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的革命传统教育研究述评

2022-05-30 06:11薛祖红
教育研究与评论 2022年8期
关键词:立德树人小学语文

摘要:当前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取得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课内教学实践、教材内容分析、课外课程资源开发、主题作业设计四个方面,表明小学语文课程中革命传统内容的价值得以明晰,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必要性得到肯定,多样化的教学实践正被大家重视。针对存在的不足,结合研究现状,建议小学语文革命传统教育研究应关注教学现实状况,关注课程内容的理解与建构,继续探索教学实践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革命传统;革命传统教育;立德树人;小学语文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革命传统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核A。!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明确指出,革命传统是中国共产党近百年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不懈奋斗中形成的,是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丰厚的政治资源,也一直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中小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对于传承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语文是落实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版课标)也确定“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内容的重要主题,并明确提出了各学段革命传统教育的课程目标要求。积极开展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革命传统教育研究,有助于更有效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语文教学实践、教学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视角归类

在中国基础教育期刊全文数据库、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报纸全文数据库中,以“革命传统”或“革命传统教育”为主题或关键词,加上“语文”或“语文教学”进行检索,截至2021年12月,得到488条记录。

笔者又对1998年至2021年的相关文献发表趋势做了分析,发现从2012年到2021年呈阶梯性上升趋势。尤其是2012年、2017年、2019年、2021年四个年份,上升趋势尤为明显。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2017年,统编三科教材投人使用;2019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2021年,建党一百周年,教育部印发《指南》。由此可见,上升趋势与关键事件契合,随着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推进与落实,革命传统教育逐渐成为语文学界关注的热点。笔者根据研究需要,对这些文献做进一步筛选,得到与小学阶段相关的有效文献161篇。其中2021年之前的文献5篇,2012至2016年的文献15篇,2017至2020年的文献61篇,2021年仅1年就有文献80篇,该数据与整体上升趋势吻合。

综观研究对象,主要从以下几个视角开展:一是基于教材内容的阅读教学实践,占72.0%;二是关于教材内容的分析研究,占16.8%%三是链接课外资源的课程开发研究,占10.6%;四是关于革命文化主题的作业设计,占0.6%。

(一)基于教材内容的阅读教学实践

在所研究的文献中,对于革命传统的教学实践和教学策略归纳大多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大部分是对单篇文本的教学,少部分是基于单元或主题的一类文本开展整体教学。策略的选择主要遵循学科特点,基于儿童理解,并追求整体建构。

1.遵循学科特点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采用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行的方式编排,承载着革命传统的课文不仅是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与理解,具有明显的思想性,融合在其中的语文工具性层面的教育价值也一样非常鲜明。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等语文核心素养也在随着学段螺旋提升。"教学此类课文,不仅要将语文要素的落实和革命传统教育有机融合,同时要明确革命传统教育的目标是在对语言文字的感受、理解和运用的过程中实现的。?

在阅读教学中,寻找“言”与“意”、“文”与“道”的融合点,以听、说、读、写的方式开展阅读实践成了大家不约而同的追求。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是以“革命岁月”为主题的单元,得到了不少研究者的关注。实践案例能紧扣该单元点面结合的语言表达特点,引导学生品读“面”与“点”的描写来感受英雄精神和开国大典的激动人心,并引人相关视频片段,给学生提供点面结合描写场景的素材,以书面语言表达对英雄的崇敬与景仰,既延展“言”的规范,又体现“意”的深远。$对于中年段的故事类文本,实践案例也力求把握语文要素和育人要素的交切点,从细节描写、修辞手法、环境描写等方面人手,在言语实践活动中挑起认知冲突,点燃学生思维,体验情感基调,受到价值观的熏陶和感染。!而对于低年段课文,实践案例则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规律,以“动作”为核心,从字、词、句、篇分层次建构学习场域,设计观察、表演、叙述、拓展等言语实践活动,以实现“学习、理解、运用语言文字”和“感受人物形象和美好品德”的彼此融通。"

2.基于儿童理解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而革命传统与儿童当下的生活以及所处的当下时代有距离,基于儿童理解进行革命传统文本教学,是提升革命传统教育实效性的关键所在。不少案例在这方面做了努力。

