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融入本土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四重价值

2022-05-30 18:37王晚英陈振会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10期
关键词:湖湘文化高校思政课

王晚英 陈振会

摘要:文以载道,文以化人。文章以“文化思政”作为分析视角,基于“文化—思政”双向互动逻辑,用思政教育取向来汲取湖湘文化资源,以文化教化来实现思政教育目标,重点探讨湖湘文化融入本土高校思政教学的四重价值,即“政治性—文化性”属性维度,有利于以文化性凸显政治性;“情境—陶冶”策略维度,有利于发挥湖湘文化熏陶、陶冶作用;“资源—特色”生成维度,有利于彰显本土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湖湘”特色;“高校—地方”互动维度,有利于以文化认同强化地域认同。以期为湖湘文化融入本土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湖湘文化;高校思政课;四重价值

基金项目:2022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文化思政视野下湖湘文化在本土高校思政课教学中的‘三维融入研究”(XSP22YBC029)。

作者简介:王晚英,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陈振会,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湖南长沙410151)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10-0141-04

《周易·贲卦·彖传》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论语·季氏》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以文化人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具有“教化”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378。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在思政教育中的内聚作用,这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秉承“以文化人”理念指明了新方向。湖湘文化是在现今湖南地域范围内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颇具影响和特色的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湖湘文化,孕育了一代又一代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湖南人,对湖南乃至整个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优秀的湖湘文化蕴藏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湖南高校学生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习惯。

一、从“政治性—文化性”属性维度看,有利于以文化性凸显政治性

一方水土育一方文化,一方文化育一方人。纵观历史,湖湘文化孕育于先秦、两汉时代;成型于两宋,宋代胡安国、胡宏父子创立了湖湘学派;明末清初,王夫之对湖湘文化作了批判性的总结和继承,湖湘文化趋于成熟。湖湘文化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重大作用和影响。著名历史学家林增平指出,湖南地区进入近代就形成了有别于他省气质的湖湘文化。“此文化的延伸外铄,遂在近代经世—维新—革命的三个历史阶段上,锻造了令人瞩目的形势和成就,导致湖南获得近代功业之盛、举世无出其右的声誉。”[2]湖湘文化推进了近代湖南多次人才群起的局面,一是以陶澍、贺长龄、魏源等为代表的“经世派”人才群体;二是以曾国藩、左宗棠、郭嵩焘等为代表的“湘军”人才群体;三是以谭嗣同、熊希龄、唐才常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人才群体;四是以黄兴、宋教仁、蔡锷等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人才群体;五是以毛泽东、刘少奇、蔡和森等为代表的无产阶级革命派人才群体[3]。一部中国近代史,半部由湘人写就。对“楚才”的形成,湖湘文化起着重要的外铄作用。

从“政治性—文化性”属性维度看,将湖湘文化融入本土高校思政课教学,湖湘文化由一种地域文化存在形态转变为教育介体存在形态,发挥以文化人的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学兼具政治性和文化性,政治性是其本质属性,文化性是其基础属性,“以政治取向来吸取文化资源”,“以文化教化来实现政治目的”[4]。在坚持政治性统领文化性的前提下,将湖湘文化融入本土高校思政课教学,有利于以文化性凸显政治性。

一方面,湖湘文化蕴含的爱国主义、上下求索、经世致用、躬行实践、心忧天下、敢為人先等精神,具有熏陶洗礼、立德铸魂和行为调控功能,能担负起正向的“化人”之责,与高校思政课教学目标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和契合性,可以起到抬升高校思政课教学之文化品位的功效。

另一方面,高校思政课教学单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以理论阐释理论,以思想教化思想,存在形式单一、亲和力不足等弊端,借鉴和吸收湖湘文化精神养料的滋润哺育,对学生进行人文情怀的培育和情感熏陶,将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政治性”和“文化性”有机结合。

二、从“情境—陶冶”策略维度看,有利于发挥湖湘文化熏陶、陶冶作用

情境认知理论认为知识不是一种惰性的或死板的概念,“学习是发生于特定文化之中的知识建构过程”[5]。情境认知理论关注情境下的学习,对我们反思传统的“刺激—反应”模式的学习,具有创新性影响。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高度抽象化和理论化,教学方法偏重理论灌输,与实践场景脱嵌,远离学生具体生活语境。因此,需借鉴情境认知理论,通过隐性、渗透、体验等方式将学生置于本土文化情境之中,淡化学生对理论灌输的抵触与排斥。湖湘文化对本土高校学生具有亲缘性、鲜活性和情感性特点,为本土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一种可观、可思、可触的学习情境。

遍布湖湘大地的历史遗存、人文景观、文物典籍、纪念馆、故居、旧址等,蕴含湖湘先贤“修齐治平”的事迹和故事,历代湖湘后学都从湖湘前贤那里获取启示,如左宗棠、胡林翼对陶澍推崇备至,谭嗣同对魏源礼赞有加,毛泽东也曾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6]这种榜样的感召力,无疑胜过万千书卷笔墨。

从“情境—陶冶”策略维度看,将湖湘文化融入本土高校思政课教学,湖湘文化由一种地域文化存在形态转变为教育环体存在形态,以湖湘文化浸润、熏陶和陶冶湖湘学子,突出“化育”之策略。“奇甲天下”的湖湘山水、独具特色的湖湘风俗、“灿若星辰”的湖湘名人、朴厚笃重的湖湘学术等文化资源,或发生在学生身上,或发生在他们父辈、祖辈、乡邻身上,对本土学生来讲是熟悉亲切的、能够真实感受到的内容。

