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的劳动教育渗透策略

2022-05-30 02:27裴小林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2年7期
关键词:学科融合劳动教育初中语文

裴小林

内容摘要:新时代劳动教育要取得最佳效果,就必须渗透于各学科教学之中。众多学科中,语文学科在传递价值观,培养道德风尚上具有一定优势。因此,将劳动教育有机融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教师可以通过挖掘文本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创设劳动教育的阅读情境,丰富语文实践活动,利用“1+X”阅读教学,丰富评价主体,营造劳动光荣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从而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关键词:劳动教育 学科融合 初中语文 阅读教学

2020年7月7日,教育部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导纲要》肯定了劳动教育在育人方面的价值,并明确提出“在学科专业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1]为落实《指导纲要》,有必要探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融入劳动教育的路径。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

“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2]人类通过双手劳作推动世界历史不断发展演变。由此可见,劳动是推动国家能够不断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当前,中国仍旧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需要大量的创新型劳动人才为祖国的发展助力。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板块,教师注重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自主性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让学生真正了解劳动的意义与价值,为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标强调“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风尚。”[3]语文课程注重言文统一,重视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语文教材中的优秀诗文里不乏劳动人民辛勤劳作的身影,字里行间饱含着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劳动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之一,通过将劳动教育元素融入语文阅读教学,有助于学生了解劳动人民背后的辛勤付出,尊重劳动者的成果,树立积极健康的劳动观念。

(三)学生成长发展的必由之路

国家的教育目的旨在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有文化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这就决定了学生未来在社会中承担的角色——劳动者。不管之后从事什么劳动,学生都应该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而初中阶段作为学生成长发展的“黄金时期”,教师将劳动教育融入语文阅读教学中,易于潜移默化地改变学生在以往生活中形成的错误劳动观念,重新认识到劳动是创造幸福生活的源泉。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可行性

(一)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篇章

劳动教育篇目在“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中分布较为均匀,每册语文教材中均有涉及,有利于在“润物无声”中通过语文阅读教学向学生渗透劳动教育的相关知识。如《纪念白求恩》,文章褒扬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极富责任感与正义感的高尚的劳动品质,批判了做事三心二意,鄙夷技术的人。《植树的牧羊人》刻画了一个坚持不懈种树的牧羊人,最终在牧羊人的努力下将荒地变为了适宜生活的幸福家园。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歌颂劳动者高尚品质的篇目。其中,教材中合理的编排以及丰富的劳动题材课文为学生深入了解劳动的意义,接受健康的劳动价值观提供了可能。

(二)语文学科的人文特质有利于学生体悟劳动精神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提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作者通过语言文字抒发己怀,读者则从字里行间追寻作者的情感思绪。可见,阅读有助于触发读者的情感,引发阅读之后的个性化思考。“部编本”语文教材所选的劳动教育篇章皆是或隐或显地表达对辛勤劳动赞美的佳作,这对学生认识劳动、理解劳动到体悟伟大的劳动精神具有积极意义。初中阶段的语文阅读教学强调阅读过程中的个人情感体验以及从中獲得的启示。在阅读劳动教育篇章时,学生可以从中感受到劳动人民收获成果时的喜悦之情,认识到劳动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但这远远不够,语文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再往前走一步,发掘劳动教育课文中隐含的伟大劳动精神,认识到正是伟大的劳动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教师通过以文入情,以情促思,让学生体悟劳动精神的重要价值,继承伟大的劳动精神。

(三)初中生的身心发展为劳动教育融入语文教学提供可能

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关键期,从身体发展上看,这一阶段的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身体发育速度加快,身体各方面发展已逐渐接近成人。心理发展上,学生的心理发展相对缓慢,处于由幼稚阶段向成熟阶段的过渡时期,他们对事物有个人的看法,渴望外界能够将其当作成人一样地尊重和信任。劳动教育正好为学生提供了证明自己能力的途径。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带有劳动教育特质的语文实践活动,推动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渗透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教师方面

1.对语文教材中劳动元素的挖掘力度不够

初中语文教材中隐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篇章,但能否将劳动元素挖掘出来并在教学中得以实施则是对教师文本解读能力以及教学设计能力的考验。为了能够应对考试,一部分教师只注重在教学过程中传授语文阅读相关的做题技巧与方法,将一篇课文剖析地支离破碎,却忽略了对文本中劳动教育元素的挖掘以及劳动情感的培育。这导致很多学生在劳动教育文本的学习过程中,对劳动光荣的体会并不深刻,甚至并没有达到学生尊重劳动者,爱惜劳动成果的效果。这无疑是教师教育理念没有与时俱进和文本解读能力不足导致的后果,很大程度上会降低劳动教育在语文学科中的教育效果。