基于儿童理解,可以根据革命传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在逻辑体系搭建知识图谱,使零散分布在各处的革命传统内容构成知识层级关系,形成个性化学习途径,促使儿童循序渐进地在语文学习中自主建构革命传统知识系统。有实践案例将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四篇课文按照历史顺序重组,帮助学生了解中国革命历史的阶段划分,弄清每个历史发展阶段的历史意义。于儿童理解,可以找寻儿童阅读文本的真实难点。在革命诗词的教学中,教者课前进行调研,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目标,选用合适的策略帮助学生学习,以保障学生有充分的体验思考、朗读品味以及精神的啟3。?基于儿童理解,应把握不同年段儿童的学习规律,知道儿童是如何建构道德认知、内化道德体验并指导自己行动的。将教材的学习与儿童生活紧密联系,使革命传统精神与儿童当下的生活和成长体验紧密联系,影响与指导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将革命精神迁移延续到儿童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转化为儿童自身稳定的素养,形塑儿童的品格。?基于儿童理解,可以链接合适的资料,拉近儿童与文本的距离,帮助学生深人感知人物形象、准确理解文本内涵。引人的资料要依据史实进行搜集、甄别、阐释和运用,让儿童体验真实的历史场境;要聚焦语文要素,紧扣人文主题,巧妙拓展,激发儿童发现和探寻的兴趣;要保持语文课的底色,让资料为儿童语文素养的提升服务;还要依托资料,建立起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儿童在走出课堂后,真正将课堂上激发出来的爱国情化作报国志,把报国志变成生活中的爱国行。?

3.追求整体建构

整体建构是指立足于整体生长的自然法则,恢复学习要素中存在的各种自然关系,把学习放置在整体背景中开展,从而推动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发展。*无论是基于语文学科的特点,还是基于儿童的认知建构特点,整体建构的学习方式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单篇课文的整体建构。除上文提到的“言”与“意”的融通之外,有一些案例是针对课文中鲜明的人物形象进行整体建构的。在革命人物类文本的实践案例中,教者围绕人物形象从“语象'形象'意象”进行整体建构,首先抓住课文的细节描写来寻人物之“形”,悟人物之“神)然后从“一个人”关联到革命时代以及当代生活的“一类人)最后提炼“一种魂”,让革命人物精神得以传承并照进现实生活,使革命文化在学生身上得到内化与传承。!也有案例以项目化学习的方式整体重构。比如,教师引导六年级学生围绕“李大钊的人物品质”这一核心,以“编排课本剧”为任务驱动,从三个问题出发合作开展学习,在沉浸式的精读文本、查阅资料、表演体验中,完成语文素养提升与革命传统精神内化的整体建构。"

同一单元的整体建构。根据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可以设置问题情境,开展项目化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故事宣讲、主题演讲、话剧表演等,以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文化的熏陶。也可以打破单篇教学顺序,整合本单元的单元导读、课文、课后练习、阅读链接等内容,加强课前、课中与课后的前伸后展。?

不同学段的整体建构。案例呈现的主要是基于人物主题的整体建构,如尝试组织六年级学生进行“教科书里的毛泽东形象”群文研读,勾连教材中所有与毛泽东有关的课文,融合不同学段文本的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前后勾连,使人物形象立体化,深刻领悟领袖的革命情怀。$

(二)关于教材内容的分析研究

在研究对象中,关于非统编教材中革命传统内容的分析研究有7篇,关于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内容的分析研究有20篇。前者的研究处于各版本教材百花齐放的背景之下,偏向于革命传统内容在教材中的传承与发展的研究,或者就某课文该不该放在教材中展开讨论。后者的研究对象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主要分析研究革命传统内容在教材中的数量、分布、形式、内容、主题等。

