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对来穗港澳学生 开展国情教育的实效性研究

2022-05-30 05:00游江刘苡婷
师道·教研 2022年7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

游江 刘苡婷

【摘要】“三全育人”是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健康发展的新媒介及新道路,也是面向来穗港澳学生开展国情教育的重要理念。在国情教育体系中贯彻三全育人理念,是将思政教育渗透到人才培养环节,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与知识教育相融合的育人体系。针对港澳青年群体的基本特点,需要针对性地规划国情教育体系。本文结合高校港澳生国情教育实效性的内涵,探析国情教育的方式方法,提出三全育人下提升国情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国情教育;来穗港澳学生

国情教育是港澳学生群体涵养家国情怀、培养身份认同、明确责任与义务关键抓手,长远来看,是整合学生个体、港澳社会和内地社会的关键环节,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维护港澳地区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在三全教育的背景下,高校应根据港澳青年群体现状,逐步构建出以服务、管理为抓手,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专业与能力教育并重的国情教育体系。全面统筹育人环节、办学领域、人才培养等层面的力量和资源,将国情教育贯穿在港澳学生培养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中,有机融合国情教育与人才培养。

针对来穗港澳学生的普遍问题,在港澳青年学生培养过程中贯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培养理念,主要从教师队伍建设、把握招生及管理节点、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等三个方面入手。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耕全员育人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港澳工作和港澳青年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和《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和培养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学生的规定》都明确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的教育方向和港澳学生接受国情教育的必要。“‘三全育人系统化建设以‘全的蕴意而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格局,这个大格局是一个母系统,在这个母系统下有着多元素的子系统,子系统的健全,才有母系统的全面。”因此,在港澳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提升政治站位,锻造自身的政治素养,始终将坚持实现“一国两制”,维护港澳地区的长治久安作为教育的第一目标,做好港澳青年的国情教育工作。

在工作队伍的建设中,重点关注引领、教育、管理、服务四方面结合的方法。通过工作队伍的整合,融合港澳学生管理与港澳事务管理。将党管外事和港澳台事务的领导落到实处,适当采用职能部门、学院合署办公的形式,整合管理机构和教育团队,最大程度调动经费、师资,达到全员育人的目的。因涉及面广、发动力强,这种模式可以体现出“三个精准”的特点:即“精准掌握方针政策,精准研判工作趋势,精准落实决策部署”。在重要事件的节点上,能第一时间联动上级部门,迅速制定并及时调整工作方案,灵活应对形势变化,有针对性地开展国情教育。

此外,需要建设“两支”强有力的教师队伍,将国情教育贯穿在第一、第二课堂。一是指由政治觉悟高、业务精湛的专业教师组成的港澳学生专业课教学队伍。以中医药专业学生为例,在第一课堂中,以“大医精诚”为核心,凝练出中医文化中“德”的元素,引导学生感悟“大医精诚”的理念。二是指为港澳学生安排的专职辅导员队伍。辅导员负责日常的教学管理和思想指导,及时掌握学生思想动态。同时聘请部分党员专家、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等担任兼职辅导员,将思想引领工作融入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的全方位、全过程。

注重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关注教师队伍的内涵式建设。港澳学生国情教育与内地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原则虽相似,但步骤、方法、模式不完全相同。基于港澳学生与内地学生差异较大的成长背景,国情教育要在“了解-认同-融合”,至少三个阶段中激发学生的身份认同,涵养家国情怀,坚定政治信仰。教师要以传统文化入手,学会讲好中国现代发展故事,尽量减少大张旗鼓的理论说教。因此,教师要善于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具备完善的中国历史知识框架,同时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把握合适的教育时机。学生管理队伍在学生工作的一线,也是国情教育的一线,要善于在工作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做好情感教育的前提下完善国情教育。“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是做好港澳台学生思想工作的前提。”与学生建立情感纽带,才能将服务与管理有机结合,把握每一名港澳学生的情况,做到“一人一策”,随时研判其思想动态,设计不同层次的国情教育方法。

