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实践路径

2022-05-30 08:01杜娜娜
关键词:法治道德传统

杜娜娜

摘 要: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导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功能越来越受重视。传统文化作为我国的精神财富,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能够提供强而有力的支持,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结合不失为教学创新的有力举措。现结合新时期的教学需求,针对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融合路径展开探讨,以期打破固化的教学瓶颈,深化学生的课堂体验,促进思想品质与法治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 传统文化 融合路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2.08.020

传统文化是历经千淘万漉而来的经典,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民族的灵魂。在文化全球多样化的当今社会,如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回归成为值得深入思考的重要问题。高尔基曾说过“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宗旨”,青少年作为祖国未来的建设者,理应明确自身肩负的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责任。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将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强化主流文化认同感,是提升学生的道德意识与文化修养的有效方法。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传统文化的意义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传统文化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其意义不容小觑。第一,充实课堂教学内容。教材的改革体现了学科定位的深化,由知识本位向综合素养转变,对于教学内容的构建提出了更高要求,以往依参而教的刻板模式显然难以适应满足教育需求。传统文化具有丰富性、深刻性与延展性的特点,有机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对抽象的道德思想与法治观念形成补充与注解,引领学生追本溯源,更为直观地理解社会发展规律、人民生活方式以及国家治理方针,提升课堂教学的厚度与深度,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第二,增强教学时效性。随着大量西方文化的涌入,形成了多元化并存的文化形态,滋生了崇洋媚外的不良心理,对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造成冲击。初中阶段作为价值观念树立的关键时期,依托道德与法治课堂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觉,建立文化自信,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鲜活动力。第三,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知识决定了学生的发展广度,而文化底蕴则决定了学生的成长深度,文化意识特别是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对于学生“三观”有着直接的影响。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有助于学生以高屋建瓴的视角审视道德与法治学科,而且帮助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形成系统认知,促进综合素养的发展。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传统文化面临的挑战

1.教学设计存在滞后性

虽然在新课改的加持之下,教师的教学思维日益开阔,但是并未完全摆脱知识本位的束缚,课堂教学设计仍然以教材为主导,存在明显的说教意味,封闭式的课堂构建模式对于传统文化的融合造成了不利影响。具体而言,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第一,实施依参而教,融合触点不够明确。在现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但是一些教师对教材的运用缺乏创造性,专注于理论知识的宣讲,而忽视了内涵文化的挖掘与分析,对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深入解读鲜少涉及。此外,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素材較为分散,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进行整合,但是由于对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足,把控力度不够,导致一些教师对于融合节点的选择不恰当,传统文化与道德法治知识呈现貌合神离的状态,其精髓未能讲解透彻,学生的理解停留于浅表层面,甚至会产生困惑,难以形成情感共鸣。第二,教学方式单一,融入方法刻板。教学方式是影响传统文化在课堂渗透效果的重要因素,就目前而言,传统的讲练结合式教学仍然占据主导地位,“教师讲学生听”成为常态。在此种教学方式之下,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堂互动,学生的思维受到牵制,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本应该是见仁见智的探讨,成为千人一面的被动接受。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削弱了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学习热情。

2.学生认知存在局限性

在大力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活动的教育新时期,初中道德与法治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载体,更应该以学生的基础认知作为出发点,以学生的长远发展需求作为教学落脚点。但是初中学生知识储备与思维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加上正值青春叛逆的敏感时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学而不达的问题,对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渗透或多或少形成阻碍。第一,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不足。当代初中学生成长于信息大爆炸的社会环境之下,接触到的事物更加丰富多彩,初中学生的主观判断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单凭自身喜好接受信息。相较于娱乐性、信息化的潮流文化而言,传统文化的含蓄、悠远与初中学生的兴趣点相背离,这就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的内在动力,任务式的完成课堂学习,对于传统文化难以形成情感交融。第二,学生对于传统文化存在理解障碍。传统文化的时代性较为匮乏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一些古代文学典籍较为晦涩难懂,加上教学方式运用的不恰当,一些学生难以跟上教学节奏,课堂参与感不足,主观能动性受到限制,感受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情感与精神更是无从谈起。此外,受到应试观念的影响,学生将道德与法治的学习等同于概念性的记忆,死记硬背多于实践应用,对于传统文化仅仅形成了符号化认知,并未做到知行合一,对现实行为也未起到指导与约束作用。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融合传统文化的实践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内容,明确融合触点

传统文化的渗透并非是随意的堆叠,也不是机械的宣讲,需要教师以教材为蓝本,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与重塑,明确道德与法治知识和传统文化的融合切入点,以提升课堂教学的系统性与延展性。以“家的意味”教学为例,此章节教学以学生所熟知的生活领域为载体,深层次的解析“家”的含义,培养学生热爱家庭、感恩孝亲的品质。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形成了独特的“家文化”,教师可以从家的起源与发展、关于家的文化典故着手,引导学生理解中国人心目中的家庭,感受孝亲敬长的重要性。首先,教师借助微课呈现“家”的历史发展缩影,从原始社会家的雏形到现代化的家庭单位,帮助学生对家文化体系建立整体性认知。为教材知识深层次理解奠定基础的同时,引领学生体会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次,通过引经据典讲解孝亲的内涵。例如,在教材中提到了“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教师以此为着力点进行引申拓展,讲解《论语·学而》的相关内容,展现古人对待家人的正确态度,在此过程中促使学生以全新的视角认知亲情,对父母亲人应心怀感恩。