1.2017年之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革命传统内容

借助语文教材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始于建国之后。共和国成立初期,政治教育、政策宣传是教材选文的出发点。1959年6月,《文汇报》展开了“关于语文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讨论”,掀起了我国语文教育史上范围最广、历时最长的“文道之争”,最终确认语文学科应具有工具性,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教育要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这一时期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的语文教材更关注革命传统选文的艺术性,而非政治性,不少篇目成为经典%966年之后,语文教材又一次成为革命政治读本;1976年到2000年语文教材经过历次修订,在语文的“工具性”与“政治性”之间不断调整、平衡%001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驗稿)》颁布,明确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性质,革命传统精神作为“人文性”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多版本的教材中得到了多种形式的编排。'各版本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具体思路和做法也呈现出不少共同点——都保证了革命传统教育内容的数量;都依托主题选取典型故事,点状分布;题材上都能既涵盖历史,又观照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体现革命精神在当代的延续;都关注了体裁的多样性和教育形式的立体化;都遵循文质兼美、程度适合的原则,尊重学生思维发展的规律、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和认识世界的规律。!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其中的战争类课文就具有独特的时事性、鲜明的思想性、丰富的文学性,不仅可以给学生提供精神食粮,也能让学生学习不同的文体和表达方法。"

除了对教材编排的肯定之外,也有人对此提出了质疑,比如《王二小》该不该列人小学一年级教材,文章从语言学习、叙事逻辑、思想层面展开论述,认为“《王二小》作为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孤立的,也是教材思想政治化教育的遗留”,希望教材编者以更优质的文本代替。#

2.2017年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革命传统内容

2012年,教育部启动三科统编教材编写,2017年,语文教材全面投人使用,结束了“一纲多本”的时代。研究对象主要从数量、形式、内容、主题等多个方面对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各学段中革命传统的编排特点进行了研究。从数量、形式、内容、主题等方面,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数量上加大比重。小学语文教材共安排了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的课文40余篇,既保留了经典革命传统教育题材,又开发了适应时代需求的新篇目,约占教材比例的14.0%,与其他版本的教材比较,比重明显增加。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步增加了革命传统教育的内容,体现了整体设计、循序渐进、滋润渗透的编排原则。$形式上灵活丰富。革命传统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文体多样,整体呈现出由浅人深、由易到难的设计层次,第一、第二学段根据单元语文要素选编适切的课文,散点分布。第三学段,集中编排革命文化主题单元。助学系统紧密跟进,从单元导语、“泡泡”提示、课后练习、语文园地中的“日积月累”、快乐读书吧、阅读链接,以及插图、注释的有效补充,实践活动开放延伸等多方面挖掘革命传统教育的元素。?阅读链接始于四年级,数量随年级升高而递增,篇幅大都短小精炼,一般与单元选文具有相同的人文主题,内容上指向背景介绍、群像塑造,表达上呼应单元语文要F。&内容上言意兼顾。绝大多数革命传统题材类课文,兼顾了艺术性和思想性,思想健康,语言典范,便教利学。'它们虽然与当下时代有一定的距离,但大多文质兼美,情感真挚,描写生动,人物形象丰满突出,在“言”“意”两方面都堪称经典,所具有的工具和人文两种价值是相辅相成、彼此渗透、互为支撑的。?—到三年级的课文能立足儿童视角,以短小、浅白、贴近儿童生活经历的“小故事”形式呈现。!

主题上鲜明多元。教材编者陈先云将革命文化题材提炼为“国家、政党、榜样、民族精神”四个领域,在每个年段的教材中均有安排,逐渐增多,以使学生逐渐具备国家意识、高尚品质和社会基本道德素养。"教材鲜明、多元地呈现了“厚植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弘扬革命精神”三个主题,体现了价值认同的平易性、进阶性和共通性。?榜样类课文中涵盖了革命时期的人物形象,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体现了革命精神,蕴含着鲜明的感召力和生命力。?

