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永远相信坚持的力量

2022-05-30 05:12贲友林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8期
关键词:坚持专业成长

摘要:回想33年的教师工作经历,从无奈到喜欢到热爱,深深地感悟到,教师的成长是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需要时间的累积,需要多年的砥砺不息,要有坐冷板凳的意识、勇气、能力与韧性,不断地给自己定新目标、新要求。坚持一定是从行动开始的,要坚持行动,用行动坚持。

当你在行动中坚持的时候,你可能就给自己创造了成长的机会。

关键词:专业成长;成长感悟;坚持

时间过得真的太快了,一眨眼,我已经做教师33年了。我的成长感悟,可以归结为五句话。

―、对教师工作的爱,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做教师并不是我小时候的理想。小时候我没有理想,初三毕业的时候,因为考试分数高,就报了中师、中专等学校,最后被南通师范学校录取。当时报中师、中专的原因非常简单,就是能转户口,我根本不知道中师毕业后是做教师的。可以说,我是糊里糊涂地,甚至是无奈地做了教师。

但是,回想这33年的经历,我发现,我与教师工作可以说是“先结婚后恋爱”,而且是一场马拉松式的恋爱,现在还在轰轰烈烈的“热恋”中。

二、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中师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一所农村小学——当年我就读的那所农村小学。经过了'年,学校依然还是那个样子:'个年级6个班,9位教师,180多位学生。但现在想来,这是一段很难得的经历。我曾经在我的一本书里写下这么一段话:

人的记忆是带有选择性的。过去的时间里,很多事件都已经被时间冲刷干净,留下来能够回忆起来的经历一定与当下的状态有着或隐或显的关联。我们回忆过去,回忆的是什么?其实是过去与现在的互动。过去,影响着现在%见在,改造着对过去的认识。曾经觉得非常无奈地被“抛置”到村小,今天看来,恰恰成就了我的现在。我的教师生涯,从村小开始。

我清晰地记得,当时,学校安排我教四、五两个年级各一个班的数学。我不会写教案,好在有参考教案。于是,我每天在两个年级的两本教案上各抄一节课的教案,然后照着教案去上课。我是在抄教案、照教案上课的过程中,慢慢地悟出:小学数学课,首先要复习,然后是揭示课题、讲解新课、课堂练习、课堂总结、课堂作业。虽然自己悟出了课堂的这些环节,但其实,我上的都不是自己的课。

在那所农村小学工作的时候,我就开始写一些东西,就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想法、一些做法。

比如,当时的五年级数学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目:有一台播种机,作业宽度1.8米。用拖拉机牵引,按每小时6千米计算,每小时可以播种多少平方千米?

33年前的农村,学生没有见过播种机,不理解这道题目中的“作业宽度”是什么意思。作业不就是语文作业、数学作业,怎么还有宽度?上课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办,所以问题就搁置在那儿。下课后,我拿黑板擦擦黑板,突然发现:黑板擦擦黑板不就像播种机在播种吗?于是再次上课的时候,我首先用粉笔在黑板上涂了一大片,说这是一块要播种的地。”学生都笑了。我又把黑板擦按在黑板上,说这是播种机。”学生又笑了。按着,我把黑板擦往前平移,说:“播种机开始播种。”黑板擦在黑板上擦出了一片长方形空白,我用彩色粉笔把这个长方形勾画出来,并在长方形的宽那里标注(.8米”。通过看演示,所有学生一下子都明白了什么叫“作业宽度”,知道了怎么求播种机播种的面积。一个黑板檫,帮我轻松地解决了问题。我想,当时我的内心一定是有一些激動的。我在那时用于记录的本子上留下了文字——“通过演示帮助理解题意”,还在文字下面画了一幅用黑板擦擦出长方形空白的示意图。这是我在农村小学的一个教学创意。

我想,如果今天我们的学生遇到不理解“作业宽度”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做一个课件、找一段视频,甚至让学生去实际观察播种机作业的场景。总之,解决的方法很多。

不过,把这个问题放到今天来看,我觉得用黑板擦擦黑板依然有它的价值和意义:投人很少,效果也很好。这是最经济的原则。

当然"我后来还发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新的方法——卫生纸卷纸。那一年,我到广西百色去做教材培训,人住百色宾馆。看到卷纸的时候,我突然发现这是个很好的教具,或者说学具。上课的时候,用卷纸来完成“作业宽度”的演示,不是挺好玩、挺有意思的吗?

