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2-05-30 08:01刘玉凤
关键词:中华法治道德

刘玉凤

摘 要:随着中国教育的不断发展,道德与法治课堂逐渐成为培养学生基本法学知识、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在初中教学阶段,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够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为学生“三观”养成以及法治思维培养、基本道德素质和法律素养培养奠定良好基础。因此,本文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为基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中的应用分析研究如下。

关键词:初中 道德与法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8.019

与其他教学科目相比,道德与法治课堂聚焦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学习生活行为,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是学校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塑造健康情绪反馈以及正确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科目。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能够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文化底蕴,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二者的融合是丰富学生学习内容的重要措施。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问题

在初中教学中,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培养、“三观”养成与知识学习同等重要,道德与法治课堂正是学生思想道德观念养成与尊法、守法、用法观念培养的重要教学环节。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应当密切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参与度。但在实际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却出现了部分问题,对此,本文简述如下:

1.课堂教学问题

对于学生而言,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其正确“三观”以及思想道德观念的重要环节,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部分教师过于重视理论教学,忽视了道德与法治课堂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部分,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思想道德观念培养情况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展开教学,在教学中积极引入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避免课堂教学出现教学方式单一、教学内容死板、枯燥等问题。

2.学生参与度问题

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学生成为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不能主动将课堂知识以及教学内容转化为所学并应用在实际生活中,由此导致学生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参与度较低,学习兴趣消退。此外,部分教师在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方面过于死板,不能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这也是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的重要原因。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性分析

如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都是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底蕴丰富的文化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思想道德培养有紧密联系,因此,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培养奠定良好基础。

首先,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有较强实践意义的科目,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够通过教师的教学引领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行为,为学生的习惯养成、道德观念培养提供指引。与其他初中科目相比,道德与法治教学一方面具有较强的人文性和思想性,学生能够通过课堂教学以及文化熏陶培养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念,因此该课堂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发展能够从文化和思想层面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例如在部编版人教教材《青春时光》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关青春、时光的诗歌和节日活动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古代“成人礼”的相关知识,将学生带入激昂青春、认识成长、了解自我的教学氛围当中,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奠定良好的文化氛围基础。此外,教师也可以将古代的飞花令、行酒令等游戏活动进行改编,由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回答介绍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以及感受,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教师可以设置一定的奖励以及惩罚措施,鼓励学生踊跃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另一方面,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敬老爱老、团结互助等优秀品德也是课堂实践的重要内容。

其次,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发展也是初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教学科目不同,道德与法治课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发展能够有效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革新以及中国经济的发展,学生接触电子产品的年龄越来越小,许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就接触了外来文化,而小学、初中时期的学生尚未拥有健全的“三观”以及思想道德观念,极易受到外来文化以及不良文化的腐蚀。在此背景下,加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有助于在初中阶段弘扬社会传统美德,弘扬传统文化,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学习兴趣,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最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合还能够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育层次与教育价值,丰富学生的教育体验。由于年龄以及生活阅历的限制,初中生的心智发育、思想观念尚不完善,因此在面对外来事物以及新鲜事物时难免出现好奇心过强以及辨别能力不高等情况,此时如果缺乏教师的引导,学生极有可能沉溺于新鲜事物或做出其他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行为。而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以积极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教学中渗透爱国精神等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以及健康的心态。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措施

1.主体性

主体性强调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重视學生的学习感受以及教学体验。具体而言,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学习情况、日常生活情况出发,在充分分析学生的综合情况后设计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内容。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有许多不适合此阶段学生学习、理解的教学内容。例如,过于晦涩的文言文词汇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此时如果教师盲目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可能导致学生不理解教学内容,反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当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日常生活情况。例如在部编版人教教材《崇尚法治精神》单元教学中,为了令学生能够对法治精神产生更深刻的感悟,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商鞅变法”出发,通过动画、图片以及文言文原文、白话文翻译等教学内容为学生介绍古代为了立法、变法所做出的行动,进而引导学生分析商鞅立柱的行为体现了何种法治精神,令学生对于公平正义产生深刻了解。

其次,主体性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注意学生在校以及在家出现的思想困惑以及行为。在初中教学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教师应当抓住这一特点,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设计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教学环节,并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课堂教学、课后学生自主学习的融合。例如在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中华传统节日出发,引入中国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等,为学生设计节日教学主题,引导学生根据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开展实践活动。如在“敬老爱老重阳节”活动中,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讲解重阳节的来历以及习俗,令学生对重阳节产生基本的了解,为后续活动奠定良好的文化基础和教学氛围,使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活动中培养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