(三)链接课外资源的活动实践

生活资源是课程教材的必要补充,对革命传统教育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些资源一方面来自地方特有的红色资源,另一方面来自学生的学习生活。

本土革命传统资源载体主要包括革命名人、革命文艺作品、革命精神和革命遗址遗迹等,充分整合、利用这些身边鲜活的革命传统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对体认与传承革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意义。'实践活动的资源选择一般遵循本土性原则。比如有教师以当地的“两当起义”为教学资源,将两当文化融人语文教学活动当中,通过综合性学习,深刻理解红色文化内涵,强化爱国意识。实践活动的实施可以遵循统整性原则。比如有实践案例从历史、地理、科学、思想、文化等方面梳理语文教材革命传统内容,构建思维导图,融人本土革命文化资源,打造线上微型红色课程,开辟线下综合实践课程,统整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现实社会的联系,更好地理解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

儿童最直接的学习资源主要来自校园生活。比如,有学校依托少年军校的有利资源,根据语文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围绕革命主题,找准语文与军校革命主题教育的“整合点”和“融合点”,基于文本阅读开展体验式、演绎式、延展式活动,以突破语文教学难点,挖掘语言思维深度,在提升语言学习品质的过程中持续浸润革命文化基因,实现学生的言语学习和精神生命的融合成长。?儿童的阅读生活也得到了关注。在学习了《小英雄雨来(节选)》之后,教者组织学生进行了《小英雄雨来》整本书阅读。学生参加了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等系列活动,以增强阅读体验,传承红色基因。

(四)革命文化主题的作业设计作为研究对象中唯一关于革命文化作业设计的文献,作者通过一组试题的设计与解析,呈现了革命文化主题之下的形成性评价的实践过程,力求使作业评价不仅聚焦语文要素,考查学生信息提取与整合、知识理解、习作表达等能力,而且紧扣人文主题,在情境中引导学生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巩固与完善学生对革命史的认知结构。!

二、研究进展评析

(一)主要成绩

一是明晰了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内容的价值。在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指引下,各版本语文教材都将革命传统内容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使用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更是有所加强。从研究的文献看,大家一致认为此套教材中革命传统文化内容的编排依据了语文学习体系,较好地贴合了学生的学习规律,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性,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百年歷程的丰厚底蕴,是赓续革命精神、弘扬民族文化、凝聚人民信仰、提升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也承载着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的任务以及通过听说读写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高语文素养的担当。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内容工具性和人文性的价值共存、相互融通,为语文课程中的革命传统教学实践的目标制订和策略选择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调。

二是讨论了语文教学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必要性。从世界近现代历史的展开过程看,中国革命的历程是国家争取独立、自由、民主的历程,是合理的,必然的。从中国革命的发展历史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革命历史是中国现当代历史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是当代中国人不可或缺的精神气质与面貌,它必然成为一种基因代代相传。从当下的中国现实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冲击使得年轻一代淡忘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求独立、争自由的革命历史,淡化了革命斗争时期的英雄主义、乐观精神和坚强意志,而革命精神是永恒的,仍然是新时代所必需的。从这个角度来看,非常有必要进行中国革命传统教育。"革命传统精神与新时代青少年的精神发展是贴合的,革命传统文本跟语文学科本体价值追求是融通一致的,继承与弘扬革命文化体现了语文课程的育人品格,是语文课程的文化自觉和价值担当。历史上,语文课程曾有过在极左思想影响下蜕变为“政治工具”的创伤和教训,教师积极参与讨论语文课程中的革命传统教育问题,认清在语文课程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必要性,有助于形成对此类文本的价值认同。

三是探索了多样化的语文革命传统教学实践。从检索的文献内容看,研究者大多基于教材内容,从实践案例中探寻有效策略,有的基于单篇教材,有的串联多篇文本%有的着眼人物形象,有的关注情节发展;有的创新课堂教学,有的拓展课外活动。从实践过程看,研究者都在试图突破他们所认为的革命传统题材类文本教学的困境,即“隔”——革命传统故事的时代与当下生活存在距离,革命传统精神与学生思想认知存在距离,革命传统文化与教师的价值认同存在距离;“灌”——目标设定缺乏融整性,导致“文道相背”,将革命传统精神直接告知,缺少基于语文学科逻辑的学习过程,造成情理割裂;“碎”——只关注教材中参与学业评价的字词句段等语文知识点的教学,忽略文本主题精神的熏陶、认同与内化。这些案例的丰富呈现,从不同角度对语文学科中革命传统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教学策略。