二、把握时间节点,全过程提升培养质量

来穗港澳学生的培养,包含了招收录取、日常管理、思政教育以及畢业就业等几个环节的工作,构成了港澳学生教育培养的动态全过程,要本着保证培养质量,兼顾“一视同仁、适当照顾”的原则,在每一个节点植入国情教育,重视学生的实际需求,尤其是利益需求。国情教育最关键的课题是培养学生的国家认同,据相关研究表明,“利益认同”在港澳青年形成并稳固国家认同的心理机制中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高校应把解决学生实际利益需求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

1.严把入学关和做好入学管理

加强新生入学考核和面试,注重做好与港澳有关方面的联系,强化优质生源的推荐。在面试中加入学生对“一国两制”、港澳基本法的考察,将政治素养作为招生录取的标准之一。入学后第一时间摸排港澳学生思想动态,了解其学习、就业规划,以此为基础加强骨干培养,关注舆情信息,了解学生网络言论,在关键的时间、对关键的对象开展教育引导。

2.做好专业学习教育管理

港澳学生需要克服教育模式、生活环境、专业学习要求等一系列改变,缩短学习生活适应期是首要任务。为帮助学生了解适应内地生活,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国情国史、国家法律法规、校规校纪的专题教育,引导学生适应“立德树人”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重视第一课堂的专业学习的适应情况,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反馈,为难度较大的科目争取额外的教育资源,可以采取利用周末补课、开展兴趣班等形式。

3.对在读港澳生开展“五个一”活动

即班主任每日与学生干部联系一次、每周开展一次随堂检查、每月召开一次班会、每个节假日开展一次安全宣讲、每季度开展一次宿舍走访。深入一线,动态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为开展国情教育建立基础。

4.注重朋辈融合教育

鼓励港澳生参加内地学生活动,加入内地学生组织,在朋辈交流中实现对国情的了解,对国家的认同。住宿安排可以实行合住,让两岸青年成为相互的学习搭档、生活伙伴、心灵导师,实现抱团成长。在朋辈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矛盾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善于引导学生抛弃政治立场、地域视角解读朋辈,实现自主沟通。选拔品学兼优的内地学生与港澳学生“结对子”,在专业学习、日常生活、心理健康等方面相互支持。

三、面上撒网、精准滴灌,全方位提升学生素质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国情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深耕厚植家国情怀,能立足特区,放眼全球的港澳青年。香港、澳门大学生作为中国公民,不仅有义务全面准确的理解“一国两制”、拥护祖国统一、维护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而且有责任全面客观了解祖国历史、自觉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积极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国情教育是每一位来穗港澳大学生的必修课,教育体系应把握由简到难,由基础到深入,由全体学生到重点对象的过渡,从自主思辨能力、自主表达能力、宏观叙事能力,全方位提升港澳青年的综合素养,学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分析港澳、国际局势。

1.充分发挥第一课堂作用,打造具有普适性的国情教育课程体系

将国情教育课程写进培养方案,培养自主思辨的能力。可以以在第一课堂的体系内,规划基本国情、国家大政方针的介绍,港澳特区政策讲解,开设现当代史、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宗明义地向学生讲解国家和港澳地区发展现状,解析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鼓励港澳学生与内地学生共同参加新生军训,在氛围影响下培养家国情怀。课程要体现在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性质必修、选修结合,将国情常识覆盖到每一位港澳学生,弥补基础教育阶段国情课程的缺位。教育者要善于摆事实、讲道理,通过实际例子讲故事,将“天边”拉到“身边”,将“有意义”变得“有意思”,不断增强科学理论对港澳青年大学生现代生活的介入、引领和支撑,对当前热点焦点痛点问题的解释,对重大理论和现实关切的回应,将科学理论、先进的理念与“我”发生紧密关联,从我的生活、我的学习、我的工作、我的娱乐、我的出行等多角度、多维度的理解、认同国家的道路选择、政策制定、发展路径,使港澳青年大学生能切身体会、共情共鸣、认同实践,自觉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参与者、书写者。增强国情教育的说服力,港澳青年了解中华民族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面对境外复杂的舆论环境时才能逐渐养成自主思考、自主辨别的能力。