还是这个问题。前几年,我在上海参加“爱飞翔”公益活动。当时我向参加活动的中西部农村小学教师分享这样一段经历和想法时,有一位老师举手说:“贲老师,我还有一个方法,不需要用黑板擦擦黑板。将一支长一点的粉笔按在黑板上,就是一个播种机。粉笔往前平移,黑板上就涂出了一个长方形,不就是播种机播种的地方吗?”我发现,原来还有这么简单、美妙的方法!我们面对问题,关键是要去思考,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继续说农村小学的故事。我做教师后发表的第一篇文章,是在《小学生数学报》上。记得当时我教四年级,在教学第八册(四年级第二学期)数学时,遇到这样一道题:(1)滨海村养虾专业组用人工养对虾,去年的产量是6857千克,今年的产量达到8325千克,今年比去年增产多少千克?&)把这道题改编成加法应用题。

课堂上学生出现了两种改编方法:一是知道了去年的产量、今年的产量,要求两年的产量之和%二是知道了去年的产量、今年比去年增加的产量,要求今年的产量。两种都是改编成加法应用题,都可以吗?还是一种对、一种不对呢?当时,我对数学问题的认识不足,觉得数学问题应该是有唯一正确答案的,但是,两种改编方法哪种对、哪种不对,我也不知道。课上就糊弄过去了。下课后,我向办公室的同事请教。但没人能回答这个问题。我又去教师用书上查找,也没找到答案。于是,我就想:改编是不是要把条件改为问题,把问题改为条件?应该是告诉去年的产量、今年比去年增加的产量,求今年的产量。这样的想法对不对呢?我很想知道。我就把我的想法写下来,寄给了《小学生数学报》编辑部,期待《小学生数学报》的编辑能给我一个答复。没想到,《小学生数学报》1991年3月15日第二版的左下角刊发了我写的材料,而且添加了一个题目。我就这样发表了第一篇文章。幸福来得太突然了。

今天来看,这突如其来的幸福,看似偶然的背后有它的必然:第一,这篇文章写的是教学中的问题,我能遇到,其他老师、学生也可能遇到。这个问题究竟怎样去改编?我恰好想对了——这样的想法写出来,对其他老师、学生是有价值的,所以它可以刊用。第二,当时我们要提前上新课,我投过去的时候,正好符合编辑进度。这篇文章的刊发,告诉了我:要关注教学中的问题。

在村小,我还完成了这样一篇小文章。四年级教材中画平行线的插图,直尺是斜放的,我觉得要把它改成竖直地放,写了两点理由,没有一点理论色彩。就这样一个豆腐块文章,却创造了两个“第一”——这是我个人在《江苏教育》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也是我当时所工作的那个乡镇所有中小学教师在《江苏教育》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虽然文章小,但是我现在回头来看,还是有点骄傲的。因为后来我们使用的小学数学教材中画平行线的插图都改成了“直尺竖直地放”。我不敢说我的想法改变了教材编者的想法,但我想说的是,我的想法可能走在了教材编者的想法之前。为什么?因为我是教师,我天天上课,我可能比教材的编写者更早地发现这些问题。我在教育中实践、思考,慢慢地积累了自己的一些教学自信。

还是在这所村小,我创造了一个“传奇故事”——我一直任教小学数学,但却在上海的《小学语文教师》杂志上发表了文章。在村小,有很多空闲时间,我就读报纸、读杂志。那天,邮递员把报刊送到学校。新到的《小学语文教师》上有一篇文章分析“两岸猿声啼不住”这个问题,提到不应该是“两岸”,而应该是“南岸”。读完以后,我发现还有一个想法没写出来,一冲动,就拿着稿纸写下来,然后装进信封,骑自行车到乡镇的邮局,贴好邮票,就寄出去了。两个月后,我写的一百多字的小文,在《小学语文教师》上刊发出来了。

我们要珍惜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想法,哪怕再小,只要是自己的想法,都要把它记录下来。冲动,有的时候也不是魔鬼。有了冲动,要去行动。而坚持一定是从行动开始的,坚持行动,用行动坚持。当你在行动中坚持的时候,你可能就给自己创造了成长的机会。教师的专业发展,有些机会是别人给的,但有些机会是自己创造的。我在村小养成了阅读的习惯,读多了,手可能就有点“痒”了。写这些东西,其实就是在给自己创造成长的机会。我也慢慢地认识到,做教师必须扎根课堂、研究学生,在课堂上,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作为教师,研究的对象就是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的阵地就是自己的课堂教学,文章要写在课堂上。