(二)不足之处

一是对一线革命传统教学现状及原因的认识缺乏足够的事实判断。从文献内容看,对于语文革命传统教学现状的描述主要来自主观判断,缺少问卷、调查等科学的事实判断,且对这种现状的根源没有做深刻剖析。对于一线教师对语文课程中革命传统文本内容的目标认知不清、文本解读不透、教学困难等,学生对此类文本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难点无法突破等现状,以及形成这种现状的根源认识不清,由此而进行的教学改革也就不能对症下药,不能真正突破困境。

二是对语文教材中革命传统内容的理解不够深人。从研究文献来看,关于教材中革命传统内容的理解关注了年段的形式分布样态,缺少基于《指南》提出的七大主题内容视角的价值分布审视;偏重于对选文的梳理,缺少对教材助学系统的特点与价值分析;偏重于语文要素与人文主题的整体分析,缺少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角度对教材选文价值的审视;偏重于对教材中已有内容的研究,而对基于不同年段学生知识结构、认知特点、生活实际的拓展性学习内容的研究不足。

三是对语文课程中革命传统教学的实践路径研究不夠全面。不少教学实践强调了要体现语文的学习方式,却鲜有对基于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规律的目标、内容和策略的分层递进的考虑,不少不同年段的教学实践案例呈现的目标、策略大同小异。虽然案例都把认同与传承革命传统精神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但缺少对学生“建构道德认知、内化道德体验并指导自己行动”的过程观照,也鲜见有效的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的策略路径。虽然近年来对于此类课例的教学研究成倍增长,但局限于单篇教学,少数涉及大单元教学,对教材内不同年段革命传统主题的整体建构,以及教材内容与学生语文生活,包括阅读、习作、综合实践等方面的连接内容却只是零星出现;虽然大家普遍认为革命传统内容的教学需要资料的辅助,但根据不同年段、不同文本,具体选择哪些资料是准确的、有效的,以及如何指导学生搜集资料,仍然处于模糊的状态,对于一线教师来说不具可借鉴性。此外,案例来自一线教师的比例较低,不少是高校学者、教研员、特级教师等提出的指导性教学策略,还没有出现能下沉运用到一线教学的有力实证。

三、未来研究展望

综观近年来的现实状况和发展趋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已经越来越被重视。而随着《指南》和2022版课标的印发,对语文课程中的革命传统内容教什么、怎么教、教出怎样的效果,还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一是要关注小学语文课程中革命传统教学的现实状况。小学语文课程中的革命传统教学是基于实践的行动探索,包括教与学的实际状况。聚焦教师对革命传统价值的理解与认同、对语文课程中革命传统主题的理解、对教材中革命传统主题内容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难等现状,研究针对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实施的创新做法;聚焦学生的认知特点,研究不同年段学生“建构认知一内化体验一行动实践”的学习规律,研究不同年段革命传统教育目标要求下的学生认知和情感表征。

二是要关注小学语文课程中革命传统教学内容的理解与建构。2022版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内容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革命文化主题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在学习任务群的三个层面均有分布。教师要有意识地聚焦课程内容,从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等角度,审视语文课程中革命传统主题内容的多元价值;要观照教材内容与学生认知经验的差距,建构真实有益的资料助学系统;要针对性地以《指南》提出的七个方面的主题为参照,结合历史资源、地方资源、学习生活等,对教材内容进行必要支持。

三是要继续探索小学语文课程中革命传统教学的策略路径。教师需开展语文课程内容中不同学段、不同学习任务群中的革命传统主题的教学实践,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核心素养形成的内在逻辑,连接学生语文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设计学习任务,实现“以文化人”“文道统一”,在实践中优化并归纳有效的策略与路径;需关注语文课程内容与生活及其他学科的联系,研究怎样从语文学科出发,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将语文教材内容和现实素材相关联,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开发与时俱进的综合性、实践性语文微课程,促进课程教材文本与当地现实生活素材、原始素材之间的对接,增强革命传统的吸引力和感染性,促进语文素养的提升%需研究语文课程中革命传统教育效果的评价,关注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尤其关注不同学段学生“价值立场”的评价方式,研究“教一学一评”一体的评价机制。

(薛祖红,江苏省海安市明道小学。“江苏省卓越教师创新培育计划”培养对象。)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小学语文
立德树人视阈下的服务型基层党支部构建方式探究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