将本土高校思政课教学植根于湖湘文化这片沃土之上,以情启思、以思促情,构建情感和认知互相促进的教学情境,在育人活动中突出“化”的方法。一方面,理论教学环节。通过湖湘先贤榜样启迪、湖湘经典诵读、湖湘故事宣讲、湖湘理论探究等教学活动,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丰富的本土例证,发挥湖湘文化的潜移默化作用。另一方面,实践教学环节。通过湖湘文化寻访、湖湘文化考察、湖湘文化调查、湖湘文化研究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跨越理论与生活经验之间的鸿沟。在“情境—陶冶”教学策略下,通过“学、讲、践、悟”四个环节,层层递进,发挥湖湘文化的“化育”作用,实现开悟明慧和知行合一,提高教学过程的深刻性和教学效果的持久性。

三、从“资源—特色”生成维度看,有利于彰显本土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湖湘”特色

湖湘文化中的“人、物、事、魂”四类资源对本土高校思政课教学特色生成具有资源性意义。现有高校思政课教材为全国统编教材,具有全国统一特点,缺少对本土地域文化的关注,本土特色匮乏。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落实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又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7]。湖湘文化是本土高校思政课教学“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的资源依托。湖湘文化是中华文化在湖南这个特定地域的体现,其独特之处,是其他省市地域文化所不具备的,既是一种无形的精神文化,也是一种有形的物质文化。据统计,湖南全省拥有长沙、岳阳、凤凰古城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衡阳、郴州等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张谷英村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另有3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5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中国南方历史文化资源大省[8]470。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蕴含的湖湘故事和湖湘精神,可供湖湘学子辗转传习,前后师承。

从“资源—特色”生成维度看,将湖湘文化融入本土高校思政课教学,湖湘文化由一种地域文化存在形态转变为教育资源存在形态,是本土高校思政课打破大众教学模式形成自身教学特色的资源依托。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中融入湖湘文化特色教学资源。另一方面,在教学方法中融入湖湘文化特色教学资源。由于湖湘文化资源与学生本土生活相关联,因而可整合湖湘文化资源,开展以湖湘文化实践研学为特色的教学活动。近年来,湖南大学利用毗邻岳麓山、岳麓书院等地域文化资源开展独具特色的“移动”思政课,即与本土特色资源有关。

四、从“高校—地方”互动维度看,有利于以文化认同强化地域认同

高校所处地理位置具有同在性,社会发展亦具有明显相关性。高校对所在地方发展关注与否,直接影响该地方的竞争力;而所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也会影响该地高校的办学质量。因此,高校不能将自身置于所在地方发展之外,作为地处湖南的高校,有义务培育具有湖湘精神、建设湖南、奉献湖南的社会主义新型劳动者,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对人口质量及知识方面的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未来的前景。”[9]4以往对一个地区人才流失的研究大多是从待遇、环境、发展空间等经济角度出发,地域认同隐含的文化因素往往被遮蔽和忽视。实际上,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在性与持久性。有实证研究表明,“地域认同度与核心人才流失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地域认同度低是欠发达地区核心人才流失最重要的源因素”[10]。“对求学所在地的认可程度客观上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区域选择。”[11]因此,从文化层面推动校地互动,以增强文化认同来强化地域认同显得十分必要。

从“高校—地方”互动维度看,将湖湘文化融入本土高校思政课教学,湖湘文化由一种地域文化存在形态转变为地域认同载体存在形态,有利于赓续弘扬湖湘文化,拓展湖湘文化的价值生存空间,实现湖湘文化的价值承传与价值传播,以文化认同强化地域认同。湖湘文化是湖湘传统、生活历史和精神观念的结晶,那些蕴含湖湘智慧的典故,富有湖湘特色的雕刻、建筑、曲艺、绘画和诗文,贯穿着人们对本地社会的热爱,这些无疑都对学生起到文化涵化作用。

本土高校思政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阵地,在传承传播湖湘文化、以文化认同促进地域认同中理应有担当有作为。将湖湘文化融入本土高校思政课教学,沿着“文化感知—文化认同—地域认同—地域依恋”的转化路径,引导学生关注湖南本土社会的人文传统、民俗民风、新时代湖南发展战略等,提升学生对本土社会的认同、接纳和归属感。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关心湖南发展,树立为湖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意识,使其成为湖南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参与者、支持者和奉献者。因此,从文化层面推动高校与所在地方深层互动,能更加彰显高校融入社会并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崇高价值。

综上所述,湖湘文化融入本土高校思政课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以文化人”是一种特殊的育人形态,文化对人具有熏陶、引导、教化和塑造作用,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形异而实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12]140。湖南本土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在坚持政治性统领文化性的前提下,以文化为载体培育人,用文化的方式涵养人。积极探索湖湘文化融入路径,提高湖湘文化融入的对应性和契合性,推动新时代本土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林增平.近代湖湘文化试探[J].历史研究,1988(4).

[3]周秋光.湖湘文化的近代转型及其人才群体现象与原因[J].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9,10(2).

[4]沈壮海.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8(3).

[5]汤丰林,申继亮.情境认知的理论基础与教学条件[J].全球教育展望,2004,33(4).

[6]周秋光.湖湘文化的个性特征及其缺陷[J].船山学刊,2001(4).

[7]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8]聂荣华.湖湘文化通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5.

[9]西奥多·舒尔茨.对人进行投资[M].吴珠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

[10]邵建平,李芳紅.欠发达地区核心人才流失与地域认同度关系实证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2,29(13).

[11]王磊.结合茂名历史名人文化开展大学生地域认同教育研究[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S1).

[12]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聂慧丽

猜你喜欢
湖湘文化高校思政课
“中国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探析
毛泽东与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确立
十年磨一剑:思政课教学改革发展综述
日常行为下的湖湘村落问题
湖湘文化中的忧患意识与魏源的“救亡图存”“经世致用”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浅谈湖南的“火辣文化”
新媒体背景下湖湘文化的传播效果评价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