三、十年磨一剑

1994年,我从农村小学调到了海安县实验小学。学校把主课题实验班交给我。那个班要从一年级带到六年级。学校老主任对我说了一句话:“上好你的课,带好你的班,就看你的了。”这一句话影响了我这一辈子。

那个6年,12个学期,我坚持独立备课。每周末,我都会备好下一周5天(或6天)的课。备课的方式是:看教材,然后手写教案。而且,教案的课题一定是用正楷字写。写完教案以后,再看教师用书,对教案做一些调整;有时候还看一些参考教案,再做一些调整。整整6年,我都是这么备课的。这些备课笔记现在还保存在老家,我一直没舍得扔掉。因为,这些教案都是我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出来的,记录了我6年的时光。

这6年独立备课的经历,恰恰成就了我上课的“高光时刻”。2001年,我很幸运地获得了全国赛课的机会,从县到市到省到全国,并且拿了全国一等奖。最终赛课的地点是山東淄博体育馆。赛课结束,我和学校同事共三人,在途经山东泰安的时候下了火车。半夜时分,我们从中天门一路小跑到了泰山顶。天上一片漆黑,我们在山顶转了一圈以后,就坐那等着看日出。日出时间很短暂,十几秒时间,天上一片光明。下山的时候,我才发现泰山真陡,十八盘更陡。这时候,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下山其实比上山更难。在一步一步往山下挪的时候,我想到了一点:这一次参加赛课拿了一等奖,那是给我曾经上过的一节课套上了一个美丽的花环。我能够做到每一节课都是一等奖吗?做不到。赛课,更多的是在表演,往往也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的协作。而家常课,能表演吗?家常课,一定是自己的课。当时我就问自己:今后,我的课堂之路怎么走?

2011年春天,我又去了一次泰山。这一次没有故事,因为上泰山、下泰山,都是坐缆车的。没有过程,就没有故事。过程、经历是不是很重要?

正是2001年爬泰山的经历,让我有了课堂之路的自我追问。于是,从2002年2月27日起,我开始做一件事情:每天把自己课堂上怎么做的、怎么想的,记录下来。我把它称为“教学手记”。最初,是在笔记本上。2004年,我拥有了个人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就记录在电脑中。20年了,我一直坚持写教学手记。《江苏教育报》的一位记者曾经采访我,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贲老师,你天天带班上课,哪有时间写呢?”我的回答是:“我每天备课、写教案,就是一种写作啊。”我觉得,教案就是教师写作的成果。

现在很多教师都在说:忙,很忙。还有教师说:我太忙了,哪有时间思考?而我觉得,这句话要反过来:因为你没有思考,所以你更忙。

教师每天要忙碌的事情有: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以及接受检查、验收、评比、考核、培训等。个人以为,我们每天有很多事情,不可能每件事情都认真做。哪些要认真做,这需要你的思考。非常简单,最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认真做。对教师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课比天大。那么,备课和上课,哪个更重要?我的想法是,备课比上课更重要,教师在备课上花再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是值得的。备课是个脑力活。教师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功是什么?我觉得不是“二字一话”,而是独立备课的功夫。只给你教材,你会备出怎样的课?我们每位教师不妨做一下自测。

2002年开始写教学手记,5年后,我出版了第一本书——《此岸与彼岸——我的数学教学手记》。在这本书里,我写道:

从2002年2月27日开始,我坚持每天上完课以后就写。每次,或几十字或几百字或几千字,无论繁忙与悠闲、疲3与轻松。这是我给自己布置的作业。这本书,是我对教学手记的凝练与提升。这些文字是不折不扣的真实记录与切肤之感。

第一本书的问世,就是因为每天上完课以后积累了一些文字。

我想,教师的成长是一个过程,甚至是一个很缓慢的过程。备课的时刻,就是坐冷板凳的时刻。我们要有坐冷板凳的意识、勇气、能力与韧性。板凳甘坐十年冷,面壁十年图破壁。在学生面前,在同行面前,一切包装都会黯然失色。事业的成就,需要时间的累积,需要多年的砥砺不息。一个词概括,坚持。