2.语文教学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被弱化

语文教学注重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与方法的运用,更加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与培育。尽管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育者强调三维目标的实施与达成效果。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把关注点放在了前两个教学目标实施上,注重字词与阅读技巧的掌握,却对学生在学习之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转化不甚在意。劳动教育篇章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语言文字体悟文章所传递的劳动情感,爱惜劳动成果,从中激发学生对劳动生活的热爱。但在中考的指挥棒下,大部分教师在教授劳动教育篇章时,往往容易忽略对劳动教育思想的培养。当文章中的劳动教育元素被省略,劳动情感被弱化,劳动教育篇章则与其他题材的课文毫无差异。

3.对劳动教育篇章的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

教授劳动教育篇章时,教师对学生的教学评价方式较为单一,主要集中于师生评价,生生评价。教学评价的主体为教师,其次是学生。评价的内容是基于学生对劳动教育篇章的看法与思考。一部分教师在教学评价语上较为欠缺,评价上缺乏个性化语言,只是对学生的回答作笼统地评判,导致大部分学生在教师或同学的评价之后,并没有得到实质意义上的收获与激励。如果教学评价不能够很好地为学生的思考服务,则会影响学生劳动教育篇章的学习深度以及对劳动教育的认同与理解。

(二)学生方面

1.独生子女占比大,较少接触劳动

在当前的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所占比重较大。作为独生子女的学生群体,其从小在家中就习惯了养尊处优,最基本的家务劳动也不需要动手,大小的劳动事务都是由家里的长辈包干。这使得大部分学生在上学之前,对劳动就缺乏深入地接触,唯一的劳动只存在于校内班级区域的卫生打扫,这无疑与国家对未来劳动人才的培养要求背道而驰。学生在学习劳动教育篇章时,由于缺乏劳动体验,导致其对劳动教育篇目的理解减弱,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中劳动教育的缺失密切相关。

2.对劳动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

许多中国家庭一直深受“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教育理念的影响,认为读书是学生通往康庄大道的唯一路径。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家长会有意无意渗透一些不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家长最常说的便是不努力读书,只能去扫大街等诸如此类的话语,看似是对学生的劝勉,实质是向学生输入了劳动无用的价值观。在这种错误的劳动价值观的影响下,学生不能够客观地正视劳动,反而会让学生蔑视普通的劳动者。再者,大部分家长和教师喜欢将劳动作为惩罚学生的方式之一,一旦学生犯错误必须通过劳动才能得到谅解,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学生对劳动的厌恶。正是在教师与家长的不正确引导下,使得大部分学生对劳动产生了错误的认知。

四.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

(一)立足文本,挖掘教材中的劳动教育元素

“部编本”语文教材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篇目,这些篇目都或隐或显地表达对不同类型劳动的赞美之情。要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劳动资源就需要语文教师深入研究教材,不仅要读懂教材,更要深入挖掘隐藏在文本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其中单元导语可以为文本解读提供一些指引,有助于挖掘文本中隐含的劳动教育元素。

七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具有丰富的劳动教育元素,有《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以及《卖油翁》等篇目,劳动人物有阿长、老王、父亲以及卖油翁。单元导语指出这些平凡的人物虽有弱点,但他们身上都有着优秀的品格,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在单元导语的指引下,笔者试以《阿长与〈山海经〉》为例,文中阿长虽封建迷信、喜欢唠叨、恪守礼节,但却记挂着“我”的小愿望,一个连《山海经》正确发音都不知晓的劳动妇女,最终为“我”买来了记挂已久的《山海经》。买《山海经》背后历经多少曲折,“我”不得而知,读者也不得而知,但从买《山海经》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阿长虽有许多缺点,但仍旧掩盖不了这位劳动妇女的善良与纯朴。

(二)创设阅读情境,营造劳动光荣的氛围

创设阅读情境是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文本内容与劳动情感至关重要的一步。语文教育者应该注重营造立体的阅读情境,促使营造的境与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共鸣点。教师在情境创设中,要注重把握学生情感的起伏变化,唤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劳动的身影虽然在实际生活中随处可见,却往往被学生忽视。因此,联系生活实际营造劳动教学情境,有助于学生意识到平凡的劳动者为人们生活带来的便利,感受到劳动是一件光榮的事情,进而营造劳动光荣的学习氛围。