2.善用红色文化资源,把握第二课堂的教育时机,培养学生自主表达能力

实地情景教育是具有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相对有效。大部分港澳学生容易被偏颇的历史教育影响,容易受到境外右翼媒体的煽动,很大程度是因为没有内地生活经历,或没有亲眼目睹内地改革开放成果、现代化建设现状,高校有必要为其提供相应的实践机会。红色文化资源是一定时代的产物,其中包含着丰富的价值内涵和丰厚的精神宝藏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渗透正确的价值观教育。红色文化资源所呈现的红色人物、革命历史事件、红色精神等内涵,可以走访老区旧貌新颜、挖掘前沿城市的红色历史,让学生们学习历史文化的同时,目睹发展成果,在情景中埋下理想信念的种子。教师可以结合参观体验内容,引导学生重点关注红色人物在历史事件中表现的奉献精神、牺牲精神、爱国主义情怀,关注科技文化的发展。给予学生反馈与表达的机会,保证国情教育的延续性。逐渐将学生放在教育和学习的主体位置,将“教师讲”转换为“学生说”,激发学生自主表达的欲望,启发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理解的过程中深化认同。

三、合理分配教育资源,研判学生层次,培养骨干学生宏观叙事能力

以上两点主要着重扩大国情教育的覆盖面。作为港澳学生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港澳学生的个体具有层次性差异,大部分学生需要时间消化国情教育的内容,少部分能将其内化于个人成长成才的规划中。因此,要妥善平衡国情教育资源,研判学生实际情况,集中遴选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骨干学生,向他们重点倾斜资源,产生以点带面的教育效果,最大程度发挥国情教育的辐射作用。

在充分摸底的基础上,对港澳学生进行分类。对思想基础较好、专业素养较高的港澳学生,可以进行政治理论素养培训,鼓励他们在学生组织任职,提升组织领导能力,以将之培养成爱国爱港爱澳的未来行业领袖为教育目标。教师要加强与这类学生的沟通,在他们的每一个成长阶段投放充分的关注和关怀,尽量争取资源予以支持,同时观察其思想变化。基于骨干学生思想基础良好、学习心态积极、能力相对全面,可以对其进行相对深入的思政引领。引导学生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理论基础,着眼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立足于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正确认识境内外社会事件、政治局势、国际社会形势的影响,培养其宏观叙事的能力。鼓励骨干积极发声,影响其他港澳学生。对于思想表现居中的学生,可以抓住其专业学习热忱,在教学、学生活动中润物细无声的植入国情教育。对于思想偏颇较大的学生,加大关注和教育惩戒力度,严防此类学生对其他学生进行渗透。同时也通过多沟通多了解,主动为学生排忧解难等方式,争取感化这部分学生。

国情教育是全方位培养综合素养的重要手段。培养港澳学生真正成为“有信仰、有情怀、有担当”的青年一代,在今后的港澳工作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冬云.国家认同建构中的家国情怀[J].长白学刊,2019(2):151-155.

[2]涂敏霞,李超海,孙慧.趋同或分离:穗港澳三地青年价值观的比较分析[J].青年探索,2016(2):88-100.

[3]马东影,李栢和.港澳高中公民教育本土课程的“在地深耕”——基于课程标准与课程实施的比较分析[J].现代教育论丛,2018(4):47-55.

[4]王一寒.高校“三全育人”系统化建设的四点认识[J].管理与标准化,2019(4):144-145.

[5]陈二员.对中医药高等院校港澳台学生进行情感管理初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6):15-16.

[6]傅承哲,周子玥.內地港澳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心理融合机制比较研究[J].台港澳青年研究,2020(2):99-111.

[7]胡璐.中国梦:新时代港澳大学生国情教育的着力点[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10):26-30.

[8]阳慧.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渊人文社会科学版冤,2020(7):124-126.

责任编辑 龙建刚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