四、在坚守中重新认识2005年,我从海安调到南京工作。2008年,我所在的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启动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2010年,实验班到三年级的时候,校长把它交给我来带。那一年,我刚刚被评为特级教师。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接手一个新班,做教学方式的改革。我要求自己,把曾经熟悉的那些“教学套路”先放在一边,而做一些改变。每天,我都像新手教师一样琢磨接下来的课怎么上。就这么一节课、一节课地摸索,三年后,我写了一篇文章——《构建“以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发表后很快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这也为我接下来探索构建“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做了铺垫。

这十多年来,我做了什么?与自己同课异构。曾经教过的这节课,再上的时候,是把原先的教学方案复制过来,还是带着新的思考,刷新一下呢?我觉得,我们真的需要与自己同课异构。

以我参加全国赛课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总复习》一课为例。2001年,我在山东淄博赛课%012年,我应邀在广州参加全国小学数学年会,用这节课表达了我对教学方式改革的一些思考与做法;后来,我又在天津上这节课%017年,有机会再到淄博参加教研活动,我有意再上这节课%019年6月,在扬州举办的“化错教育高峰论坛”上,我又选择了这节课。每一次上这节课,我都在想,我的想法有哪些要改变,有哪些要坚守。所以,当我与自己同课异构的时候,其实是倒逼自己,用思考来推动实践,用实践来推动思考。

这十多年来,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把公开课上成家常课,把家常课上成公开课。我新出的《人人为师,个个向学——贲友林学为中心数学课堂15例》这本书,标题就表达了我的思考:学,因教而更有价值;因为会学,所以学会。会学、学会,应该是动态循环的过程。

谈到“学为中心”,最初我的认识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现在,我更多地认识到,应当是以教师和学生共学、同学为中心。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都是学习者,互教互学,一起学。

这十多年,我曾经给其中的五年定了一个小目标:每年一本书。怎么实现的呢?我给自己布置的作业是:听自己的课,想自己的课,写自己的课。

谈到听课,我们都觉得是听别人的课。其实,我们既要听别人的课,更要听自己的课。把手机带进课堂,打开手机的录音功能,把自己的课录下来;或者,找个支架,把自己的课拍下来。接下来,一定要找一个没人的地方——记住,这很重要,因为在没人的地方你才有安全感,才有自由感——回过头来看看自己的课,听听自己的课。我经常这么做。在回头看自己的课、听自己的课的过程中,我才发现,我怎么那么啰唆,好多话都是可以不说的。于是,我又有了这样的想法:改变课堂,不妨从减少教师的话语量开始。

我还做了一件事情:听自己课堂的录音,看自己课堂的视频,不借助任何工具、软件,把自己的课堂整理成文字实录。听一句,在电脑键盘上输人一句,就这样做文字版的课堂实录。一节课40分钟,一般需要6—8小时才能完成文字实录。其实,这6—8小时不仅是在输人文字,也是在反思自己的课堂,会有更多的发现。我会发现,上课的时候,我没有听懂学生的想法;我会发现,学生很美妙的想法,我竟然没有抓住;我会发现,其实我还可以有不同的教学处理方式。我也给自己定了一个小目标——整理自己的100节课。现在,我已经完成了70多节。

在回看、回听自己课的过程中,我能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而当我把这些整理出来的时候,也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字。2014年,我出版了《现场与背后——“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015年,我出版了《此案与彼岸%——我的数学教学手记》%016年,我出版了《贲友林与学为中心数学课堂》%017年,我出版了《寻变:贲友林的学为中心数学课》%018年,我出版了《重新认识课堂》。

《现场与背后——“学为中心”的数学课堂》这本书,记录了我当时带的实验班,从三年级到六年级,4年課堂教学方式改革过程中的30节课。那30节课,都是我自己做的文字实录。现在来看,这本书更是记录了我在课堂中探索的经历。围绕课堂,我每月写一篇观课思考,聚焦的都是一些细节问题和我们可能忽略的地方,如上课的时候请谁发言、学生发言以后怎么处理等。于是,就有了《重新认识课堂》这本书。课堂,需要我们重新认识。

在课堂中,我们还会遭遇学生的问题。比如,教学二年级的《用算盘表示多位数》一课时,两位学生把算盘拿出来,其中一位学生说!贲老师,他的算盘,上面2个珠子,下面5个珠子;我的算盘,上面1个珠子,下面4个珠子。我的珠子怎么比他少呢?”当我们关注学生的这些问题,再来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是不是体现了“课堂是老师和学生一起学的地方”?于是,我们工作室团队这几年就做了一个项目:“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问题研究”。目前,我们的研究成果——《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问题研究I》《学生视野中的小学数学问题研究%》先后出版了。这体现了我们对学生、对学习、对教师、对教学的关注与研究。从“零”到“I”再到“II”是我们一个团队的坚持与坚守。

五、心中有一份热爱,过有故事的生活

我们知道,每位学生都是唯一的、独特的人,教育应促进每位学生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对于教师来说,何尝不是如此?