2.科技性

科技性要求教师应当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向学生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传统文化与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放映设备、图片、音频、视频甚至是VR已经逐渐走入课堂,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用具。在此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堂也应当积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积极利用相关技术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道德与法治课堂而言,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一方面能够为学生营造更具沉浸性、更加真实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学生以更加全面、更加新奇的角度学习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也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帮助教师约束学生的课堂行为,令学生集中注意力于课堂教学之中。

例如,在我国基本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中国民族引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首先,教师可以深入了解班级内学生的民族情况,鼓励少数民族同学介绍自己的民族特点以及自己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理解。其次,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不同民族的介绍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的不同民族都有什么特点,自己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感受到的民族平等,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教师的教学内容。最后,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思考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引导,通过视频、图片、音频以及教师介绍等不同方式为学生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令学生思考团结、互助、友爱等精神。

3.学习氛围

学习氛围要求教师在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学时应当从课堂教学环境出发,运用教学活动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以及道德与法治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参与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当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融入学生能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内容。例如,在《我们共同的世界》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近年来中国面临的国际局势出发,引导学生思考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国际局势对中国的影响。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抗争等历史素材出发,在教学中穿插经典爱国领袖以及抗日战争等史实,引导学生思考国家对个人、家庭的意义,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将学生划分为不同的学习小组,以“小组辩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讨论是“开放的世界有助于中国发展”还是“封闭的世界有助于中国发展”等问题,鼓励学生与小组同学积极交流,在小组讨论环节踊跃发言,积极发表自己对改革开放、世界交流的看法。在课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积极查找相关资料,通过中国古代历史各个朝代与外国的交流和封闭来分析开放与封闭的优劣,如丝绸之路以及闭关锁国等。在单元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一场课堂辩论赛,鼓励有表达想法的学生准备相关资料,积极参与到辩论当中。

除此之外,学习氛围也要求教师在课前预习环节、课后复习环节中都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将教师的教学内容融入日常生活、学习当中。例如在《走进法治天地》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课前-课堂-课后”的教学流程出发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前,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预习任务,鼓励学生观察在学习、生活中困扰自己的事情,并将其记录下来,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日常问题和中国法律发展史出发,引导学生思考法律作为一种行为规范在学生生活中的作用。在课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查找相关法律,引导学生利用法律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了解法律并应用法律,树立对法律的信念感。

4.家校合作

家校合作是提升初中道德与法律课堂教学效率以及学习效果的重要措施。家庭是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重要阵地,是学生“三观”培养、行为养成的第一环境。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学生形成乐观、健康、积极的性格。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与家长的日常联络,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家庭、学校教学相联系。

对此,本文认为教师应当密切关注班级内出现异常行为的学生,定期与家长联系,并与学生进行私密谈话引导学生倾诉烦恼,为学生分析其行为变化的原因,帮助学生走出困境。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当与家长联系,告诉家长学生青春期情绪变化、行为变化都是正常现象,鼓励家长与学校一起引导学生行为。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案例鼓励学生正确面对自己在青春期的烦恼以及情绪变化,并通过教学案例、家长参观日等环节增进学生与家长的联系,鼓励学生向家长、教师诉说自己的困惑与烦恼。

例如在《青春时光》单元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化名案例引入,引导学生观察自己在身体、心理上的变化,并告诉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变化、身体变化都是正常发育现象,帮助学生直面自己的矛盾和困惑。在课堂教学后,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家长参观日,鼓励家长到学校参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在活动中增进对学生学习生活的了解,引导家长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促進家长、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可以在节假日组织家校联谊活动,或以古诗大赛、诗句比赛等比赛活动为切入点与家长联络,在充分考虑家长、学生意愿的基础上展开教学活动。

综上所述,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为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奠定良好文化基础。基于此,本文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重要性出发,对教师如何通过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进行了上述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定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有效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路径探讨》,《课堂内外(初中教研)》2021年第3期。

[2] 王红银《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安徽教育科研》2021年第8期。

[3] 兰海东《中国传统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途径探析》,《学周刊》2021年第30期。

猜你喜欢
中华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