为人民服务的态度和意识,并建立相关评估考核标准和体系,进一步提升面向广大文化主体的文化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们所要遵循的发展和前进方向,必须健全文化发展机制、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增强内部竞争力,进而提升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要健全新型文化发展机制,提高出版印刷、媒体影视、表演艺术等文化传播技术发展水平,进一步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积极寻求文化发展和文化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连接和切合点,创造文化发展新优势。在这个过程中,促进形成文化和产业一体化发展,持续释放群众的文化需求。推动文化和文化主体融合发展,让广大文化主体感受中华文化之魅力,陶冶高尚情操,进而提升文化自信。

〔参 考 文 献〕

[1]柏杨.中国人史纲(上、下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2]陈先达.文化自信中的传统与当代[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3]耿超,徐目坤.文化自信:中国自信的根本所在[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4]沈壮海.论文化自信[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9.

[5]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5/04/c_1122783997.htm.

〔責任编辑:杨 赫〕

收稿日期:2022 — 11 — 12

基金项目:和田师范专科学校校级课题,基金号:10765019235。

作者简介:岳静(1991—),女,讲师,系西南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困境
困境
“邻避”困境化解之策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浅析习近平“文化自信”的四个维度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我国雾霾治理的困境与出路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论狭义平等理论的三重困境
中国“富二代”家庭教育的困境
刑事禁止令执行的困境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