在30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不断地给自己定新目标、新要求。最初,出于“生存”与“安全”需要,做一个合格的教师;之后,自我“升级”,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曼慢地,寻找自己,努力做一个“看见自己”的教师。

坚持,关乎三个问题。

第一,为什么坚持?为了心中那一份热爱。

我觉得,热爱和坚持是双向互动的。因为坚持,产生热爱;因为热爱,有了坚持。分享一个故事。一年级一个班的学生人学大概50天,他们和我一起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得数是6的加法”。我呈现一张图片,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能知道什么。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有4个小朋友在种一棵树。还有2个小朋友也在种一棵树。”就差接下来的第三句话了。课题“得数是6的加法”,第三句应该说“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但这个小男孩说的第三句话是“剩下还有几棵树”。条件和问题之间不匹配。我便做了一些引导。下课后,我就在想一个问题小、男孩为什么这么说呢?数学教师看这幅图,会很专业地看出2个女生、4个男生,一共有6个学生,2+4=6;种了2棵树,还有4棵树没有种,一共有6棵树,2+4=6。如果让语文教师看这个图,能看出什么?于是,我把这个图拿给我班的语文教师看。他看过图后说!春天到了,小朋友们到山坡上去植树。两个小女孩栽一棵树;四个小男孩在一起,有的扶树,有的挖土,有的提水。小朋友分工合作,他们看着栽好的树,心里高兴极了。”如果是体育教师看这幅图,又会说什么?不同学科的教师看这幅图,说的是不同的话。那么,不同的學生看这幅图,说的话是不是也不一样呢?如何让课堂成为多种声音对话的世界?这引发了我的思考。而当我们坚持思考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过着有故事的生活?

第二,坚持什么?坚持上课,坚持上好课。

上好课,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是把课上完,第二个是把课上好。这里主要指后者。怎么能上好课?坚持思考,知行一致。怎么想的就怎么做,怎么做的就怎么说,怎么说的就怎么想。2016年1月,我学会了在微信中发文字。我在微信朋友圈发出了第一则文字材料“友林说课1”,用文字来和大家分享我对课堂的思考。我用这种方式逼着自己坚持思考课堂。对课堂的思考或许肤浅,或许不对,但是一定是我的思考。我新开了视频号,还人驻B站,和大家分享真实的课堂、真实的思考。也期待我未来关于课堂与读者、与观众有更多的互动、更多的交流。

第三,如何坚持?减少盲目性,增强自觉性,享受过程。

我们都听说过“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一定能成功吗?其实,成功不仅仅取决于时间这一因素。而且,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成长;而和结果同样重要的,是过程。美国心理学家戴维·邓宁和贾斯廷·克鲁格的研究表明,最有效的学习者是那些能觉察到自己能力局限性的人。为了提升自己,他们不断地自我评估、自我反思,同时也评估他人并向他人学习。

在此,分享稻盛和夫的一段话:

选择别人没走过的路,每天每日,哪怕很少一点,也要在“创造性的工作”上下功夫。即使一天的进步微不足道,但若经过十年的积累,一定可以孕育巨大的变化。

这其中的一个词“微不足道”,我们都明白它的意思,但是我要把这4个字倒过来——“道足不微”。在教学的路上,你坚持往前走,思考与实践同行,坚持与改变一起,“道足”了,发生的改变一定“不微”。

让我们心怀热爱,用坚持迎接未来,创造更美好的自己!

(贲友林,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著有《此岸与彼岸》《现场与背后》《贲友林与学为中心数学课堂》《重新认识课堂》等。)

猜你喜欢
坚持专业成长
聚焦心智模式,追求专业成长
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网络研修与数学教师的专业成长
政策与商法研究坚持依法治理建设法治社会
浅谈如何做一名优秀的幼儿园教师
教师要敢于成为“鉴赏”自己课堂的“勇者”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浅谈中职校新教师专业发展和成长
平凡的伟大的执着
“两学一做”重在知行合一,贵在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