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方童谣 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融合实践

2022-05-30 05:00梁婵娟
师道·教研 2022年7期
关键词:换牙童谣音乐

梁婵娟

新时期学校的艺术教育,怎样才能更好地达到国家艺术学科的课程要求,是对全体艺术教师的更高挑战。小学阶段的学生,有很强的可塑性,正处于养成良好个性发展的重要阶段。笔者认为,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融入地方童谣进行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行为,是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有效手段。基于这个理念,笔者进行了“小学音乐童谣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课题申报并顺利通过市级立项(课题编号:20-37)。近三年的课题实践研究表明,地方童谣对于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将“地方童谣”融入小学音乐课堂,既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艺术熏陶,还可以将童谣中的民间传统文化教授给学生,让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地方传统文化。

一、地方童谣与小学音乐课堂教学融合的运用

(一)运用广府童谣,有助于传承家乡文化。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可以采用的童谣是“排排坐,吃果果,你一个来我一个,大家快乐笑呵呵……”这样的童谣,趣味性较强,内涵相对并不深刻,并不需要学生进行深刻的认知、思考,十分适合低年级的学生进行学习。中年级教学,可以选用《卖懒》这一童谣:“卖懒,卖懒,卖到年三十晚。过左年就大个仔,唔好再学懒罗……”通过“卖掉”懒惰以达到“人懒我不懒”的目的,这一童谣寄寓的是勤奋进取的内涵。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入《一枝竹仔》这样的童谣,这一童谣相对《卖懒》类童谣,说教的意义更重,更具有改编性,且适用于小学教育的各个情境。例如,在引导学生学习這一童谣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开展改编童谣的游戏,如将“竹仔”改成其他事物,或者基于“团结”的内涵,改编“事物”及其具体的内容。

(二)运用客家童谣,有助于调节课堂氛围。教师便可以引入《涯系缺牙耙》等类型的童谣开展教学活动,一是引导这些学生正视换牙这一正常现象,锻炼这些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二是以这些学生为跳板,引导其他学生回想起自己换牙的情境,进而感同身受,不再以换牙对同学进行嘲笑。在基础上,教师可以有效结合童谣内容,对当下以及长远视域下的课堂氛围进行调节。

二、如何有效地开展地方童谣教学

(一)认真做好童谣的收集,并进行合理的分类整理。现实中,童谣类型众多,从形式的角度进行分类,一般可以分为摇篮曲、问答歌、连锁调、游戏歌、数数歌、拗口令、字头歌等类型。例如,摇篮曲中著名的有《摇篮曲》《外婆桥》。从性质的角度进行分类,一般可以分为游戏性、益智类。

(二)基于音乐教材内容,选择合适童谣进行教学。以《学唱中外儿歌、童谣》的教学为例,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基于本课时的教学要点、所在地域或者是最近学生们关注的热点内容,引入课外的童谣,以此开展学生喜爱的教学活动。例如,这一课时的教学要点是了解不同地域的音乐文化,那么教师便可以引入《排排坐》等不同地域描写生活的童谣,以此让学生们感受不同地区童谣发音的区别,以此拓展本节课的教学宽度,让学生们能够意识到童谣形式、内容的多样性。当然,在实际引入这些童谣时,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清楚的认知,即要对这些引入的童谣进行充分的分解、讲习,避免学生对这些引入的童谣内容一知半解。

(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果。在进行小学音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相关的“地方童谣”,如“碌铜仙,打铜钱,全凭眼界手出变,叮响铜钱俾个仙。”等。通过多媒体的形式,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音乐学习。当然,由于当前线上支付发展迅速,许多学生都没有用过硬币或者纸币,所以教师在引入童谣时,需要立足学生的认知。找些耳熟能详的、有积极意义的,如《碌铜仙》,学生可能一开始不知道这一童谣的内容是什么,教师便可以先用多媒体展示铜钱,然后播放与硬币相关的魔术,在引起学生的惊叹之后,组织学生们一起开展“变魔术”的游戏,一边学着变魔术,一边唱这一首童谣。如此,教师便可以结合多媒体、游戏等方法,提高课堂的实际教学效果。

责任编辑 邱丽

猜你喜欢
换牙童谣音乐
童谣里的童年
快乐童谣
动物换牙二三事
换牙
迷信
音乐
秋夜的音乐