2.优化教学环节设计,巧妙贯穿课堂

传统文化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高效融入应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有机的渗透各个环节。因此,教师应分析教学内容与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采用巧妙的教学方法,增强二者适应性,实现在课前导入、新课讲解以及归纳梳理的整个教学流程。以“我对谁负责 谁对我负责”教学为例,此章节教学重难点在于让学生理解责任的含义,明确自身应该承担的责任,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教师以责任为主线将传统文化贯穿于教学活动。首先,教师以典故作为课前导入,达到引入教学主题、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例如,教师展现“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典故,组织学生针对典故中蕴含的道理分享得到哪些启示等,在交流与探讨过程中,引发对责任的思考。其次,在新授环节,教师借助传统文化让课堂教学更加深刻、富有吸引力。例如,以“利于國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家国责任,以“夫孝,德之本也”“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社会责任,培养学生推己及人的责任之心,拓展教学维度。最后,教师以设疑深化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总结梳理,升华认知高度。例如,提出思考问题:传统文化中有关责任的观点在当今视角下应该如何辩证的解读?引导学生分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区别与联系,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意味。

3.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优化融入方式

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而言,传统文化的融入方式尤为关键,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立足学科特性,革新课堂组织模式,转变拿来主义思想与机械灌输方法,唤醒学生的主体自觉性,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以“深深浅浅话友谊”教学为例,此章节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体会交往与友谊的深刻意义,树立正确的交友观念,掌握和谐的朋友相处方式。我国关于友谊的传统文化不胜枚举,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层次,选择合理的内容,以多种手段进行渗透。首先,教师情境教学的方式调动学生情绪,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例如,运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呈现伯牙绝弦祭子期的故事情境,将晦涩难懂的古文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展现给学生,减少传统文化学习的枯燥感,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在情境的加持之下,弥补了古文典籍的晦涩难懂,促使学生直抵文化内涵,对于古人之间的友谊形成清晰、形象的认识。其次,教师采取对比教学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现代文明以及西方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成多元化的文化意识。例如,教师以“礼仪”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辨析我国古代与现代以及西方国家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如古人友谊的内敛谦和、现代友谊的兼容并蓄、西方友谊的奔放、不拘小节等等。通过对比与辨析增强学生对于主流文化的认同感,形成积极开放的文化观念,推动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4.组织多样实践活动,落实知行合一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终落脚点是实现知行合一,以理论知识指导学生的日常思想与行为。因此,传统文化的融入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立足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建立积极的精神追求,自觉审视自身行为举止。首先,教师组织调研活动。以“我们与法律同行”教学为例,此章节教学在于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提升判断能力,学会依法办事。教师以实践为载体,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空间,在此过程中导入传统文化元素,展现由古至今法律在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教师让学生借助网络线上渠道以及图书馆、实地走访等线下渠道,收集法律衍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的资料,总结不同时期法律对于社会、经济以及生活产生的影响。在课堂设计调研反馈环节,组织学生分享自主学习的成果,结合史实与现代实事,分析为什么说“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的主要功能是什么?以法律为主线将传统文化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串联起来,开阔学生视野,丰富知识体系。其次,教师充分利用重要的传统节日,组织多姿多彩的实践活动。例如,在端午节,设计“认识屈原”的传统文化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历经两千年的传统节日感受古人的家国情怀。又如,在重阳节,组织学生探寻节日来历,践行节日习俗,吟诵相关的诗词等,并以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思考弘扬传统节日的方式,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让道德与法治知识以及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5.健全教学评价机制,营造文化氛围

科学高效的教学评价能够让教师获得实时的教学反馈,为教学活动的改革优化提供方向指引,打造良性的教学环境。对于传统文化的融入而言,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的教学评价能够营造契合的课堂氛围,形成传统文化和道德与法治知识结合的支点。因此,教师应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打破盲目强调知识性学习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协同发展。以“诚实守信”教学为例,此章节教学重难点在于理解诚信与谎言、隐私之间的关系,结合实际生活体会诚实的复杂特性。教师通过开放性的评价,让学生立足宏观视角审视诚信的重要性,突出传统文化的强大育人作用。首先,从评价内容而言,教师拓展评价维度。打破以做题、考核的刻板的结果式测评方式,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情感体验,从学生对诚信含义理解的知识层面,培养诚信行为习惯的能力层面,梳理诚信意识的价值观层面等多个维度,对学生做出综合性评价。以此转变教师依参而教的教条主义思想,改善学生死记硬背的机械学习方式,为传统文化的渗透创造良好条件。其次,从评价方式而言,教师丰富评价主体。尝试采用学生互评、学生自评以及家长参与等开放性的评价方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让学生结合日常交往以及课堂合作学习的体验相互之间进行评价,促使学生明确自身学习短板,使教师洞察教学设计的疏漏,进而转变传统文化的切入方式,提升教学适应性。

总而言之,传统文化是我国不可多得的瑰宝,与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育人理念相契合,与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是丰富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实现文化意识的觉醒,培养文化自信力。因此,教师应明确学科定位,整合教学内容,选择正确的传统文化融入方式,提升教学指向性与丰富性。

参考文献:

[1] 胡娟《强化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新课程》2022年第9期。

[2] 沈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思考》,《文理导航》2021年第11期。

[3] 谢碧敏《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挖掘文化基因的策略研究》,《考试周刊》2021年第61期。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传统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老传统当传承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