以《植树的牧羊人》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牧羊人最初生活的环境是怎样的?学生能够从文本中抓住关键词荒地、废弃村庄。由此,开始创设情境,教师设问:荒地里有什么?没有什么?废弃村庄给人一种什么感受?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牧羊人生活环境之恶劣,孤独感油然而生。矛头一转,牧羊人真的孤独吗?进而激发学生的想象与表达欲望,大部分学生根据文章得出牧羊人生活上虽孤独,精神上却是满足的,正是每日不停歇地种树,让牧羊人成为了精神上的富人。最终,这一片荒地有什么变化?文章中简单地描绘了荒地变成绿洲后的景象,但并不深刻。此时,教师让学生想象绿洲后会有哪些景物?又让学生在自己想象的创设下构建绿洲的景象。教师质疑:为什么会有荒地变绿洲这种堪比愚公移山的奇迹?至此,学生在自己构建的阅读情境中感受到劳动的伟大,牧羊人的责任担当。教师再进一步启发劳动是一件值得让人敬佩的事,人人都是劳动者,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生活的家园,从而营造劳动光荣的学习氛围。

(三)设置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感受劳动的伟大

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语文教师尤为重视通过教学实践传递价值观念,培养学生健康的思想观念。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劳动教育文本的特点,设置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如朗读、情境对话、辩论等。在课内的实践活动中,促进学生对劳动的理解,感受劳动的伟大。

以《卖油翁》为例,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赏析卖油翁与陈尧咨这两个人物形象?把握第二段的人物对话是关键。教师在教学时设置角色扮演活动,让一方扮演卖油翁,一方扮演陈尧咨。在演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抓住人物的神情,把握人物的心理变化。最初,面对卖油翁的评价,康肃公忿然反之;而后卖油翁以自己倒油入钱孔的例子证实熟能生巧的道理后。康肃公却只能笑着打发他走。值此时,引入康肃公相关知识,了解康肃公的性格特点,让学生认识到康肃公的退让,是因为“陈康肃公发矢十中八九‘是有缺憾的展示,只能算高超,而卖油翁‘沥油是至微至巧的完美展示,技艺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种技艺的不对等消弭了身份的不对等。”[4]促使学生在演读与思考的过程中,体悟卖油翁作为一个劳动者其背后的谦虚与技艺高超。再从卖油翁人物形象中提炼出工匠精神,正是因为卖油翁不断精益求精,才能够做到沥油入孔,而钱不湿。从而引发学生对劳动者的敬佩之情,感受劳动的伟大。

(四)利用“1+X”阅读教学,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在教学设计之前,教师应明确的是“X”并非简单地多篇劳动教育文本的叠加,而是基于这“1”篇劳动教育文本。在综合考虑这“1”篇文体特点、学情以及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再选择“X”篇文本以达到最佳学习效果。选择的“X”篇文本应做到与这“1”篇劳动教学文本主题相近,难度适宜,具有劳动教育价值。

以《老王》为例,作为一个贫穷卑微的底层劳动者,老王纯朴善良,真心待人。兄长已逝,只有两个侄儿却不能依傍。悲惨的遭遇并未让老王放弃生存下去的希望,而是靠着自己的劳力坚强地活着,直到去世之前,仍旧是真诚地对待杨绛一家。此时,引入《骆驼祥子》。同样作为车夫,最初的祥子是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理想抱负的。但在一次次命运的打击中,祥子最终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成为了一个好吃懒做的“城市垃圾”。教师在此质疑:同样是底层车夫,同样是举目无亲,为何老王与祥子走向了相反的道路?由此,引导学生得出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重要性。让学生明确积极健康的劳动观是人们走向幸福生活的源泉,好逸恶劳只会让人堕入深渊。

(五)丰富评价主体,注重评价语言的个性化

在进行劳动教育篇目教学时,教师应注重丰富评价主体,不要只将教师与同学作为评价主体,家长与社区也可以作为评价主体对学生的语文相关的课外劳动实践进行评价,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劳动实践是被旁人所关注与支持的。其次,注重评价语言的个性化也十分重要。教师在劳动教育的文本教学中,应注重根据学生的思想观点做出有针对性、鼓舞性的点评,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对劳动教育文本的理解是为教师所重视的。

新时代劳动教育重视与学科教学相融合,语文课程作为人文性学科,注重通过课堂教学传递思想价值观,在“润物无声”中涵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不断开阔视野寻找阅读教学与劳动教育的契合点,为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探寻新路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EB/OL].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 -07/15/content_5526949.htm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张存平.《卖油翁》主旨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2018,(06):56-58.

(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猜你喜欢
学科融合劳动教育初中语文
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
基于项目的中学学科知识融合路径探析
网络空间安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与途径探索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